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西安高腔传承现状与发展策略

2024-05-29黄诗瑶杨明昕陈一帆

当代音乐 2024年4期
关键词:保护策略发展特点

黄诗瑶 杨明昕 陈一帆

[摘要]西安高腔是浙江省衢州市民间口头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现存的保留较多原始风貌的剧种之一。西安高腔起源于明初,兴盛于清朝,在历代民间的传唱中逐渐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及丰富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音乐审美倾向的转变,西安高腔出现了歌唱主体衰微、革新精神匮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西安高腔传承危机的内在与外在成因,提出西安高腔进校园、与现代化科技融合等解决之道。

[关键词]衢州市西安高腔;发展特点;传承危机;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080-04

[收稿日期]2023-11-20

[作者简介](黄诗瑶(2000—),女,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杨明昕(1999—),女,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陈一帆(2000— ),女,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00))

西安高腔是流行于浙江省衢州市的传统戏曲文化,因其鲜明的语言特色及丰富的演唱形式而著名,2006年西安高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群众审美观念的转变,对衢州市西安高腔的传承提出新的时代之问。基于此,笔者于2023年7—8月前往浙江省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深感西安高腔探寻顺应现代发展的策略转变已是箭在弦上。因此,本文立足于衢州西安高腔传承现状,直面其传承危机并寻求解决之道。

一、衢州西安高腔的发展历史

西安高腔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它是在江西弋阳腔的影响下,同时结合了衢州一带古南戏的精华而形成的戏曲剧种。因衢州古名西安,所以称之为西安高腔。衢州西安高腔的发展历史十分曲折,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发展,其更迭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宋至明初:衢州西安高腔初具雏形

西安高腔从江西弋阳腔演变而来,弋阳腔原称为高腔,起源于宋代。宋代社会稳定,经济不断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都市发展尤为迅速,从而推动了宋代人口不断增加。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扩大,使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逐步上升,因而市民音乐层出不穷。市民音乐的兴起,驱使宋朝市民对音乐的需求高涨,为满足宋朝市民对音乐文化的需求,音乐形式逐渐丰富起来,从而为高腔注入了新的内容。在宋元南北曲演唱方式和伴奏形式的影响下,高腔音乐孕育而生,继承了其“一唱众和”与“无管弦”的特点。

南宋时期,西安高腔初步萌芽。因衢州地理位置便利,经济繁荣,大量人口涌入衢州,為衢州带来了五湖四海的文化,人口的迁入使得当地文化与各地文化相融合。明初,江西弋阳腔和浙江海盐腔流入衢州。结合弋阳腔徒歌、帮腔的演唱形式以及海盐腔轻柔、婉转的声腔特色,融汇各家文化的西安高腔应运而生。

(二)明末清初:衢州西安高腔蓬勃发展

明末清初,西安高腔受昆曲影响,其伴奏形式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加入管弦。管弦与金鼓相随,促使其表现形式愈加丰富,衢州西安高腔也因此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人民的喜爱促使各地戏班层出不穷,2甚至扩展到省外地区。为使戏班的演出达到更好的效果,衢州村落几乎都会搭建戏台。戏风之盛,令人叹为观止,此时便是西安高腔的鼎盛期。

(三)清末至今:衢州西安高腔日益衰落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西安高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得不与昆腔和乱弹合班演出(三合班)。昆腔和乱弹在衢州兴起,不同于西安高腔的粗犷、直率的表演风格,昆腔和乱弹曲调柔美,运腔上“转音若丝”且细腻。人们逐渐被这种新颖的戏曲形式吸引,西安高腔从此日渐衰落。1940年,受战争影响,社会局势动荡,演出难以进行,因此最后一个西安高腔专业戏班——“郑春荣班( 衢县石梁小沟人郑渭清在小沟村起班,取名“郑春荣”。班中艺人大多来自叶文锦班。1936年,兰溪永昌包品玉班散班,班中的江和义、倪周云、翁金标、捏根、玉得等人加入了郑春荣班。参阅浙婺丛书之《婺剧史话》。)”只能偃旗息鼓,西安高腔的发展也被迫中止。

二、衢州西安高腔的特点

衢州西安高腔是一种极具本土化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是集唱词、韵白为一体,并以“箫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综合艺术,其在声腔、曲牌以及表演特点上独具一格。

(一)声腔特点

西安高腔具有“一领众和”“徒歌干唱”的特点,其声腔特点与江西弋阳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代文学家杨慎曾在白居易的诗《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中题注“南方歌词不入管弦,亦无腔调,如今之弋阳腔也。”

其中“亦无腔调”体现出早在宋元时期,弋阳腔已具备徒歌干唱的特点,“如今之弋阳腔也”可体现出西安高腔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弋阳腔至西安高腔的演化,来源于其语言、唱腔等方面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融合。弋阳腔来自江西,多采用方言进行演唱,声腔高亢、激烈,细腻之余又增添了一丝朴素。弋阳腔传入衢州后,为了能尽快适应当地的民风民俗,与当地优秀文化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衢州西安高腔。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西安高腔源于弋阳腔,但在演唱上,西安高腔的腔调略低于弋阳腔,更为古朴、细腻。在唱腔上,西安高腔仍保持弋阳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其节以鼓,其声喧”的特征。其唱腔时而加滚,时而散唱,有“四平八滚”之说。西安高腔在演唱时几乎是一字一音、节拍紧凑,一段唱词结束后,必有甩腔,这种演唱方式对于观众对戏曲情节的理解起到较强的帮助作用,同时也充分表达了作品的情感。

(二)曲牌特点

西安高腔的音乐汲取了弋阳腔的特点,属曲牌联套体,可一曲多用,亦可几曲联用,也用集曲犯调。西安高腔的曲牌结构由引子、主体、尾声三部分构成。引子部分多为散板或者流水板;主体部分为整个曲牌的中心部分,由演员唱以及伴奏人员帮腔为主;尾声为主体部分的再现或者是对比。

融合当地文化的西安高腔,旋律曲调起伏较大,音域较宽。尽管声腔高亢,但旋律流畅、婉转优美,生动活泼地表现出作品独到的魅力。音乐中常采用调式交替和音阶模进,明显地出现移宫换调,给人以清新、绚丽的感觉。

(三)表演特色

西安高腔中的帮腔是高腔特有的表演特色。西安高腔初始时期并无管弦乐进行伴奏,为了丰富曲调的层次性,采取了众人帮腔的形式。先前帮腔一般由伴奏人员完成,在旋律的后半句或某句的最后二三个字进行演唱,后为了分清各人员之间的职责,由候场演员进行演唱。帮腔悠扬、洪亮,对烘托情绪、渲染气氛有独到之处,同时也增强了音乐的色彩及层次感。后期的西安高腔受到昆腔的影响,表演时增加了管弦乐伴奏,同时也保留了帮腔的特色。既加强了演奏时的氛围感,也衬托出了作品的浓厚意境。

三、衢州西安高腔的困境

(一)歌唱主体的衰微

目前衢州西安高腔传承者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甚至曾出现演(奏)员退休后返聘的情况。西安高腔作为古老的戏曲,在其传承方面,无论是在曲牌的理论学习还是唱腔的实践练习,皆需人们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演职人员进行培养。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一名成熟的西安高腔演员平均的培养年限为五年。但从社会变迁与人员流通的角度上看,当代青年人迫于生存压力以及为谋求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选择到大城市进行发展,从而无暇顾及此类培养时间较长的艺术,进一步导致歌唱主体的衰微。随着老一辈艺人的退休或者离世,衢州西安高腔的传承者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出现曲艺艺术传承断层的情况。

从现阶段衢州西安高腔的传承发展情况来看,尚未形成传统戏曲的师徒传承制学习模式。据调查,目前衢州市并没有专门培养西安高腔演员的艺术学校,老艺人多是去其他省市的艺术学校挑选戏曲演员。这些演员或有自己的戏曲功底,或是“半路出家”进行学习,并非从小学习西安高腔,这也表明他们对于西安高腔并没有经过大量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所以,在进入衢州西安高腔传习所后,他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实战练习,不断随团演出与锻炼。同时3mm学习西安高腔的理论知识,来达到自身对于西安高腔知识的完善,这样才能促使新加入的演员可以快速转变为专业性较强的西安高腔演员。但是这种快速学习的传承模式与传统的传承模式相比,收效甚微,演职人员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全面掌握西安高腔,这也反映出衢州西安高腔的传承岌岌可危。

(二)题材的狭隘单一

根据文献记载,西安高腔目前现存并且流传的传统剧目只有18本,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浙江省金华市请来的高腔老艺人江和义口述的。

现存的18本剧目中,题材分为古代历史和神话传说两种。其中,古代历史题材的剧目有13本,神话传说仅有6本,且题材较为单一(由表1可知)。虽现存剧本为18本,但长期以来,衢州西安高腔的演出皆选取《槐蔭分别》《米兰敲窗》《推车接父》等折子戏作为演出的主要剧目,可见演出剧目较少。

根据广大群众对于戏曲剧目、剧情的题材喜好调查(如图1),发现只有一部分热爱戏曲的观众或者喜爱历史的观众喜欢以古代历史为题材的剧目,大部分受访观众皆喜欢以近现代生活或者神话传说为主题的剧目。显然,大部分观众希望看到创新性的西安高腔剧目,并且希望西安高腔剧目以近现代生活为主,而非反复演出传统剧目,大部分观众希望剧目题材创新并且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由此可见,就目前西安高腔演出的相关剧目题材的形势来说,与大部分观众的需求及喜好背道而驰,演出内容局限于传统剧目较为单一。

(三)保护机制有待提高

政府保护是促使西安高腔以及其他文化传承的重要条件,但从目前西安高腔的保护措施上来看,政府对于西安高腔的保护尚不全面。如关于衢州西安高腔传习所演职人员的待遇问题。调查显示,自2020年起,政府多次对衢州西安高腔传习所进行改革,多次裁减与更替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的编制,由先前的七十多名编制裁减为十二名后又增添为四十余名。多次的改革与裁员,致使西安高腔传习所内的演(奏)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演职人员热爱戏曲固然是西安高腔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政府的良好待遇对演(奏)员来说也是一种重要支持。

因此,政府需要制定较为完善的保护与发展政策,对衢州西安高腔传习所的发展予以支持与鼓励。

四、对衢州西安高腔保护措施的探讨

衢州西安高腔是民间口头文化的代表之一,传承和保护西安高腔是发展衢城文化乃至浙江省民间口头戏曲文化的需要。在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下,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是社会共有的责任,因而笔者就衢州西安高腔传承保护的问题和困境提出对策性建议。

第一,运用网络观

网络观:把音乐事象与其他诸种有关音乐事象的元素联系起来,它不是孤独、静止地探索,而是全面综合地观察。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保护措施结合起来。伍国栋先生所著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网络观,书中指出考察和研究民族音乐事象兴衰存亡的规律时,要从各个角度寻找能最优化发展的观念。民族音乐学界在“抢救”某一传统音乐做出的行动,如果仅是一种音乐事象本体的发掘与探索,则只是一种静物储存,缺乏了动态式的储存。西安高腔也同样存在缺乏动态式储存的问题。如抢救衢州西安高腔的活动循规蹈矩、缺乏生机:尽管音乐学者竭力抢救,发布各类戏曲论文企图来增加西安高腔的影响力,却仍然改变不了当前戏曲文化传承岌岌可危的现状。究其原因,与缺乏层递式追问存在一定的关系。是故笔者认为,衢州西安高腔如若不能积极探求动态式的储存,仅凭借静物储存是无法兴盛的。综上,抢救西安高腔要从其内部发掘,同时借鉴其他省市优秀戏曲的保护措施和工作开展经验。在此过程中,相关音乐研究者要立足田野实践,追问现实成因,探求解决之道。而非浅尝辄止、浮于辞藻。

第二,将戏曲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与创新,增强其新颖性。当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的受众规模逐年扩大,因此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从而增强对戏曲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对于政府来说,要重视地方优秀戏曲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该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因而,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衢城戏曲文化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效果。诚然,仅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并不能一蹴而就,需将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如开设衢州西安高腔文化观察馆并与互联网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程。

第三,让西安高腔走进校园,利用教育的方式保护、传承西安高腔。首先,将西安高腔引入校园可提高学生对西安高腔的兴趣,有助于传承人的潜意识培养。其次,引导学生学习戏曲知识与观摩西安高腔的表演,可提升其普及性,因此将衢州西安高腔融入地方的音乐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有关部门应深度挖掘西安高腔戏曲文化内涵,将其引入中小学的地方性艺术文化的课程中,并为其编纂趣味性的艺术类教科书,建设和完善相关课程体系,从而加深西安高腔在教育中的融入程度。同时,衢州西安高腔传习所亦可安排进校演出。据了解,衢州西安高腔传习所已三年多未进入中小学进行演出,在这期间,学生对西安高腔的印象仅有书本中的寥寥數语。因而,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学习西安高腔戏曲,能够引导学生更主动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西安高腔年轻化发展。

结语

衢州西安高腔是地方民间口头文化之一,是我国现存古南戏的典型代表,传承和保护衢州西安高腔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对于西安高腔目前面临的困境,应实现内部、外部、社会群体传承保护西安高腔一体化;联结政府、社会、传习所、学校等各方力量,增强西安高腔的综合影响力,推动西安高腔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地方孕育了民间文化,地方是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六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西安高腔经历了风雨飘摇的近代时期和飞速发展的现代时期仍屹立不倒,展示了西安高腔“根”向下、“枝”向上的郁勃之力。由此,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要以史为鉴,取姊妹艺术的精华与时代的助力,以史明志。

参考文献:

[1]姬海冰.音乐传播视野中的曲艺音乐发展及其传承——从宋元时期中原地区曲艺音乐传播谈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3):150-152.

[2](魏敏.浙江衢州西安高腔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3): 32-35.

[3]李华明.衢州戏曲[J.文化艺术研究,2002(4):32-33.

[4]冯光钰.戏曲声腔传播[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5]张大军.婺剧高腔中的西安高腔音乐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6]齐宝英.衢州西安高腔[J.浙江档案,2007(9):31.

[7]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李瑶)

猜你喜欢

保护策略发展特点
浅析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策略
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发展历史梳理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台湾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论当前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发展趋势
引导幼儿想说、敢说、会说
小学五年级儿童元认知监测的发展特点
谈中国女中音声部的发展历程
庐山牯岭近代别墅旅游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