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时代新人”培育中的理论依据与精准路径
2024-05-30周凤梅
周凤梅
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专用词语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首次提及[1]。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由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的战略任务。这一育人目标对于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3]。“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而“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承载者,也是当下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主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青年工作被提升到全党“战略性工作”的高度,提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4]。因此如何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的关切所系[4]。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能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丰厚滋养,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还有利于当代青年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使得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从而为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支柱和信念支撑。充分发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培育“时代新人”的理论依据,探求其价值得以实现的精准路径,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1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培育“时代新人”的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形成的革命精神,作为社会意识,它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根基。从理论源头上深入耙梳这些精神的谱系图和“基因链”,对于厘清其内部错综复杂的系统结构、探究其历史纵深是大有裨益的。笔者以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孕育是由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在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层面碰撞升华而成。
1.1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根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沃土
1.1.1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4]中国近代史的征程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程。但是,他们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后陷入了苦闷与彷徨之中。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先进的志士仁人正深陷绝望之时,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称十月革命为“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送来了“曙光的一线”[5]。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工团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以及新村主义和泛劳动主义的重重迷雾中最终笃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此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并在党的百年实践中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1.1.2 共产主义信仰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想信念底色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勾勒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给予了坚决地肯定,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4]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在共产主义信仰的支撑下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理想不断奋斗的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用共产主义信仰浇灌出的精神之花。李大钊为建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在临刑前,他对共产主义信仰坚信不疑,他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会得到光荣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想信念特质能帮助大学生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提供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面对血与火的生死考验,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直至战胜艰难险阻取得革命的胜利。抗战精神、太行精神这些精神用可歌可泣的鲜活案例帮助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
1.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
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舶来品”,从它一开始传入中国之际,就面临如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自身理论的传播和本土文化结合的问题早就有自觉地理论认知,他们在1872年德文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列宁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运用,“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沃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境界、民为邦本的贵民思想、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都和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另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塑造主体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共产党人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下成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为政以德等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流淌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血液里,潜移默化地型塑了精神谱系。愚公移山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精神本身就是我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写照,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谱写出的绚丽诗篇。
1.2.2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面临西方文明的巨大挑战。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化历程中最具争议性的命题之一,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全面复古论、综合创新论,各种观点众说纷纭。中国共产党是在思想界经受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后成立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之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表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在丰富的历史遗产面前,中国共产党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在批判地吸收的基础上,使传统文化与当今现实相融相通,完成了以文化人的时代命题[8]。“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是中华民族先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写照。1945年6月11日,毛主席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曾经以《愚公移山》为题作大会闭幕词,1957年写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批语。愚公移山精神中内蕴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基因被传承下来,而且被中国共产党人内化为革命精神,在革命与改革的实践中蜕变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符号标识。
1.3 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践品格
1.3.1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赋予的
马克思认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他认为离开实践来争论思维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9]。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此后,在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先后失败了。毛泽东、朱德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选择了走向井冈山,从此开始了开创革命根据地的时期,因此井冈山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共产党人选择了“摸着石头过河”,让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81年,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矗立在了深圳蛇口工业区,正是这种勇往直前的拼劲铸就了改革开放精神。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面对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埋头苦干、勇于实践,在实践中砥砺升华了“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并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3.2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显著标识
“红色基因”一词在学术界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概念。它泛指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革命实践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沉淀出的革命精神、信仰信念和优良传统的总和。学者曹劲松[10]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价值”。也有学者认为,红色基因“其内核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信仰、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和行为标准等”[11]。红色基因不仅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信仰的底色,而且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伴随着革命年代和建设年代的征程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库。同时,引导“时代新人”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旨归。首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赓续红色基因的功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表现出的不惧牺牲、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能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其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从内心深处激发青年一代爱党爱国的情怀,为他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披荆斩棘的信心和勇气。最后,红色基因的赓续可以把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品格和理想信念内化为“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和生命践履。
2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时代新人”培育中的精准路径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是共产党人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怀的具体表现。它崇高的价值追求和承载主体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精神谱系是“时代新人”培育最好的资源库。但是,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库,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本文的着力点和出发点。笔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思考出发,认为有如下三种实践路径。
2.1 利用好思政小课堂
2.1.1 把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理论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构成。内容侧重于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系列理论成果。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发挥着铸魂育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课堂上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应紧紧抓住“一条主线”开展教学,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讲解精神谱系,不仅要鞭辟入里地耙梳发展脉络,还要让学生深入理解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在学理上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还适合用教学案例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征,而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高度契合,非常适合以教学案例的方式融入思政课堂。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的铁人精神、默默奉献的劳模精神都可以有针对性地穿插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这些鲜活的真实故事具有高度的感染力,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和启迪,从而实现思政课的情感育人。
2.1.2 把精神谱系融入高校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的格局中,专业课程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深入地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以达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于课程思政,就是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元素贯穿到高校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去。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深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例如,在医学生的专业课堂上融入伟大抗疫精神,在理科生的专业课堂上融入科学家精神,在工科生的专业课程上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等。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思政,可以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爱党的思政情怀教育,融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于一体,落实了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职责。同时,也解决了长期以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两张皮”、不能同频共振和协同育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中充当了桥梁和载体的作用,它把显性地思政课程和隐性地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育人于无形,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2 利用好社会大课堂
2.2.1 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实践教学
开展思政课教学,既需要在课堂上对理论进行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阐释和讲解,又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增强其对社会的感悟,用所看所感验证所学所思。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致力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在中华大地留下了汗水和足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新农村在脱贫攻坚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时间上呈现了一脉相承的次第序列性,从横向地理时空上,又呈星罗棋布式的交叉网状结构。遵义会议精神、塞罕坝精神、西柏坡精神、北大荒精神、延安精神,这些地理时空的均衡分布、多点散发的红色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这些红色资源既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物质载体,也是思想政治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和平台。把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可触、可感、立体生动。现场教学既富有视觉冲击力,又能引发情感上的共情,让“入脑”“入心”变得形象直观,也是创意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12]。
2.2.2 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网络思政
“00后”是在网络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习惯于用网络获取知识,也习惯于用网络来生活和娱乐。网络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把双刃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因势利导。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网络思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善于运用网络资源。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以及中央电视台、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上有很多制作精美、质量上乘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图片、视频和资料。这些网络资料都是免费的,而且使用便捷,要充分利用之。第二,网络思政要用好多媒体技术。融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以及抖音都可以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立体。融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不仅可以让精神谱系活起来,增强它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而且消除了精神谱系因历史性而产生的厚重感和隔膜感。网络思政的立体性和可视化创新性地把抽象的学理转化为生活中俯首可得的思政素材,以凝练的故事融于生活,甚至是融于娱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是一种感性化和具象化的思政手段,也是思政工作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所向。
2.3 利用好“大思政”这一抓手
2.3.1 把精神谱系融于“大思政”育人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思政课理论课堂,还要统筹各种思政元素,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把精神谱系融于“大思政”育人格局,可以从两个方面抓起:第一,整合校内各思政部门,形成互相配合的育人合力。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落实,需要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些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可以在宣传部的宣讲中,在学生处的“开学第一课”中,也可以在团委的团学活动和“三下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参与进来,做好理论讲解和理论咨询。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能少;统筹兼顾、顶层设计更不能少。第二,“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还要整合高校思政队伍。从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支部书记、党务秘书到各二级学院党支部书记甚至学校党委,这是高校系统内一支完整的思政队伍。整合全部思政队伍和激活思政各链条的活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的各链条,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将使精神谱系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来,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去。
2.3.2 把精神谱系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但是“根正”才能“苗红”,因此,小学、中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同样重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可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党史故事、讲个案,不必刻意强调其系统性的一面。中学阶段就可以进行道德的引领教育和精神的感化教育,因为中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初现雏形。大学阶段,讲学理、讲系统性的党史理论,讲清楚历史必然性。从“第一粒扣子”到“拔节孕穗期”要在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遵守“循序渐进”的育人规律,达到“螺旋上升”的育人目的。
3 结 语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时俱进的精神系统,它既是对中国精神的创造性继承,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践行。“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承继共产党人爱国为民的精神内核,以理想信念为精神支撑,以道义担当为责任和使命。在新时代,有效地汲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养分是“时代新人”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融入“大思政”的链条中,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时代新人”培育中的价值意蕴,并探究之、实现之、践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