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29金乾
金乾
[摘要] 在“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重要实施方式。借鉴理科领域“STEM课程”的做法,通过创设多种任务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素养,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从“跨学科”“跨学科教学”“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定义入手,结合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的案例探讨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背景、实施方式、原因、设计过程、教学效果和注意点。
[关键词] 跨学科;跨学科教学;高中语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修订版课标》)的“学习要求”部分提出“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1]从考查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学习成果,也必须要将其他学科知识、素养融会贯通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中。
一、 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内涵
(一) “跨学科”概念的要素
美国教育联合会常务委员李佩宁选出四种学界广泛认同的“跨学科”定义,抽取出“跨学科”概念的几大要素:跨学科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跨学科要以学科为依托,但要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跨学科要有明确的、整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跨学科还旨在推动新认知、新产品的出现,鼓励在跨学科基础上完成创新与创造。[2]
(二) “跨学科教学”的概念界定
在此基础上,“跨学科教学”指教师在教授某一门学科时,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中相关的知识、能力、素养运用到解决本学科的主要问题或情境任务中,整合思维方式,以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素养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充分地利用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积极思考、探究问题、推动新知、完成创造。
(三) 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
本研究界定的“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是指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为中心,将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引入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语文教师帶领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形成教师、学生与跨学科文本或学习任务之间的交流讨论,解决语文学习的核心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 高中语文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原因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跨学科教学,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学习为基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综合性非常强,尤其是与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学科息息相关。在进行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理解评价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时可以充分调动其他学科知识,加深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及人物关系等历史学科的知识能更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文体特点、关键语句、劝谏方法、文章结构的“弦外之音”和构思之妙。
第二,《2020修订版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相应地,在教学评价中,各区县的模拟卷、高考题均出现了以跨学科为背景的情境类题目。以2020年5月上海市徐汇区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考试“积累运用”的一道题为例:
政治老师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为题作一次讲座,以下哪一句是最不可能出现在这次讲座内容中的?()(2分)
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是B,描绘了一幅池上荷叶图,不涉及哲学思想。A项讲的是事物量变的过程;C项讲的是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哲学原理;D项讲的是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的哲学原理。
本题是它将政治学科有关“哲学思想”的知识点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政治中哲学思想的理解。
三、 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跨学科教学有多种方式,如跨学科知识、技能,跨学科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核心素养等方式。我们可以借鉴STEM课程的应用思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学科方面的内容,并创设基于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下的学习任务或需要解决的主问题,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下以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素养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解决主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已掌握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一般性能力,融合、内化为语文核心素养。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促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一种可行方式。从《2020修订版课标》要求来看,采用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1]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个人的工作坊教学《谏太宗十思疏》第二课时的案例来具体阐述本节课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效果和注意点。
四、 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价值
首先,从课堂效果层面上来看。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拓宽了语文教学思维的广度,打通了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壁垒,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为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设计思路,有助于教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往更深处漫溯”。这样的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充满活力,促进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也能进一步促进其他学科的掌握、运用,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第二课时后,部分学生对唐代的历史尤其是对劝谏过唐太宗的大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想借助史料继续探究不同的谏臣在劝谏唐太宗时的不同方式、结果及原因。
其次,从提升学生能力层面看,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生今后参与世界和改造世界必备的。笔者在上完《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后布置了预习作业:文章第三段,魏征向唐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建议,今天,请大家换个身份,你就是魏征,在写“十思”前找出恰当的事实论据,并特意规定不能以“百度”为第一出处。有的学生直接去翻历史书;有的学生从“百度”查找后又去寻找、阅读相关的史书;有的学生求助于从事历史研究的家人亲戚或历史老师……基于预习作业的反馈,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总结怎样的查找途径才能尽可能保证论据的真实性:不杜撰、溯源—尽力寻找第一手资料、以多角度和开放的史料观多渠道多样本互证,以此引导学生明确在选取史料作为事实论据时的几个原则。在论据的查找、筛选、组织的过程中融合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言的組织建构能力,有助于运用到将来的议论文写作和生活实践中去。
第三,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层面来看,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建构和综合运用知识体系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有关语文学科的具体问题时更加全面、深入,有助于真正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开放互融的知识体系,而产生创造性的结果,推动探究问题的不断深入,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时,笔者发现魏征没有用例证法来劝谏唐太宗,于是请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推测原因。这里的“多个角度”可以从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文体特征、行文构思、人物身份、人物关系、读者意识等角度出发,言之有理、有据即可。这里笔者仍然借助历史史料中的背景来引导学生推测出魏征在此“疏”中没有用论据来劝谏唐太宗的原因,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本文作为一篇特定身份的人在特定背景下写给特定人物的特定文体中蕴含的理性智慧和理性思维品质。借助历史学科的知识和素养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尤其是论证方法的选择,使学生的思维不至于浅表化、单一化。
最后,从思想层面上来看,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解决较为复杂而深入的问题。大容量的知识和多角度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无论是对于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 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注意点
第一,常规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知识能否都称作高中语文的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补充一些别的学科的知识就是跨学科教学。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有些教师会借用地理或者历史学科知识介绍当时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但如果只是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更加丰富的外延上的补充,而缺乏学科间思想和方法上的整合、综合,在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是语文的跨学科教学。高中语文的跨学科教学,并不是将与语文学科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简单加入。真正的“跨学科教学”是能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作为学习的支架,有助于解决本学科的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对《烛之武退秦师》最后一段晋国决定退军的原因进行探讨时,引导学生关注春秋时期各国相关背景,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跨学科教学。
第二,在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中,教师科学有效的设计和课堂上适时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体系的生成。需要学生从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内化,并对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生成新的认知和创造。而教师需要探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素养,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例如,笔者在执教苏轼的《赤壁赋》时,会用政治学科中的辩证法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道理;在执教《包身工》时,借助数学学科中球体由经线、纬线组成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纵横两条结构主线;在执教《故都的秋》时,借助美术学科让学生将他们理解的郁达夫描绘的故都的秋用画面表现出来,并说明这样画的原因,以此加深学生对郁达夫主观情绪下独特“秋味”的理解与品味;当学生遇到古代文学作品中难懂的虚词、特殊句式时,会借助英语中的语法知识帮助学生
理解。
第三,“跨学科”是途径,不是形式。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或学生在探究解决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时,发现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促进语文学科能力、培养关键素养时,应及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而非本末倒置或者无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搞为了“跨”而“跨”的形式主义。“跨学科”教学要做到“跨”得有用、“跨”得有效,才能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李佩宁.什么是真正的跨学科整合—从几个案例说起[J].人民教育,2017(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