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原则机制与实践遵循

2024-05-30徐功献王兴平

关键词:话语红色转型

徐功献,王兴平

(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 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极大变革, 社会结构也呈现出向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378。 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 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新时代,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数字化转型, 是更好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环节。当前,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亟待研究、解决。“数字化转型不只是原有模式和理念的数字化, 仅仅把传统的手段数字化,模式的‘形’和理念的‘神’都没有变,仍未实现真正的转型。 只有当手段、模式和理念都实现了革命性重塑, 才是形神兼备的数字化转型。 ”[2]因此,从整体层面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政课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原则机制和实践遵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政课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呈现的育人新形态, 使红色文化在数字化时代持续发挥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主流网络价值观的培育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以新举措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发展成熟阶段,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讲授知识让学生学好本领,更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营养剂”。 数字化技术与红色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推进了红色文化育人方法、模式、管理、评价发生新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 使得数字化传播成为传播的主流方式, 单纯的文本传播已经无法顺应学习者的需要, 这给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传统单一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既不利于红色文化的入脑入心,又不利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 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红色文化用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通过技术媒体还原革命场景,讲述红色故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 用生动鲜活的红色形象教育和引导学生。 这种育人新举措使红色文化育人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最大程度地突破了时空限制,提升并巩固了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传播效果。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给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 高校思政课能够借助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突破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采取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多样化、立体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用具体的形象化的革命情感渲染学生, 使学生在感受数字化的红色文化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以新动力助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在创新中提高,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3]。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既需要外在动力的推动,更需要内在动力的催动。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顺应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实践需求, 又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课程的改革创新, 最重要的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育人的数字化转型正是基于高校思政课发展的这一要求产生的。同时,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红色文化育人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助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目的的实现。 数字化、 信息化的发展,使数字化产品在学生群体中得到普遍使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 在此情况下, 将红色文化融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知识眼球, 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将红色文化融入现代教学课堂,借助数字技术让红色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实现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的教学观念,形成一种共同参与、共振效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而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本身就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职能之一, 推动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也就从内在层面“倒逼”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如何推动高校思政课突破以往的刻板教学方式,结合数字化教学工具,契合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模式, 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以新模式强化主流网络价值观培育

“网络价值观是网民基于自身需要对网络价值以及创造、 享受网络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点、心理、行为模式。 ”[4]网络实践和网络环境对网民网络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 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5]318强化主流网络价值观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应有之义。

“大学生活的现实性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虚拟性, 要求高校的网络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必须 ‘虚实并重’。 ”[6]因此,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既是从“实”的方面即以课堂教育的方式树立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又是从“虚”的方面即通过数字化的红色文化净化网络空间实现正本清源,引导学生强化对主流网络价值观的认同。具体来说,“实”的方面,思政课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既能以学生熟悉且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念, 又能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 分清美丑的能力;既能以数字化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 又能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涵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为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进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虚”的方面,过去一段时间,网络上“劣币驱逐良币”、歪曲事实、误导大众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乱象无疑会造成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错乱,出现对主流网络价值观不认同甚至走向对立面的情况。为此,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正是要从这些“毒草丛生”的地方着手,以“良币驱逐劣币”,正本清源,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推动大学生正确网络价值观的形成。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正是以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强化主流网络价值观的培育,为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真善美提供新思路。

二、高校思政课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原则机制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育人的变革, 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要从战略高度、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把握高校思政课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原则机制, 强化高校思政课对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一)从战略高度夯实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思想根基

战略问题是举旗帜、定方向的总问题。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战略地位,是关系到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能否有效推进的前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7]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把弘扬红色文化放在了更高更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对弘扬红色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作为利用数字技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抓手,必须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 从战略高度夯实其思想根基。

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要从战略高度进行谋篇布局、 统筹规划, 以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确保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一是国家层面。国家的战略规划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设计,要“围绕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内容、实施方法、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宏观规划”[8];要将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作为高校育人任务的量化标准,纳入各大高校思政课建设考核体系,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奠定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主基调和主方向。二是高校层面。高校是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阵地, 在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实践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高校要正确认识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将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作为高校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纳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整体规划, 依托地方区域特色和高校自身特点, 将系统性思维导入到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中, 以高校自身建设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

(二)从理论深度筑牢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

理论就是讲道理,理论是否彻底,问题能否讲清楚、 讲通透, 关系到理论能否被接受并付诸实践,以及能否科学有效地指导实践。只有首先在理论上取得正确的结论,明确正确的方向,实践才不至于无的放矢。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的一种新范式,虽有了初步探索,但仍具有很强的未知性。因此,加强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对于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实践显得尤为重要。“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9]9-10要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必须用彻底的、科学的、深刻的理论来筑牢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有方向、有依据地以数字化转型之“矢”射红色文化育人之“的”。

具体而言, 夯实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理论基础必须积极开展理论创新。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实践具有个别特殊性, 只有将个别特殊上升到抽象一般的理论层面, 才能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形成一套科学、系统且彻底的理论体系, 进而为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理论的创新要紧密结合实践的发展, 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理论才不至于成为空洞的理论。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红色文化育人深度发展的内驱动力,为红色文化育人在个性服务、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范式。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在不断发展, 理论创新必须结合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不断发展的实践, 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这就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看到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和现实价值, 又要看到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多层面、多视角地进行理论创新,使之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广度。只有如此,新的理论才能符合新的实践,才能指导新的实践,理论创新也才具有现实生命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才能得到夯实。

(三)从实践广度优化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模式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不是一种纯粹理论式的研究,而是根植于实践需要的育人模式变革。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本身具有的实践特性决定了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必须面向实践、服务实践,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因此,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导向, 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发展模式,为其提供发展的最优解。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和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校思政课层面来说,首先,高校思政课要在实践中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同前沿数字技术的结合。 数字技术是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基台, 要充分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 使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实现技术更新。 通过技术联结,实现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共享, 突破传统的单一发展模式, 开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多校协同推进的态势。同时,高校思政课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不是人围着技术被动适应,而应是技术匹配人的需要。 ”[10]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新技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 造成只盲目追求新技术的应用而不顾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实际需要的错误局面。要坚决防止出现“唯技术论”的倾向,秉持数字技术服务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理念, 找寻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同数字技术的契合点,使之形成一个育人价值引领、 数字技术支撑的有效契合。其次,高校思政课还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成果。 根据教学实践效果,面向教学实际,从实际条件出发,有针对性地、 更加精准地不断优化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学院、红色文化班级等组织的作用, 使红色文化在改造客观世界和引领虚拟世界的同时, 提高其时代传承价值和实践力量, 使数字化条件下的红色文化既能够推动学生主客观世界的改造, 又能够适应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三、高校思政课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遵循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为开辟红色文化育人新进路提供了多层次视角。 高校思政课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变革旧有观念,从育人模式、话语表达以及内容呈现等方面着力, 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

(一)网络课堂与数字媒体相统一的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1]378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落脚点在于育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推进育人模式的创新, 在实践中坚持网络课堂与数字媒体相统一的育人模式。

一方面, 要强化网络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网络课堂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催生出来的现代课堂教学新形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 网络课堂的应用能够推动各地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的线上整合,实现资源联动共享,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享受多元化、多层次的红色文化熏陶。高校思政课要不断加强网络课堂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网络精品课程,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化、个性化等特点, 构建双向互动、 主导主动的新型课堂育人模式,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科技含量,推动网络课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线下课堂改革。网络课堂并不排斥线下课堂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反,网络课堂与线下课堂是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网络课堂与数字媒体相统一的育人模式是在遵循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逻辑基础上, 以教学手段的数字化和育人模式的现代化推动红色文化育人转型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强化网络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同时, 也要不断深入推进线下课堂改革。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坚持推动数字媒体技术进课堂,在教学上使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创新, 实现图、文、声、像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创设虚拟情景体验学习环境,开展精准化教学”[11]。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特征就是依托网络平台,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红色文化内容。在红色文化学院、红色文化班级等引领下,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易于接受信息的方式和生活场域的变换, 对数字场景和传统场域进行合理布局和有机组合, 以更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提升育人的过程性、有效性。

(二)网络话语与生活话语相交融的话语表达

红色文化育人话语的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而这种话语“从本质上说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是以抽象、规范、严谨、系统为特质的政治话语与理论话语的交织”[12]173。 这种话语脱离人民日常的话语体系,难以为人民所接受和掌握。 因此,在话语表达上要善用、 巧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育人话语传播,“按照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 价值图式、心理因素、年龄性别等,变独白话语为沟通话语, 少讲空话套话,多讲有感情的话”[13],实现红色文化育人话语的通识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实践的深入催生了人们以新的语言形式交往。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通常通过变音换字形成独特的词汇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 完成一定的交际功能”[14]169。 从表达效果来看, 网络话语和生活话语都是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形式。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要深入推进,就要贴近生活,走向大众,而首要的就是要转变话语形式。 生硬刻板的教学话语难以使内容表达生动活泼起来,只有紧跟时代发展,顺应学生“口味”,从刻板僵硬的话语形式中解放出来,以样式新、内容深、可感知、易接受的红色文化话语,引导学生全面、理性分析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自身的命运前途等,才能够为学生“精准画像”,达到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目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在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话语体系,“及时介入、 更新符合时代要求的话语范式, 有效地使用网言网语和流行词汇,积极吸收借鉴网络流行语”[12]174,既保障话语表达的准确性、权威性,又实现话语表达的创新性、生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网络话语同生活话语相交融的话语表达, 用网络话语和生活话语的“新瓶”来装红色文化育人的“旧酒”,实现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引领力。

(三)视频音频与文本叙事相结合的内容呈现

叙事作为最古老、 最行之有效的文化传递方式, 对民族记忆的延续和社会历史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内容赋予形式以价值,形式反赋予内容以活力。 叙事载体要顺应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需要,破解传统文本叙事困境,以视频音频与文本叙事相结合的模式开辟红色文化内容呈现新路径。

彰显时代特色的红色文化数字化叙事载体与叙事风格, 能够精准获取红色事件的来龙去脉、红色精神的时代特色及红色人物的内心情感等,“以‘小切口’讲述‘大道理’、以‘小故事’阐释‘大问题’”[15],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育人教学内容的“大而不空”“微而不碎”。建立在互联网发展基础上兴起的视频、 音频的呈现形式是当前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新形式,快手、抖音等传播平台即是以视频音频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视频音频是图、文、声、像的综合呈现,不仅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直观体验,又能赋予其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让学生在体验中受到教育。但就知识本身而言,视频音频的不足之处在于内容呈现上具有碎片化的倾向,而传统文本叙事则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能够弥补视频音频内容呈现碎片化的不足, 为学生构建起系统性的知识网络。因此,高校思政课既要重视视频音频和文本叙事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又要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发挥各自在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中的优势, 兼顾视频音频微观叙事与文本宏观叙事的功能, 共同助力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总之,在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 高校思政课不能囿于旧有的叙事形式, 以单纯的文本形式呈现红色文化内容,而要顺应数字化发展的潮流,辅之以视频音频的形式,促进内容呈现样态的立体化、多维化。

猜你喜欢

话语红色转型
红色是什么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红色在哪里?
转型
追忆红色浪漫
沣芝转型记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