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探索

2024-05-29陈倩翟辉赵蕾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思政高等教育乡村振兴

陈倩 翟辉 赵蕾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21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探索——以乡村规划系列课程为例陈倩, 翟辉, 赵蕾[J].高等建筑教育,2024,33(3):171-179.

修回日期:2022-1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基于多要素耦合的云南‘镇-村连续统空间发展机制研究”(52268013);国家自科基金“跨国文化线路视野下滇越铁路乡村站点聚落的形态基因与活化利用研究”(52268005);昆明理工大学2021思政教改课题“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改研究”(2021KS087)

作者简介:陈倩(1978—),女,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统聚落、乡土建设规划设计研究,(E-mail)77403754@qq.com。

摘要: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在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乡村规划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中,不仅传承学科基础知识,积极应对时代需求,融入新知识、新技术,而且将思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根据理论与实践专业教学特点,创新学习方式方法,通过开展各类活动让思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系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寻找有效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全方位建构乡村规划思政教学体系。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科研反哺教学,思政贯彻始终的教学理念,带领学生参与易地扶贫搬迁、乡村公益实践、全国四校乡村联合毕业设计,并建立多個教学实践基地,为开展实用性乡村规划、学生实习实践等提供了多方位的教学实践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化思政育人成效,为思政教改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等教育;乡村规划教学;思政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4)03-0171-0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乡村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城乡规划学科在不断分析解决乡村问题的过程中进步。过去,城乡规划学科侧重于研究城市物质空间的发展,现在转向综合研究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的内容和范畴得到极大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领域从只注重城乡规划手段的提高,向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乡村品质转变[1]。

课程思政作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路径,是新时期高校育人理念的新发展、新方向,是高校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新途径[2]。因此,在“大思政”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与乡村规划系列课程面临着进一步的深化和改革,一方面,要考虑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定位适合现实需求的专业课程改革,让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时俱进[3]。

一、乡村规划思政教学改革核心

(一) 科学思想引导乡村发展

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精神家园。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人口流失、生产方式转变、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消失等问题[4]。在这种嬗变过程中,乡村如何积极应对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冲击?如何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两大命题,也是乡村规划教学的核心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它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随后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国家大政方针的优先位置。这意味着乡村土地价值、农村经济、产业振兴,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其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要素的关联性研究[5]。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乡村规划教育

中国的规划长期以来都是站在城市的立场来看待农村。针对乡村的规划,要么是出于历史文化保护,要么是因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公共财政下乡,更大规模的实践是打着改善乡村面貌的名义,把建设用地指标转移到城市建设[6]。

乡村规划教育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价值观的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直面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才能在迷雾中找到乡村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目标。乡村规划教育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旗帜,怎样在这个利益纷繁复杂的时代找到自己的定位,取决于培养的规划师的理想有多坚定,更决定于如何将价值观转化为理性的、制度的力量[7]。乡村规划只有建立在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价值,而乡村建设本质上是一个国家治理话题,不仅仅关乎乡村空间,更重要的是对乡村社会的再造和乡村治理的探索。

(三) 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乡村规划系列课程改革,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专业人才培养始终与国家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探索“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根植乡村、了解乡村、服务乡村、奉献乡村的思想。

面对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需求,乡村规划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8]。通过乡村实地调研、村民公众参与、乡村案例解析、规划成效总结,实现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思政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目标。

二、乡村规划思政教学体系建构

(一)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系统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完成了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学习,三年级开始从建筑设计逐渐过渡到城乡规划。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积累,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而且积极回应时代需求不断融入新知识和新技术。

乡村规划教学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深化课程、拓展课程、提高课程四部分组成(如图1)。基礎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城乡关系,掌握基本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并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教学。深化课程旨在让学生加强相关知识储备,不仅了解本专业的内容,更要加强关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环境行为学、地域文化与历史等领域的知识,为进一步认知乡村奠定基础。拓展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乡村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乡村规划中的应用,为后续的实践训练做准备,为村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课程主要包括创新实践和以乡村规划为专题的毕业设计,这是在本科学习阶段真正的实操环节,经过前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快更好地投入实践锻炼。

乡村规划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由多门课程共同构建,教学内容相互支撑,思政要素相互渗透,素质教育层次递进。通过课程群的建设,使同一专业内部的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合力。把课程群思政建设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系统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教材,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推动乡村规划课程群思政体系建设。

(二)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从人文主义关怀的角度看待城乡规划学科,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乡村规划思政元素,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历史、系统、辩证、创新的科学思维;宣传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除此之外,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基层,增加对国情、社情、行业境况的感性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服务乡村、建设乡村,学会立足乡村,关怀农民,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人才振兴六大方面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 寻找有效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开展思政教育。采用问题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真正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将社会实践作为重要育人环节,在知识传授中传递正能量;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把大学生普遍关注的、与乡村规划相关的实践案例补充到教学案例库,认真分析这些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把德育教育、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法,充分利用现场问答、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把知识、思想等纳入互动教学中,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四) 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

加强专业教师自身修炼,注重个人知识、素养、能力水平的提升,储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和政治素养。时刻秉持全局意识,牢记“立德育人”的责任,梳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掌握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深耕耘育人心,实现寓德于教,润物无声,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培养德才兼备的实践型人才。

(五)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老师对学生“学”的评价、学生对老师“教”的评价,以及同行教师对“教与学”的综合评价。针对课程特征设计课程评价分析表,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统计,为后续的教学分析和教学改革提供基础素材。改变过去重知识体系教学、轻教学效果评价的状况,重视教学过程的整体评价,尤其要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学评价中,将评价体系的重点放在“立德树人”的最终任务上。

三、乡村规划思政教学改革深化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不稳、农民收入较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发展迎来了新契机。由于乡村具有量大面广、空间分异的特征,亟需针对不同地域乡村、不同维度目标分类提出不同的乡村振兴应对策略,探索从乡村空间环境到乡村组织治理多层面、全方位的振兴路径。

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政教育要让广大学子深刻认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与国家紧密相连。对乡村的发展建设秉持敬畏与思辨之心,梳理乡村发展历程、认知乡村生活规律、探索发展演变轨迹。乡村的发展就是国家的发展,乡村的繁荣就是国家的富强,将乡村建设铭记在心。

积极响应“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号召,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认识世界,传播真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规划设计师的职业理想。把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思想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真正替村民思考,为村民设计,让学生深刻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进而牢固树立一切要为村民打算的意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长期参与乡村扶贫和乡村公益建设,赢得村民好评的同时,也使学生收获了成就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向效应也吸引了更多学生主动投身乡村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设计思政”。

(一) 怒江州泸水县易地扶贫搬迁村寨规划

为助力乡村振兴,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本科教学中增加了乡村规划设计课程,采用“真题真做”与“真题假做”相结合的方式,深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2016年,在赵蕾、程海帆等5位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由云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怒江州泸水市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设计的公益项目”,以此作为乡村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师生们克服艰难险阻完成任务,参与设计的13个村寨项目全部通过专家评审并实施。学校至今仍然保持和当地的规划建设指导、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引导和村民素质提高、电商培训等教育帮扶活动(图2—图3)。

在2020年8月的实施回访中,规划设计的村寨全部按照规划方案建成,村民全部脱贫,规划设计项目获得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学生在参与规划后深刻感受到:比起远大的规划理想,更重要的是了解村民当下的需求,为村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在地”设计。同时,参与规划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通过厚植乡土情怀,激发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

(二) “一专一村”公益项目

“一專一村”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在2014年发起的农村可持续支援计划,旨在整合一所高校的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以策略性、系统性和可持续的方式改善一个村庄的环境和民生。作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社会实践项目,每年会招募志愿者参与这一公益项目。2014年起,学院师生就为云南鲁甸震后灾区重建献计献策。2017年至2019年,以昆工“一专一村”团队为主导,在云南晋宁大摆衣村开始实践。项目研究和实践了一种新的抗震夯土农宅建造技术,成功为当地村民建造了抗震夯土示范农宅,获得了当地村民和各级领导的认可(图4—图5)。此后,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成立“国际生土研究中心”,深入研究“高科学、低技术”的抗震生土建筑技术,在云南、四川农村地区继续研究和推广适合当地村民的建造技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通过该项目,让学生意识到乡村与城市的资源条件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其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城市采用的是“高科学、高技术”路径,而乡村大多选择“低碳化、低技术”路径,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才参与乡村建设。“一专一村”的公益项目培养学生从基层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建设乡村,服务乡村。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激励参与其中,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示范作用。

(三) “无止桥”公益项目

无止桥慈善基金是一个在香港注册的慈善团体,旨在鼓励香港和内地大学生运用环保理念,义务为国内贫困和偏远的农村设计和修建便桥及村庄设施。此项目由多所大学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踏足偏远乡村的机会,更好地了解和认知农村文化生活,并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

昆明理工大学无止桥团队隶属无止桥慈善基金会,于2009年成立,由指导老师和团队统筹员组成,机构现设技术部、策宣部和后勤部三个部门。十余年间,在21所合作院校团队及无止桥基金会的帮助指导之下,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师生搭建完成了人行便桥7座,生态厕所1间,惠及乡村百姓的系列民生项目若干[9](图6)。

学生通过“无止桥”公益项目,认知了乡风民俗,同时也更深刻地领悟了“知识改变世界,互助才能共赢”的道理,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担当,发扬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无止桥”的惠民范畴持续扩大。

(四) 以乡村为主题的四校联合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作为检验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作为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备受各高校重视。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2008年起大力推进校际、校企等多种类型的联合设计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和设计的线性工作模式,打破各学科、各校、校企之间的壁垒,使所有参与者都能在一个共享平台上协同工作,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和整体化评价概念,拓宽了学科应用场景,丰富了毕业生就业去向。该模式也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有益探索[10]。

昆明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组建四校联合毕业设计联盟,以“乡村发展建设”为主题开展规划设计。通过6年的教学积累,已对西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各种类型的乡村进行了教学研究,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乡村深入分析,积累了关于乡村发展与振兴、保护与活化的不同策略和手段,使学生对乡村建设有了更积极更全面的认识,其规划设计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图7)。

通过参与“全国四校乡村联合毕业设计”,师生不仅深化了对乡土人文的理解,而且还建立了各高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机制,让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

(五) 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通过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通过资源共享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养更多的行业人才。目前已有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昆明理工泛亚设计集团等21家知名企业成为了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共建的“云南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中心”,与自然资源厅合作成立的“云南省国土空间研究中心”,与清华同衡规划院合作成立的“云南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成立的“云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图8),以及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富明“红印基地”、晋宁“夕阳基地”、红河“苏红基地”都为开展实用性乡村规划、实习实践提供了平台。

深入开展学院与企业的联合培训、学生定向培养、毕业生实习、专业应用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做中学”不仅提高了师生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师生“以人民为中心”的家国情怀和“大国工匠精神”的使命担当(图9)。

四、结语

在“大思政”背景下,乡村规划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明确改革核心,建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实践,在扩展乡村规划理论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实现了价值引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2018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中,《育水渔村、于景于民》获得三等奖;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学创新实验教案评优中,《扶贫与振兴导向下的乡村规划教学实践》获得佳作奖;第十八届亚洲设计学年奖评选中,《大理“绿桃村”规划设计》获得金奖。为此,我们认为在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关键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找准契合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基于课程与专业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的无缝对接有机融合,做到恰当合理、灵活生动。将“大国情怀、全局意识、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思政元素与乡村发展建设相结合。发挥课程的引领、浸润和深化作用,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传达给学生。

二是,完善思政教学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教学改革注重整体规划,从聚焦课程到聚焦专业,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确定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再设定各类课程群的目标,然后,每门课程围绕课程群的目标进一步细化落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专业人才培养始终与国家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三是,发挥教师的纽带作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课程思政最终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这对每一位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知识,更要掌握每门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思政素养。积极参加思政教师研修班或培训班,参与全校性、学院性、学科性、专业性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理论学习与交流,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

四是,创新思政的教学方法,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课程思政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所关心的问题去深度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个性化教学与共性化教学相结合。充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和教学方式提升课程质量,进而增强思想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深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 杨贵庆.城乡共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研究[J].规划师.2019(11):5-10.

[2] 刘冀玉,赵秀月.基于乡村振兴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2020(11B):46-47.

[3] 冷红,袁青,于婷婷.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3):96-101.

[4] 魏后凯.新型城镇化重塑城乡格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5] 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6] 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城乡规划教育如何适应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需求”学术笔谈会[J].城市规划学刊.2017(5):1-13.

[7] 孙施文,等.提升规划品质的规划教育[J].城市规划.2019.3(43):41-49.

[8] 蔡忠原,黄梅,段德罡.乡村规划教学的传承与实践[J].中国建筑教育,2016(2):67-72.

[9]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昆工无止桥发展历程[Z/OL].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微信公众号.2019-09-17.

[10] 陈倩.翟辉.新时期乡村规划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C].协同规划  创新教育——2019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 2019:643-647.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ideology and politics: example of rural planning course series

CHEN Qian, ZHAI Hui, ZHAO Lei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 P.R.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While carrying out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b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o as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curriculum 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rural planning courses,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inherit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actively responds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by integrating new knowledge and new technology, but also constantly improv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teaching content,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novate learning methods, and carry out various activities and lectures, so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achieve the effect of moisten things silently. Deeply implementing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rural areas, by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the curriculum, digg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looking for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building a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we construct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rural planning. Adhering to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feedback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lea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rural public welfare practice, and rural joint graduation project of four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and establish a number of teaching practice bases, which provide a multi-directional teaching practice platform for carrying out practical rural planning and student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values are guided in knowledge imparts,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re improv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ults are further deepened, and references are provided for the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rural planning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teaching reform

(責任编辑  梁远华)

猜你喜欢

大思政高等教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