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瓶颈与发展
2024-05-30曾逸群
曾逸群
(黎明职业大学组织部,福建泉州 362000)
近年来,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让人们再次看到了生命的不易和健康的重要。虽然疫情已经结束,是否能够主动反思,更加积极地发展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不得不思辨的现实课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生命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国家建设的整体质量,决定了能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因此,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既是形势需要和个体需要,又是国家战略目标的整体需要。
1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意涵
生命教育是引导与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1]。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时间轨迹上看,近年来,虽然我国经历了数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唯有新冠肺炎疫情是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狭义指1995年后出生,且拥有在校生身份的高等教育对象)真正亲历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让人感同身受,又让人终身难忘。进入后疫情时代,深入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群体。受疫情影响,不少大学生经历了线上学习、云端生活等新的形式,也感受着疫情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就业压力,个别大学生出现焦虑恐慌、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引导大学生提升抗挫能力,学会悦纳自我,珍惜宝贵生命,那么便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扭曲、人格分裂,甚至轻视生命的情况。如果个体生命得不到基本的自我保护,生命质量得不到长远的健康发展,生命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延伸彰显,那么构建和谐社会便无从谈起,实现宏伟目标便遥不可及。所以,及时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生命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正确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对生命本源和生命价值形成清醒的认识,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冠疫情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但也成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开展生命价值的重要契机。也就说,充分应用疫情正面素材开展较为成功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有效回应立德树人关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解答诉求。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苟利国家生死以”,许许多多一线工作人员践行守护生命的承诺,而他们的故事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鲜活教材。高校教育工作者如能善于应用这些活教材,引导大学生透过这些身边时刻发生的真人真事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激发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意识。
1.3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2],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一场疫情让许多大学生经历了逆境、险境和困境,也让不少大学生不禁抛出了生命之问,亟需高校运用综合性的手段不断为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和思想矫正。后疫情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复杂又极端重要,生命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环,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只有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攻坚克难、全面发展,进而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
1.4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一定层面上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决定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进入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轨,经济发展持续回暖并“转正”。但应该看到,不少大学生在精神领域出现了诸多焦虑和困惑,大学生尚处于人格成熟的时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较为薄弱和不稳定,如果缺乏跟进式的正确引导,则有可能出现因情境的变化导致的学业进度滞后、生活方式变更、就业压力骤增、情感变幻莫测,进而引发心理危机,甚至出现以消极极端方式对待生命的现象。可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后疫情时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现实回应。
2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瓶颈
不少高校将生命教育纳入了大学生必修课程。但是,生命教育如今依然尚属起步阶段,在制度上、理念上、行动上及细节上的滞后性,其未探知的问题远比已探知的问题多。
2.1 大学生生命价值认同有待提升
大学生生命价值认同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大学生自身对珍惜与敬畏生命的认同,他们既要学会理解珍惜生命是生理学上的延续,要保证生命存在的时间维度,又要学会理解敬畏生命是社会学上的深度,感受生命于他人,于社会的价值意义。如果教育工作者费尽心力的生命教育难以真正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认同生命价值的意识,那么如何保证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认同做到自我反思与体会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制度对大学生生命价值的认同,社会学意义上,个体生命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个体通过自身角色扮演承担制度性社会赋予的位置,从这点看是社会制度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来源于秩序和规范。新时代大学生受国内外现实环境影响,思想呈现多元、全新的特征,其中自我意识表现得尤为强烈。社会制度如何包容性地从生命关怀的角度给予大学生足够的生命价值认同成为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难点。
2.2 大学生生命价值目标有待校正
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程度与其对生命价值目标有关,生命价值目标越高,生命动力越强劲,对成就的追求意愿越强烈。因实现较高的社会取向的生命价值目标,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影响因素,是个多维度因素影响的过程。生命价值目标的实现,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受到社会承认、他人评价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过高的社会取向的生命价值目标会带来挫折和失落感,令人感到沮丧,这恰恰是造成自杀意念增强的重要原因[3]。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个别大学生出现了生活不适应、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淡化等现象。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疫情至今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现实问题,在毕业季来临之际,受疫情影响,个别用人单位受疫情影响停产、倒闭,导致就业岗位数量大为萎缩,个别原先有就业意向的大学生“未就业即失业”,让大学生心生倦怠,内心失望至极。可见,树立正确、客观、可操作性强的生命价值目标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和首要之举。
2.3 大学生生命价值体验有待丰富
生命存在过程的体验会让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不适或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所以不少高校在论及生命教育时不指涉或很少指涉生命价值体验。研究模型表明[3]:“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过程得分越高,大学生在生活中越主动地解决问题,大学生就会更加乐观,绝望情绪越弱,自杀意念越低。”生命教育只有用心去体验生命,才能感受到挽救一个生命的不易,才能感受到游走在生命边缘的抗争,激发大学生珍惜生命、发展生命的动力。实践证明,包括生命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只有丰富的体验才能让人记忆深刻,才能启发心智,才能认识真谛。因此,当下我国的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依然大有文章可做,也依然大有前路要走。
2.4 大学生生命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生命评价是指在一套融合多学科背景知识的评价标准支撑下对生命价值存在和生命价值高低做出的分析判断。当前,在现实的生命教育中,高校往往忽略生命评价体系的构建,或生命评价体系过于单薄过时,对于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的评价多停留于静态性、表面性的感官体验上。当前,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要关注那些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但受疫情影响导致学业退步、就业困难的学生。从现有心理学科大学生群体调研数据看,在不少高校,一些闷闷不乐,忧心忡忡的学生往往来自学习成绩较高的群体;一些对生活质量不满足,对个体生命不乐观的学生也往往来自这个群体。反倒是成绩中下的学生性格更开朗,活动参与性更高。可见,对于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判断要通过规范的评价标准,适当的评价尺度,客观的评价方法和科学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工作规律,更加强调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更加重视帮助大学生调节合理情绪,更加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发展目标,不断引导大学生感悟生活,关爱生命。
3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建议
疫情结束后,人们的生活似乎归于平静,但我们不应忘记也不能忘记疫情给人们造成的创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命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质,通过设置特色的生命价值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目标,强化积极的生命价值体验,探索科学的生命评价体系。
3.1 设置特色的生命价值课程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目前高校关于生命价值教育的课程大部分是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类,并鲜有在其他类型课程领域融合,生命价值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因此,生命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结合各专业特点,立足于各学科精品课程的打造,力求生命教育课程在内容上兼具普适性和必要性。
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看,学生不仅能从专业角度联系到生命的相关价值与意义,内化于心,外化与形,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拓宽了视野,多层次,多维度去探讨和思考,加深对于生命的理解,全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生命观。
3.2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目标
生命价值目标一般包括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两种因子。一方面,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个人价值,要认识个人自我生命价值首先要认识并承认生命的自然属性,树立科学的思想理念,构筑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深刻明晰生命的偶然性、独特性、有限性和创造性,疫情结束后,大学生应树立起安而不忘危的思想,既要看好眼前路,也要不忘来时路。认真善待生命的不易,正确对待生命的不同,乐观看待生命的时长,积极开掘生命多种善的可能和潜能。另一方面,要正确评价生命的社会价值,要扭转不切实际的社会取向的生命价值目标,把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抗挫能力有机联系起来,既要坚持能力和贡献相统一,又要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不断从风险和挑战中汲取营养,不断在各种人生境遇中修正生命价值目标。
3.3 强化积极的生命价值体验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认为[4]:“一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能让人在最恶劣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目的,他就有了无穷的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并且可以生存的更有价值。”体验式生命教育在我国的高校实践中仍处于襁褓期,理论层面多于行为层面。要切实提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必须要把生命教育转移到行为层面,丰富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现实体验。要汇集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力量,引导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人生、崇尚人道,强化交流合作,共同开发大学生生命教育载体,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亲身体悟和实际体验。要开拓志愿服务方式,发挥志愿服务在实施体验式生命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认识生命教育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内容,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从模拟辨析为主转向实践感悟为主,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安全防护,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要善用全媒体拓展生命教育的宣传渠道,创新生命教育的方法手段,组建生命教育宣传队伍,打造生命教育宣传阵地。
3.4 构建科学的生命评价体系
总体来看,生命评价结果一般分为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评价和消极宿命的生命价值评价,要对大学生的不同思想进行合理归因,构建正确生命价值评价,要帮助大学生通过科学的评测工具剖析自我,为大学生提供生命价值评价的客观解释。譬如,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通过生命价值观测验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概念和意义。要坚持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相交叉、物质评价和精神评价相融合的原则,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个别帮扶和整体辅导相统一,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全覆盖。要重视生命价值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加快建构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复合式运行模式,探索以高校为主,政府、社会、家庭、网络协同支持的“一主多元”生命教育新形态。
4 研究总结及展望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个常提常新,恒久不衰的话题,疫情的发生再一次向教育界强调了大学生生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新要求。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应立足于时代、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认识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在制度上、理念上、行动上及细节上的滞后性,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际工作落实于大学生“三全育人”工作的框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要素充分融合,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最终形成具备新时代特征的生命教育新形态。针对高等教育群体开展生命教育的探讨历久弥新,需要研究者以更为广袤无涯的视角立足于理论和实践需要,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课题进行完善。体验式生命教育在我国的高校实践中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思政建设方兴未艾,生命价值教育如何可以扎根新工科课程体系中枝繁叶茂也值得进一步跟踪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