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诵读中的德育渗透
2024-05-29瞿欣欣
瞿欣欣
德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品德和思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仅仅强调知识的传授,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古诗文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努力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开展古诗文诵读的德育意义
1.陶冶情操
在古诗文诵读中融入德育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情操。教师应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2.感悟古诗文中的美德
如果德育教学流于表面,生活实践性较低,将不利于学生品德素养的培养。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引入德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逐渐产生情感共鸣,并将古诗文中的德育元素融入现实生活。
3.培养思想品德
很多优秀的古诗文中蕴含的人生智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旨在教导学生珍惜光阴,勤奋学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旨在引导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并体会生命的顽强与坚韧。显然,在诵读活动中,古诗文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将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他们塑造更加高尚的品德与人格。
二、古诗文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1.以感悟为途径,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
古诗文中蕴含着许多德育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古诗文诵读引导学生感知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培养他们高尚的品格。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以《示儿》一诗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古诗文诵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塑造高尚品格。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古诗,并简要介绍相关背景,讓学生了解诗人的遭遇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背景介绍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由此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怀。其次,教师鼓励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诵读这首古诗,感受诗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精读“死去元知万事空”这句诗,在学生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后,教师提出问题:“联系上下句,说一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诵读诗中‘死‘去‘元‘空等字?”学生在反复诵读诗句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诗人悲凉的心情,在读到“死”字时,语气应更加急促,以突出诗人对生死的无畏态度。在读到“元”“空”这两个字时,语气应更加有力,通过前后的情感对比,衬托诗人的遗憾心情。
这种诵读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内涵,还能激发学生对诗人的爱国情怀产生共鸣,唤起他们的爱国意识,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以诵读为手段,提高德育的感召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采用较为生硬的方式教授德育知识,这可能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降低,对德育知识产生反感,难以提高德育的感召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该利用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古诗文中的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让学生感受德育对于自身成长的指导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思想内涵。
以《题西林壁》一诗为例,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师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渗透德育。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诗人可能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为后续德育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全诗,解释古诗的意义,同时渗透德育知识。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面上是描写风景,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自省的思想境界。特别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更是清楚地表达了这种思想境界。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诗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德育知识。
通过学习整首古诗,学生能够意识到仅从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导致认识的片面性。只有进行客观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这种解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还能更有效地实现德育渗透。
3.以情境为方法,提高德育的亲和力
千年传承让古诗文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古诗文以灵动、押韵等特点被千古传颂,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元素。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优秀品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古诗文中经典名句的德育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设德育情境,采用配乐朗诵、相声表演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现德育的不断渗透。
以小古文《铁杵成针》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德育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首先,教师通过领读、分组读和配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简单理解句子的含义,并对文中的故事内容形成初步认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扩词法”借助注释梳理文本的脉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接下来,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可以策划组织“班级小剧场”活动,鼓励学生扮演“李白”“老媪”这两个角色,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铁杵成针》这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在课程结束前,教师还可以播放歌曲《铁杵成针》,借助鲜明的节奏以及歌词加深学生对小古文的记忆,让学生在跟唱中为本节课画上完美的句号。
可见,在教授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朗读并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同时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如此便可以加深他们对古诗文的认识,进而提高德育学习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古诗文诵读这一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的有效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德育元素悄然渗透到课堂之中,逐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助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