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2024-05-29凌威
凌威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富含立德树人教育元素的人文基础学科,有着天然的育人功能,而在现实中又存在着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基于语文教学和思政融合的视野,提出语文教师要深耕语文学科特质、以“语言运用”本体特征为核心、巧“挖”丰富多元的思政资源、开展深度情境下的语言体验与增值评价,助推语文课程思政的落实。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科特质;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作为一门富含思政元素的人文基础学科,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1]有着天然的育人功能。然而,在现实中,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评价标准的不清晰,有的语文教师思政意识不强,偏重于学科教学,而将思政游离在外,有的语文老师则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为了突出思政要点,有时以“附加式”与“灌输式”的方式开展思政,最终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佳。因此,要落实语文学科的思政目标,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核心,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价值体认,和学生过一种积极的道德生活”。[2]
一、巧挖思政资源,落好有效融合点
语文教材是语言运用的重要工具,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进入教材的文本资源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本,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特点突出,其中包含了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等丰富的思政内容,这些内容分散在不同册不同单元不同篇目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整理和综合运用。
参照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德育内容的划分,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为例,笔者分单元按照人文主题梳理归类如下:
仅仅发现课文中的思政资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善于融合运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已有统一的人文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探索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结合单元的人文主题、思政内容。
比如,笔者在组织七下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老王》两篇散文联读时,曾这样设计:
(1)采用快速阅读与精读的方式,熟悉两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后,思考交流:两篇散文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你认为哪个人物更让你感动?为什么?(2)如果你是摄影师,请你挑选一两个最让你感动的画面进行特写。(3)两篇文章的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请你勾画出反映作者情感的词句进行交流。
通过联读活动,学生对单元的人文主题——“凡人小事:体会平凡人物的人性之美”感知逐步加深的同时,对善待他人、关心弱者等道德准则也随之体认和自然生成。
二、创设思政情境,搭建有效融合场
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实施者,也是参与者,教师的道德人格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正确的道德人格和育人方式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思政内容,其中包含“爱国”“敬业”等要素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行为要规范庄重,“自由”“平等”等要素则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思政是嵌入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教师就应注意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创设课程德育的情境,[3]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体悟思政主题、实现思政目标。创设合宜的学习情境,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经验相关联。
比如,笔者组织八上第一单元新闻采访活动时,曾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新闻采访选题,选题注意与生活密切相关,如学校的热点事件、家乡的大型活动等。(2)开展采访活动,采访过程则要注意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
学生在采访选题过程中就会侧面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变化,养成关注社会生活的习惯,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开展采访活动过程中则会基于尊重他人的原则,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选用得体的采访语言,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开展语言实践,增强有效融合力
(一)在文本精读中提升道德认知
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言意兼得,是语文课程的特性。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从用词造句、语言风格、表达顺序等不同方面感受语言张力,汲取道德力量。对于叙述性作品,文章的特别之处往往关乎主旨,蕴含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通过细读精读关键词句,理性分析、细致品味语言表述的细节,深入思考背后蕴含意义的过程,就是开展价值经历、逐步提升道德认知的过程。
比如,七下第三单元《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学生阅读文本时不僅要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要体会“我”的个人情感。笔者在教学时设置以下教学环节:
指导学生细读品味文章结尾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愧怍”的原因。
在这里,作者已经跳出自己和老王的相处,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的角度来审视,是对人性、人格的反省:人应该对弱者抱有一种人道关怀。然后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的“老王”已经死去,但是当下社会“老王”们依旧存在,善待弱者始终是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平等”“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践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文章内容,更感受到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反思精神、博大情怀,在对作者的道德欣赏中完成道德学习。
(二)在多元诵读中回味道德美学
文学语言一定会表达作者情感,只是高低程度不同、方式曲直有异。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选用多样的诵读方法,通过诵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在这一再创造的过程中,体悟作者情感,实现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对于抒情性作品,可以用配乐朗诵的方法,教学时注意从停顿、重音、语调等朗读技巧入手,学生能够将文章读好了,不仅是对文章内容与情感的理解到位,也是将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融入到诵读中。[4]比如,九上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一篇抒情诗,诗中作者化成一只鸟,用激越深挚的歌声唱出对土地深沉的爱。笔者教学时设计以下教学内容:
注意探讨“嘶哑”“歌唱”等重音的处理和稍慢低沉部分轻柔上扬的朗读节奏,调动学生内心情感,体验作者写作心情,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作品以情动人的力量和道德上的崇高感,潜移默化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表达交流中雕琢人文素养
正确、规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过程是形成良好语感、个体语言经验的过程,更是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学生学习得体的进行表达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会换位思考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口语表达是听说活动,既是师生常态的生活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礼貌仪态、文明语态和健康心态。书面表达是写的活动,写作要简明、连贯,也要准确、得体。
比如,八上第六单元的写作专题就是“表达要得体”。笔者在写作专题的教学时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以“学生会计划开展‘环境保护月活动,准备邀请领导、专家学者、环保热心人士、家长和其他学校师生等作为嘉宾参与活动启动仪式”为情境,以“任选一个对象以学生会名义撰写一份邀请函”为任务。
邀请函是常见的应用文,在写作教学时可以参考优秀的范文,引导学生在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关注对象的不同身份,选用恰当称呼和得体语言体现对对方的尊敬,写完后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自主评价、不断优化写作成果。
(四)在综合活动中淬炼高尚人格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显著特征是整合听说读写等语文要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与道德内化的规律高度契合,必然是初中语文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统编版初中语文6册教材共设置了15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大部分活动在主题上与思政内容直接相关,如“天下国家”“人无信不立”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以和为贵”“身边的文化遗产”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倡导低碳生活”指向生态文明教育等等。
比如,开展七下第四单元“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以教材设置的“策划组织孝亲敬老月”为活动情境,以“理解孝的内涵”“感受孝的文化”“践行孝的行为”为活动目标,设置“我来释孝亲敬老含义”“我来读孝亲敬老诗文”“我来评孝亲敬老故事”“我来行孝亲敬老之事”四个环节。
四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动态生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由灵活地开展语言运用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解码汉字以形释义深化道德认知,通过搜集诗文感受传统文化增进道德情感,通过评论故事体悟人生智慧形成道德意志,通过躬行实践传承民族精神产生道德行为,在这样的自主体验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品德基本要素互相促进和转化,课程思政自然生发,水到渠成。
四、实施增值评价,调控有效融合度
德育评价在德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反馈功能,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5]传统的德育评价主要采取量化、实证的做法,通过最终测试或教师印象评估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在语文课程思政过程中,评价不应只是通过给出一个品德发展等级或者题目作答分数来判定学生道德水平或学习成效,给学习成果“赋值”,而应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道德养成和语文学习,为学生发展“增值”。
比如,在表达要得体(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设置了以下教学情境和任务:
情境:某小区门口的超市只接受微信和支付宝付款,不收现金,导致不少老人购物不便。
任务:劝说超市老板同意接受现金支付。
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老板,拒收人民币是违法行为,希望你能马上改正。”这时,老师不要急于评判学生的答案是否完整、正确,可以引导学生:你说的没错,法律意识很强,可是日常交流可不是打官司,口语化一点更好,你再想想。接着学生又给出这样的答案:“老板,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希望你能马上改正。”这时,老师接着引导学生:以传统美德作为切入口,比法律规定更有感召力,但是如果你是老板,你是否能接受这样的答案?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接受现金支付有没有好处?为了沟通能够更顺利,语气、用词方面能不能改变一下?学生在逐步完善答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出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和道德人格的稳步发展。
总而言之,对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深耕语文学科特质、以“语言运用”本体特征为核心、巧“挖”丰富多元的思政资源、开展深度情境下的语言体验与增值评价,助推语文与思政深度融合、双向促進。语文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育部2022年版课程标准、顿悟人文课程性质与使命,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敏锐把握住课程思政的关键点,在灵动有趣的课堂中感受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在语文教育的“半亩方塘”中呈现最美的映日荷花盛景,听取德育世界心灵融合的“蛙声一片”。
注释:
[1]胡奎平.着眼立德树人 深耕学科特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69-71.
[2]成尚荣.在学科德育中成就学科教师的优秀[J].中国德育,2022(2):49-53.
[3]赵岩.语文学科德育的原则与策略[J].中国教师,2022(11):29-33.
[4]黄宇.学科德育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德育的实践[J].语文天地,2023(2):2-5.
[5]叶飞.回归儿童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德育评价改革的路径思考[J].人民教育,2022(24):34-36.
[本文系杭州市教育科研教师小课题“初中活动体验式德育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批准号:20X08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