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闽南语歌曲钢琴伴奏中的艺术构思和表现

2024-05-29林荟慧

当代音乐 2024年4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钢琴伴奏

[摘要]闽南语歌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流行于我国福建省和台湾地区,深受大众喜爱。闽南语歌曲旋律音调悠扬质朴,极具民间特色,其歌词展现了当地自古以来的风土习俗,承载着闽南地区千百年的历史进程,被称为当地文化的“活化石”。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发展,当今的闽南语歌曲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均有较大的变化。其中,由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入交流,钢琴伴奏逐步成为闽南语歌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闽南语歌曲本身的艺术特点入手,进一步探讨其钢琴伴奏编配上的构思以及表现与处理,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闽南语歌曲;钢琴伴奏;艺术表现;闽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074-03

[收稿日期]2023-11-20

[基金项目](2021年福建省社科项目“海峡两岸闽南语音乐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研究”(立项编号:FJ2021B174);2023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科研孵化项目预研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闽南语音乐东南亚传播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YY2023W02)。)

[作者简介](林荟慧(1986—),女,硕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助教。(厦门 363105))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它在音乐表演、创作和教育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在19世纪,钢琴就已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音乐教育主要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钢琴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乐器逐渐被引入,一些早期的钢琴家和教育家为中国钢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钢琴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国内外的音乐交流更加频繁,中国的钢琴家开始参加国际比赛和音乐会,展示了高水平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达,同时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展示了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风格和创新力。中国钢琴作品较为注重情感表达,通过音乐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深情厚意的旋律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能够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不仅如此,中国钢琴作品在创新方面也有所突破,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一些作曲家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和技巧加入钢琴作品中,创造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音乐作品。在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过程中,选用民族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成了一种典型的手段。

除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运用钢琴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动力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大路径。而闽南语歌曲是闽南民俗音乐文化的代表,经历了千百年的传唱,烙下了闽南当地悠久的历史印记。歌曲体现了闽南当地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反映了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的历史变迁。闽南语歌曲如涓涓细流,铭刻在每个闽南人的内心,极具地域特色的乡音曲调牵动人心。

一、闽南语歌曲的艺术特点

闽南语歌曲属俗文化歌种,代代口传心授,是地地道道的百姓歌。闽南语歌曲的歌词多采用方言俚语,旋律音调则与字词音调相契合,内容通俗易懂,充满闽南当地的乡土气息,焕发着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以及紧密的地缘、血缘的情愫。闽南语歌曲成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坚不可摧的关系纽带,在整个华语乐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歌词具有方言性特征

闽南语歌曲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是歌词上的方言性。其根植于闽南方言,并吸取了大量地方戏曲元素,包括明代的南词小调等众多曲牌,同时还从闽南当地的小调、山歌、儿歌及说唱歌谣等传统民歌中汲取养分,不会因为旋律音调而破坏了字词语言本身的平仄。同时,在钢琴伴奏中也体现出了契合方言声调的特征。其具体方言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闽南语歌曲的歌词使用俚语、谚语且十分注重合辙押韵。不讲辙韵、平仄的歌曲,唱起来会不顺口,也不好记。当地人将押韵称为“罩句”,意为虽可不停地转韵,但仍须讲究上下句的合辙关系。在歌词创作上,其不仅常常使用俚语、谚语,还擅长押韵,如此一来,唱词便更加朗朗上口且地道。另一方面,歌词中“白读”与“文读”的现象,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特征。通常而言,白读原本就存在于日常方言口语中,而文读则是为文教推广应运而生的。部分闽南语歌曲歌词以“白”为主,“文”为辅,部分则“白”“文”兼之。如近年来的原创歌曲《我是唐山人》,歌词唱到“离乡几膜冬,思亲目箍红,何时归故里,解我心头重”。其中“离乡”“思亲”和“何时归故里”均为文读,而“几膜冬”“目箍红”和“解我心头重”则为白读。可见,闽南语歌曲文白兼用,造就了其雅俗共赏的审美特点。

(二)旋律唱腔与字词声调相符

闽南语是声调语言,有七个多变的声调,即: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去和阳入。字词本身的语言声调决定了旋律的走向,闽南语本身便是一种极富音乐性的方言。因此,闽南语歌曲旋律的构建一定会尽可能与方言音调本身相协调,歌曲将日常语言音乐化,让人感觉唱腔与唱词仿佛浑然天成,而钢琴伴奏也讲究顺应字词声调本身的特征。

几乎所有的闽南语歌曲都用方言谐音写词,极具原生态。台湾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话即“假曲唱昧落”,意为曲调、腔调须与声调一致,不然便会“佶屈聱牙、唱昧落调”,沦为“假曲”。不过,在实际的歌曲创作中,旋律的高低进行不可能与歌词声调完全一致、一一对应,旋律唱腔也不能完全被字词声调所主宰,但在乐句的强拍强位等关键处,必须要保证两者的音调一致。闽南语歌曲中随处可找这类例子,如歌曲《浪子的心情》《爱拼才会赢》等都具有由“话”而“歌”的口语化特征。

二、闽南语歌曲钢琴伴奏的藝术构思

在闽南语歌曲中,钢琴伴奏与人声旋律地位平等。琴声与人声交相呼应,在动态平衡中映衬着彼此,构建为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闽南语歌曲的歌词声调和旋律音调特色鲜明,为更好地凸显其本身原有的音调,钢琴伴奏的构思尤为关键。闽南语歌曲有其固有的调式,在演唱腔韵上则讲究旋律的音调、节奏型、落音和结构篇幅,其包含多个腔音列。节奏上则有多个单体型和复合型两种节奏,相互组合。因此综合以上特点,在钢琴伴奏的构思上首先需要考虑建立在闽南语歌曲旋律调式上的和声编配,其次是符合人声旋律和歌曲表现内容的节奏织体,最后还要展现出钢琴自身音域优势的音区选择等。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和声的编配

闽南语歌曲人声旋律为钢琴伴奏的和声编配提供了灵感,其建立在传统民族调式上,无论是和声的使用还是和弦音的选择,均遵循歌曲原本的调式音阶逻辑,而不是直接照搬西方的和声系统。这样可以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完美结合。在闽南语歌曲中可以看到,建立在西方大小调基础上的和声体系也可以建立在中国五声调式上,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根据西方古典主义的和声理论,和弦以三度关系叠置构成。发展到20世纪时,又衍生出了二度、四度和五度关系等叠置的和弦,在音程关系的选择上有极大的突破。包括闽南语歌曲在内的大量中国音乐作品都使用了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技法,以五声调式中各音程的纵合为和弦结构基础。除此之外,闽南语歌曲钢琴伴奏的和声编配还十分契合人声旋律。如20世纪30年代由陈达儒作词,姚赞福作曲的《心酸酸》,用娓娓道来的歌声讲述了妻子等候离家远行的丈夫归来的煎熬历程。该作品为五声宫调式,音域为十度,作品的结尾处虽然落在宫音上,但整首歌曲却建立在羽调上,散发着忧郁、悲情的色彩。歌曲以“la-so-mi”为动机不断发展,钢琴伴奏则也用这三个音构建和弦,成了整首歌曲出现次数最多且最重要的和弦。从旋律骨干音中选取和弦的构成音,不限制于三度的叠置,是其最常用的和声编配方法。

(二)织体的设计

钢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在织体的选择上也十分丰富。一般而言,有音响饱满的柱式和弦、流动的分解和弦、综合性的半分解和弦、支声复调织体以及跟随上方声部进行的低音和弦织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根据以上织体发展出来的别的织体。

其中,前三种织体运用得最为广泛,几乎每一首闽南语歌曲中都有,可以用于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作品。而支声复调织体,建立于复调对位理论之上,伴奏声部与人声旋律进行对位,两条旋律共同推进。最后,低音和弦织体较为特殊,钢琴此刻其实充当的是管弦乐队中低音提琴的角色,保证了音响的厚度和律动的基础。该织体通常适用于速度稍快、轻松活泼的风格作品中。歌曲《失业兄弟》(又称《街头的流浪》),由周玉当作曲、守贞作词,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歌曲。讲述了当时失业人群为生活发愁、没有稳定收入的辛酸苦闷,以及对社会制度的强烈不满。该歌曲无论是旋律还是曲式结构,都充满了闽南民间歌曲独有的韵味。《失业兄弟》使用传统五声宫调式,音域不宽,仅十一度,曲式也十分简单,为一段体结构。虽然篇幅短,但乐句间的布局却是非常讲究的。如第二乐句沿用了第一乐句的材料,并进行了缩减,创作手法十分巧妙。钢琴伴奏部分,则根据人声的节奏音调特征,使用了柱式或分解和弦织体。另外,在节拍设计上也富有巧思。其使用了混合节拍,开头部分为四四拍,而中间有一个小节为四二拍。乐句“返来食自己”中的最后一个字“己”单独使用二拍子。这样的节拍设计,强调“己”落在宫调式的主音上,不仅增加了乐句的终止感,还强调了歌曲的调性。而从情绪表现上,强调了那“无头路的兄弟”的失业苦闷。此处,钢琴伴奏部分顺应歌曲的表现内容,使用了音响效果饱满的柱式和弦,突出其悲愤之情。

三、闽南语歌曲钢琴伴奏的表现与作用

(一)营造意境氛围

对于一首完整的作品来说,除了主要的人声部分,伴奏也是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的。钢琴作为音域最为宽广的乐器,有着媲美管弦乐队的张力和表现力,是最能胜任伴奏这一职务的乐器,甚至不需要其他乐器的加持,也可完整地表现作品。钢琴的加入能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钢琴可进行多声部演奏,因此作曲家在伴奏时往往会通过钢琴来营造意境、渲染气氛。作曲家通过和声、复调等作曲手段使人声独唱的表达更为丰满,同时在结构和旋律等方面也能作进一步的优化和点缀。闽南语歌曲也不例外,大多数歌曲中的表情、情绪内容与环境氛围的表现通常由钢琴伴奏完成。例如,闽南语代表歌曲《望春风》,人声旋律部分以同音级进为主,偶尔出现以mi-so或者la-do的三度进行。全曲仅有的五度、六度大跳出现在第三和第四乐句之间,而钢琴伴奏部分也顺应了人声旋律的这一特点,以平缓进行的琶音作为主要伴奏织体,少有超过三度的跳进,并加入少许装饰音作为点缀,衔接人声乐句。进一步烘托出作品,表现一位怀春少女,一片深情,痴痴盼望意中人,内敛而动人的形象。再例如,闽南传统民谣歌曲《青春岭》,其具有一定的诙谐色彩,内容则以表现大自然景色风光为主,曲式结构上采用了四句式两段体结构,即intro-A(a+b)-B(c+b)-coda,其前奏较长,共22个小节。调式上使用了中国民族五声宫调式,并采用了大量切分节奏,洋溢着热烈的舞蹈风格。为烘托、加强这种舞曲的气氛,钢琴伴奏部分也使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并遵从人声旋律的调式来编配和声,前奏一出来便奠定了舞蹈动态的氛围基调,加强了整首作品的意境。

(二)稳定节拍速度

闽南语歌曲是地地道道的百姓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承。这种传播方式能很好地保留其音乐风格的原始性和本土性,带有一定的即兴性质,但同时也为准确地记谱和表演规范带来了一定难度。如此一来,钢琴伴奏的加入,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节拍速度、规范整体表现的作用。同样,因为钢琴伴奏的加入,其织体与材料发生改变,还会使歌曲的结构形式变得更加明朗。

一次成功的表演,不仅关乎演唱者对歌词和人声旋律的掌握程度,还关乎其对钢琴伴奏的把控能力。演唱者是否能准确、快速地把握钢琴伴奏的节拍律动?钢琴伴奏者能否弹奏得贴合人声?两者之间是否能一直达到动态上的平衡?等等。这些考量因素都是不可忽略的。如描写农民吃苦耐劳、艰辛劳作的闽南语歌曲《农村曲》,作品整体萦绕着欢快、开朗的气氛,描写了农民劳作时的场景,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分生動写实。曲调则通俗清新、朗朗上口,令人百听不厌。在曲式上,《农村曲》采用一段体结构,一共四句。其中,前三个乐句的结束音均落在微音上,最后一句回到宫音,整首作品的音域跨度不大,共十一度。其乐句起伏有致,具有童谣的特质,演唱时节奏上会有一定的即兴处理。而钢琴伴奏的加入,能帮助稳定人声的基本速度,在和弦织体有规律地重复中得以稳步发展。另外,该歌曲的念诵性也很强,人声旋律的构建基本完全基于歌词的声调。如此一来,钢琴伴奏的加入也能保证歌曲的音乐性,确保人声在念诵的过程中也有足够的背景作支撑。

结语

闽南语歌曲是闽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自身的艺术性和历史人文意义,同时还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性价值,在闽台两岸的文化交流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闽台文化认同起到了特殊作用,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闽南语歌曲这种传唱度较高、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在这条前进的道路上,需要打破曾经的旧创作观念,不断完善和建立新的理念,继续探索钢琴伴奏的艺术构思和表现。在尊重闽南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吸纳当代流行音乐的养分,一步步迈上现代艺术更高的阶梯,使闽南语歌曲闪烁出愈加耀眼的光芒,在音乐艺术之林中焕发永恒生机,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万婉治.试论闽台闽南语歌曲的声腔与韵味之美[J.当代音乐,2015(19):73-74.

[2]王荟.闽南文化同根同祖 海峡两岸百年沧桑——评《20世纪海峡两岸闽南语(创作)歌曲音乐研究》[J.人民音乐,2015(7):89-91.

[3]王萍萍.把握闽南语歌曲创作的乡土特色[J.福建艺术,2002(2):50.

[4]王萍萍.草根本色 多元纷呈——闽南语歌曲创作的新探索[J.人民音乐,2012(10):71-73.

[5]卢映雪.台湾闽南语创作歌曲研究(1930-1970)[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

[6](蓝雪霏.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瑶)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钢琴伴奏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论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情感互动要点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西方音乐剧表演过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研究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