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多重叙事视角艺术性分析
2024-05-30解燕
解 燕
〔铜陵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经典长篇小说,1951年正式出版。小说故事的开始和结束聚焦在约三天时间内,叙述了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三天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运用天马行空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对霍尔顿这三天时间的见闻和思想变化进行了细致刻画,深入挖掘并探索了这名十几岁少年丰富的内心世界[1]。小说的主题是焦虑和愤怒,主人公一系列经历和情感变化在当时引起了美国青少年群体强烈情感共鸣,本文试图对小说的多重叙事视角及其艺术性进行深入研究。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梗概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与创作者人生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发生的背景便是塞林格中学时就读的学校,他将自己中学时代的很多经历都融入了故事,许多情节都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主人公霍尔顿从小生活在富足的家庭中,16岁时他已经非常高大英俊,与班级中其他同学相比更为成熟,在本应学习的人生阶段他却对学校里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对学习有抵触和厌恶情绪。刚上中学时就被选为学校击剑队队长,但霍尔顿却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和平时的击剑训练上,逃学成了家常便饭,在校期间三次被学校开除,霍尔顿的这种堕落生活将当时社会背景下美国中学生的在校生活真实地展现给广大读者。霍尔顿在与同学打了一架后被迫离开学校,他回到了纽约城却不敢回家,小说聚焦霍尔顿在纽约三天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展现社会丑陋的一面,在丰厚物质条件的诱惑下人与人之间的算计和虚伪,这一切都让霍尔顿的心态变得更加压抑,这种压抑状态也代表了当时美国大部分人的心理和情绪,他们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成了牺牲品,小说用霍尔顿在纽约的三天经历充分揭示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现象[2]。
霍尔顿是一名中学生,在他成长的关键阶段没有表现出一名中学生应有的样子,在思想上明显抵触并排斥学校的一切,选择过一种更为堕落的生活,而这种堕落并不是某个单一个体的堕落,是以霍尔顿为代表的整个中学生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堕落,这是当时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异化的必然结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变得较为疏离,人际交往更看重能否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3]。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向广大读者展现出了一个现实的商业社会,成年人满眼都是利益,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而疏离,整个社会充斥着虚伪的风气,在这种社会状态的影响下,孩子本处在天真无邪的成长阶段应该接受相应的思想教育,但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却还是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了巨大影响,导致他们陷入道德泥潭中。塞林格借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想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愿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希望社会能够还孩子们一片净土,让他们远离社会的肮脏和虚伪,远离商业社会的精神毒害,在这个年纪保有原本天真、单纯的个性,让他们能够做快乐、真实的自己。
二、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多重叙事视角
1.不可靠视角叙事
所谓的不可靠视角就是指叙述者无法提供给读者标准且准确的话语,那么对其叙述话语的判断就是不可靠的[4],换言之,形成不可靠叙述的本质原因就是叙述者并没有以正确的视角观察事物,可从两方面判断叙述者的视角是不是可靠的,一是要以叙述者眼光理解其话语的内在含义,二是要在其话语的基础上去探寻事情的真相。《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固定内聚焦的叙述方式让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完全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向读者讲述在纽约城三天时间内的经历,将读者带到他的内心世界中,自然就不会怀疑霍尔顿所叙述各项内容的真实性了。但这只不过是叙述者设置的看似真实的陷阱罢了,霍尔顿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中的具体内容就一定会被霍尔顿的见闻和思想所影响,作品的内容就一定会带有感情色彩且更加主观,霍尔顿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的主观叙述并不是绝对的可靠。因此,《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叙述过程中之所以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一方面是要在情感上引起读者共鸣,让他们能够被霍尔顿的实际经历所感动,另一方面则是要帮助读者进一步挖掘出作品的深刻内涵,以作品中形成的不可靠视角为基础,读者一定不能够被小说中内容的表层含义所迷惑,要深入地探究其隐藏含义[5]。塞林格在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时还成功运用了不可靠叙事者这一叙事技巧,作品中也确实有一些明确的标志和暗示在告诉读者不能够完全相信霍尔顿的话语,具体体现在限制性的叙事视角和霍尔顿自相矛盾的叙述中。前者主要是由于叙述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十分有限,导致他们的价值体系存在明显问题,如小说中讨厌别人叫他孩子,两个星期花掉了别人几个月的收入和喜欢卖弄自己等;后者是指叙述者的话语和行为存在着一定矛盾,如霍尔顿认为他身边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但实际上通过他的自述读者又能够了解到霍尔顿本来就是爱说谎的人,一个道德品质都有问题的人,说出来的话怎能可信?另外,小说中还采用了一些不可靠的叙事形式,当小说中的叙述者和聚焦者是同一个人时,其叙述过程中的可靠性就很值得怀疑。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的中学生,在这一年龄段他的价值观还未真正确立,经验的缺乏导致他无法准确判断事情的对错,他会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陈述并删减自己的经历,“不太记得”和“记不清”等一些重复出现的话语更是暗示了叙述者讲述的故事与事实之间可能存在着很大偏差[6]。
2.接受者视角叙事
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基础上,塞林格还运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这即是小说多重叙事的接受者视角,通常情况下,小说中第二人称更多的是以辅助的形式出现,而占据重要地位的几乎都是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塞林格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创作时大量引入了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首先,接受者身份具有双重性特点。文章开头写道“你要是真想听我讲”和“我本无意告诉你这一切”等带有第二人称的话语都是从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口中说出的。还有一些话语如“他这个人有时候简直让你心里发慌”等,这里的第二人称实际上就是指霍尔顿自己,通过大量使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让读者对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特点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他在学校是一个十分孤僻的学生,几乎没有朋友,在家里父母的管教极其严格,当他犯错误时家人对他只有打骂,没有任何理解,唯一比较亲近的妹妹却由于两人在不同的城市而无法经常见面,身边没有一个能说话的人,那么他平时总是爱自言自语读者也是能够理解的。面对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你”这一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可以将其理解为读者,但主要还是指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另一个自我[7]。
多重叙事视角中的接受者视角在一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同样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有效弥补第一人称的不足。第一人称视角往往都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且必须建立在“我”的认知范围之内,而第二人称的接受者视角则更具特殊性,“你”可能只是一个泛指,其指向的是所有将要阅读这部小说的读者,“我”与“你”的对话过程中将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充分表现出来,读者更容易被这种情绪感染,同时“你”这个字还有一种被命令的感觉,让读者不得不参与其中,并将人物的不同心态自然地展现出来,强化了人物形象,在情感上实现接受者和叙述者的共鸣。其次,能够更好地把控叙述距离。小说中采用第二人称接受者视角还能够实现“我”与“你”的心灵对话,读者不再是传统文化作品中的旁观者,仿佛是一个真实参与到故事情节中的人,与霍尔顿一起流落到纽约城中并经历种种困难,拉近了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
3.另类视角叙事
另类视角与正常视角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线,但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叙述者讲述的各项内容并领悟小说的核心思想,又非常有必要去区分正常视角和另类视角[8]。通常情况下,正常视角就是指身体、心理以及智力在社会普遍承认的正常人范围内的聚焦者,另类视角则是不在正常人范围内的聚焦者。而另类视角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非正常人视角和非人类视角,前者主要包括疯子、傻子、精神病、弱智、鬼魂和死人等个体的视角,后者则主要指动物和植物等非人类个体的视角。小说中可以明确知道霍尔顿目前正在精神病院中修养,他的叙述属于非正常人视角,在其自身混乱思想的影响下,正常事物在他们眼中也会变成不正常。文中的霍尔顿是一个情绪不稳定、内心躁动不安、满口脏话的人,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卑劣且虚伪的,社会上没有一个好人,种种细节都表现出他是一个存在心理问题的精神病人,那么以他为视角进行的叙述在读者看来也可能是不正常的。
小说创作过程中引入另类视角叙事还能够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陌生化理论认为小说创作应摆脱传统观念和规矩的限制,以更具创意性的方式吸引读者的关注并与之实现情感共鸣,让他们更有热情和兴趣深入品读小说,让故事情节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精神病院中修养的患者,从他的视角讲述故事能够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审美上的新鲜感,塞林格以这种另类视角对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深层次解析,从霍尔顿眼中看到的世界与社会的普遍价值观相背离,与读者们所熟知的现实世界相比极具陌生感[9]。
三、《麦田里的守望者》多重叙事视角的艺术性研究
1.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的独特艺术价值
德国著名学者曼弗雷德·雅恩在对不同类别小说的叙述情境进行深入研究后将其总结归纳为三种常见类型,即第一人称叙事、作者叙事和角色叙事。塞林格在创作这部小说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即从主人公霍尔顿的主视角讲述故事。之所以要回到纽约城是因为他在学校的考试中再次不及格,学校将其开除,然而由于家里对其管教太严,他回到了纽约城却不敢回家,于是只能在纽约城漂泊。小说的叙述功能主要通过“我”和“你”这两个字展现,“我”就是指霍尔顿自己,而“你”则是指读者同时二者在叙述过程中也完成了彼此的交流。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能够大幅提升所叙述故事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以第一人称进行回顾性叙事的方式还能够让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更加生动。举例来说,小说开头借用霍尔顿自述“我整个身体在那段时间都累垮掉了,所以只能选择到这里来休养”,通过这段话可以清楚知道霍尔顿在精神病院中讲述的是自己在一年前的经历,以第一人称为视角,故事中的我实际上就是主人公回忆中的我,针对同一件事处在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显然也有着不同看法,通过这种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一年前的霍尔顿是多么的幼稚,而现在他已经变成熟了很多[10]。在分析这部作品的时候,能够清晰分析出作者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有着各自的视角,霍尔顿在讲述他的自身经历之前,作者先用了叙述自我的方式向读者交代了时间和背景等信息,第六章作者说明霍尔顿已无法回忆起相关事件的详细细节,因为已经过去了较长的时间,此时霍尔顿已身处在精神病院中修养。当以第一人称进行回顾性叙事的时候,作者通常会运用自身经历针对事件进行陈述,比如小说中提到“我只穿了一件晴天和雨天两用的风衣,没有戴手套,没有戴帽子……”,这一叙述就是当下某一事件的发生时间,叙述者基于经验自我来叙述这件事情。《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同时存在着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的叙事方式,在总结某一件事情时通常都会选择叙述自我,小说中采用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能够让读者从两个视角去看待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所发生的事情并对其进行概括总结。
2.内聚焦叙述的独特艺术价值
文学作品中叙述文本在描述某一个事件时,作者为了将问题有针对性地抛给读者,他们在创作时就必须明确叙述视角和观察点,具体的聚焦叙述包括外聚焦、内聚焦、无聚焦三种叙述方式,其中内聚焦强调叙述者就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将所发生的故事更加准确地呈现给读者。塞林格在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大量采用了内聚焦叙述的方式,其将关注点放在了战争之后青少年群体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不利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被痛苦的情绪充斥着,他们希望自己的心声能让家长和更多的人知道。塞林格以质疑故事主人公霍尔顿作为聚焦点,通过与这一人物重合来对霍尔顿的内心世界进行勾勒,从而创作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将主人公霍尔顿的那种孤苦情绪和不被外人理解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霍尔顿与当时的很多中学生一样都无限向往纯真世界,但他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却充满了虚伪和算计,作者以恰如其分的文字将当时的美国现实世界呈现出来,虽然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已经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需求,但社会的发展进程却不尽如人意,人们内心世界空虚,社会千疮百孔,是小说中霍尔顿叛逆行为所折射的内心病态的真实反映[11]。
在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后,会有一部分读者认为霍尔顿本就是一个精神病人,从他的视角出发看待社会和人生是不够客观的,这种观点不无道理,霍尔顿本就是一个正在上中学的青少年,在这一年龄段他尚未形成真正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待事物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在他的视角下社会就是肮脏且虚伪的,他想大声地告诉所有人,但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却没有太强的逻辑性,这种偏幼稚的语言描述显然无法形成太大波澜,大部分人会认为这只不过是孩童的倾诉而已。但作者选用了内聚焦的叙述方式则能够让广大读者更加了解并相信霍尔顿的内心世界,他之所以做出种种无逻辑的行为与当时病态的社会以及较小的年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面对社会上虚伪的人和事十分无奈,为体现出他对成人世界的厌恶和不耻,他无法用理性的观点表达,只有用那些粗俗的话语才能展现出他的真实情感。
3.非人格化叙述的独特艺术价值
美国文学批判家韦恩·布斯认为小说叙事方式包括人格化叙述和非人格化叙述,所谓人格化叙述,即作者充分融入故事中,借助故事讲述来呈现自己的看法观点,这种叙事方式能够引导读者充分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塞林格在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却舍弃了人格化的叙述方式,他采用的是非人格化的叙述方式,即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他没有渗透自己的主观思想,将自己与小说中的人物区别开来,完全都由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进行叙事,充分体现出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价值。塞林格创作这部小说时是在有意地隐藏自己,以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来展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所思所想,并未改进他那毫无逻辑的思想和错误语法。可见,塞林格塑造出的霍尔顿形象能够代表美国当下发展进程中的大部分青少年群体,他们对自己的不光彩行为并未遮遮掩掩,他们不爱学习,整天无所事事,抽烟、喝酒、吸毒甚至是找妓女,在传统的观念里霍尔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但他的这种坏及其卑劣性格的形成与是当时的病态社会脱不了关系的。他讨厌现实的虚伪世界,向往纯真世界,敢于批判和拒绝他认为的不公正现象。在小说的结尾处,霍尔顿为自己勾勒出“麦田”的理想世界,而他则是其中的守望者,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实现了小说主题的深化。孩子们在金色的麦田里纯真地玩耍,这是霍尔顿心中理想的真实描绘,而人毕竟是现实的产物,理想只是虚幻的想象,霍尔顿排斥成年人世界中的虚伪和算计,他就只能被安排在精神病院中休养。小说最后作者都没有对霍尔顿的言行进行批判,他从霍尔顿的视角出发描绘出了他心中向往和追求的世界,精准地刻画出了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同时指出当时美国青少年群体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塞林格以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限制性视角出发,运用非人格化的叙述方式对当下的社会状态提出质疑,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他希望读者在读完这部小说后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不要被他的思想所影响,丰富了这部小说的内涵。《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认可,读者认为作品不侧重于小说传统的道德教化功能,而是突出展现了对当时社会传统价值理念进行批判的思想价值,而霍尔顿也正是以这种方式看清了社会的本质,看到了现实世界的丑陋和虚伪,他选择与这个丑陋的世界战斗,虽然最终难逃失败的结局,他却一直没有妥协和放弃,而是坚决地反抗到底。
四、结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小说所表达的主题能够与当时美国青少年群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塞林格在创作这部小说时采用了多重叙事的手法,使得整个作品更具艺术性。作者以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的方法将主人公霍尔顿在纽约三天的所见所闻完整地展示给读者,小说有两个视角:故事中的经验自我视角和故事以外的叙述自我视角,作者以这两个视角为主将故事的脉络和情节还原出来,同时又借助内聚焦等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手法向读者呈现出霍尔顿内心的焦虑不安和愤怒情绪。在小说中的后半部分则主要采用了非人格化的叙事手法,将以霍尔顿为代表的美国中学生群体的现实境遇表达出来,小说采用的多重叙事视角极大地颠覆了以往美国长篇小说中常采用的创作手法,给后续其他作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借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