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通识教育理念实施策略
2024-05-29雷诗翌
[摘要]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其他专业的知识传授,也不能停留在文化育人这一基础层面上,而是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目的。面对公共艺术教学中通识教育理念应用的目标,需要高校积极转变育人思想、优化教育流程、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达成通识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学;通识教育理念;《小提琴演奏与鉴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178-03
[收稿日期]2023-11-07
[作者简介](雷诗翌(1993— ),女,硕士,张家界学院教师。(张家界 427000))
通识教育理念的提出,引发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通才教育,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主张以人为本,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相互作用,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有着人文价值,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传统职业教育思维的作用下,公共艺术教育人文价值发挥不全面,过度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情况,导致公共艺术教育目的性较强,难以凸显其在育人层面的多层次价值。对此,应积极引入通识教育理念,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面革新,发展学生艺术关键能力,推动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公共藝术教学中通识教育理念
(一)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以人类发展的角度,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开阔的知识视野,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共同参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同时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均衡发展,通过知识的传授提升人的素养,最终达成育人的目标。这种育人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求相吻合,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念相一致。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的耦合之处,在于对学生道德、情感、素养发展的关注。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主要是指发展个人的潜能,培养个体的教育理念。而在培养“全人”的过程中,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可缺少,通识教育能够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利用整体的观念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个体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广泛的知识基础,也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这与传统职业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有着转化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的作用,通过落实人文知识,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和道德的准确判断,从而推动学生个人素养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古今贯通、知识迁移、文理汇通,达成通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这一层面的育人目的。
(二)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理念的内在关联
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体系,但二者有着一致的精神内涵,厘清公共艺术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可拓宽艺术教育视野,促进通识教育理念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有着相同的追求和目标。从艺术教育本质上来看,公共艺术教育追求人精神和心灵上的自由,并以完善人格的塑造为终极目标。这与通识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念相契合。通过落实审美教育活动,可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进而净化心灵,获得调节情感的能力,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为后续通识教育活动的落实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2另一方面,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担当着促进学生身心、情感、审美意识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而在全新的社会形态下,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思想的应用,落实塑造人的艺术教育活动,使艺术教育起到解放个性、开发创造性的作用,并发挥通识教育中“全人教育”的价值。只有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才能落实自由教育思想,促进学生个体艺术能力和个体发展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小提琴演奏与鉴赏”课程而言,虽然课程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已在长久的实践中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但是艺术教育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想形成完整的艺术教育理论,需要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形式,促进学生掌握艺术真谛。将通识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念应用到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在人文角度下落实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学生欣赏艺术美、感知艺术美,理解艺术背后的人文价值,从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在多学科知识的共同作用下,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水平。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通识教育理念实施现状
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公共艺术教育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以增强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通过落实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凸显艺术教育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但是目前,因为艺术教育存在着隐性特点,学生艺术素养的变化不能快速地呈现,教学成果难以量化,导致学生对艺术教育价值的认识不足,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通识教育的应用仍然遇到诸多的阻碍。一是公共艺术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受到职业化思维的影响,高校将接受教育与就业率联系起来,忽视艺术教育在强化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品德修养上的价值。公共教育处在这种环境下,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很多课程被设置为选修课,学科边缘化的趋势明显,难以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二是封闭落后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落实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当前,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转型发展缓慢,在教学实践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传授艺术知识、开展艺术技能训练,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指导学生开展艺术技能训练。这种过于滞后的教学形式,难以使学生掌握艺术概念、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难以发挥其有效性,导致通识教育的融入难以发挥其影响力,无法达成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品质发展的目标。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通识教育理念的实施对策
(一)树立正确公共艺术教育理念,深化公共艺术课程通识性
在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理念,必须要加强对通识教育理念的梳理和宣传,进入校园网站、教师培训平台、学术座谈会、研讨会、教研教改等多种渠道,让通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校师生明确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即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价格观提升人文底蕴与创新能力,培养全面人才,以此来不断提升高校师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同时,应适当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经验,转变传统艺术观念,以实现公共艺术课程育人价值为目的,依据“小提琴演奏与鉴赏”课程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小提琴演奏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意识、文化底蕴。此外,应重视深化公共艺术课程的通识性,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与课程评价等环节,贯彻融入通识教育理念,这是实现公共艺术教学通识性的前提条件。
(二)优化通识性音乐教育环节,加强制度、资源与方法贯通
在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贯彻融入通识教育理念,可通过加强制度、资源与方法的贯通,优化完善各个重要环节,来为公共艺术教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融入、践行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首先,制度保障是前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完善规章制度,对于强化通识教育理念践行效果具有重要帮助。在具体实践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紧密结合公共艺术教学通识教育理念融合需求、现状和特点,建立常态化监察与督导机制,完善音乐师资队伍与教学设施建设,满足不同学生多元化通识音乐课程学习需要,并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公共音乐教育教学大纲,围绕“小提琴演奏与鉴赏”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细化评价标准,保证高校更好地落实通识教育理念。其次,夯实资源建设基础。应紧密围绕“小提琴演奏与鉴赏”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入网络搜集、汇总、整合各类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构建教学资源库,包括各种小提琴名家演奏视频、名家教师讲解视频和图书、影像、音视频资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优质的资源支持。同时,学校还应根据需求配置音乐教室、乐器设施、多媒体教学设备,设置音乐实践厅、音乐排练室,为公共音乐教育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最后,根据“小提琴演奏与鉴赏”课程特点,围绕学生个性特点、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积极引入当下备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教学方法,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情景创设、任务驱动、直观演示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更好地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浅层次学习转化到深层次学习,全面优化通识性音乐教育方法,改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状况。
(三)组织开展音乐鉴赏通识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与非功利性的,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恰恰为青年群体深入探索、研究、学习关于人类感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性、一般性知识提供了合适的时机。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期,在该阶段开展公共艺术教学,落实通识教育理念,让学生接受音乐的熏陶和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审美能力、音乐素养、道德与情感各个方面和谐发展。因此,相关高校必须要重视践行通识教育理念,围绕公共艺术教学中的“小提琴演奏与鉴赏”等音乐鉴赏类通识课程,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音乐鉴赏的通识教育,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历史,陶冶情操、强化审美、促进自身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其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音乐之美,必须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研究、探索“小提琴演奏与鉴赏”课程中的相关历史与作曲家时代特色、风格流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曲家的成长环境、历史背景与创作想法,带领学生深刻感受作曲背后的实质含义、情感元素与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在小提琴演奏中更好地融入这种情感,增强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感染力与情感表达力。比如,在小提琴鉴赏教学部分,可选择为学生播放《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欣赏该首小提琴作品,并观看有关《梁祝》创作诞生整个过程的视频。借助视频讲解为学生概括解析该作曲家的历史背景、时代特色与风格流派,增进学生对本首音乐作品的理解、认识与情感把握,为深化音乐鉴赏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四)制定优质的音乐通识性教育内容,优化理论联系实践内容结构
“小提琴演奏与鉴赏”作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音乐鉴赏课程,对于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促进学生审美、品德、智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理念,应紧密围绕“小提琴演奏与鉴赏”课程内容特点、教学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精心选择优质的音乐通识性教育内容。在内容设置上,坚持以促进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理论联系实践内容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通识教育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应遵循教育部提出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要求,针对非音乐专业开设的音乐教育课程,主要是采用限定性音乐选修课,如“戏曲鉴赏”“音乐鉴赏”和“舞蹈鉴赏”,以及任意音乐选修课。其次,紧密结合文件要求,组织优质的音乐通识性教育内容,比如,音乐基础知识应涵盖乐理、识谱、和声与曲式;音乐鉴赏类课程内容,应包括乐曲与乐器、音乐题材与风格、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等;音乐2.5mm实践类课程内容,应涵盖声乐与乐器、合唱与指挥、音乐创意活动等。此类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小提琴演奏与鉴赏”课程内容设置要求极为相符。所以,应根据上述课程内容重构建议,优化、调整“小提琴演奏与鉴赏”通识性教育内容,保证教学内容设置更加贴近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求,增强教学通识性。围绕这一要求优化内容结构设置,明确小提琴技巧训练虽然只是乐器演奏的初步启蒙,但同样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感受二度创作的乐趣,体验音乐表演的情感表达。所以,应重视设置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注重强调人的创作潜能,将小提琴技巧用口诀化的教学方式传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要领。乐曲内容选择上一定要尽量避开初级教程中的儿歌,尽量选择一些大学生喜欢、接受程度较高的音乐素材,如《天空之城》《欢乐颂》《Always with me》等。此类乐曲内容既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起学生对艺术场景的探索,满足学生的参与需求和表现欲望。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应用,仍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地位不高,难以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对此,需要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创新设计公共艺术教学环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资源、方法、制度的贯通,从而达成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辨析[C∥大学素质教育(2022下半年合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22:13.
[2]张弘弢.艺术实践:高校公共艺术通识教育支撑体系的切入点——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2(3):53-56.
[3]张平平,崔云飞,于巍巍,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黑龙江工程学院美育平台建设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7):123-124.
[4]刘燕.教室窗前的“西尔菲达”: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中的芭蕾舞赏析教学探索——以《足尖上的艺术:世界芭蕾名作赏析》为例[J.大众文艺,2020(6):210-211.
[5]孙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拓展研究——以工科院校背景下的美术通识教育为例[J.大众文艺,2019(22):215-216.
[6]田果.如何在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理念——以《小提琴演奏与鉴赏》为例[J.黄河之声,2018(24):90-91.)
(责任编辑: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