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问题、逻辑与路径

2024-05-30周劲松张晓湘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省域集群区域

周劲松,张晓湘,范 毅

(1.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1;2.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3.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新职教法”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职业教育办学功能的实现形式及内涵要适切产业技术、职业岗位、人才规格需求等外部信息的反馈,以及内部专业结构、培养体系及资源利用具有恰当性,同时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及其贡献必须适切经济发展及社会公共期望。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体现在经济层面主动服务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和区域创新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主动服务好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以及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在教育类型层面主动适应跨界教育特征要求以及育训结合办学功能要求,而其核心内涵在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高度匹配性。依据供需匹配理论,职业教育的“定性”要求和“定量”规定都必须适配经济和产业体系。[1]省域职业教育作为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组合了职业院校、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多个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成员,是多元共治协同育人共同体,其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以及支撑服务水准要适配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专业集群是以特定优势特色专业(群)为核心,由不同院校、不同层次专业(群)集聚的专业“群落”结构组织,其组成专业(群)具有服务一致性产业、面向相同岗位群、依赖相同基础资源等特点。推进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释放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载体。自2022年12月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来[2],国家出台了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职业教育的行动方案,推进“一体两翼五重点”的11项重点任务实施,进一步推动落实“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为打造“专业集群+产业链”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释放职业教育类型教育新功能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研究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厘清其内在逻辑,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省域职业教育要突出服务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强化对接产业需求,强化特色专业体系,促进各学制段专业纵向衔接和各办学主体横向合作。当前省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及发展存在活力不足、耦合度不高、服务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

(一)专业发展活力不足

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要求职业院校依照办学定位和省域内专业分工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错位竞争和分工合作发展良好格局。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专业办学囿于内部自我封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桎梏依然左右着职业院校的专业开发,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化以及对接产业不精准等问题仍然是专业集群化发展的最大羁绊。以高职院校为例,会计类和计算机网络类专业点占比较大,90%以上的学校开设有财经类、英语类、金融类专业而且办学质量良莠不齐,加上近几年护理类、幼儿教育类、小学教育类等大干快上的低成本专业持续扩张,省域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的结构失衡问题愈加严重。中部某省70所高职院校中有52所学校开设了会计专业,占比达到74%;幼儿教育类近五年新增专业点27个。[3]专业设置的“同质化”,一方面造成大量毕业生无业可就,或者低水平非专业对口就业,极大浪费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同类专业的“遍地开花”和各自为政,无法形成优质专业资源的集成,不利于职业院校优势专业群和区域优势专业集群的内涵发展。

(二)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耦合度不高

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推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实现占据国际竞争优势和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目标,需要强大的创新驱动和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推进建设专业集群,才能优化省域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促进专业链、人才链对接融入并支撑服务产业集群及其产业链的发展。但目前省域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与产业体系耦合度普遍不高,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匹配性失衡,省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以东部某省5所国家“双高计划”院校为例,其专业布点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财经商贸类为主,鲜见农林牧渔、资源环境及安全、医药卫生等专业。在专业布局对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跟随性方面,专业结构调整也落后于产业需求。某中部省份2016—2021年的专业结构偏差度,第一产业均值-0.56,第二产业均值-0.12,证明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第三产业均值0.21,较大地超前于产业结构演进。[4]如新材料产业是湖南“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组成,也是极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该省仅开设10个相关专业,专业布点数仅为12个,在校生人数仅有3099人。

(三)专业服务支撑产业能力不强

技术进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向高阶发展,现场工程师培养供给更是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省域职业教育需要汇聚优势特色专业资源,在有效服务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供给需求和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然而,职业教育组建的区域专业集群以及校内、校际专业群,其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多半还停留在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上,对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产品升级需求响应不及时,服务方式、体系及成效差强人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前沿融合不够,关键技术、现场装备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周期较长,人才培养方式、手段和资源条件还跟不上调整后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要求,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胜任能力落后于产业创新和技术迭代步伐。职业院校科研底蕴积累不足,在工艺改进、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专业集群资源在产品中试、基础工艺研究、应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为有限。

二、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逻辑

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作为技术基础相关、职业面向相同的专业(群)集合体,是推动产业聚群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省域职业专业集群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博弈平衡包括与产业集群互动的过程,并涉及专业集群的功能以及内部结构等逻辑机理。

(一)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逻辑

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产业战略的新模式和新趋势,其在产业资源集聚整合过程中,促进了交易成本降低、外部获得经济性提高以及技术创新提速。职业教育是产业主体和教育主体融合发展的教育类型,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存在随动式发展和适应性匹配的关联互动。一是场域理论为随动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场域理论关于场域、惯习、资本要素的融合作用及相互渗透机理,区域职业教育是教育场域,区域产业是经济场域。区域产业的积聚性发展及产业集群的吸金洼地效应发挥,需要配以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赋能效应,才能汇聚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在区域产业场域方面,基于长期劳动力市场的饱和供给助长企业人才使用的随意性,以及职业教育关门办学的影响,导致出现区域产业集群结构性人才紧缺;在惯习方面,职业教育场域和产业场域之间有着必然的相互促进作用,有必要改变职业教育“自我中心型”人才供给和产业“即插即用型”人才选用的不良惯习,促进产业人才储备、人才建设及利用的常态化;在资本方面,职业教育对学习者的教育教学和技能培训活动赋予劳动者的技能资本,既是人力资源价值增长的基本载体,也是产业场域的基础性资源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重要支撑要素[5]。二是匹配产业集群成为高质量发展现实逻辑。区域产业集群是由大量具有竞合关系的企业和服务组织组成的功能网链体系,包含生产制造企业群体和服务管理机构群体,是一个分工合作推动整体集聚发展的产业组织形态。同样,建设匹配“产业相关”“地理相聚”的产业集群需求而生长并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实现省域内分属若干院校、不同专业类别、层次及结构的专业集约发展,促进专业集群的人才培养供给能力及质量、科研项目转化能力、技术推广贡献等功能输出属性值适切经济社会的期望,是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应有之义。

(二)专业集群匹配产业集群的功能逻辑

职业教育应该为产业集群提供由多所院校、多个专业及恰当规模、结构,能适配产业集群规模、结构及体系需求的中高端人力资源和技术骨干的教育服务供给,以及强大的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等技术服务支持,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应该在匹配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功能。一是激发内部教育协同功能。专业集群是由跨院校、跨区域、跨层次、跨专业大类和专业类资源的整合,具有资源集成及效应放大功能。专业集群是职业教育内部相关度较高专业的集约化发展,也是整体专业链对接区域产业链的适应性发展,因此要构造共享资源平台,打破院校内部、校际、校企、企际之间的壁垒,实现专业资源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共享以及跨界资源的规划与调度。通过本科、专科、中职各类专业(群)“组元”配置,将具有相似职业面向但岗位层级不同的策划性岗位、应用性岗位、操作性岗位人才培养有效集成到同一培养体系中来[6],形成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分属不同的本科高职院校、专科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各组成专业(专业群),分别担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及不同规格定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各院校、各专业(群)差序竞争与合作发展。二是发挥外部服务支撑功能。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对产业集群提供集成式人才供给、技术研发及服务的“联盟式”组织,也是专业服务能力、专业贡献水平和区域职业教育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载体,最终输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研开发等服务与支撑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统筹布局特色专业结构体系,促进专业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形成适应省域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结构。依托专业集群体系建立的合作研发平台、协作科研团队、共享型设施及信息资源,可以推动产业集群相关领域的产品升级和应用技术推广。

(三)专业集群功能适配的结构逻辑

专业集群的类别、类型、地区及层次是功能结构最核心的要件,是其支撑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骨干组织。一是集群内专业(群)类别结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多个专业(群)以及资源要素构成的系统,可以将不同院校、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专业或专业群称之为“专业类别组元”。在“专业类别组元”配置方面,原则上单个专业对接具体岗位(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环岗位群,专业集群则围绕职业领域、产业领域和技术领域进行相关专业设置和组合以建立基于产业集群职业联系、岗位联系及技术关联的专业链。要明确起引领作用的核心专业(群),再通过组建院校内部专业群、区域内校际专业群,组成围绕核心专业(群)的多专业(群)协同发展专业集聚体,同时依据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衍生新的专业(群)组元。二是集群的专业类型结构。专业集群的类型结构是指集群内专业大类及专业类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这种比例关系与产业集群岗位结构、就业结构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必然包含有多个专业大类,且在每个专业大类中选取一定的针对性专业类及细分专业。与产业集聚区内产业分工的各环节相匹配的专业类型结构,还要考虑各个具体专业点设置的总体数量及其规模,以及其省域内的院校布局、区域布局、资源均衡等问题,确保专业集群的整体平衡性和产业适配性。三是集群的专业(群)地域结构。既然产业集群及其产业活动具有地域汇聚性,那么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就成为专业集群的最典型特征,专业集群的结构优化应扩展到区域内不同地域院校之间的相互合作。[7]专业集群内不同专业及其院校应有合理的组成结构及分工,即专业点的布局必须适应地域分工特点以避免职业院校之间的不良竞争。要依据产业园区、经济带建设发展配置专业(群)资源,不同区域重点发展自身特色化专业(群),以适配本土化人才培养及技术服务快速响应需求。四是集群的专业层次结构。专业集群具备一体化培养不同学历层次、类型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应有功能,因此在专业层次上包括中职学段、高职大专学段、高职本科及以上学段不同专业的组织状态。专业集群组建突出专科职业教育专业(群)核心地位,进行合理化的本科专业及中职专业配置,形成“中专本”一体化的专业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别结构。

三、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路径

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针对产业链岗位群的相关专业的内涵式组合,是各专业(群)自身定位清晰的专业结构优化、集成效应凸显和功能作用放大的一体化运行系统。推动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成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科教一体化”系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约束及激励引导,并重点解决治理结构、共生模式、组织运行及资源集成等协同发展机制问题

(一)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政策赋能

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针对产业链岗位群的相关专业的内涵式组合,是各专业(群)自身定位清晰的专业结构优化、集成效应凸显和功能作用放大的一体化运行系统。推动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成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科教一体化”系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约束及激励引导。

1.强化中央政府统筹引导体系。省域专业集群发展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所向,落实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推动构建适应区域市场需求、匹配区域产业体系的省域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国家层面需要主导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一是统筹央地互动发展引导政策。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的组织协调机制,集聚教育、科技、产业、经济等各领域的咨询资源,共同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发展高地等部省协同推进机制,统筹各省域职业教育的“院校集群+功能板块”和“专业集群+产业链”布局以及配套制度建设,形成主动服务产业梯度转移和升级的省域职业教育特色化、精准化供给结构。二是统筹集群化发展引领政策。在回应专业开发政策诉求方面,加强对以专业建设效率导向的职业教育资金资源分配机制,落实差异性经费拨款制度。统筹推动产教融合政策体系改革深化,建立社会各方力量对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并实施重点战略,推动合作产权重组系列制度改革,授权省域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性政策创新和专业集群发展制度创新。三是统筹专业集群发展示范性载体。主导推进统筹规划并重点建设一批面向国家重点战略性产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使之成为所在行业领域全国范围内汇聚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平台,为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发展提供融合创新的合作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中心运行的系列规范和依托平台。[8]统筹建设一批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使之成为具有统筹规划专业布局、协同分段培养或贯通培养、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共建和多方资源共享功能的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

2.夯实地方政府规划指导体系。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重点要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及其关键能力提升上着力,而专业集群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互融共长的重要范式,其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夯实地方政府的规划指导体系。一是落实省级政府政策支持责任。首先要建立省级党委和政府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的“三张清单”及其落实机制,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收费、促进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开展地方立法工作,为产教融合赋能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并打造相关行业领域产教融合改革领军企业,鼓励行业企业创新专业共建载体,共建专业教学体系、生产经营体系、科研服务体系、培训服务体系等。二是健全地方政府规划指导机制。地方政府应前瞻性地将产业集群融入国家发展的宏大战略中,适切历史发展趋势的要求,形成优势互补、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布局,规划确立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以及产业链结构。统筹规划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形成适切所在省份及各市州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谱系,构建起映射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体系。三是实施省域产教融合新型载体引导。地方政府要在促进专产对接办学,牵头建设支撑性设施条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改善重点产业人才与技术供给方面提供重要政策引领和实质性服务,夯实专业集群协同创新平台和共享资源支撑体系。推动建设以特定专业群为服务对象,由若干实验实训室和模块产线组成,具备工学结合功能和教育、产业、科技创新要素聚集溢出效应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省域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成融合园区、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资源,具有综合性公共服务及资源共享功能的实体化运营组织。推动建设一批政行企校协调联动,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遴选一批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省级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

3.健全地方政府支持监督体系。专业集群激励性成长和内生性发展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集群发展应该成为省域职业教育增强与区域经济适配及满足程度的基本政策。地方政府应在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的基础设施、竞争政策、税费优惠、信息保障等方面予以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一是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对专业集群建设所需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步落实产教融合系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和组合式激励措施。制定出台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土地转让税费等方面的地方性政策,鼓励开展实施面向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融资及商业贷款等。二是完善专业集群的统筹管理。统筹专业集群之间的区域产业适恰性匹配,以及专业集群内部结构均衡,才能促成专业结构异质化的集群发展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实现。地方政府组织产业规划部门、产业集群组织及职业教育部门,规划对应产业集群的目标及发展方向,解决区域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区域分割和脱离市场的资源配给等痼疾。要规划区域内中职、高职专业结构与布局,引导院校分工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动态匹配和内部协调。三是强化专业集群发展监督机制。通过采取专业设置及评估、招生计划、差异性拨款标准、产教融合项目等引导措施,推动形成适配本地区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宏观布局。鼓励产业机构加强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同时对校企合作的活动与平台进行监督,营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机制创新

推进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释放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载体,机制创新要重点解决协同发展的治理结构、共生模式、组织运行及资源集成等问题。

1.健全协同治理机制。构建跨院校、跨组织的专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基于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各主体在专业集群建设的期许目标及长远利益的耦合性,只有强化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才能确保共同目标的实现。一是建构多主体分工合作机制。职业院校负责完善基于自身定位的校本专业体系,并在优化专业集群架构及落实专业分工中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担负专业资源共享、成果推广及转化的任务。因此职业院校要发挥能动作用,依据主导者、参与者、融入者等专业集群中的多重角色,研究构建自身专业(群)谱系,开展资源支撑体系建设和实施资源融合。行业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产业发展信息、人才需求信息、技术资源的支持,并参与主导专业集群的系统规划,以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省域专业集群发展格局。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发挥政策支持、评估监督、咨询服务等作用。二是实施正向作用评估引导制度。定期评估专业集群发展的资源均衡性、供需匹配性、运行高效性、要素流动性,并公布利益共同体各主体的实际作为程度、产生效度及贡献率大小,引导将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构建为人才培养及技术创新的共同体。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健全共同权益分配机制、强化“契约化”管理、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支持各主体的合作科研、合作开发行为。[9]三是完善集成式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集约化式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及集成利用。要明确集群内明确核心、支撑、延展专业的作用并集成其不同资源共同为集群发展服务。打造专业集群共享性平台课程体系,构建覆盖产业链环节的全流程实践体系及实践教学基地,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打造全产业链综合性实践平台,统筹建立跨院校、跨专业的共享型课程团队及技术研发团队。围绕专业集群优势方向,建设多专业集成,集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及推广、行业智库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

2.完善集群内部耦合发展机制。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贯彻多元合作主线的科产教资源集聚及共享的新形态,集群发展需要建立内部各院校、各企业、各专业的共享型耦合发展运行机制。一是健全“产教融通”机制。区域集群化专业体系建设,需要依托产教融合资源的有力支撑和强力推动,以提供精准对接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教学资源、项目载体、教学过程和技能生成环境。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要紧密依托行业职教集团、区域职业教育集团,与产业园区对接,与区域重点产业的头部企业合作,推进专业集群融合产业链发展。要开发基于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体系、统筹协调对接市场的生产经营体系、构建合作共赢的科研服务体系、协同共建校企融通的培训服务体系。二是建立“群长+群主”责任共同体。遴选区域内相对应的专业群领军人物担任专业集群“群长”,各院校特色专业群负责人为“群主”,构建“群长+群主”专业建设责任组合共同体。[10]在责任层级逻辑方面,“群长”负责研究区域产业集群需求并发现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漏点”“堵点”“断点”等,据此提出专业集群的新增专业、调减专业和“中高本”一体化专业体系等重点环节规划;“群主”则是区域产业链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体系的执行者,负责落实区域专业集群赋予的横向同质性对应专业拓展,诊断校内专业的内适度与外适度来开展动态调整。三是推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模块化的课程群及项目化课程创新体系,推动课程结构与产业链岗位群对接。逐步推广“训教交互、工学交替、岗位培养”为特征的中国特色学徒制。[11]依托专业集群开展社区教育、转岗教育,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企业、向产线、向新技术新工艺延伸。加强辐射多专业领域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以真实的产品生产、应用技术研发项目、技术推广项目等为载体开展专业教学,释放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功能。

3.创新专业集群组织管理机制。职业院校是省域专业集群的执行主体,要依据自身在集群建设中的服务面向定位,完善创新内部治理体系,以适应专业集群建设和自身集约发展的新需求。一是建立专门化管理机构。职业院校应成立专业集群发展专门推进机构,组织开展区域产业集群深度调研,分析产业链要素并确立学校专业与产业链的匹配区段,在与同类院校的错位竞争中找准校内专业群、校际专业集群和区域专业集群发展中的生态位。强化与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协同完成校内专业集群、校际专业集群建设的各项任务。二是健全产教融合运行机制。职业院校要推动建设产业学院、行业学院,促进内部治理生态优化,保障政产学研等多方主体在专业集群建设中的交互性协同。建立产教融合成本分担机制,解决项目实施成本、收益、资产安全等争议。三是深化跨校专业合作组织变革。按照“专业群”或“专业集群”组建二级学院。构建校际协同创新平台等跨校专业合作组织,与同类院校合作并联合行业企业,通过联盟契约组建共享性、互补性多边合作联合体,增强自身的产业响应性和专业体系适应性。

4.构建科教资源汇聚机制。培养具有技术创新潜力的人才并为区域科技创新作出直接贡献,是职业教育高质量的新导向,因此需要构建科教资源汇聚机制,推进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稳步发展。一是推动跨专业组织合作增效。推动集群内各产教主体协同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名匠)工作坊等梯队式创新团队,发挥其服务产业、培育创新型人才的作用;组建由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的攻关型跨专业组织,汇聚高层次专家、职业院校科研力量和企业骨干技术力量等资源,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与头部企业合作成立园区产教联合体、工程技术应用中心、产业学院等服务型跨专业组织。统筹安排集群内各专业(群)实习实训装备条件建设,错位建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化实训条件资源,通过共享式应用提高专业集群整体利用效率。二是建立科教融汇项目协调机制。职业院校要设立由教育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成员组成的科教融汇项目协调机构或委员会,制定统一化科教融汇项目实施标准和评估指标,确保项目质量和成果的有效推广。三是实施科教融汇实施机制。依托专业集群,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及改造,面向产业链开发适配性技能等级证书,推动“1+X”证书制度落地。着力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增大其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创造,增强其教学科研一体化功能,促进专业交叉渗透及校内外技术交流,使之成为专业集群合作发展的共享资源,释放推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效能提升的增益功能。

猜你喜欢

省域集群区域
省域联网收费系统中的可信管控技术应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