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重写音乐史”的角度理解著作《曾泽霖志忞考》

2024-05-29张爽

当代音乐 2024年4期
关键词:李岩乐歌音乐史

[摘要]中国音乐史上出现过许多音乐家,有活跃在各大舞台上的歌唱家、演奏家;有教书育人的音乐教育家;还有努力搜集整理史料,研究音乐文化和历史的音乐史学家、音乐理论家;等等。他们将自己严谨的治学智慧与对音乐文化的感悟凝结在一起,为后学提供了音乐领域的学习宝库。著作《曾泽霖志忞考》是由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专家李岩先生于2021年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作,这部专著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中有关曾志忞研究的诸多历史空白,也及时纠正了一些研究学者的研究误区。李岩先生曾说:“曾志忞史料,上穷碧落,下黄泉般,苦苦求索十数年而不弃,最终感动了上苍……也不能说曾志忞史料‘殆尽故有‘之欤之疑。”这体现了先生对学术领域新思想、新材料、新调查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李岩先生是“重写曾志忞的音乐贡献”的先行者。

[关键词]《曾泽霖志忞考》;“重写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163-03

[收稿日期]2023-10-18

[作者简介](张爽(1995—),女,硕士,哈尔滨新区第七学校音乐教师。(哈尔滨 150000))

《曾泽霖志忞考》是一本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对曾志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要研究专著,可想而知这部著作的重要性。书中对曾志忞的生平——上海贫儿院、中西音乐会和学堂乐歌时期的乐歌创作、“歌剧”改革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证与解释,通过各种历史材料的佐证、互证、考证阐释一位音乐家的音乐事业,反映出李岩先生深厚的史学素养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著作《曾泽霖志忞考》共分为十三章,从中介绍了曾志忞作为音乐教育家,20世纪初留学日本,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的履历。曾志忞是中国学堂乐歌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他一生所涉猎的领域很广,从法学到雕刻,但其音乐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无论是组建音乐团体还是音乐创作,均为20世纪初中国音乐的发展输入了“新知”,是音乐变革的先行者。

书中谈到自20世纪80年代,有多位学者对曾志忞的生平、音乐教育活动、著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曾志忞的卒年、中西音乐会开场时间、乐歌创作的爱国性与曾志忞“广学流慈”的音乐事业等历史信息仍存在考证不清甚至错误的认识。李岩先生通过材料互证,让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达到创新性转型,在创新中继承与发展,让材料“发声”来还原历史原貌,从而深入地研究一位音乐家的音乐事业。

一、卒年

研究一个典型人物,一定要知道典型人物的生卒年份。多年来有许多学者认为曾志忞卒于1929年(这其中也包括《中国音乐词典》中所记录的曾志忞卒年1929年),2但先生通过《申报》1927 年 12 月 25 日刊发的文章《曾志忞接灵记》、严修《日记》1927 年 9 月 15 日的记录与曾氏账房的《报丧》等细致材料,形成较为完整的闭环,三重互证证明曾志忞卒于 1927 年 8 月4 日,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1929 年,至此,数十年的错误论证在先生严谨的学术分析中得以纠正。

二、中西音乐会的开场时间

严修曾评价曾志忞“多才多艺,凡音乐研究,诗词戏曲……”,更加证明其是一个对音乐有着重要贡献的音乐家,从上海贫儿院到中西音乐会,他一直身体力行到音乐教育活动中。但作为上海人的曾志忞为何背井离乡、举家搬迁北上?李岩先生在书中给出了答案:原因一,其父曾少卿因“抵制美货”的爱国举动,被晚清政府恶意针对,身体、精神等均受打击,最后旧病复发去世;原因二,他与曹如锦(曹汝霖)之妹所生的儿子因病去世,经历丧子之痛,心如死灰选择北上;原因三,袁军大火毁坏了贫儿院女院和曾家私宅。所以,在这样的三重打击下,他于1913年来到北京,在北京准备组建中西音乐会。而中西音乐会的开场演出时间,又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中西音乐会设立于1912年春,开场演出时间为1913年冬,但先生经材料证明,中西音乐会的开场演出时间为1914年12月11日,而非1913年冬,演出节目有中国的戏曲也有西乐演奏,受到很多重要嘉宾的赞扬,而曾志忞和学生高砚耘表演的节目更是令观者兴奋不已。

三、国歌

李岩先生在第四章开篇“迷局”中问到曾志忞是否作过国歌?先生通过《大桃园》《五色旗》两首乐曲论述曾志忞参与了征集国歌“国家在场”的爱国行动,并在众材料的共同辅助论证下,发现其创作的作品曾由贫儿院的学生表演,歌曲雄壮活泼,振奋人心,两首作品在当时产生过巨大效益,而后又被历史遗忘。如若没有先生的材料分析与论证,谁又能获悉一位音乐家还创作了具有国家意义的歌曲呀!这样的史料不该被忽视。三、乐歌的文化意蕴与深远影响

《曾泽霖志忞考》注重史料的发掘与运用,以往学界对学堂乐歌多从新音乐的研究角度加以关注,探求乐歌本身的艺术价值。本书在此基础上,也关照到曾志忞所创乐歌的家国情怀。书中认为,20世纪初作为新音乐的代表作品《新》具有着“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特点,其歌词和曲调改变以往一字一音的创作形式,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时代气息,有着对欧洲音乐元素的借鉴。《杨花》的创作则是借鉴了苏格兰风格的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但并不是照抄曲调,而是运用了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手法,运用了加清角的六声宫调式,手法上先抑扬、后扬抑的变化,具有着大胆的创新,先生认为这也标志着曾志忞在音乐创作上的一大转折。《汝小生》的歌词曾在中国和日本各有作曲家为其谱曲,中国版本的《汝小生》在曾志忞为其谱曲后被近千名学生传唱,乐曲既有民族五声调式风格又有西洋曲调的风格特点。先生在书中提出“曾志忞所创一系列乐歌的政治担当、文化意蕴,甚至超乎乐歌本身的艺术价值。”先生通过曾志忞的《黄菊》《手戏》《新》对应权国垣的《秋夜》和沈心工的《兵操》《運动会》,发现曾志忞创作的乐歌曲调与后两位创作的曲调有相似之处,通过乐歌发布时间的考证,其作品被一些音乐家所模仿,更能体现出曾志忞创作的乐歌具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面“崭新的旗帜”。

四、戏曲改良

对于中国戏曲的改良,曾志忞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笔者通过阅读先生的这部著作将此贡献归纳为以下三点进行概括:第一,曾志忞认为中西“歌剧”的声部有很大不同,他通过音的高低对中国戏曲进行声部划分,并且规定在人声演唱时要有乐器进行伴奏,而不是传统的口传心授;第二,曾志忞大力推广“五线谱”的使用,他认为“中国人苟欲改良歌剧,非识五线谱不可”,因为五线谱可以简明戏曲内容,规范乐器演奏形式,可以清晰看到和声对位,并通过学习西乐知识,掌握西方作曲技术;第三,对戏曲人才进行培养,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杜绝不良嗜好,加强教育。

五、“人生志向”

有学者认为,曾志忞的人生志向是想将中国音乐教育打造成与欧美专门音乐教育机构一样的理想音乐形式,但李岩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通过材料的佐证,在文章的结论处,说明曾志忞“广学流慈”的音乐事业究竟是什么。他认为曾志忞所做慈善是副业而不是主业,养育贫儿并一视同仁,为贫儿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音乐不是他的唯一,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对初入日本学习的法律,到后期学习的雕刻和养菊等其他方面均有所建树,并认为后学不宜对曾志忞的“人生志向”作出过度美化。

通过阅读《曾泽霖志忞考》让笔者再次认识到这位曾在历史上几乎被遗忘的音乐大家。李岩先生历经十余年的探索研究,在继承与创新中砥砺前行,编纂出版了这本总结了曾志忞坎坷一生的著作,在著作出版的前后几年里,先生先后发表了《广学流慈——曾志忞史料殆尽之欤?》《世纪之问——曾志忞史料“殆尽”之欤?》《曾泽霖编年事考》《曾志忞歌剧论》《跨过起跑线——曾志忞创作的乐歌》《<曾泽霖志忞考>补遗》等有关曾志忞的相关专项文章,并在《“美育”之兴起、确立及景观》《淬本而新——文化退潮现象研究》《论国乐改进观念的衍变》等文章中均谈及曾志忞对当时中国音乐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李岩先生非常专注于研究这位曾被遗忘的音乐家。先生从未因有关资料的匮乏而终止、放弃,而是一直觉得对曾志忞的研究还有迹可循,有关曾志忞的研究还有很多新的想法和突破,并在研究后多次提出疑问,广泛呼吁和期待有更多年轻学者能够接过交接棒,对这样一位先辈音乐家进行研究。

回顾中国音乐史的整个发展过程,在每个时期都有许多经典的音乐家被后人关注,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音乐家被当时主要音乐家的光环所掩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虽短短一百多年,但由于时代更迭变化,后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如果没有杨荫浏在江苏无锡为阿炳录制《二泉映月》,我们将不知道世间有如此美妙动听的音乐。如果没有黄翔鹏坚持探索研究曾侯乙编钟,并编写一系列有关曾侯乙编钟的著述,我们也不知道早在战国早期的曾国曾有一套这样庞大的礼乐体系。如果没有李岩先生研究曾志忞的音乐贡献,我们也将无法客观认识学堂乐歌时期的另一位先辈音乐家,有些历史会被遗忘,但终会被发掘。

1988年在《上海文论》上曾出现“重写文学史”的激烈讨论,此次讨论中主要阐述了“重写改造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学科”的要求,这一讨论同时影响到音乐界,并由此召开了“重写音乐史”的会议,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关于“重写音乐史”的专项研讨会。中国近代音乐史学家汪毓和对“重写音乐史”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重写音乐史”,是对旧有的权威论证进行修正与补充,对有争议的人物或与音乐相关的事件进行重写,而能够做到“重写”历史,一定是有极其丰富的学识和观念的积累,才能用现有文献数据和事实去佐证曾经论证的事实。2001年,有一篇名为《“重写音乐史”: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说的话题——从第一本国人编、海外版的抗战歌曲集及其编者说起》的文章在中国音乐史学界掀起波澜,文章通过引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音乐家李抱忱的巨大贡献,来说明在那个时期出现许多有情怀的音乐家,他们为中国的音乐事业而努力改革和创作,且研究这些音乐家的史料并不匮乏,但在史料充足的情况下大部分音乐教科书上对这些音乐家并未提及。这对于像曾志忞一样的曾被遗忘的音乐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无视甚至是对事实的扭曲。

而李岩先生就是新时代“重写曾志忞音乐贡献”的杰出代表。现如今,有许多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著作,但其中很少能看到学堂乐歌时期的曾志忞,更有人误认为曾志忞在抄袭同时期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在李岩先生的著作中,有许多修正过往有关曾志忞音乐贡献的证据和材料。《曾泽霖志忞考》这部著作全书共有228页,在书中结尾处详细编纂了曾志忞年表,李岩先生编纂这本著作所用参考文献有近千篇,这样庞大的参考文献足以证明这本著作的细致,其中包括中外著作、期刊以及曾志忞家人的采访,涉及许多经典典籍的查阅与论证,以及一些“新鲜史料”互证。在著作结尾处,李岩先生还介绍道,曾为研究曾志忞的音乐创作,邀请北京学校合唱团录制曾志忞创作的歌曲。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更是一种“音乐复活”,复活的是先辈音乐家的智慧结晶,也是对他们历史功绩的肯定。先辈已逝,但是他们的音乐作品却依然鲜活,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通过阅读先生的《曾泽霖志忞考》,笔者受益匪浅,这部著作把一位具有求新精神的音乐家的一生追求写得深入且具体,不仅弥补了历史上对“被遗忘的一位先辈音乐家”相关研究上的诸多空白,也让后学领悟到一名音乐学者应该要拥有着对各种材料搜集、考证、解读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先生通过大量文献材料和照片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在书中提到《四朝燕乐》《民国唱歌集》等未被寻找到的历史材料,先生打破音乐研究陋习,运用新思想、新材料、新调查开诚布公地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关注这位音乐家,并为后学研究曾志忞指明道路。

笔者认为这部著作的贡献之一是让音乐学的初学者真正地认识曾志忞:“忞”字读音、卒于何年、组织贫儿院时面对的流言蜚语、“各美其美”的中西音乐会、学堂乐歌时期的乐歌创作、戏曲改良,以及“曾寿渔堂”为何人祖宅等。贡献之二是运用新思想、新材料、新调查纠正了许多研究学者的错误论述,还原曾志忞本来的样貌,让更多的学者不要忘记曾经有一位爱国的音乐家,并通过编纂著作《曾泽霖志忞考》从而达到“重写”或“重新”的定义。

结语

就曾志忞的精神来说,吾辈应该要有和他一样的创新探索精神、爱国精神;而对于李岩先生“上下求索十五载”的学术精神,笔者深深感悟到“人生三境界”的不易与艰辛,所以吾辈既要有孜孜不倦、执着探索的学术精神,又要有严谨求学、认真推敲的学习态度,不但要有纠正固化知识的能力和判断力,还要有明確的研究目标。对于李岩先生“重写曾志忞的音乐贡献”,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看待和解读音乐史,扎实的学识可以让我们有重新定义、解读文献真伪的能力,阅读经典古籍可以帮我们了解事实记载,逻辑清晰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研究知识框架,拓宽研究视野,从而做到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学者来说,无论是音乐理论学习还是音乐舞台实践,都应该了解那些在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音乐家,不仅要对所创作作品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还要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以及背后意义。“重写音乐史”不仅是对以往研究内容的再次梳理与延续,还是用新思想、新材料、新调查来还原历史,从而让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有飞跃性的发展,不断创造出具有颠覆性、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岩.曾泽霖志忞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3]秦雪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著述中的史料探究——评《曾泽霖志忞考》的史料学贡献[J.音乐生活,2023(2):27.

[4]戴海鹏.“重写音乐史”: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说的话题——从第一本国人编、海外版的抗战歌曲集及其编者说起[J.音乐艺术,2001(1):61-70.

[5]陈聆群.曾志忞——不应被遗忘的一位先辈音乐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3):44.

[6]王国维.人间词话[M.国粹学报,1909. )

(责任编辑:金方建)

猜你喜欢

李岩乐歌音乐史
李岩国画选
寄秋声
再论李岩其人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李岩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