马尾松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024-05-30刘婷
刘 婷
(万安县林业局,江西 吉安 343800)
马尾松是一种抗旱、适应能力较强、木材质量好、生长快等优点的树种,不但可用于荒山野岭绿化,还可用于其它产业,其经济价值极高。然而,危害马尾松可持续、健康地发展,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与控制,不仅会影响到马尾松的正常生长,甚至引起枯死。
1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突发性
许多病虫害在早期表现不显著,很难被人注意到,但一旦病虫害加重,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病虫害爆发,而且这种症状出现的比较快,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在短时间里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1.2 无规律性
病虫害的出现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1.3 多样性
马尾松病虫害种类繁多,各种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不一,对有针对性的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
1.4 传播范围广泛
马尾松的大面积种植,可以增加林木的多样性,推动林业的发展,但一旦发生病虫害,很容易导致马尾松大面积发生感染,导致马尾松无法正常正常地生长发育,甚至会造成枯萎,给林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5 病虫害耐药性
对马尾松的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通常需要采取各种控制措施,比如物理控制、化学控制等,在短期之内,化学物质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持续的话,就会导致病虫害的耐药性。使病虫害控制变得更加困难[1]。
2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2.1 立枯病
立枯病在马尾松天然群落中广泛存在,在培育马尾松的苗圃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轻度到重度)。这种病虫害不但对马尾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对湿地松、加勒比松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马尾松立枯病是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尾孢属赤松尾孢菌,染病苗木针叶前产生一个细小的黄斑,然后颜色逐渐加深,并由患病部位开始扩展,并向针叶基部蔓延,直到所有的针叶都变成了深褐色,才会枯萎。马尾松的病虫害主要是从植株的较低部位向树体的较高部位传播,从而导致马尾松大面积凋谢和死亡。
防治策略:马尾松的林地管理者要针对种子的自身带菌特性,在浸泡种子催芽后进行灭菌处理,通常采用6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50倍液,高锰酸钾溶液等。除用药液浸种灭菌外,还要对土壤进行30~60 d的风化,并添加经过高温汉制的有机肥料。当幼苗在80~100 cm的时候,要根据苗床的地形来调节,确保下雨天不会有积水。同时,从种子脱壳入手,采用淋水施肥,以人尿+花生麸+骨粉汉制的有机肥,逐步增加肥料的含量,增加作物的长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果以上措施不奏效,可喷洒0.50%~1.00%波尔多液、75%百菌清1250倍液,首次喷洒15 d后,再次喷洒。如果第一次喷完后遇到下雨,必须重新喷一遍。同时,将得病、发黄的针叶、严重病虫害的植物摘除后,进行深藏,防止病虫害蔓延,加重病情[2]。
2.2 蛀干害虫
蛀干害虫主要有:松墨天牛、短脚幽天牛、马尾松角胫象等。松墨天牛是一种重要的松材线虫病主要媒介昆虫,严重威胁我国马尾松、华山松、湿地松和落叶松等树种,已被多国列为重要的检疫目标。马尾松一旦被其侵染,很容易导致大片的马尾松枯死,给当地的林业带来严重的危害。短脚幽天牛、马尾松角胫象对马尾松﹑小叶宋、黄山松危害也尤为严重,成虫一般都是在夜晚出没,行动十分隐秘。
防治策略:首先,要加大对边境木料的查验力度,对转运入港的松科植物及其产品,要进行认真的重新查验,对于没有通过检疫程序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隔离,严格非法转运,防止人为传染。其次是对林木进行人为的疏除,并在一定时间内将主干上的新梢剪掉,以保持主干的平滑度,同时提高林分的透气和透光率。对病木、病枝、病根等特定部位,采用药剂熏杀,使病源完全消失,防止死树流失。同时开辟无寄主植物的隔离带,隔离区的宽度应大于松墨天牛的最大飞行范围。同时,利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在松墨天牛的成虫期、羽化初期及盛期,采用了真菌、细菌类病原微生物防治松墨天牛,特别是以白僵菌、绿僵菌为代表的丝孢菌为代表的新型病虫害控制技术已取得了较大进步。
2.3 松赤枯病
松赤枯病主要危害马尾松幼林新叶,一般在5~7月份发病。结果表明,被侵染的林分颜色由淡黄色到浅褐色到浅灰色到橘红色的变化,病叶多出现弯曲,植株高度降低约50%,年主梢的生长量降低约70%。松赤枯病防治策略。采用621烟剂(或741烟剂,或退菌特重烟剂)硫黄细粉以8∶2的比例均匀混合,按12.5 kg/hm2的剂量,一年两次,6月和8月一次,每次1次。选用100 CFU/ml农丰菌Bc752,用4 500 mL/hm2剂量一次喷洒,控制效果较好。此外,还可以视实际状况,在间伐密度过大的马尾松后,撒施石灰和草木灰按照9∶1配比配制的灰土,从而减少松赤枯病的发病率。
2.4 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是危害马尾松的一种重要疾病,当马尾松毛虫数量多时,将导致马尾松针针大面积腐烂,造成马尾松的死亡。通常,马尾松毛虫在幼年期以集中为主要食物,第三龄后才开始扩散,因此在第三龄前必须进行预防,因为马尾松毛虫的幼虫有毒的绒毛,如果接触到人体,严重的话会造成肢体的损伤。马尾松毛虫的危害与其所处的环境和林分条件密切相关,通常在高海拔松阔混交林等制备覆盖率较高的林分中,马尾松毛虫出现较少,而在低海拔、干早的丘陵地区松林质量差,则极易形成大面积危害[3]。
马尾松毛虫防治策略,加强对马尾松毛虫控害措施主要是加强对虫态的监控为重点。加强林分质量以及生物和化学防治,通过取样或者灯光诱杀等手段,来提高检测指标,并对马尾松毛虫的密度、天敌的寄生率、虫害范围等方面进行控制,通常都是在幼虫繁殖的初期和繁殖的后期,前者是要进行虫卵摘除,对于后者则是要进行预警防治。林分的质量,除了马尾松之外,还需要对光皮桦、枫香、板粟,毛竹,栎树、栗树、樟树、木荷等等逐步采用株间、带状或是块状等等方法优化林分结构,创造出更好的生态条件,从而提升林分,其次,对密度进行调节。增加林分郁闭程度,减少幼虫生长所需的生境,并对幼虫进行适时清除。而使用生物和化学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利用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在湿度及温度适宜时候进行释放,用白僵菌菌液进行喷雾,第二种方法则是在常发区密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农药防治,降低虫密度,大面积爆发马尾松毛虫害病时进行飞机喷洒。
3 马尾松病虫害防控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
造成马尾松病虫害猖獗的重要因素是有关部门及栽培者对其危害缺乏足够的了解,要想防止其发生,就必须加强对其的关注。同时,树木所在的山区通常被统一监管,如果受了病虫害的侵染,将会对整马尾松的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生态环境恶化不但会损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后果,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当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林权发生了变化,林木不再完全属于国家,而被分配到了每个栽培者的手中。因此,在实施病虫害防治时,应采取分级控制策略,加大对森林病虫害控制的力度,提高种植户的防病及处理能力[4]。
3.2 培育混交林
在马尾松的成长中,利用林分的生态条件对马尾松的普遍病虫害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预防,从而达到改善森林质量的目的。另外,要对树种的组成进行有效调节,使原混交林内的植被生长状态得到合理的提高,混交的模式要多样化。在营造混交林中,要坚持适树适地的原则,合理利用带状栽植,扩大阔叶林树种栽植比例,通过对林分条件的有效调整,营造适宜造林的生态环境,可以全方位地增强林分的抗性。在疏林区,可以采取补种、补种等措施,调节林分郁闭程度,利用自然发生的有害生物,强化森林经营,如果马尾松遭受病虫害危害较大,要建立一个适合马尾松树生长的生态系统。
3.3 加强马尾松病虫害预报监测工作
通过对近几年来病虫害的研究,分类比较,总结和总结,很多病虫害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的,通过对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时期和表现的技术操作和分析,可以得到要减少马尾松病虫害的发生,要按照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把握好适宜的时间,实施行之有效的控制。在栽植马尾松的地区,要设立观测点,随时掌握马尾松的生长动态,及时掌握马尾松在发生病虫害时的动态变化。为了确保马尾松的可视化精度,监测点应在不同的可视化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布置。要想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要对害虫的类型、危害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实施工作中,应采用灯诱等多种手段,提高监控的精度,以此来加强马尾松病虫害预报监测工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