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共创逻辑与优化策略

2024-05-29戴祥玉张暖

行政与法 2024年5期
关键词:厨余共创资源化

戴祥玉 张暖

摘      要: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既是深入推进老旧小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打通厨余垃圾处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之举,也是创建绿色社区的必然要求。基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和青岛市Z社区的个案研究,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共创逻辑包括社会价值共创、知识价值共创和文化价值共创三个方面,同时因尚未形成稳固的治理共同体、常态化的知识更新机制和系统化的制度体系而面临价值共创的可持续性挑战。提升老旧小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实践效能,还需加快构建治理共同体、提升绿色活动认同感并强化制度和技术的驱动效应,进而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社会价值共创活力、知识价值共创能力和文化价值共创效力。

关  键  词: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垃圾资源化利用;价值共创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4)05-0071-11

一、引言

推行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法,提升社区居民的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建绿色社区、践行新时代垃圾分类相关政策要求的应有之义。202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回信中指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2023年5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会上启动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并提出,力争到2023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25年底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1]政府的重视和明确的时间线要求赋予了社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更高的政治势能和实践意义。在此背景下,各地为宣传绿色社区理念、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不仅出台了诸多关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支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管理条例,还涌现出了如垃圾“上门取件”、垃圾分类“数治”赋能、增加厨余垃圾收集容器和智能生活垃圾分类驿站数量等创新举措。总体而言,这些外嵌的制度约束和技术创新有助于社区在短期内提升垃圾精细化分类效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但就其长效发展而言,还需进一步探索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的机制。

厨余垃圾分类既是一项涵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细分环节的系统性工程,又涉及固液分离、油水分离、降盐降脂、杀菌干燥等复杂工艺流程,这就导致社区厨余垃圾的全量收运、分类收运工作异常繁重。值得注意的是,厨余垃圾作为社区生活垃圾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水分多、易腐蚀、分拣难度大但居民识别度高的特点,持续深入推进厨余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急需拓展居民的厨余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渠道和社区就地处置方式。尤其对于基础设施较为陈旧、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相对不足的老旧小区来说,提升居民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满足老旧小区厨余垃圾的源头分类减量、外运减量及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理的需求,同时也利于破解老旧小区因硬件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项、社区自治体系滞后等先天不足及繁重的厨余垃圾分类回收工作而面临的资金压力和全量收运“最后一公里”的难题。[2]老旧小区居民作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主体,由其共同参与的厨余垃圾分类和“厨余垃圾变花肥”“厨余垃圾变酵素”等价值共创活动,既可以为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内源动力,还有助于厨余垃圾的前端减量及社区垃圾分类目标的实现。有鉴于此,探索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公共价值共创逻辑及其优化路径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价值共创:审视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分析视角

公共价值是公共服务的最终目标和有效形式。[3]公共价值一词由美国学者马克·H·穆尔教授首次提出,他认为公共部门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创造“公共”价值。[4]公共价值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传递公共精神并增进公民福利。[5]公共价值范式强调公共干预、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开放合作的方式以及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四个关键命题。[6]对于公共价值进行管理需要通过关注集体偏好、重视政治的作用、推动网络治理、重新定位民主与效率的关系、全面应对效率、责任与公平的问题等维度实现。[7]这就要求创造公共价值的过程不仅具有情境性、建构性、参与性和政治性等显著特征,还需要共识和认同、有序参与及整合、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力等基础和条件。[8]换言之,公共价值的创造过程需要多元公共价值创造主体基于具体治理情境开展广泛参与和互动交流。

价值共创作为多元主体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行为模式,与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长效发展具有内在契合性。一方面,价值共创是促进社区集体行动的有力保障。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需要社区居民、专业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而基于价值共创所形成的有效集体行动,对于促成集体活动、增强治理共同体凝聚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不是机械地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的知识宣传和处置设施的完善,而是需基于具体社区情境形塑多元治理主体行为,如通过增设绿色社区价值载体、完善绿色社区管理制度而不断引导居民形成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价值共识的过程。忽视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居民集体价值共创的实践价值,不仅会使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缺乏居民认同基础,还会造成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活动中居民参与乏力、源头分类不清等问题。

将价值共创理论视角引入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创新实践中,不仅需要以社区治理情境为基础创设培训项目、完善配套保障服务、提供实践基地,还应基于居民价值偏好激发居民自主性参与行为,基于社区培训和邻里关系引导、协调居民绿色循环观念和行为模式。土耳其社区治理研究方向的学者Mina Seraj认为,在线社区用户集体价值创造主要包括社会价值、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三种类型。[9]其中,社会价值是来自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社会参与,知识价值是由专业人士和意见领袖通过知识分享而共同生产的价值,文化价值则是社区内部公共价值观、规章制度等独特的社区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这对于我们审视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共创逻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老旧小区是形成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共创价值的主要场域,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项目创设及后续运维活动,离不开社区内多元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互动。基于社区情境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需积极创造为居民提供情感寄托和关系支持的社会价值。其次,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绿色社区的构建以及垃圾资源化利用技能的习得无不需要创造相应的知识价值予以指导和推进。再次,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需要重视绿色社区管理制度和规范、强化绿色生活习惯等文化价值,此类价值在塑造集体价值偏好、体现价值共创政治作用、引导居民有序参与改造过程、约束居民参与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道德调节和伦理教化等积极作用。[10]基于此,笔者将围绕上述三维价值框架,以青岛市Z社区引导居民利用厨余垃圾制作酵素、推进社区“绿色微更新”等创新实践为例,深入分析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共创实践逻辑,以期为老旧小区垃圾分类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优化策略。

三、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共创逻辑:以青岛市Z社区为例

青岛市Z社区是青岛市典型的老旧小区,同时也是较早以厨余垃圾再利用推进老旧小区“绿色微更新”的社区。该社区辖区面积0.89平方公里,总户数约3076户,居民约9800多人,党员数量400人以上,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青岛市环境教育基地”“青岛市关心下一代服务示范基地”“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荣誉称号。2016年以前,Z社区内的部分单元楼由于原单位弃管而长期处于无人管护的状态,加之老旧小区先天发展短板及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小区内违章搭建、私自圈地种菜等行为屡禁不止,居民对于优化社区环境、加快社区治理创新和推进社区改造的诉求较为强烈。2016年以来,Z社区积极响应我国政府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的政策要求,以“厨余变沃土,沃土润花园”为理念,基于党群关系、邻里关系、网格化管理,创建“绿色循环、共美家园”“红色引领、绿沃家园”等党群共建项目,积极打造社区微花园、绿色微景观,多次举办厨余堆肥、环保酵素等专业培训活动及“我为家园添绿色”“环保小卫士”“小手拉大手”等教育活动。总体而言,Z社区作为青岛市首个社区绿循环生态花园,在传播绿色社区文化、引导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较为系统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价值共创实践,不仅有效契合了青岛市建设绿色城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创建绿色社区的实践要求,也有助于居民养护社区“绿色微更新”成果、养成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习惯,促进了社区内部厨余垃圾的源头减量,减轻了社区环卫工人工作强度,有效解决了困扰社区多年的乱搭乱建、圈地种菜的治理难题。综上,将Z社区作为研究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共创实践个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与其他注重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和终端分类机制的老旧小区不同,Z社区在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将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理念融入老旧小区绿色更新和社区功能优化等活动的全过程,坚持“堵不如疏”的治理策略,以较为完善的社区宣传教育制度和活动设计,引导厨余垃圾在家庭源头减量,在引领社区绿色循环公共价值的同时,以具象化的绿色微更新项目和绿色文化载体加以呈现。通过社区绿色微景观和居民共植区域改造以及果皮收集、酵素制作、垃圾分类等绿色活动,有效培养了居民的绿色生活行为,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活动的积极性,在社区内形成利用厨余垃圾共同制作环保酵素的新风尚。Z社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共创逻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激发居民的参与动机,推进社会价值共创

第一,创设“四社联动”治理机制凝聚多元主体的共享价值。Z社区不仅在社区内部广泛招募具有专业性知识和志愿精神的志愿者、社区能人和党员积极分子,形成了“炫绿亲子团”志愿队、小学生志愿者等社区多元化的环保志愿队,同时还与青岛市你我创益中心、青禾社工站等专业化社会組织进行深入合作,围绕具体环保主题对外公开招募社区规划师等外援专家。尤其是在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Z社区注重发挥专业社会组织在设计、营造和维护社区花园方面的积极作用,依靠社会组织增加了社区绿色微更新的专业性,创新地提出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四社联动”机制,有效拓展了多元治理主体间共同创造公共价值的可能性。通过政府下放资源、党员群众互动、社会组织参与、多方资源链接、成立社区环保基金、定期召开社区党委共建议事会等,在激活社区“朋友圈”的同时,也为社区宣讲上级政策、协调社区矛盾、听取居民意见提供平台,切实推进了生活垃圾减量化、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共同价值的创造。

第二,依托党群共创项目增进邻里互动与合作。Z社区党委成员秉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精神和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依托“绿色循环 共美家园”“红色引领 绿沃家园”等党建项目,凝聚社区党员、网格员、楼长和热心居民等多元化绿色社区构建主体和共建资源。依靠“红色网格1+1”工作模式、“党群E家”小程序及党群服务站、参与式社区建设规划会和说明会、“党员邻里壹起分”环保实践活动等,为居民由绿色社区的旁观者逐渐变成参与者、实践者提供活动支持。此类党群共创项目和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居民在环保酵素制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合作,既有效地处理了厨余垃圾,又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信任关系,居民的态度也由开始的漠不关心、退而远之,逐渐转变为以身作则、主动参与。

第三,基于多重动员形式激发居民的主体责任感和主动性。责任感的提升,对于强化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推动作用。Z社区通过参与式花园讨论会、规划会、说明会等形式,以及为社区青少年提供环保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机会,积极引导居民利用自家闲置资源和厨余垃圾参与社区花园的初期设计、环境营造和花园的维护运行。Z社区依托社区公共空间发起家庭花园行动,动员居民在楼栋之间的空白区域、社区荒地等闲置空间种植自己喜好的花草果蔬,利用居民用厨余垃圾制作的环保酵素和有机肥料打理自己的小花园,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社区动员下,Z社区生态花园的堆肥管理者、种植箱的建造者、植物的捐赠管理者均来自持续参与社区环境保护的党员和居民,社区生态花园的建造物均来源于居民日常生活的废弃物。

(二)丰富知识宣传的内容载体,推进知识价值共创

第一,提供能力培训和体验机会,促进居民掌握实用的、多样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知识。Z社区与联合共建单位通过寓教于乐的环保类主题活动、多样化的绿色文化活动设计以及张贴宣传横幅、摊派生态活动任务、布置社区宣传站、开展不同主题的环保教育主题活动等方式,明晰厨余垃圾减量对社区垃圾分类整体工作的重要实践意义。宣传、宣讲厨余垃圾资源化知识,帮助居民理解厨余垃圾转化为生态堆肥的过程,增强了社区居民“爱我家园、美化社区”、共建绿色社区的意识及主体责任感。在帮助居民深化理解“堆肥-土壤-植物”“土壤-有机肥”等社区花园建设的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引导百余个家庭学习并掌握了厨余堆肥菜果发酵、耗氧堆肥、酵素洗衣液和洗洁精等具体环保育肥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居民掌握实用性的环保知识,也在社区打造起了用厨余肥渣改善自家花盆土、用厨余液体肥浇灌植物的新风尚,为居民养成良好的环保生活习惯奠定知识基础,强化了居民合理利用厨余垃圾资源、加入绿色微更新工程的主体意识。

第二,打造文化宣传场所和生态知识学习基地,促进居民对垃圾资源化利用形成正确、直观的认知和判断。Z社区在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积极推动“家庭厨余资源化+社区花园共建+社区环境教育+参与式治理”理念的有机融合,特别注重社区环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将道法自然循环生态设计理念融入社区绿色微更新之中。为营造贴近居民生活的绿色空间,Z社区在不改变现有绿地空间属性的前提下建起用于儿童游戏的沙池,动员居民参与共同耕种的种植池,表征社区记忆的螺旋花园以及精美设计的自然步道、菜果箱、落叶堆肥池等。同时,为保障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科学性和社区绿色空间的功能性,Z社区还增设了收集居民厨余肥料的大型公共堆肥站,展示厨余垃圾资源化成果和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工作的社区花园博物馆,以及专门服务于绿色社区规划、社区花园建设和指导居民培肥的社区规划师工作站,用于社区花园培育花草苗木的社区育苗室等。这既为居民深化“垃圾”认知、领会“绿色家园”的真正涵义提供宣教场所,也为居民真正实现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打造了身临其境、生动有趣的生态学习基地。

(三)营造绿色循环的社区氛围,推进文化价值共创

第一,打造社区特色环保产品包装和绿色生活理念,提升居民认同感和成就感。Z社区将居民利用厨余垃圾制作的酵素、废油制作的肥皂、旧衣服制作的环保袋等进行标准化包装,增强了参与居民的成就感。Z社区在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持续宣传与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相适应的绿色生活理念,不仅有涉及垃圾分类常识和分类技巧等相关主题的演示材料和文本宣传手册,用于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教育短片、契合环保活动的自编儿歌等,还为居民制作环保酵素提供活动场所和标准化工具。通过上述方式,有效转变了过去应对小区圈地种菜的运动化治理方法,同时也增加了居民对于社区花园、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第二,强化绿色社区文化氛围。在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Z社区不仅明确提出“爱我家园、美化社区”“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变废为肥、绿沃家园”等绿色循环理念,创建“厨余分类-堆肥-种植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饮料瓶生态墙”等具有绿循环特征的“酵素室”“菜果果”堆肥箱,还探索出“12345党建+”新模式,形成了党建引领、项目搭台、单位参与、党群共治的治理格局,对于突出社区绿色微景观重点、打造社区垃圾资源化利用亮点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为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节约社会资源、循环性地解决社区环境问题,Z社区依托“绿色循环、共美家园”心灵港湾、爱心助老等多样化的党建项目,充分调动社区党员参与绿色社区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积极性,探索出“治理有效、群众满意、多方受益”的基层社区治理方法和“红色引领、绿色治理”的新路径,为居民持续化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为提供软件支持和绿色文化氛围。

第三,丰富社区绿色文化活动设计。为使居民从认识上重视绿色循环理念、生活中践行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Z社区精心设计了多种绿色生态教育实践活动,将环保元素融入社区绿色文化活动之中。具体来说,Z社区开展的绿色文化活动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环保主题类宣讲、实践活动。Z社区设计了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自然观察教育活动,如学习《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现行管理政策的座谈会,传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土壤与植物”主题讲座,号召居民参与环保活动、奉献社区的“绿色家园、爱心奉献”环保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厨余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党员邻里壹起分”活动,为“社区四点半托管班”小学生开展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活动等。二是参观学习与经验交流活动。Z社区响应青岛市“万名市民看环保”居民开放活动,组织居民参与社区花园讨论和规划会,为青少年提供绿色社区和厨余垃圾堆肥成果的参观学习机会。三是手工制作类活动。Z社区动员居民在社区农场积肥采摘,组织居民利用自家厨余垃圾开展酵素制作、菜果果环保大月饼等制作活动及手作食享会。四是评选表彰类活动。Z社区为了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垃圾资源化利用活动,不仅举办厨余堆肥表彰会,还为评选出的“最佳坚持奖”“最棒堆肥师团队奖”“敬业模范奖”等社区模范代表颁发证书和发放奖品。总而言之,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积极环保的生态理念、涓滴必行的实践态度以及富有创造活力的垒土精神获得持续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居民的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意识,使得生态环保和绿色循环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四、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共创挑战与优化策略

(一)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共创挑战

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过程是基于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和知识而开展的多方互动与合作的过程。尽管Z社区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限于老旧小区服务和功能短缺等先天不足,其價值共创质量仍面临多重实践挑战。

首先,在社会价值共创方面,尚未形成稳固的居民集体行动。老旧小区厨余垃圾发酵、堆肥、消纳等资源化利用过程,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支撑和技术支持,有效的居民集体行动可以提升社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降低厨余垃圾处理成本。然而,通过走访,我们发现Z社区居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老年居民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受其生活习惯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知识的限制,资源化利用的形式较为单一和初级;中青年居民限于工作压力、参与动力等,对于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活动的参与度较为有限。由于社区承接的行政事务过多、收入来源有限等原因,社区内仅有一名厨余垃圾堆肥师常驻。此外,由于经济和技术方面的限制,Z社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管理资金和外包服务资金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资本的参与,参与合作的社会组织主要基于自主和志愿精神,厨余垃圾资源化项目的社会化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

“因为我们是老旧社区,物业收费低,管的事儿也少,光靠我们居委会工作人员,那我们的人力、物力基础就是很薄弱,而且上面也没有固定的垃圾分类资金支持,人员和资金都不到位,仅仅单凭我们几个工作人员是很难改变目前社区垃圾分类现状的。”“我们主要就是党建和社会组织引领,经费是党建经费,从头到尾就是党建这块儿领着我们。光起来这么个项目没有用,得有人去做这个事。”(Z社区工作人员A1,20220707)

“其实我们和社区书记,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就自己掏腰包还坚持又做了半年。因为我们师傅在持续堆肥,别人不给,师傅干活的钱你得给人家,已经这么大体力劳动了,人家天天拿出这个时间来,我们要是在这点补贴都不能保证的话,有点说不过去了。 所以我们就是自己拿着钱在做。”(Q社会组织工作人员A1,20220707)

其次,在知识价值共创方面,尚未形成常态化的居民知识更新机制。现阶段,Z社区所开展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实践主要是以间歇性的主题活动和统合性的党建项目为依托,居民关于高效分离、降解有害物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就知识价值共创实践而言,一方面,相关活动信息主要以微信公众号报道为主,关于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知识培训、活动流程尚缺乏单独的档案化梳理和体系化的文本整理,限制了居民对于相关知识的整体性认知和对活动过程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居民的主体性意识和实操性知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社区居民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储备、缺少对环保酵素的认识或不认同社区的绿色微更新设计,存在不配合社区绿色行动,对厨余垃圾处理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蓄意破坏堆肥箱,私占公共堆肥成果等个别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集体行动困境。

“我们开始参与这个社区治理的时候居民对我们是不信任的,对我们很陌生,我们说的话他们肯定也不会相信。他们会想你是谁啊?我凭什么跟着你做?所以这导致我们的各项活动都很难开展,甚至一些居民不但不配合,还从中搞破坏。”“强制靠法解决不了问题,你把他们都罚了吗?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在立法之前宣教很重要,我觉得还是居民的意识。”(Q社会组织工作人员A2,20220707)

“这些治理,那最终你到底要做一个什么事情啊,就是还是回归到社区教育,把居民社区党员这些老人、孩子、妇女全都教育起来,通过一个项目培育他们的意识。”(Z社区工作人员A3,20220107)

再次,在文化价值共创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制度体系。保持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性,不仅需要正式制度的管理,还需要发挥社区精神、生活公约等非正式制度的规约。一方面,厨余垃圾的分类处理需要系统化的垃圾分类制度和终端处理措施保障社区垃圾分类的实效性,而Z社区关于支持和鼓励居民进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正式制度还很有限;另一方面,在Z社区中,部分居民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束缚,对厨余垃圾的资源属性缺乏必要的认知,长效落实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除了要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的分类难题,还需进一步推行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投放装置和资源化利用方式,提升居民开展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责任感和规范性。

“为什么居民都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因为你终于分好类了,但是你在终端那边,他可能还是一辆车拉走,这个咱都是亲眼能看到的。”(Z社区工作人员A3,20220107)

(二)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优化策略

首先,基于居民有效集体行动,提升居民的社会价值共创活力。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社会组织是老旧小区培育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意识的社会主体,同时也是影响老旧小区居民学习垃圾资源化利用知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重要主体。唯有社会主体间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才能真正提升老旧小区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自组织能力。为此,一是发挥社区党委的组织优势。社区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中枢,既担负宣扬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落实上级机构决议决定的职责,又具有密切联系群众、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上级机构的责任。[11]为增进居民间的信任与合作,社区党组织需持续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方针政策,将“绿色循环”理念渗透到社区治理之中,结合工作需要组建工作推进专班,与共建单位一起拓展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资金渠道和组织形式,统筹调配资金、物资等资源以推动具体项目的实施。二是提升居民自主参与的行动力。可以借助社区服务平台和社区志愿者向居民宣传垃圾资源化里利用的重要性,设置方便居民亲自体验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完善资源化利用成果的评估反馈和奖励机制,增设厨余垃圾收集容器数量,进而增强邻里互动及居民参与欲望。

其次,基于居民认同感,提升居民的知识价值共创能力。居民参与是政府、社会、社区和社团等多元主体互动共治的实践基础和重要方式,而居民的认同感则是其参与行为的前提。[12]要提升居民参与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活动的认同感和知识价值共创能力。一是以常态化、活动化的形式普及生活类绿色环保知识。可以以系列化、进阶化、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唤醒居民参与意识,在增进居民对于绿色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可的同时,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二是增强主题活动对于中青年居民的吸引力。通过定期开展绿色文化教育小课程,组织实训性质的培训课程和工作坊,丰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品类型,定期收集居民对于活动的建议等体现参与价值和活动实效性的方式,提升中青年居民的能动性和垃圾分类意识。三是提升垃圾分类监管质量的同时,鼓励居民共享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可以尝试在社区内打造集自然循环、环保教育、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且符合社区情境特点的绿色文化生态空间,建设集成垃圾转运、可回收物分拣、有害垃圾暂存的社区垃圾处理中心,提升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监管质量;另一方面,鼓励居民通过经验交流、答疑解惑的答疑小分队、经验交流微信群、节能标兵经验分享会等自组织形式,宣传引导节约用餐、光盘行动、减少一次性餐饮用具的使用,分享厨余垃圾能源化、肥料化等方面簡便易行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基于制度和技术的驱动效应,提升居民的文化价值共创效力。完善的垃圾分类制度、绿色生活公约和标志性的绿色文化空间对于指导并强化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建立健全社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机制。主管部门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应聚焦社区生活垃圾减量和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通过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合理布局厨余垃圾再利用安置点、完善绿色社区建设行动方案等方式规范社区生活垃圾减量工作机制和主管部门职责,进一步明确符合老旧小区特点的社区垃圾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资金支持、验收方式、成果示范和社会化环保项目等。街道办事处应结合老旧小区具体情况完善经济补贴、减免费用、定期评比等激励措施。社区则应持续完善关于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为准则、践行绿色消费和环保生态生活理念的绿色生活公约,在社区显著位置(如社区广场、出入口)张贴宣传海报、设置宣传栏、电子信息屏,用以宣传利用厨余垃圾生成有机肥料的知识。二是智能化、技术化赋能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专业化和实用化。在发挥社交媒介、社区网格化管理赋能居民集体行动的同时,还应拓展老旧小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资金支持来源,及时配备和更新社区厨余垃圾安置点和沤肥池,鼓励和支持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资源化利用、环保AI智能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和应用,进一步拓展社区就地“消化”厨余垃圾的潜力和空间。

总之,老旧小区的厨余垃圾处理不仅面临存留难、转运难、含水率高、易滋生细菌飞虫和产生异味等治理痛点,还存在全程收运资金压力大、资源化利用设施短缺等“最后一公里”难题。老旧小区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程度决定着社区垃圾分类的成效,对推进老旧社区绿色化转型、改善老旧社区生活环境、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因地制宜推进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等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市Z社区在动员居民参与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通过激发居民参与动机、丰富知识宣传内容载体、营造绿色循环的社区氛围等取得良好的价值共创效果,为城镇老旧小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共创活动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参考。鉴于老旧小区绿色社区基础设施及绿色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等现实挑战,有必要通过促成有效集体行动、提升居民认同感、强化制度和技术驱动效应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居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社会价值共创活力、知识价值共创能力和文化价值共创效力。

【参考文献】

[1]邱玥.2025年底前我国将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N].光明日报,2023-05-25(10).

[2]戴祥玉,唐文浩.嵌合式治理:行政主导下老旧小区“微更新”的实践探索[J].学习与实践,2021(9):91-101.

[3]Kelly G,Mulgan G,Muers S. Creating Public Value: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Public Service Reform[M].London:Cabinet Office Strategy Unitit,2002:1-35.

[4](美)马克·H·穆尔.创造公共价值 政府战略管理[M].伍满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9.

[5]王学军,韦林.公共价值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评Public Value:Theory and Practice[J].公共行政评论,2018(6):196-206.

[6]Stoker G G. Public Value Management:A New Narrative for Networked[J].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

inistration,2006(1):41-57.

[7]何艳玲.“公共价值管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J].政治学研究,2009(6):62-68.

[8]容志,孙蒙.创造公共价值:“红色物业”的有益实践[J].党政论坛,2019(12):21-24.

[9]Seraj M.We Create,We Connect,We Respect,Therefore We Are:Intellectual,Social,and Cultural Value in Online Communitie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12(4):209-222.

[10]定明捷,徐宛笑.城市社区公共价值创造:内容、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28-37.

[11]姜秀敏.社区治理:典型模式及“一核多元”新模式构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1):38-45.

[12]袁方成.增能居民:社区参与的主体性逻辑与行动路径[J].行政论坛,2019(1):80-85.

Value Co-Creation Logic and Optimization

in Kitchen Waste Utilization

——A Case Study from Qingdaos Z Community

Dai Xiangyu, Zhang Nuan

Abstract: Enhancing the capacity for kitchen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among residents in older neighborhoods is not only a crucial step towards promoting source separation and reduction of domestic waste, but also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establishing green communities. From the theoretical standpoint of value co-creation and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Z community in Qingdao, the logic of value cocreation in food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encompasses three aspects: social value co-creation, knowledge value co-creation, and cultural value co-creation. However, it faces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due to the lack of a robust governance community, a regular mechanism for knowledge updating, and a systematic institutional system.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kitchen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expedi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overnance community, foster a sense of identity towards green activities, and amplify the impact of system and technology. This will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social value co-creation, the capability of knowledge value co-cre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value co-creation in kitchen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Key words: residents of old neighborhoods; kitchen waste;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value co-creation

(責任编辑:董博宇)

猜你喜欢

厨余共创资源化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厨余垃圾特性及预分选处理技术
共创美好生活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不同厨余垃圾发酵效果比较
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