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对农村劳动力增收的影响及优化路径
2024-05-30魏进锋
杨 玲,魏进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物流与电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0002〕
202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实施“数商兴农”,以农村电商的活跃应用为先导,全面带动数字乡村发展。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发挥网络和渠道效应、连接供给与需求、提升行业整体效率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随着数字乡村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电子商务助力农村特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形成商业聚集,产业链条不断纵深发展。农村电商的发展让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农村劳动力群体通过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根网线让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从田间地头走向城里餐桌。一大批农特产品正以“网红”的形式走向全国,电子商务助力农村劳动力增收呈规模化常态化趋势。一方面,农村电商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电商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不断拓宽贫困群众的创收渠道,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盘活农村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农村电商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电子商务创业就业成为助力农村劳动力增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一、数字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增收困境
1.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首先,数字化服务能力不足。调查发现,80%以上的村民对基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村务公开、乡村公共事务决策、乡村公共安全治理等方面的数字化供给服务需求强烈。但是,由于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普惠性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互联网接入能力较低,农村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没有系统规划、全面统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没有建档立库,数字化服务脱节。其次,全国范围内县域商业体系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商业设施配备不足,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层次差异化,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产业发展不平衡,绝大部分地区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劳动力之间数字化能力参差不齐,劳动力个人所具备的数字化素养、数字化设备、数字化技能、数字化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第三,农村电商物流组织化程度低。物流配送覆盖面有限和缺乏冷链物流是阻碍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大难点。农村物流企业整体数量不足,优质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物流服务组织化程度低,存在物流企业服务质量不高、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2.农村劳动力增收创收保障体系不完善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与全面应用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尤其在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方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不明确、监管不足、劳动权益保障不完善等困局。在传统雇佣关系中,用人单位承担劳动者的组织管理工作,在招聘甄选、合同签订、工作安排、绩效考核和薪酬福利管理等方面拥有较大的决定权,劳动者在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接受管理,具有明显的隶属性。调查发现,电商新业态产生的新型就业模式中“斜杠青年”式兼职就业、“U 盘式”就业以及类似经营公众号的新媒体从业人员与任何组织都没有明确的劳动关系,不与任何组织或雇主产生长期承诺。由于无法明确劳动关系,就无法参加职工社会保险,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造成劳动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此外,新就业形态还存在劳动监管薄弱、就业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薪酬体系多数采取计件方式,导致其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职业健康风险增加。劳动纠纷调解需加强,从业增收制度保障需加强,以保障农村劳动力增收创收[1]。同时,由于农村地区信用记录不够完善,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缺失导致农村地区信用体系不健全,进而影响相应的金融支持,增加了农村劳动力通过开展电子商务增收创收的困难。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体系,完善各级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向困难人群提供定向精准推送,增加创收机会。
3.农村劳动力增收创收专业技能需提升
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缺少全面规划统一部署,没有建立完整的“省—市—县(区)—乡(镇)—村”多级联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尤其是县乡村级专业系统的职业教育极度匮乏,缺乏完整的教育规划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为农村地区劳动力提供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系。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素养和技能培训,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虽然会上网、会使用智能手机,但多数仅限于社交聊天、网络视频娱乐,商务应用意识淡薄。受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社会资源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对相关政策法规不熟悉,缺乏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实习经历,市场调研不充分,盲目选择创业项目,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他们短期内享受政府政策红利尚能生存,但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对前端产业的研究不够透彻,造成增收创收项目的整体层次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
4.农村电商主体持续创新活力不足
县域商业主体普遍存在小散弱特征。从事个体经营的夫妻店、小卖部较多,商业规模体量小、业态功能少。缺乏头部企业,知名的商业连锁企业下沉不足,农村连锁经营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市场主体数字化应用程度不高,在乡—镇—村三级提供优质岗位极少,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得不到充分的创收增收机会。在特色产业联动发展方面,部分县域并未充分挖掘与发现其具有特色的资源,也未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农村地区在建立县、乡、村三级商业联动服务模式,推进农村商业连锁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方面创新活力不足,在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电子商务对农村劳动力增收的影响
1.创新就业模式、增加创收机会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显著扩大了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的空间,创新了农村就业模式。受疫情影响,国内各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很多人不得不把足不出户的互联网“副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京东、阿里、苏宁、乐购等一大批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为广大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人员、视频创作分享者、网店老板、网店客服、直播播主之类的新型就业岗位。电商新业态以其较低的劳动强度、不高的学历要求,开放包容地为一些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当下直播助农遍地开花,构建直播基地、加强优秀直播团队建设,衍生视频拍摄、直播播主等多种新就业岗位,为创业就业赋能。
2.扩大市场规模、拓宽增收渠道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显著拓宽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渠道,为知识青年和返乡农民工开辟了一个新的收入增长天地。一方面,依托互联网的“一村一品一店”,一大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中心、特色博物馆、地方博物馆、网店、直营体验店等在农村涌现,以特色产业为支点撬动一大批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助力农产品上行。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加速供需对接,促进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电子商务以其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信息传播能力、降低信息壁垒的优势,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农产品市场潜力,进而扩大市场规模、拓宽增收渠道[2]。
3.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致富能力
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等为支撑的电子商务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企业通过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有助于获得超额利润,经济效益的改善,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劳动者会更加注重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断提高个人的致富能力。另一方面,由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可知,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波动式的态势向前发展,电子商务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造成部分劳动者失业,失业者为了能够再次就业,就需要去学习新的劳动技能来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数字乡村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劳动工具或者劳动手段产生影响,劳动工具实现了由手工劳动逐步向机械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被机器替代,那些被机器替代的劳动者与未被机器替代的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形成两极分化局面。因此,劳动者为避免失业,会不断提升劳动素质和就业能力[3]。
4.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盘活农村经济
农村电商促进现代农业智能化产业化转型升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智慧化的销售方式等,使得传统农业愈加现代化智能化。电商带动的多个县域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融合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电商平台运营、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等促使农村产业向服务、加工、销售等多领域延伸,增加了农村产业的可持续性,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电子商务助力农村劳动力增收的优化路径
1.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加强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是当前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人才培养和收入增长。第一,构建以新一代电子商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为支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数字平台。数字化就业创业平台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让农村劳动力以较低成本使用线上教育平台,增强增收创收技能和素质。可以对高质量就业信息进行系统整合,提供优质高效远程就业服务,推进数字资源高效流通,建立可持续的数字化就业服务市场,拓展农村劳动力搜寻就业信息渠道,有效提升就业转化率,提高增收创收的机会。第二,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释放县域消费需求潜力,建立健全以县域统筹、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体系。第三,优化农村物流组织模式、建立健全农村覆盖全域的寄递体系,完善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2.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电商从业制度保障
探索适合灵活就业新形态的劳动保障体系。针对融合就业形态探索社会保险的各自缴费、分别计算、合并纳入等统筹方式,助力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强化数字经济新型就业岗位保障,建立新就业形态行业调解组织,及时解决相关劳动争议,鼓励互联网平台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灵活就业发展纳入就业优先战略总体规划,扩大就业容量,落实促进新业态发展和支持灵活就业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各种灵活就业形态的发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加强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大数据监测分析,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支柱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推进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建立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各级网点电商服务能力,落实财政补贴与税务减免优惠政策,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支持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政策,加强对新职业的认定,积极开展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适合新业态的职业培训补贴申领办法。
3.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培育电商新农人
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农村电商人才信息库,运用直播和短视频开展“全员电商职业教育、全程电商职业教育、全方位电商职业教育”远程培训。持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理人等涉农行业人才培训,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个性化专业培训,提高就业转化率,提高增收创收能力。第二,完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县(区)—乡(镇)—村”三级联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要加强宣传引导,培养农村劳动力的电商发展意识,不断吸纳各乡镇的电商能人和高校电商人才成立农村电商帮扶团队。通过多种渠道培养新型农村电商人才,提高电商创业就业的内生动力。第三,完善人才评价与奖励机制。要想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农村劳动力增收中的助力作用,必须要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组织实施人才评价与奖励体系,将电商新就业形态人才纳入本地人才评价体系,为其提供公平的户籍准入、子女教育、创业支持等政策。
4.保障市场主体,强化稳岗扩岗
保护农村市场主体是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只有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才能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为待业群体提供更多优质的实习、就业机会,实现稳岗扩岗。这就需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新农村电商发展模式,持续发展“巾帼电商”,开展“青耘中国”直播助农、“自强在线”助残就业帮扶活动。全面整合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加快品牌建设和培育,发挥当地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发展“互联网+平台+农产品+农文旅+服务”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提升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全渠道销售,扩大农村电商产品市场规模[4],提升产品销量,提高企业生产运营能力,促进供需对接,产生规模效应。坚持以经济增长驱动新增就业带动收入增长,加快推进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赋能作用,推进就业优先战略,鼓励企业围绕新技术、新模式加强创新,推动创造更多优质岗位供给,实现更广泛的就业人口吸纳,强化稳岗扩岗,激励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