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弦结构探究

2024-05-29曹子归

轻音乐 2024年4期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桑桐的钢琴独奏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中的和弦结构特征与形态,运用音级集合理论的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一些典型和弦结构的核心内涵。着重研究了作者如何在纵向和音的叠置上将整首作品的伴奏和声控制在无调性的范畴。本文通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包括小二度叠置三全音或三全音叠置小二度及转位、复合和弦、各类音程自由组合。

[关键词]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弦结构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110-03

[收稿日期]2023-11-13

[作者简介](曹子归(1998—),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31))

和弦:三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同时结合,即构成和弦。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和弦结构:三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同时结合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一、小二度叠置三全音或三全音叠置小二度及转位

(一)纯四度叠置三全音

如果纵向以三全音叠置小二度为原位,那么纯四度叠置三全音便是其第二转位,《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大多以其第二转位的形式出现,也就是纯四度位于底部,并且多为长时值的柱式和弦织体,这“一方面反映出桑桐先生在分析勋伯格的无调性手法时,受到了这种无调性三音组的启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桑桐对于欣德米特根音理论的借鉴与吸收,即底下的音程对纵向叠置的柱式和弦织体的音响特征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无调性和声紧张度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控制不协和音程的数量,二是控制不协和音程的排列方式及音区。在该作品当中的无调性三音组大多以纯四度叠置三全音的形式出现,将极不协和的小二度通过转位变成大七度,使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得以拉宽,缓和了这种不协和音程的紧张度。

谱例1选自第一段的开始部分,第一个方框中的和弦音为B-E-bB,其集合原型为3-5(016),音程向量为[100011。音级集合理论用0—11这12个整数来表示在一个八度中的12个半音,例如0=C音。音高集合中的数字表示与C音的半音数的差值,4就是相差4个半音即E音,10就是相差10个半音即bB音。由于音级集合理论是从数学集合论引申过来的,所以具有相似性,比如音级集合也是无序集合,与具体的音高位置和排列并不一一对应。集合原型3-5(016)中的3代表集合中包含3个元素,5代表这个原型在集合总表3这一列排第五个,(016)表示该集合是由一个小二度与三全音构成的三音组,只要是同类性质的三音集合不论是移位、反行、倒影,其原型都相同。音程向量代表集合中能构成的所有音程,按照转位相等原则,可以分为六种音程:小二度=大七度、大二度=小七度、小三度=大六度、大三度=小六度、纯四度=纯五度、增四度=减五度,音程向量从左至右分别对应这六种音程级,用整数0—6来标记其数量,例如音程向量[100011,表示该集合由一个小二度、纯四度与增四度构成。

(二)三全音疊置纯四度

如果纵向以小二度叠置三全音为原位,那么三全音叠置纯四度便是其第一转位。

谱例2选自第二段也就是变奏一的主题结尾部分,方框中的和弦音为F-B-E,为三全音与纯四度纵向叠置的和弦结构形态。

(三)纯五度叠置三全音

如果纵向以小二度叠置三全音为原位,那么纯五度叠置三全音就是其原位和弦的开放排列形式。

谱例3位于第三段第一乐句的结尾处,方框中的和弦音为C-G-#C,由纯五度与三全音叠置而成。

(四)三全音叠置纯五度

如果纵向以三全音叠置小二度为原位,那么三全音叠置纯五度就是其第一转位的开放排列形式。

谱例4位于第四段的结尾处,方框中的和弦音为#D-A-E,由三全音与纯五度叠置而成。

二、复合和弦

(一)三和弦与三和弦复合

该作品中也使用了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但通常是以两个不同的三和弦进行复合,既体现了多调性的思维,又可以形成无调性的音乐结构。

在谱例1中,第二个方框中的上方三个音分别是bE-G-C,下方三个音分别是b F-bA-b D,都为各自小三和弦的第一转位,是一个由相差半音的两个小三和弦复合而成的结构形态。

(二)三和弦与七和弦复合

谱例5位于第二段的第一乐句,方框中的七个音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四个音分别为bC-bE-bG-bB,是一个大七和弦,图中所使用的是它的第二转位大三四和弦,上方三个音分别是F-bA-C,是一个小三和弦,图中所使用的是它的第一转位小六和弦,整体上构成了一个根音相差三全音关系的小三和弦与大七和弦的复合形式。

(三)七和弦与七和弦复合

谱例6位于第二段的第二乐句,方框中的7个音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4个音分别为C-E-G-B,是一个大七和弦,图中所使用的是它的第二转位大三四和弦,上方3个音分别为bG-bB-F,是一个省略五音的七和弦,整体上构成了一个根音相差三全音关系的大七和弦与省略五音的七和弦的复合形式。

三、各类音程自由组合

(一)以集合原型6-20(014589)作为音高材料

在此作品的一些段落当中,作者通过使用相同的音高材料与相同的音高结构或者相似的音高结构来进行类似于调性音乐中模进的手法,使音乐前后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15—19小节为第一段的过渡句,第15—18的每一小节具体音高虽各不相同,但是音高结构都是相同的,音高集合为[0,3,4,7,8,11,集合原型为6-20(014589),音程向量为[303630,按照欣德米特的和弦分类法,含有小二度的和弦按照紧张度的划分标准,被划分为第三类和弦。第19小节的集合原型为7-21(0124589),与前面的集合属于包含关系,所以说类似的音高结构或音高材料,在失去了调性的结构力作用的情况下,对于作品前后的统一与连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以集合原型4-9(0148)作为音高材料

谱例7位于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的过渡句部分,方框中的4个音分别为bB-D-#F-[KG-*2B,音高集合为[0,1,4,8,音程向量为[101310,整体上由一个增三和弦与根音为小二度关系的音构成,是上方集合6-20(014589)的子集。

(三)以集合原型3-8(026)作为音高材料

在这首作品的每一个段落当中,除了以上一些比较典型的音高结构,其余的很多地方都是通过使用含有小二度或三全音的音级集合来形成整体上的无调性音乐结构。集合原型3-8(026)包含了一个大二度、大三度、三全音,按照欣德米特的和弦紧张度的分类法,含有三全音的为第一类,相对于后面几类来说,含有三全音的这类音响就显得相对比较协和,紧张度较低。

谱例8位于第三段第二乐句的开头,方框中的三个音分别为F-#C-G,音高集合为[0,2,6,如果将大二度叠置三全音作为原位,那么增五度叠置三全音就是其原位和弦的开放排列形式,在低声部开放性的排列方式可以缓解音响的紧张度,并且可以使和声的呈示效果更加清晰、明朗。

(四)内嵌一音的纯八度结构

在作品的第三段,作者为了表达“热情的思念”这一情绪,通过使用八度加厚的手法,加强音乐进行的力度,同时又在八度的基礎上增加一音与下方音构成增五度、小六度、大三度、增三度、增四度,这种手法对于模糊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仅举一例进行说明。

谱例9位于第三段第一乐句的中间部分,方框中的音高结构都是由纯八度内嵌一音与下方音构成大三度组成,这种德彪西和巴托克常用的旋律加厚手法同样在第五段也被使用,同一音型或音高结构在前后的贯穿有利于作品内在逻辑的统一,可以加强前后的联系。

(五)三度或四度叠置和弦

谱例10位于最后一段接近结尾处,第二个方框中的音分别为bA-bC-bE-bG,是一个小七和弦,图中所使用的是它的第二转位小三四和弦,是一个比较清晰的三度结构和弦。

谱例11位于第一段第二乐句的结尾处,第一个方框中的三个音分别是bE-bA-bD,由纯四度叠置纯四度所构成的音高结构,相比谱例10来说,由于低声部和弦的影响,此处的四度结构和弦的独立性不如上文三度结构和弦,因此必须通过分层来看待该首作品的一些纵向结构。

(六)四五度式三音和弦及变体

谱例10中第一个方框中的四个音分别为bA-bD-bE-bA,是一个四五度式的五声性三音和弦,只有在商音、徵音与羽音上可以构成,第五段的调性是bA羽,那么该和弦为bA羽音上的四五度式三音和弦。

谱例11中第二个方框中的四个音分别为bE-A-B-bE,是一个四五度式的五声性三音和弦的变体,首先这个四五度和弦可以看作是作者出于民族化和声的考量,其次通过降低其中的某两个音可以达到无调性的目的,这种四五度式的和弦结构既加强了与民歌主题的联系,同时又可以形成无调性的音乐结构,使无调性的和声与有调性的民歌旋律更加融合。

结语

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纵向结构进行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作者如何将伴奏和声控制在无调性的范畴:首先,大量使用小二度叠置三全音或三全音叠置小二度及转位的和弦结构,这两种音程最能体现无调性音乐的特征;其次,大量使用含有各类不协和音程的和弦结构;最后,整体上以复合的思维形成多层次的和弦结构。

作者通过将小二度和三全音这两个核心音程作为结构力来统领全曲,大量使用与这两类音程存在相交关系或包含关系的音级集合来实现音高组织的连贯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严庆祥.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3]陈林.桑桐与勋伯格音乐作品中的无调性三音组构态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3)132-139;5.)

(责任编辑:王肖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