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左侧隐睾扭转合并鞘状突未闭误诊为腹股沟疝坏死切除1例
2024-05-30闫天慧
闫天慧,丁 杰,张 霞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超声科,安徽芜湖 241000)
隐睾扭转是一种不常见但又十分紧急的外科急症,及时诊断并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提高对隐睾扭转的认识是十分有意义的。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岁,因纳差1 d、脐周不适就诊。查体:腹软,无反跳痛及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2.2×109/L,中性粒细胞61.7%。急诊急腹症彩超检查为阴性,临床诊断为消化不良,予抗感染治疗,情况稍有好转。2d 后,家长诉患者左侧腹股沟区包块1d 再次就诊。查体:患儿哭闹,拒压,左侧阴囊未扪及睾丸,左侧腹股沟区触及一硬质包块,局部皮肤红肿,压痛(+),卧位不可消失。复查彩超:左侧腹股沟区局部膨隆,内见条状回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左侧阴囊未探及正常睾丸。超声诊断:(1)考虑左侧腹股沟疝可能,左侧附睾及附件扭转待排;(2)鞘膜积液。急诊行左侧腹股沟探查术,术中可见双侧鞘状突开放,左侧腹股沟区探及一明显肿胀的睾丸,呈黑紫色,周边见中等量血性液体,经复位+生理盐水湿敷,睾丸颜色无明显变化,与家属沟通后行“左侧扭转睾丸切除术+左侧精索切除术+双侧鞘状突高位结扎+对侧睾丸固定术”。术后病理镜检结果示:左侧睾丸组织间质内明显出血,间质血管扩张、充血。
2 讨论
睾丸通常在出生后3个月内由腹膜后下降至阴囊,6个月以后几乎不再下降,如此过程发生异常,睾丸未下降至阴囊,而是留在腹膜后、腹股沟管或者阴囊入口处,称为隐睾。隐睾虽是小儿泌尿外科一种较常见的疾病,1岁后发病率约1%[1],但合并扭转、腹股沟疝和癌变的风险会明显提高。隐睾扭转是隐睾的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属于外科急症,其结局与时间、扭转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提高对隐睾扭转的认识对临床意义重大。睾丸对血供非常敏感,扭转时间超过4 h,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开始出血、损伤,每增加10 min,睾丸坏死的风险增加近5%[2]。隐睾扭转坏死转挽救率为0%~10%[3],如果在6 h内解除扭转,坏死率约10%,时间超过24 h,坏死率高达90%[4]。除此之外,扭转的程度同样影响隐睾扭转的结局和预后。当扭转角度>360°,即使扭转时间<4 h,睾丸远期萎缩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5]。
隐睾较阴囊内睾丸发生扭转的概率高21~53倍[6],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钟锤学说”有关。由于缺乏正常阴囊内固定的结构,睾丸、精索及附件均游离在腹股沟鞘膜腔中,在睾丸引带的远端牵引力的作用下,轴向很容易发生扭转[7]。隐睾扭转起病急,进展快,早期常以恶心、呕吐、纳差等消化系统症状或急腹症为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需要与腹股沟疝嵌顿、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睾丸炎、附睾炎等)、腹腔内疾病(如急性阑尾炎)鉴别。除此之外,隐睾并发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约为65%[8],如果腹腔组织疝入后嵌顿坏死,可能会压迫精索血管引起隐睾梗死,因此,还要警惕隐睾是否合并鞘状突未闭。患者通常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及依从性较差,因此极易漏诊,延误病情,导致隐睾缺血坏死甚至切除[9]。
按睾丸所处位置将隐睾分为低位和高位,低位隐睾患者可在腹股沟区触及睾丸,发生率较高,约占80%[10],还有20%患者隐睾位置在腹腔内,体表不可触及。因此,在男性患者因急腹症就诊时,体表虽未触及明显包块,但仍应注意对生殖系统的检查,如果发现阴囊空虚,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隐睾扭转。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了解扭转进展、角度及血运状况,且敏感性较高,是睾丸急症的首选检查方法[11]。早期睾丸内动脉血供未被完全阻断,可仅表现为睾丸轴向变化,呈“团块征”或“旋涡征”,精索扭曲增粗,早期可有“螺旋状”血流信号[12];随着病情进展,睾丸实质内血流信号较对侧减少或消失;至晚期,组织缺血坏死回声减低,睾丸实质呈现不均质改变,可合并有鞘膜积液。因此,超声提示血流信号差、睾丸回声欠均匀或睾丸周围积液后,均需警惕睾丸是否已经缺血坏死[13]。
本例误诊分析:(1)患者以脐周痛起病,首诊医生对生殖系统和腹股沟区的查体未给予足够的重视。(2)对于不能肯定睾丸是否在阴囊内的患者,腹股沟痛或不典型腹痛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是否存在隐睾并发扭转。对于不能排除扭转的患者应密切随访,4 h内再次进行超声检查,必要时急诊进行手术探查。(3)本患者超声图像并非表现为典型的“团块征”或“旋涡征”,与肠管难以鉴别,加上患儿不配合,一定程度上给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
早期进行新生儿筛查,尽早明确小儿隐睾的存在,并在6~18个月时及时行睾丸固定术[14],同时提高家属对隐睾扭转、恶变的警惕,及时发现、尽早地治疗可极大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成功挽救的患者,扭转后睾丸发生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可能会产生抗精抗体,对健侧睾丸也会有一定影响,因此仍需要定期随访,注意观察另一侧的睾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