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创”特色的跨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
2024-05-29陈静如
陈静如
[摘要] 基于“美创”特色,通过跨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构建了一个兼具创意性与实用性的学习体系。在具体课程设计中,通过创建多功能区域,涵盖传统文化、综合材料实践、现代艺术设计和基础造型创作等领域,培养了学生多元化的技能和全面的艺术素养。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过程中不仅获取了专业知识,更成为问题解决者和创作者。评价策略方面,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平衡,学生参与制定评价标准,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对自我学习过程的理解。在问题情境的构建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通过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展开学科融合特征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 美术创意;跨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教育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跨学科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跨学科教学通过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灵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以“美创”特色为基础,探讨了校本课程的跨学科设计与实施思路,并以录取通知书设计为例展开研究,旨在构建一个既注重创意思维又具有实际应用性的学习体系。
一、 跨学科教学的价值
在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应运而生,为教育体系注入了新活力。跨学科教学有助于整合知识内容,消解了传统学科划分的碎片化问题。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能够在一个任务中涵盖多个学科,促使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更全面的展现。同时,跨学科教学也打破了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摒弃了学科之间的模式化壁垒。通过创造性地融合不同学科,学生得以跨足学科边界,培养更为创新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跨学科教学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途径。
(一) 促进知识整合,解决内容碎片化
在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其中之一是解决了传统教学碎片化问题。传统课程往往将知识划分为孤立的学科领域,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因而也无法应用于实际生活。跨学科教学打破了这种孤立性,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创造性地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更为综合和有机的学习体系。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能够在一个学习任务中涉足多个学科领域,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避免知识的孤立化,还促使学生形成更为综合的学科认知[1]。通过解决内容碎片化的问题,跨学科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迎接现代社会的复杂挑战。
(二) 以素养为导向,打破单一的应试化取向
传统课程往往以考试为导向,强调单一学科的知识获取,导致学生在追求分数的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跨学科教学以素养为导向的选择源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和对全面素养培养的期许。在中国核心素养的体系中,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以及培养审美情趣被认为是塑造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学科教学以问题、主题或项目为中心,突破了单一学科的界限,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不再仅仅追求记忆和应试,而是在面对真实场景,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学生更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有助于培养他们在面对未知挑战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真正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对应试成绩的过分追求,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三) 豐富单一教学模式,改变模式壁垒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呈现为知识灌输和填鸭式教学,学科之间的划分导致知识孤立,学生只需被动接受信息而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往往以课本和教师为唯一权威,强调对特定学科知识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得学生难以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导致学习缺乏趣味性和深度。而跨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这些弊端。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元素相互融合,跨学科教学创造了更为综合和开放的学习环境[4]。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超越传统学科框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涉足多个学科领域,促使他们形成全面的学科认知和跨学科思维。跨学科教学模式不仅强调知识的整合和联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通过这种模式的引入,教学过程更富有趣味性和深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有益和全面的学习体验。
二、 基于“美创”特色的跨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思路
(一) 创建不同的功能区,培养多元化的技能
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创建不同的功能区是一种创新而有趣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多元化的技能,并促进跨学科的学习体验。这些功能区的设计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丰富的学习环境,涵盖传统文化、综合材料实践、现代艺术设计和基础造型创作等多个领域。在传统文化体验区,学生将沉浸在书画、茶艺和插花的世界中,通过参与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和体验,深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理解。综合材料实践区提供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实验场,学生可以在纤维艺术、金属设计、玻璃设计和装饰艺术等多个材料实践领域中展开探索。这种综合性的学习体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创造力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不同艺术媒介中自如驰骋。现代艺术设计区则强调与当代社会和科技的紧密联系[3]。在这里,学生将涉足媒体、文创设计、空间展陈和服装设计等现代艺术领域,不仅拓展对当代艺术的认知,还培养在数字时代中创新的能力。这个区域将学生引入创意产业的前沿,激发他们对未来艺术发展的独特见解。基础造型创作区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扎染、版画、陶艺和艺术绘画的机会。通过深入研究形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学生能够建立坚实的造型基础。这个区域强调对造型艺术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我的能力。通过在这些精心设计的区域中流动学习,学生将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形成更为全面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 实施项目化课程,融入实际的艺术实践
在这个项目化课程中,我们注重以明确的项目目标和愿景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旅程。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独特而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机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围绕书画、茶艺、插花、文创设计等项目,学生将融入实际的艺术实践中,跨足多个艺术领域。团队协作是项目化课程的核心要素之一。学生将被鼓励组成多学科的团队,促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共同合作。这样的团队合作模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问题,分享各自专业领域的知识,从而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跨学科思维。在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运用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将创意付诸实践。例如,在茶艺项目中,学生不仅学习茶道、茶艺的理论知识,还亲身体验茶艺表演,并结合插花艺术进行空间布局。这种融合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和实际实践的综合性项目,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我校艺美节每年的压轴大戏就是环保服装秀,服装选修课的指导教师在每学期开始就发布项目化的任务:举办一场年度服装大秀。师生共同确定展演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服装设计,并联合金属和纤维工作室进行配饰设计,最终呈现出一台精彩的年度大秀。通过这样的项目化课程,学生将不仅仅获得传统文化、综合材料实践、现代艺术设计和基础造型创作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将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技能。这种全面的学习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在项目化学习实践过程中,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原则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这一理念强调整个学习过程与最终成果同等重要。科学的评价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关注于考试分数或最终考核的结果。在项目化学习背景下,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应用,深刻认识评价的过程性内容不可或缺。因此,特别关注在不同学习阶段设置评价节点,以全面了解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4]。
为了保持过程和结果的平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原则被采用。这一策略有助于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投入,认真完成每个探究的环节,而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最终成果。这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学科认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外,也需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动参与。针对不同主题的活动,学习环节存在差异,因此采取了由学生参与制定评价标准的方法[5]。学生参与到自我和同伴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这样的机制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融入感。这种参与式评价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评价标准,也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应用这些标准来引导项目化学习的展开[6,7]。这种主动参与的评价机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培养了他们对于自我学习过程的更全面理解。
三、 校本课程设计案例—录取通知书设计
基于前文的设计与实施思路,我们选择了一个具体案例来展示“美创”特色的跨学科校本课程设计。这个案例旨在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创意性和实用性。我们以“录取通知书设计”为例,此项目旨在通过融入艺术创意,为录取通知书注入独特的风采。设计团队结合美术设计和文案创作,打破了传统通知书的单一形式,赋予录取喜讯更多的艺术表达。设计团队从“美创”的核心理念出发,运用独特的图形元素和创意排版,以传达学校独特的氛围和文化。艺术性的插画和设计元素将通知书注入趣味,使新生在收到通知书时即可感受到学校独有的创造力和活力。这个跨学科设计的案例不仅涉及艺术设计领域,还融合了文学和沟通技能。文案创作者以富有创意的方式表达学校对新生的欢迎之情,并为新生提供了关于报到、入学须知等实用信息。这样的设计使得通知书不仅仅是录取的告知工具,更是一件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作品,展现了学校的独特魅力。
(一) 设计调研(2课时)
在设计调研阶段,学生将学习通过线上线下数据收集、采风考察和问卷走访等手段,深入了解“录取通知书设计”项目所涉及的相关信息。他们需要分析目标受众的特点、审美趋势以及学校文化,形成一份调研报告。这个(份)报告应该包含至少两种调研形式,如统计图表、文字描述等,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 设计概念(3课时)
设计概念阶段将学生引入创意思维的初步阶段。通过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料,他们将以图文形式预设设计概念。这可能包括对颜色、形状、字体等元素的初步设想,为后续的设计方案提供框架。
(三) 设计方案(3课时)
结合前两个阶段的调研和设计概念,学生将着手制定具体的设计方案。使用手绘草图形式,他们会将设计概念可视化,着重呈现项目主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在视觉上传达所设想的创意,为实际制作打下基础。
(四) 设计制作(5课时)
设计制作阶段涵盖了电子文稿制作和实物小样的制作。学生将根据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运用设计软件(如AI、PS等)制作电子文稿,同时进行实物小样的手工制作。这一步骤不仅考验学生的设计技能,还培养了他们对设计实际应用的能力。
(五) 实物与展示(2课时)
最后,学生将完成实物小样,同时模拟一场“项目招标会”进行展示。这个阶段不仅是对设计成果的检验,还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学生需要上交一套实物,并准备汇报PPT,全面展示他们的设计过程和成果。
四、 校本课程案例实施的实践反思
在“美创”特色的跨学科校本课程案例实施过程中,我们对于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通过“录取通知书设计”项目,学生们在课程中得以全面提升自己的调研、创意和设计能力。通过线上线下数据收集、采风考察、问卷走访等手段,学生们深入实际,掌握了实地调研的方法与技巧。这为他们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设计概念的预设阶段,学生们通过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料,以图文形式进行概念预设。这培养了他们对于概念表达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对于多样化信息的整合和运用能力。结合设计概念进行方案设计时,学生们通过手绘草图形式对项目主题进行了视觉化表现。这一过程既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又让他们学会了将理念具象化的重要性。在设计制作阶段,学生们根据设计方案和设计概念进行了电子文稿的制作与实物小样的制作。这一环节不仅让他们熟悉了课程中所介绍的AI、PS等软件的使用方法,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通过实物展示并模拟一场“项目招标会”,学生们将他们的创意完整地呈现给了他人,提高了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总体而言,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在跨学科的融合中得到了全面发展。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实践中,部分学生可能面临时间管理上的挑战,需要更好地规划任务与时间,以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足够的关注。同时,一些学生对于软件的使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这需要更加细致地教学指导与实践演练。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设计,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对相关软件工具的深入学习和实际运用。同时,我们也将引入更多实际案例,通过项目实践来加深学生对于跨学科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我们期待“美创”特色的跨学科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实际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玉洁,仇芳.数字资源优化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实践[J].学园,2023(32):83—86.
[2] 常诗.初中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3(09):56—62.
[3] 曹丹,杨益.跨学科项目中的美术核心素养培育[J].求知导刊,2023(22):125—127.
[4] 王莉秋.美术与语文跨学科融合构建立美课堂[J].啟迪与智慧(上),2023(08):21—23.
[5] 陶一榕.跨学科融合下的低年级美术“诗画结合”教学[J].爱尚美术,2023(04):135—137.
[6] 刘佳美.美术作品在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3.
[7] 刘学青.新课标背景下校外美术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23(S1):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