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与伽倻琴的比较研究
2024-05-29陈韵冰
[摘要]本文从古筝和伽倻琴的历史发展、性质特点、演奏方法和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阐述,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以及理解这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借此加强我们对东亚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甚于对古筝以及伽倻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本文从各个方面对于古筝与伽倻琴进行了更加深入与全面的介绍,旨在对于演奏有着更好的助力。
[关键词] 古筝;伽倻琴;音乐比较
[中图分类号]J6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077-03
[收稿日期]2023-10-20
[作者简介](陈韵冰(2000—),女,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扬州 225009))
古筝和伽倻琴都是历史较悠久、具有象征性的传统民族弹拨乐器。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两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向前,无论是古筝还是伽倻琴,都是不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古筝音乐代表的是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载体。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它随着历史不断前进发展,已然成为我国对外音乐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分,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在音乐文化交流过程中,古筝对其他国家的器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其基础上产生的伽倻琴就是典型代表,两者在外形、演奏方式等方面十分相似,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对传统民族音乐、乐器的研究中,二者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们仍要重视它们的传承和发展,并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更好地创新并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古筝与伽倻琴的历史发展脉络
古筝的历史悠久,研究表明古筝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距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筝是最具代表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乐器之一。最早的古筝被称为“秦筝”是因为它是秦地秦声的唯一弦乐器,又因为其历史非常悠久,而被称为“古筝”。秦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里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正说明了古筝在先秦时期的流传和发展概况。在先秦时期,随着相和歌的流行,古筝成为丝竹乐迭奏中的主奏乐器。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丝竹类乐器的不断普及,古筝的应用范围开始扩大到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云南、内蒙古等地。
因为各地的风俗文化不同,所以不同地区乐器的演奏风格也不相同,于是演变出了众多流派。古筝的音乐文化也变得丰富起来。还有就是乐器本身的变化,从最早的5弦到9弦的过渡,再发展到12弦;到了唐宋时期,发展至13弦;元明之际,发展至14到15弦;清代发展到16弦且具有七声音阶定调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18,19,20,21弦古筝相继出现,并逐步开始多元化发展。
伽倻琴是朝鲜和中国朝鲜族的弹拨乐器,又称朝鲜筝,有着1 500多年的历史,是朝鲜半岛最重要的传统乐器,在1968年被韩国政府定为“无形的文化财产”。有关朝鲜音乐,在我国的《东夷列传》《乐书》《礼乐志》等相关史书中均有记载。公元6世纪,伽倻国王嘉实王时期,国王爱好音乐,命乐师于勒仿汉筝制作成12弦伽倻琴,同时并编创乐曲12首。《东亚乐器考》记载:“伽倻琴从新罗期以来就保持着传统,而要其所归,还是从汉代的筝分化出来。”新罗统一三国后,发展为“新罗大乐”,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至顶峰,伽倻琴也迎来全盛时期。到了19世纪,伽倻琴音乐曲风从缓慢的宫廷乐,逐步变为比古筝快板更快的散调,调式轻快活泼。
二、古筝、伽倻琴形制特点与演奏技法比较
筝是民族乐器中体积最大的弦乐器,它是一种木制呈长方体的弦鸣乐器。古筝的制作材料的优劣往往直接决定了最后成品音色的好坏。选用优质木材并且打磨定形之后,就要进行上漆等一系列的后续工艺,最终才能在我们面前呈现一架完整的古筝。
古筝的面板是决定古筝音质的核心,古代筝体材质多用梓木,而随着现代技术与经济的进步,现在多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作,四面的侧板采用红木、紫檀木等木制成,面板上顺势排列着多根可以弹拨的弦。每根弦用筝马撑在面板上,通过底部共鸣箱的传音孔传出声音,一弦一柱,秩序井然。由于古筝的琴马形状似大雁的翅膀,所以也被称为“雁柱”。古筝由原来的5弦发展到现在的21弦,虽然弦数增多,但因为筝弦的定音是五声音阶排列——“宫商角徴羽”,所以它被分为四组,琴弦的音阶是不变的,不一样的是每组音的高低。以常用基本调D调为例,其中fa、si两音是在古筝的mi和la的基础上按弦形成的,而这种按变之音的出现,也正是古筝的特点之一。在陕西筝派的筝曲中,将这两个变音称为游移音,不同于原位fa和原位si,而是微升fa和微降si,被稱为“苦音”,它的核心点一半是音高关系,另一半是强调下滑。但由于根据乐谱的情感表达很难确定微升和微降到什么程度,其音游移不定,变化莫测。所以我们说这两个音是筝魂,是民族音乐风格底蕴之所在。右手拨弦发声,左手按弦成韵,发韵补声,音乐婉转。现代普遍古筝长163厘米、宽34厘米、厚7厘米、琴弦高6厘米。它音箱较大、内部中空、壁薄而光滑,使得共鸣感降低,演奏出的音乐坚实有力、清脆明亮。演奏古筝时需要佩戴义甲,义甲有天然与人工两种材质的划分。不同的材质会对琴弦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乐曲演奏时的音色处理。牛角、玳瑁等,是我们制作义甲时常用的天然材料,因在演奏时发出的音色清脆圆润而被演奏者喜爱。人工义甲的制作材料多为塑料、尼龙等,因不易损坏、成本低廉等特点,常被大量生产,供初学者使用。古筝使用左右手配合演奏,演奏技巧多达三十多种。演奏者一般会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使用不同的表演技法,或揉、或按、或颤以及使用24指序来表现曲风的不同意境,营造出不同的风格效果。通常情况下,一首跌宕起伏的乐曲,演奏者会多次变更琴弦共振以及合理运用音色变化,以生动、全面、细腻地表达音乐的核心内容。在演奏中,表演者多用花指来给乐曲增添韵味,花指是古筝弹奏技术中惯用的最方便的手法。在有的工尺谱中记为“花”,在楼氏传谱中被称为“厉音”。后来是曹正老师将其形象地记为“*”,以形象命名为“花”乃是继承了山东筝曲“花字工尺”的技法。经过漫长的发展以及南北融合,古筝的技法已经有了很多的种类。古筝在演奏时是需要左右手同时协调配合的,右手主要有托、抹、勾、打的指法,左手主要有按、颤、吟、滑的指法,随着后来民乐家的研究,逐渐有了大小撮、轮指、摇指、琶音、快速指序等技法。
伽倻琴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中记载“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由于其前身是筝,所以形制与古筝差不多。伽倻琴的琴身也是由木制的,一般也是选用桐木,长度也和古筝类似,约有150厘米,其宽度相对来说较小,在25厘米左右。整体来说,其形态比起古筝略小,其琴头和琴尾也较窄。这样的形状特点使得相对比古筝,伽倻琴的共鸣箱小,音色沉稳。通常使用五线谱记谱,用阿拉伯数字1,2,3,4,5来标记指法。伽倻琴起源于古筝,所以其演奏技法也与古筝相似,伽倻琴右手演奏技法以彈、拔、滚、琶为主,左手以按、颤、推、揉见长。而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对于指法的应用,伽倻琴相较于古筝来说小指演奏运用得较多,这也是伽倻琴演奏与古筝演奏不同之处。
伽倻琴在演奏弹拨时用手指头弹拨,无需佩戴义甲。演奏乐曲左右手并用。左手弄弦即左手按弦,用揉、按、滑,推、颤等手法演奏出不同的音色及音程的变化,也是表现伽倻琴独特风格的手段;右手只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拨弦。伽倻琴和古筝一样,也有泛音,音色格外清澈动听。演奏时,演奏者将琴横放于身前,席地而坐,右膝上置于琴的琴首,而琴尾则触地而放。伽倻琴也多按五声音阶定弦,但与古筝不同的是,它多用于C调和bB调。其最高音可以通过重按将其提升一个小三度。经过改革,现在也多用七声音阶来定弦,其中以揉弦也被称为“弄弦”最具特色。
伽倻琴种类大体可分为“古制伽倻琴”“散调伽倻琴”“21弦伽倻琴”。古制伽倻琴不设底板,尾端装置为羊耳头状;散调伽倻琴在原有的形制上进行改良,它将尾端的羊角木去掉并加上栗木材质的底板,有染尾,琴弦由原有的12弦增至13弦;21弦伽倻琴是改良后的伽倻琴,它将尾端的染尾去掉,一共21根弦,可演奏和弦、双音、反复调等。发音柔和、音色清雅,富有民族特色。
古筝有传统筝和改革筝之分。按弦数量划分,传统筝分为12,13,14,15,16弦等;改革后的有上海21弦筝、广州18弦等和21弦等现代筝。由此可见,古筝与伽倻琴都经历了5弦、12弦、21弦的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伽倻琴同古筝一样,随着社会的变化,其演奏技法和演奏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但不同的是,在乐曲的演奏过程中,伽倻琴一般没有转调处理,这一点与古筝略有不同。
三、伽倻琴与古筝的流派
伽倻琴的流派常以地区和音乐家的演奏风格来划分。现在的韩国地区是伽倻琴的发祥地,后来经过时间演变传至朝鲜和中国的延边地区。由于各个地区的风俗文化、语言习惯不同,其音乐风格也各有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
伽倻琴的音乐更多依据散调音乐来划分。正乐伽倻琴用来演奏正乐,正乐是指朝鲜古典宫廷音乐,具有“正大光明”“崇高威严”之意。散调伽倻琴是伽倻琴演奏家金昌祚于19世纪末最初确立“散调”这种音乐体裁后,为适应演奏散调或其他民俗音乐而制作的,其用来演奏散调或其他民俗音乐。
伽倻琴演奏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即兴性,因为最早的伽倻琴散调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所以在演奏中情感的抒发格外重要。伽倻琴的流派大多根据演奏家的名字来命名,如主要的“金昌祚流派”和“沈相健流派”。金昌祚确定了散调的基本形式,后来他的弟子又分为金竹坡流派、安基玉流派和崔玉三流派等。
古筝传统流派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主要是潮州筝曲和客家筝曲,北派主要是指河南筝曲和山东筝曲。《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一书中,陕西筝、“郑卫之音”的河南筝、闽南韶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以及中州古调、汉帛旧谱的客家筝代表曲目均被写入其中,并且还加入了蒙古筝和伽倻琴的曲目,为筝人学子继承民族遗产、学好民族音乐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古筝与伽倻琴的音乐审美
中国古筝美学思想大体分为三点:第一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第二主张“礼”与“乐”并重;第三主张“中和之美。伽倻琴主张“乐而不俗,哀而不悲”,这一点与中国古人的“中和”思想统一,此外还将孔子的《大经》汇入其中演变成“阴阳思想”,与中国八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坤—艮—坎—巽—震—离—兑—乾”是八卦的顺序,它们周而复始,反映了一个生命从生长到消亡的周期;伽倻琴还主张用“粗旷美”来作为它们的一种美学思想,这也不难看出来伽倻琴的音乐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但是二者文化略有不同之处是,古筝崇尚的是一种悲情美学,而伽倻琴崇尚的是宗教文化。两者也有共同之处,就是其雅乐文化。有歌颂功德、慎怀追远之能,雅乐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奏方法的演变,演奏曲目变得多种多样,有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演奏中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可是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大部分人将超强的技术运用放在了第一位,却忽略了民族乐器本身可以传递的思想感情。现在的筝曲忽略了给听众提供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价值,只是一味地追求乐曲的气势磅礴以及演奏家技术技法的运用。但真正好的音乐一定是能够抚慰人的心灵、给予人慰藉的力量的。
结语
筝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随处可见。例如,“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上感大地,下动鬼神,祭祀祖宗,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天伦,莫有尚于筝者矣。”在今天的神州大地和海外地区的人眼中,筝也是最为普及的乐器。华人将筝誉称为“炎黄子孙的信物,华夏后裔的标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也重新被重视起来,古筝和伽倻琴作为传播音乐、建设人们精神世界的工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共通、共性,择其优点共同发展,并将这种传统文化输出海外,在国际中交融。
参考文献:
[1]穆童.中国古代音乐和朝鲜半岛音乐的交流与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文晓园.伽倻琴与古筝音乐之比较探究[J.黄河之声,2021(11):63-65.
[3]苏州礼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音梁伽倻琴:CN202010810236.7[P.2020-11-17.
[4]吴梦钶.汉族筝衍生之我见——古筝与伽倻琴的比较性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1):186-188.
[5]周桐舟. 从《筝赋》看汉魏六朝时期筝的发展[J. 黄河之声,2021(2):140-143.)
(责任编辑: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