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2024-05-29谢纳宋伟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2期

谢纳 宋伟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崭新境界。作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构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学界的学术使命和文化任务。从经典继承上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继承、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体系建构上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当代艺术理论建构奠定了文化哲学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整体视域、理论指南和方法路径。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艺术学 艺术文化学 新时代学科建设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与丰富,是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化总结和体系化表达,标志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跃升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與发展是“守正创新”的典范成果:“守正”是指坚守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正”;“创新”是指创造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新”。这里的核心关键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何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居于何种地位?具有何种意义?发挥何种功能?如何理解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艺术文化学,进而深刻理解和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对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内在理论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一、经济与文化:历史唯物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历史唯物主义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时指出:“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与丰富,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实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具体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面对当今社会文化发展变化中的新问题而创新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要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关键在于认识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思想理论谱系中的关联。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较为晚近才被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20世纪50年代末,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一文中说:“马克思与罗斯金和乔治·艾略特是同一时代的人,但是马克思对文化的阐释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在英国产生广泛影响。……我们现在要问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影响了我们对文化问题的思考。……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似乎是按照马克思提供的模式,陷入了一种刻板教条的方法论。”在威廉斯看来,之所以要提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一理论概念,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以“经济决定论”为主导的单一化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模式。“经济决定论”也被称为“经济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将社会历史发展简单机械地归结为物质生产力量的结果,从而忽视了精神生产或文化生产对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实质上属于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正是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误读或曲解。

恩格斯晚年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明确地批驳了这种单一、机械的“经济唯物主义”观点。在恩格斯看来,如果仅凭一种单一、机械的理论来解释历史,就如同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那样容易,然而,这种简单容易的“一次方程式”并不存在。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恩格斯在肯定经济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强调政治、文化等相关因素对历史发展的推动性力量,有力地批驳了以“经济决定论”为主导的“经济唯物主义”论调,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转向——“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探索提供了经典理据和前行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普列汉诺夫较早注重从文化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索,致力于将文化心理和思想观念纳入到唯物史观的整体结构之中,以扭转和改变以“经济决定论”为主导模式的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并得到了恩格斯的赞同和肯定。针对“经济决定论”的机械唯物论倾向,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经典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五项因素公式”。普列汉诺夫指出:“如果我们想简短地说明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在很有名的‘基础对同样有名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一些东西:(一)生产力的状况;(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基础上的全部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五)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我们可以把这“五项因素公式”简要地概括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制度、社会心理、思想体系。普列汉诺夫对“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其社会心理是指“与这种社会形式相适应的一定的精神状态和道德状态”;其思想体系是指“与这种状态所产生的那些能力、趣味和倾向相一致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大致来说,普列汉诺夫所提出的“五项因素公式”符合恩格斯所说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历史合力论”思维路径。应该说,普列汉诺夫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拓增了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改变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单一、刻板的印象,有力地纠正了“经济决定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普列汉诺夫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与方法,对文学艺术这种文化创造活动进行了极富开创性的学术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艺术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科學地理解人类有史以来文化发展的规律奠定了巩固的理论基础。……列宁继承并发展了这两位伟大导师的思想。”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普列汉诺夫关于文化的论述主要表现为理论上的探索,那么,列宁所面对的文化问题则更多地来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在列宁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与其说是通过一般的形式,把它作为世界无产阶级创建新的世界文化的问题来看待,还不如说是透过具体形式,把[它作为]在政权转入无产阶级手中后立即在我国(按:苏联)建立这种新文化的一项完全实际的任务来看待。”列宁十分重视文化战线的斗争,早在1905年就发表了《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把文学艺术作为有力的斗争武器,确立了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和人民性原则。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文化——“革命与文化”的问题就成为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对此,列宁指出:“在解决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变革的任务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已是另一类任务,即可称为‘小事情的文化任务。”“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在列宁看来,要真正建设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仅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成功才最终标志着“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成功。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抓好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同时进行文化建设、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对待古典文化遗产以及资产阶级文化等相关问题,都是当时苏联的领导者必须面对和承担的文化任务。

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多是在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论战中形成和发展的。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化派”以激进的文化革命姿态提出了许多错误的主张:在文化与社会方面,走隔离主义路线,主张艺术远离社会生活实践,试图在实验室、工作间、讲习所和俱乐部中创造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化;在文化与政治方面,走独立主义路线,主张艺术远离社会政治实践,拒绝让艺术承担政治任务并肩负宣传目的;在文化与遗产方面,走虚无主义路线,主张所谓纯正的无产阶级文化,拒绝接受以往的文化遗产。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错误观点,列宁撰写了《论无产阶级文化》等一系列文章,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党性和人民性原则,强调了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而确立了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立场、原则与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如何继承文化遗产这一“文化革命”难题,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典范,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无产阶级的文化。”因此,“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就在于吸收和改造了包括资产阶级文化在内的一切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因此,传承和弘扬优秀进步的文化,扬弃和改造陈旧落后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立场和方针策略。

从当代理论视域看,雷蒙德·威廉斯开创了“文化唯物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向度,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威廉斯指出:“我们有必要看到,马克思主义者赋予文化以很高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已经变成了诠释文化的主要积极活动,因此,文化理论还是必要的。不仅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阐释过去的和现在的文化,而且也要用马克思主义预测未来的文化。”?虽然有人指责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或“文化转向”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以经济生产为基础的经典研究路径,但是按照威廉斯对“文化”这一关键词的重新阐释和界定,“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旨趣乃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威廉斯看来,“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把‘文化看作整体生活方式的,这是合乎逻辑的”?。“文化”即全部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物质的、知识的和精神的——“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它表现了不仅包含在艺术和学识中而且也包含在各种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根据这一定义,文化分析就是要阐明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即一种特定文化——中或隐或显的意义和价值”?。威廉斯致力于打通文化、社会与生活三者之间的关联,在他对“文化”的界定中,“文化”即“社会”,“社会”即“文化”,同时“社会”即“生活”。他将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表意实践,其“文化唯物主义”之研究意在通过“文化”揭示社会生活之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和方法,将文化概念置于唯物史观的整体框架中加以考察和分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哲学根基。诚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仅是一种体系化的理论阐述,更是一种文化实践经验——它是对无产阶级文化实践或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而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来说,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一种文化实践经验。也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影响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深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开拓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崭新境界。

二、文化与艺术: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艺术文化学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整体视域、理论指南和方法路径。必须强调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建设和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构中国艺术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无疑是当代中国艺术学界需要担当的学术使命和必须努力完成的文化任务。

显然,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的理论工程。其中,哲学基础和文化理论无疑是整个艺术理论体系建构中最为基础的问题。在哲学基础层面上,我强调,以马克思生产实践论为哲学基础,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在文化理论层面上,我们强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建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艺术文化学。

从哲学基础层面上看, 我们要以马克思生产实践论为基础,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

一般来说,思想观念和理论学说的建构离不开一定的哲学基础。任何理论观点如果缺少哲学基础,就难以创建成一种自成体系的理论。这一点对美学和艺术学的理论建构来说尤其重要。因此,要建设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艺术学,必须先解决将艺术理论体系建立在何种哲学基础之上的问题。

毫无疑问,中国艺术学知识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然而,要真正建立起中国艺术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理解上是不够的,还需要更为具体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以确保把前述的哲学基础建立好。

如何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和精神实质,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通过对“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辨析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們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再一次强调:“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论述,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和精神实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视域。

西方传统哲学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始终令认识与实践相分离,在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之间留下了鸿沟。直到马克思实践论哲学的诞生,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才真正被破解,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才得以发生。“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正是通过实践哲学观点的确立,开创性地解决了认识与实践——即“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带来的哲学范式革命的实质在于,将德国“观念论”哲学转换为“实践论”或“生产论”哲学,提出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以及进一步衍生的文化生产、信息生产等理论概念。马克思哲学的创立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就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崭新哲学观,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这种新的哲学范式,就是以人类生产实践和创造活动为本体和研究对象的生产实践论哲学。

当代的中国艺术学势必是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建立在马克思生产实践论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据李心峰考证,卢纳察尔斯基于1942年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概念,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建立和发展确立了“正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的本质特征的一系列科学概括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艺术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具有核心的地位。由于他们的这些概括立足于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他们对艺术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具有超越以往的宏观视野和哲学高度。”(21)传统的形而上学将世界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或抽象的“物质”存在,马克思则从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世界及其间的人的存在,从而描述人的生存境况,揭示人的存在方式的本源性秘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2)“劳动创造了人”——正是通过生产实践创造活动,人类才成为自我创造生成的主体;“劳动创造了历史”——正是通过生产实践创造活动,历史才成为“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劳动创造了美”——正是通过生产实践创造活动,文化才具有“意义向人生成”的艺术审美价值。

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的巨大历史功绩正在于: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说明和阐释艺术审美问题。只有理解和把握生存实践活动的本源性根基及其特征,才可能理解并体悟艺术审美的真正奥秘。离开了人类的感性实践活动,就无法确切掌握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生存论美学意义,同时也就无法理解审美活动的生存论意蕴。因此,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文化生产、艺术生产,都是人和属人世界的实践创造,都是对人的生存境遇和存在方式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展开与呈现。(23)

从文化理论层面上看,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建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艺术文化学。

文化思想是关于“文化”的理论思想,所以,如何界定“文化”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化思想”或“文化理论”的必要前提。大致说来,广义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作为一个区别于政治与经济的范畴,主要是指表征精神、观念与意识的文化形态,大致上包括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习俗、品位时尚等。我们一般都在狭义上使用“文化”这一概念,以凸显其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化认同与精神价值”。正如“文化”与“艺术”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有机整体,“文化思想”有机地汇通于“文艺思想”之中,与之相应,“艺术思想”则内在地汇通于“文化思想”之中,两者之间始终是互动生成、互为表里、互相彰显的有机融通关系。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外延较为宽泛的“上位概念”,那么“艺术”则属于内涵较为具体的“中位概念”。“文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上位”理论视域,“艺术思想”则是我们对艺术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进行反思的一种“中位”理论视域,且两者互通融合。因此,既要从宏观超越的“文化维度”去理解“艺术”,又要从内在精深的“艺术维度”去理解“文化”。自人类文明创生以来,文化与艺术一直互动共生,没有脱离文化的艺术,也没有脱离艺术的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因其特有的心灵意蕴、情感兴会与审美韵致而成为最具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人类文化感性表征方式。因此,只有将艺术置于人类文化创造的宏观历史背景中加以理解,才能更加明确地认识艺术文化创造与现代文明创造之间、艺术创造精神与历史主动精神之间、艺术繁荣发展与民族精神弘扬之间的互动生成关系,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创造之于文化创造或文明塑造的伟大力量、意义价值和独特功能。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文化思想”与“艺术思想”之间构成了一种互动相生的有机整体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艺术的思想,在他的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特有的功能,并作为这一文化思想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实现了“文化思想”与“文艺思想”的内在共生和有机整体融合。这就要求我们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南,在“文化”与“艺术”、“文化思想”与“艺术思想”的互动生成阐释中,把握和理解新时代文化艺术的正确方向,建构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思想”与“藝术思想”的互动生成和阐释中,继承、发展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开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崭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的自主知识生产提供了哲学基础、思想指引和方法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典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24)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形成和创立过程中,始终坚守着马克思主义这一精神意义上的魂脉,始终坚守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意义上的根脉。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或文化精神意义上的魂脉和根脉,在不断地激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阐释当代问题时的理论活力,也不断创新生成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机活力。

从文化理论维度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活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特别重视和关注“时代精神”与“文化灵魂”,将哲学理解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中,“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25)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妨说马克思创立了一种当代意义上的文化哲学。习近平文化思想也传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别是其“活的灵魂”,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崭新理论境界,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新篇。

从艺术理论维度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文化学这一重要学术课题。大略来看,我们所说的艺术文化学主要包含从文化的维度看艺术和从艺术的维度看文化,所以要通过对“文化思想”与“艺术思想”、“文化理论”与“艺术理论”的互动生成阐释,去理解和把握作为文化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文化,以揭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文化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的内在关联,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学术资源,作出理论贡献。

艺术文化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伴随着文化学的兴起而逐渐形成并确立的现代艺术学研究范式。它在创立之初,先是形成了以文化人类学为主导研究范式的古典艺术文化学,其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马克思文化人类学笔记的发现、整理和出版,日益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问题,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唯物主义”为主导范式的马克思主义艺术文化学。在周宪看来:“艺术文化学应从文化的全方位、大背景以及各种角度和分支来研究包括文艺、美学诸方面在内的艺术问题,从文化场中考察文学艺术,又从各门类的文学艺术中反观更为普泛的人类文化。”(26)艺术文化学既然是从文化学视角进行艺术研究的一种理论方法和学术范式,自然既注重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艺术,又注重从艺术的视角来研究文化,在“作为文化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文化”的互动阐释中,尝试把握和理解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或艺术文化。

众所周知,以审美自律论为核心议题的传统艺术学研究,一直是艺术学研究的主导范式。这种主导范式以艺术精神的内在性、艺术风格的形式性以及审美趣味的自足性为主要关注对象,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是一种纯艺术审美的“内部研究”。显而易见,这种“内部研究”把艺术当成一个独立、封闭的体系来思考,不仅会削弱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也阻断了艺术与整个文化系统之间有机的、普遍的关联。与传统范式不同,艺术文化学突破了“艺术自律论”模式,将艺术置于人类文化创造的整体系统之中去看待,为我们从文化社会学或文化政治学的视域出发去理解文学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历史阐释空间。当代中国艺术学若在“审美自律论”的影响下,出现了“向内转”的审美主义取向,倾力于艺术的“内部研究”,则恐缺失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研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维度。在新时代语境下,艺术文化学关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历史”“文化与技术”“文化与传播”等当代议题,重申社会、历史与文化之间的有机整体性关联,无疑是回归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艺术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面对当今社会文化演变中的新问题、创新发展而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文化学,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语境中提出的理论诉求。因此,不论是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还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艺术文化学的建构,都既是一种学术理论诉求,又是一种文化建设实践。我们坚信,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方法论原则,就一定会取得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术创新成果。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3ZD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谢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授、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人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宋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Art Theory

Xie Na and Song Wei

Abstract: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has opened up a new realm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adapting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A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art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art theory has become the academic mission and cultural task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cir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cal inheritance,Marxist cultural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dheres to the position,viewpoint and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and inherits,develops and enriches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construction,Marxist cultural theory has laid a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theory,and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has provided an overall perspective,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methodological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art theor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Marxist cultural theory;Chinese art theory;art culturology;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①習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求是》2022年第14期。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高晓玲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280、2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60-462页。

④《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95-196页。

⑤《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86页。

⑥[苏]留里科夫:《弗·伊·列宁和文学问题》,载《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3页。

⑦[苏]卢纳察尔斯基:《艺术及其最新形式:卢纳察尔斯基美学论文选》,郭家中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76页。

⑧《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页。

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8页。

⑩《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612页。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9页。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高晓玲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290页。

?同上书,第297页。

?[英]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倪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0-51页。

?参见宋伟:《中国问题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读王杰等著〈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载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0卷第2期/2017年第2辑),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页。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21)李心峰:《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版,第18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23)宋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理解——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的论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4)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26)周宪、罗务恒、戴耘编:《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译序”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