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4-05-29王珍
作者简介:王珍(199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市双湖中学,研究方向: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加快速、便捷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并提高阅读教学成效,已经成为当前值得初中语文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之一。文章旨在探究新媒体环境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助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0-0059-04
新媒体时代,知识与信息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们普遍喜欢借助手机、Pad、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设备来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以及信息。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并充分利用新型媒介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 新媒体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介层出不穷,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以及各类短视频App等。这些新型媒介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而在教育领域,新媒体技术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逐渐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下文中,笔者充分分析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并且探讨阅读教学改进需求。
(一)初中生语文阅读兴趣分析
结合典型案例,笔者了解近5年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文献,梳理、提炼其中常态化的阅读教学问题,发现当前初中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兴趣度、阅读习惯以及学习状态并不理想。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不强,一部分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也缺乏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另外,不良的阅读习惯又会反向降低学生的课内阅读积极性。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绩要求较高,学生在课堂上存在抵触心理,逐步陷入恶性循环。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载体及内容分析
从传统语文教学角度来讲,教材是最常见的阅读教学载体,其中大量的文章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审核之后选取的,具有极强的指向性。而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其中纸质书刊依旧占据主体地位,一部分教师也推荐学生使用电脑、iPad、Kindle等电子设备开展自主阅读活动,阅读的文本也从教材中的文章逐步向报纸杂志、网络小说、经典名著等方向拓展,大部分学生会经常通过网络平台搜索、浏览自己喜欢的素材和信息。整体阅读教学载体和方式的发展势态较好,但是也存在着部分问题,比如,教师过于注重学生能否完成一定体量的阅读,却忽略学生阅读素养是否有效提升。另外,一部分学生在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自主阅读活动时缺乏自律性,大部分阅读内容为娱乐性的新闻、小说等,与语文学科学习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三)新媒体对初中生语文阅读的影响分析
依托新媒体技术助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常见阅读教学模式,部分教师也会借助新媒体平台供学生自主开展阅读活动。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阅读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注意力比較集中;新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具象化的文献或素材,帮助学生强化记忆与理解;学生对图片、音频、视频等类型的阅读素材更感兴趣,参与度较高。由此可见,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可以提升阅读教学成效,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合理地规划课堂,同时也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以及解决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的一系列问题。
二、 新媒体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缺乏科学性
一部分教师认为依托新媒体技术实施阅读教学活动便是将阅读素材以及阅读载体转移到互联网上,这样就过于突出新媒体的占有比例,也导致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花哨、烦琐。这种课件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文字解析以及图片内容提取方面,课堂氛围浮躁、低效,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二)教师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
新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虽然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一部分教龄较长的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接受度较低,也缺乏相关的培训机会和应用平台。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改变,很多教师并不愿意轻易尝试新鲜事物,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无法最大程度上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
(三)新媒体平台的利用效率较低
从相关文献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阅读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利用效率较低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新媒体技术与阅读的融合并没有把握好。新媒体平台本身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将其与教育体系融合之后,也会将携带的娱乐以及休闲属性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一部分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时,往往会对其中的拓展性知识更感兴趣,做与阅读无关的事情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以新媒体平台随处可见的广告语、自动推送的文章和新闻为例,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会被动接受这些信息,导致阅读行为具备更强的娱乐性和盲从性,进而影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导致新媒体平台本身的阅读效益下降。针对上述问题,广大一线教师需要共同努力,剖析其成因,严格把控各项变量因素,确保新媒体平台的教育价值得以发挥;要积极探索有效应用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推动新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
三、 新媒体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投入课时最多且会耗费大量精力的重点板块,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新课程背景下,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核心理念,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以及理论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依旧认为阅读教学要单纯地按照课例讲解文章的模式进行,导致学生难以主动品味文章的独特语言风格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需要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学习行为更加开放自由,但同时也要受到常规约束。日常教学课堂不应一味地追求智能化、现代化,而应当在把握阅读教学目标以及阅读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合理应用新媒体技术拓宽学生视野,贯穿阅读各个环节,并且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功能。此外,新媒体技术可以呈现为多种形态,常见的App是新媒体工具之一,还包含阅读网站、电子教材等多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教师要认识到其可以辅助创新课堂活动。比如,智慧阅读App可以作为学生获取课外阅读素材的载体,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作为教师获取经典课件、实现信息共享的平台,具有多元化特点的社交网站可以作为学生交流想法的平台。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名著导读的过程中,可以打造如同微信朋友圈的读书笔记,监督学生每天或每周发送阅读心得体会;借助学校的智能网页或者选择的智慧阅读App展开互动和交流。这种方式可以使新媒体技术成为拓展学生阅读视野、验证学生阅读成果的教学工具,也可以代替常规的阅读成果检测,为学生营造自在、轻松的阅读氛围。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借助新媒体平台也能够提升课堂互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以《春》这篇课文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只是运用口头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象,难免缺乏生动性,但是如果运用新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则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场景,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二)调整阅读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们普遍被动地接受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因此教师需要适当调整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其情感体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并分享更多的优质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来呈现,如表格、思维导图、动画演示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比如,利用新媒体平台更适合打造群文阅读体系,通过一带多的方式,促使学生了解在同一主题下的其他类型文章和阅读素材,达成对某一篇文章的深度分析。以教学《春望》这首古诗为例,为了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古诗中诗人所表达的忧愁,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并且,利用配乐辅助学生朗读诗歌,利用音乐适当地渲染杜甫在诗文中表达的惆怅情怀,升华“忧国忧民”的情感基调。然后,依托新媒体平台收集有关杜甫的其他类型诗歌,围绕“杜甫的忧国忧民”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其阅读内容包含杜甫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包含其他类型的家国主题的作品,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金错刀行》、王昌龄的《从军行》等,解析其中有关家国情怀的诗句,使学生从不同诗人的角度、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生平经历,认识到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方法。最后,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播放有关当代青年寄语的内容,凸显“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将学生的阅读视野从历史人物拉到现代社会,提升阅读课堂的生动程度,使学生高昂的情感有落脚之处。
(三)优化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分析、理解和评價阅读文本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不断优化现有的阅读教学方法:一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文本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春》这篇课文时,可以先播放有关春天的视频或图片,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绘这些景象以及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如,《春望》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往往无法通过直观的语言文字加以解析,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为学生创建信息化情境,围绕“安史之乱”这一背景播放如下内容的视频: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不顾一切地朝唐肃宗飞奔而来,妄图凭着自己的报国情怀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是最终被叛军俘获,自己身陷囹圄,而国家也名存实亡;(长镜头+配乐)展示诗人所处的凄凉背景,昔日的长安城如今已经成为断壁残垣,满目荒凉;诗人独自凭栏远眺,春天如约而至,而家国已然不在。这种情境导入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可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能为后续的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任务为驱动,鼓励他们自主探索、交流互动,共同解决问题。以《春》这篇文章为例,布置下述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扮演4个角色——父亲、儿子、母亲和女儿,并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展开表演。并且,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段对话或者独白,与同组伙伴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灵感来源。这种互动性的情境又可以为学生拓展多个不同的阅读视角,每一位负责角色扮演的学生都可以感受到该角色的情感,使阅读教学课堂具备更强的互动性。
(四)创设新媒体阅读环境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其强大的阅读功能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们身处校园而能及时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讯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既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潮流,又有助于优化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及综合素质。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以及各种电子读物App等新型媒介不断涌现,传统的纸质书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学生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创设新媒体阅读环境便于学生高效、便捷地阅读,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水平。教师可以建立班级交流群,引导学生们在群内分享或讨论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或者利用一些专门的软件开展线上授课,将阅读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激发其参与兴趣。
(五)完善阅读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应当注重应用形成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还应该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例如,在阅读课上,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话题或者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时间分享自己思考的成果。其次,教师应当引入竞争机制。在评价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比如,优秀、良好、一般等,然后给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引导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或互相评估。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竞争机制并不能单纯地以学生的阅读成绩为评价标准,还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感性思维,打造不同层次的评价体系。比如,一部分学生的共情能力较强,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情,阅读效果较好。但是,另一部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更强,可以围绕着客观现实、哲学哲理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不必将能力局限于成绩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立奖励制度,激励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比如,颁发奖状、授予荣誉称号等,以此鼓励其他学生向榜样看齐。最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辅助评价。现在很多学校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因而可以利用在线测试软件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结果,使得教学更为高效便捷。
四、 结论
新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凸显,其能够激发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如何利用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手段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成为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直面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式,坚持优化设计语文“悦读”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彩虹.新媒体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7.
[2]郑晓丽,陈文真.信息化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策略调查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3):20-21,26.
[3]曲敏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2018(21):94.
[4]罗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