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区林业资源发展情况及其生态保护作用研究
2024-05-30朱晶晶崔萌李洋
朱晶晶,崔萌,李洋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西安 710000)
陕西地区的生态系统是以森林、草原和冰川自然景观为主,它既是千里河西走廊的生态屏障,又是工农业生产的命脉,在河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1]。现存生态系统是经过若干年的气候改变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协同发展,使其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2]。
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做好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稳定的工作,这是一项专业性强且长期可持续性的工程。为达到理想营林的效果,降低投入资本,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3-4]。研究陕西地区林业资源发展情况及其生态保护作用,对于全面建设西部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陕西地区林业资源发展情况
陕西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总面积为205 624.3 km2。地势较高,地貌类型为高山深谷,海拔高度在1 000~3 000 m之间。气候温差较大[5],降雨情况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不仅受大陆性气候影响,还受青藏高原气候影响[6]。
陕西地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共约有399属1 044种维管植物,其中包括48种乔木、145种灌木和851种草本植物。该地区的陆地脊椎动物总数为229种。珍稀动物有14种一级保护动物和37种二级保护动物,共有51种鸟类属于中日候鸟协定,每年季节性迁徙并停留[7]。
2 陕西地区林业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超载放牧
导致超载放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适合放牧草地植物量越来越少,使可供放牧的面积变小;二是放牧人员大幅度增加,牲畜总量急剧上升。超载放牧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有:过多采食植株,降低整体生长能力[8];牲畜采食植株具有选择性,导致可食用草大量减少,有毒草和杂草越来越多;大量牲畜不断踩踏会破坏土地的松软度,降低孔隙度,从而影响水分的储存,导致根系水分不足生长缓慢。
2.2 盗伐林木的现象仍有发生
陕西地区在维护森林资源和打击非法砍伐盗伐案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因陕西地区范围较大,无形中给管理工作增加很大压力,存在极大的护林困难[9],仍有个别不法分子出于眼前利益的驱动而砍伐林木。
2.3 森林病虫鼠害严重
陕西地区的虫鼠主要有高原鼠兔、长爪沙鼠、蝗虫等,据调查,森林病虫鼠害是一种无烟的森林火灾。这类病虫害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破坏植株植被;损坏植株根系;破坏土壤结构;加剧草畜矛盾[10]。水源涵养林中病虫鼠害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占地达15 741 hm2。其中4 726 hm2为病害,9 936 hm2为虫害,1 079 hm2为鼠害。这些病虫鼠害危害极大,可致大量云杉林枯黄甚至死亡,对林木的生长和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4 森林火灾安全隐患
陕西地区林区位于中纬度北温带,位于内陆地区并距离海洋较远。夏秋季节降水较为集中,在冬春季节林下环境非常干燥,枯枝落叶难以自然分解,导致可燃物积累过多。村民带来的可燃隐患较多[11],因他们从事放牧、开矿、打猎等工作需经常进入林区。
3 陕西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
陕西地区因其位置特殊,处于内地距离海洋较远,受高山影响,所以降水较少。环绕山区的干旱荒漠、半荒漠、沙漠和盐碱荒地等特殊自然景观,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强烈的自然影响[12]。在整体生态系统中,有机体和环境状态唇齿相依,生态平衡特别脆弱,遭受自然影响和过度人类干预很容易破坏此平衡,一旦平衡破坏,恢复过程及其艰辛,甚至会永远无法恢复。陕西地区的森林植被和灌草植被的分布受到气温和降水条件的影响,常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区域,具有规律性的分布于空间地带。其中,云杉林多为纯林,结构简单且不平均、生长速度慢、自然更新能力差;而灌草植被因干燥气候的影响,体态矮小且生物种类少。所以,因全年平均降水量较低导致的气候整体干燥,使陕西地区的生态系统尤其脆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去保护。
4 陕西地区生态保护作用及策略
4.1 陕西地区林业资源的生态保护作用
可以通过分区管理的方式实现更好的保护效果,主要划分为关键区域、试行区和经营区,其中关键区域被重点保护,特别是森林植被和自然景观。对于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植物,如裸果木、星叶草,采用就地保护措施,例如实施受限,也可以将它们移迁至植物园进行重点保护。与此同时,加强濒危与渐濒危物种的保护。这个生态系统面临着多种干扰,包括森林病虫害等自然干扰,开垦、人畜破坏等人为干扰,这些干扰对该系统影响很大。为了限制这些干扰因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退耕还林、调节林农关系减轻矛盾、综合治理森林病虫害,把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降到最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通过对林地实施封山育林策略,利用森林的自然更新能力保护植物物种。封山育林区包括未成林的幼林地、疏林地和受人畜干扰较多的林地。这种方法能够恢复森林资源和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4.2 陕西地区水域资源的生态保护作用
水域主要集中于河流源头和水源涵养林区。然而,因降水量不断减少和气候变干燥,导致湿地面积持续缩小,乃至一些湿地已经不复存在,进而直接影响到该区域河流的来水量。为了保护和改善该生态系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严禁在水域湿地区开展开垦、采矿、填埋以及其他可能对水源污染的活动。同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回复水域湿地植被,以增大湿地面积,从而保障河川径流水源。
4.3 陕西地区草原资源的生态保护作用
草原植物组成丰富多样,包括1年生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高,同时种群数量也很大,是生物种质资源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这个生态系统,运用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进行草场改良并严格限制超载放牧,从而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4 陕西地区水源涵养林资源的生态保护作用
4.4.1 推进生态示范县的建设,并全面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为了提高陕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能力,应以“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收取水源林经营和生态效益补偿金,并将其用来补助水源林经营管理费用的不足。考虑到陕西地区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对水源涵养有重要作用,国家应当把4.93×105hm2的范围内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并禁止在该林地和核心区、缓冲区的草场放牧。
陕西地区由于既有森林又有草原,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试行轮牧制,并在林缘地带划定区域进行育林、造林。当林木达到一定生长期时,在林内定期轮牧,促进林养牧或者牧养林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林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甘肃省肃南和天祝2县,可以将其作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试验示范县,鼓励和支持其加强生态用地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保护和建设机制以及综合治理,推动森林、湿地和草原的可持续经营。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和水资源上下游补偿机制,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等,以积累经验供借鉴。
4.4.2 通过人工手段来促进天然更新,增强水源涵养林的生态功能。研究表明,影响这两种树种更新的主要原因是种子成功进入土壤的问题。因此,可以在林内部、林边缘以及集材道上进行穴状整地等人工干预措施。营造生态林的过程应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进行。在林缘、林空和河谷地带等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可考虑采用乡土树种如云杉、圆柏及成功引入的华北落叶松进行造林。在河谷地带,可以使用云杉、沙棘、金(银)露梅、藓黄小檗等树种进行造林。在阳坡这种水热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地区,考虑选择高抗旱性的树种进行工程造林,例如锦鸡儿以及沙棘等。使干旱季节苗木的存活率得以显著提高。
4.4.3 提倡水源林科学经营模式。为提高陕西地区水源林的管理水平,需要倡导科学经营,引入科学理论和技术来指导管理实践。然而,目前国内缺乏一个科学的水源林经营模式,对森林进行规范化管理。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加强了陕西地区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但因为经营目标不够确切,经营计划可行性低,目前的政策是实行封闭措施。过去20年的绝对封闭政策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林内枯死、积枝、雪压木、风倒木、病腐木的大量积累。这使得林内卫生状况恶化,潜在的病虫鼠害蔓延和森林火灾发生危险程度超过了临界点。所以,需要适度经营,调整林分结构和乔木林郁闭度,清理林内病腐木,促进林下天然更新,采取德国近自然林业思想,以改善水源涵养林环境并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质量和稳定性。
4.4.4 预防和治疗水源涵养林病虫害。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规模的云杉天然林来说,采用单纯的化学防治方法来防治叶锈病的成本较高、效果不稳定且维持时间短,所以主要应采取林地经营策略。预防和治疗云杉幼林的叶锈病,需要强化抚育,促进幼林尽快郁闭,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对于靠近村庄和水源的幼林,可以在6月中旬喷洒500~600倍的粉锈宁,治疗效果特别有效。总的来说,预防和治疗病虫害需要改变观念,坚持培育健康森林、丰富森林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病虫害的预测和检疫工作,以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同时,需要进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研究,提高森林管理者的科技水平。
5 结论
陕西地区生态系统一直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影响,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中。通过对该区生态系统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其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策略,包括陕西地区林业、水域、草原和水源涵养林的生态保护作用等。但由于战线长、林牧矛盾突出,这一保护工程必然艰巨,且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预测的问题,需要该地区工作者意志坚定,积极克服困难,并调动群众参与保护与建设工作中,使保护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