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认证视域下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以M高校为例

2024-05-30王红艳张克营王文婷段腾飞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技能

刘 超,王红艳,张克营,王文婷,段腾飞,谢 冰

宿州学院1.化学化工学院;2.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3.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在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对师范专业建设和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1]。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文件,提出要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要显著加强,教育教学水平要明显提升[2]。高校要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加大师范专业的建设力度,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聚焦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师范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师范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3]。根据对师范生培养现状的前期调研,一些高校在专业内涵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导致师范生综合素质不高、课堂教学能力不足。基于此,以M高校师范专业为例,对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就如何提升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路径。

1 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内涵和现状

1.1 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内涵

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解决教育教学有关问题的综合表现,是师范生的综合能力的实质体现[4]。课堂教学能力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组织能力、监控能力和研究能力等。教学认知能力是以教育教学为认知对象,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学生特点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是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学组织能力是指师范生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的组织实施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主要考察师范生课堂教学的组织水平,是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核心。教学监控能力是师范生为了实现教学预期目标、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学活动进行主动计划、检查、评价和反馈等的能力,是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重点。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是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综合表现,是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拓展。

1.2 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现状

在全面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师范专业的建设力度,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5]。师范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外,还要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M高校是一所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专业的发展建设与一些高师院校相比有些滞后,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对教师教育技能的学习、研究和总结不够,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现状不佳。M高校一些师范生没有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动态化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过于程序化和机械化;师范生不能科学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不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师范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改革不彻底,主要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讲授,启发引导、合作探究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未有切实体现,“学生中心”的认证理念没有深入人心。

2 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不足的成因

2.1 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资源欠缺

师范生培养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充足的经费支持,这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和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基本保障,也是师范类专业认证中“支持条件”这个核心指标的基本要求。“支持条件”指标主要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和资源保障三个方面,由于M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是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工作重点集中在非师范专业上,师范专业的发展逐渐被弱化。第一,教学经费投入有限。M高校的师范专业建设经费、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生均教学日常运行经费、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经费等虽基本满足师范生培养基本需要,但与非师范专业相比还是处于较低水准,与师范类高校的师范专业差距就更大,低投入对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有明显影响。第二,教学设施陈旧不足。教学设施是保障师范生培养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师范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M高校的微格教室、“三字一话”训练室和综合技能实训室等教学场所数量不足、层次不高、设施简陋,师范生得不到充分训练,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有限。第三,教学资源保障不力。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离不开强有力的资源保障,M高校虽加强了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但资源库过于陈旧、教学案例库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不能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已经影响到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2.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能力不强

课程体系要能够充分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要能很好地对接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M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四大模块组成,虽满足了师范生的培养要求,但课程设置中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师范生的专业能力不强。第一,实践课程学时学分偏少。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关键,M高校的实践课程学时明显少于理论课程,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仅为24%,与理工类专业相比明显过低;另外,部分实践课程设置时段不合理、实践形式单一,而且实践环节主要集中在高年级,低年级的实践环节过少。第二,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比例失衡。师范专业课程类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不同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不同。M高校的师范专业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的门数、学时、学分明显少于必修课程,造成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比例严重失衡,限制了师范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第三,课程衔接不太合理。师范生的知识获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之间需要科学合理的过渡和衔接。M高校按照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了四大课程模块,课程设置符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但部分课程之间未注重先行后续关系,缺乏有效的过渡和衔接,影响了师范生专业知识吸收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

2.3 学生缺乏技能训练,教学实践不足

课堂教学能力是师范生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毕业要求能否达成的重要判据,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与教学技能训练息息相关,科学的教学技能训练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但M高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还存在着一定不足。第一,训练场所开放不够。M高校师范专业的微格教室、综合技能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场所数量有限,且只有部分场所向师范生开放,学生自主训练的时间较少,场所单次接纳人数有限,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第二,技能训练形式单一。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重在平时养成,M高校师范专业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实践方面缺少有效探索,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目前技能训练主要集中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等环节,师范生缺少其他形式的技能训练,导致课堂教学能力不足。第三,技能训练时间不足。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提升除了要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外,还需要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虽然M高校做到了教育“三习”贯通,落实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育实践18周的时间要求,但考虑到M高校实践场所不足和实践形式单一等现状,18周的教育实践时间还是不能满足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需求,从而迟滞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提升。

2.4 教学功底不够扎实,教育教研缺乏

课堂教学能力与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及教育教研情况息息相关,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可以提升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水平,而教育教研活动可以进一步升华师范生的综合素养。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培养,M高校的师范专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师范生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也清晰地意识到M高校的师范生在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教学方法单一、落伍。由于师范生缺乏教学一线的真实体验和经历,课堂教学缺乏技巧,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填鸭式”和“满堂灌”等教学方法仍大行其道,教学呆板生硬,没有灵活性,与学生互动环节缺失,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在课堂难以见到。第二,教学基本功薄弱。师范生平时注重理论学习,对教学基本功训练重视程度不够,汉字书写、课堂语言、学生分析、教材解读、引导启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基本功未能有效掌握。一些师范生存在书写功底不足、课堂表达缺乏逻辑、忽视学生分析环节、教材解读能力欠缺、信息技术能力弱等问题,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第三,教育教研活动缺乏。师范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的另一个原因是教育教研能力不强,部分师范生不参加教研室的教研活动,不参与教研课题研究,闭门造车,不能有效解决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3 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与路径

3.1 加大经费投入,优化教学设施资源

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这项工程是以充足的教学经费投入为保障,以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为基础。为提升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师范专业要做好建设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升级教学设施,扩充教学资源。首先,加大师范专业经费投入。高校要积极筹措资金,落实教学经费保障,加大师范专业建设力度;要划拨一定比例的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切实保障日常教学运行;生均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和生均教育实践经费要确保充裕,不得低于学校平均水平。其次,升级师范专业教学设施。要科学制定师范专业教学设施建设规划,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倾斜;要升级教学软硬件资源,加大智慧教室、微格教室、综合技能实训室等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重点打造优质教学能力训练中心,切实改善师范生教学设施条件。最后,加强师范专业资源保障。师范专业要丰富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的教学图书数量和种类,做到师范生生均配备教育类纸质图书至少30册;要紧跟现代教育教学动态,建设系统的教材资源库、教学案例库等;要积极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完善教学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技术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

3.2 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专业能力水平

课程体系是体现专业建设理念和建设内涵的重要载体,要能够充分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毕业要求的各指标点均要有相应课程进行支撑,每门课程都应发挥相应的支撑作用。课程体系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息息相关,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水平,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首先,要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学分。师范专业要优化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适当提高实践课程的学时学分,凸显实践课程在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性;要提升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在实践课程中的重要性,强化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培养;要凸显教育研习等实践课程在低年级师范生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合理增加低年级的实践环节。其次,要优化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比例。可通过压缩必修课的规模、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选修课程学时等方式,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使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比例更加合理,课程体系更加适应师范生培养。最后,要理清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师范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课程安排的衔接性,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布局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要在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分别建立科学合理的功能性联系,统筹安排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开设顺序,使二者有机衔接起来,为提升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水平打下基础。

3.3 强化技能训练,拓展教学实践机会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掌握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的教学能力综合[6]。教学技能训练是提升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师范专业可以通过开放实践平台、拓展训练形式、加大训练周期等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首先,加大训练场所开放力度。要建立师范生实践开放体系,完善开放管理制度,要面向全体师范生开放所有的微格教室、综合技能实训室等训练平台,优化开放流程,提高这些场所的利用率,使师范生的自主训练需求得到满足。其次,拓展技能训练形式。要拓展和丰富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形式,改变目前形式过于单一的现状;在落实教育“三习”外,师范专业还要通过“三字一话”比赛、师范生课件比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来丰富训练形式,让师范生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发现和弥补不足,使教学技能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最后,延长技能训练时间。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要适当延长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间。师范专业可以在18周的教育实践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周期的实践时间,有条件的师范专业可以将教育“三习”进行外延,增加顶岗实习环节,建立顶岗实习制度,提升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3.4 夯实教学功底,落实教育教研活动

教学基本功是师范生走上讲台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评判师范生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基本标准[7]。教育教研活动可以帮助师范生了解当前的教育新理念和新动态,可以解决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师范生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夯实教学功底、参加教育教研活动等来提升课堂教学能力。首先,要改革教学方法。师范生要积极推动“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养成”的演变,要创新教学形式,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和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杜绝“填鸭式”和“满堂灌”等做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启发式环境下学会自主学习。其次,要夯实教学功底。师范生要提升课堂书写能力,做到板书规范工整;要提升课堂语言能力,做到吐字清晰、语言流畅;要学会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教学适应性和知识掌握度;要学会解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结构特点和章节内容;要学会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做到主动学习;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信息化。最后,积极参加教育教研活动。师范生要依托各类教研平台,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育教研活动,与优秀教师研讨交流,对教学难题进行分析探讨;要通过备课、听课、说课和评课等教研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研水平;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研成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能力。

4 结 语

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高低是衡量师范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高校师范专业要高度重视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培养,要加大师范专业建设经费,优化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夯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切实加强师范专业建设和师范生培养工作,促进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技能
高级技能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