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文明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共情式教学”

2024-05-29王俊峰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共情文明文本

王俊峰

情感文明关注教育教学现场的“人”。基于情感文明视角,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实施“共情式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包括同理心、同情心、慷慨助人的情感。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表述,倡导建立一种新的情感文明。情感文明表达了教育的宗旨,基于情感文明的视域,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采用“共情式教学”,培育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变得文明,高尚,优雅;通过“共情式教学”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链接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共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共情的关键点在于“共”,也就是让学生感同身受,就是要让学生与文本形成一种心灵的共鸣。共情的落脚点在于“情”,共情不仅仅是形成一种同感,更是达成一种共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相关的教学手段、媒体,创设一种共情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运用文本本身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感受、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而唤醒、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笔者就充分借助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让学生与文本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从文本中压抑、嘈杂、闷热的环境,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从母亲的动作、眼神尤其是文中的几个“立刻”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体验母亲工作的繁忙、艰辛;而从母亲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辛苦费”给“我”买书,就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母亲的“伟大”。在教学中,笔者没有简单地停留于对文本的分析,而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顾自己的父母亲工作的画面,进一步感受、体验文本中表达的母爱。氛围的创设、经验的唤醒与激活,能让学生自然地升华自己的情感,生成一颗“感恩的心”。有的学生说:“妈妈,您太辛苦了,我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期盼。”有的学生说:“妈妈,工作之余要注意休息啊!”还有的学生说:“我今后回家要多做一些家务,做妈妈的小帮手,减轻妈妈的负担。”

链接学生的生活,唤醒并激活学生的经验,不仅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更有助于通过文本解读指引学生的生活,催生学生的表达。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通过文本的解读来育人,将语文学科不仅作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载体,更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载体,就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催生文本的阅读,促进学生的共情

情感文明倡导一种积极的对话、交往文化。情感文明是一种超越心理学、社会学而走向人类学的文明。共情是人的高级情感的最为核心的部分。所谓“感同身受”,所谓“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表达的就是一种情感的功能。共情是情感文明的根基。

如何引发一个人的共情呢?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移情”。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课,讲述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在山洪来临之际组织村民有序逃生,而自己和儿子却不幸牺牲的故事。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文本,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一是借助多媒体结合文本创设山洪来临的险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老汉自己逃生还是组织群众逃生?二是结合课文的描写,引导学生思辨:老汉为什么揪出小伙子?老汉应该让小伙子到队伍的前面去还是到队伍的后面去?三是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思辨:在最后的紧要关头,老汉为什么又将小伙子推上木桥?在这样的情境中,笔者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在心里塑造一个临危不惧、坚持原则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同时塑造一个爱护家人的父亲的形象,认识到“桥”不仅仅是生命之桥,还是责任之桥。

催生学生的文本阅读,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移情”体验,穿过文本的语言表壳,走进文本表达的意蕴深处。在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入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振。这样的一种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温暖的情感之旅,就是一个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

三、丰富学习的评价,优化学生的共情

秉持“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情感文明要求学生要做一个情感的人。优质的情境能升华学生的认知,扩展学生的认知。教师要通过评價学生以及引导学生评价,播撒“真、善、美”的情感种子。这是共情教学、共情教育的根本目的。情感的偏狭、情感的异化,必然会导致学生生命的枯萎、凋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评价以及引导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有效地调节、疏导。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没有过多的细节描写,导致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理解文本的内容。为此,笔者通过补充课文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细节。为了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主人,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个“积极的评价者”,让学生从课文的七个场景中选择一个场景来评价。这一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文本解读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文本解读积极性。学生从一个个场景中,借助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对父亲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说到底就是学生潜入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在对文本中的人物动作、外貌等的描写的评价中,学生逐渐领会了这些描写背后的感情。比如,有的学生选择了“雨天背我上学”这一场景,通过圈画场景中的关键句子,感受父亲的情感,感受作者表达的父爱。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是作者的情感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文本解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丰盈了学生的情感。

情感文明关注教育教学现场中的“人”。基于情感文明视角,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情感的渗透、融入,应当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于情感文明的小学语文教学,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共情文明文本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请文明演绎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漫说文明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