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一体”: “云课堂”教学模式探微
2024-05-29胡怀珠
胡怀珠
2022年版课标指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本期专题围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云课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小学阅读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精选四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的文章,旨在给更多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带来启发。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一个新纪元。体察周边教育的变化,适逢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未来的教学必然是多元化、多媒体的融合教学。
原本高度结构化、步调统一的学校教学场景正在蜕变,取而代之的是“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未来”学习场景。不能说“未来”已来,但思考“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远程教学,如何让线上与线下教学无缝衔接,真正融合“未来”教育是什么样态已经迫在眉睫。远程教学实现了学生的居家学习状态,居家学习的关键特点是学生必须自学,教师应该设计好远程教学方案,以最小化的“教”和最大化的“学”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远程教学称之为“云课堂”,通过变革教学模式,将“云课堂”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既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以及相应的活动程序。纵观我国小学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史,一路走来,阅读教学模式都是基于师生直面相对的双边活动,那么远程教学(或者说“云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样态呢?围绕阅读远程教学,笔者设计出了“预学”—“共学”—“延学”的“三学一体”模式。
一、“预学”:设计适切的学习任务单
“云课堂”的教学理念是真正变“先学后教”为“学习者中心”,因为“云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建立在学生知识建构基础之上的课堂。“预学”方案的设计、“预学”任务的落实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好“云课堂”的重要前提。就小学阅读教学而言,“预学”任务单的设计旨在确立“预学”任务,指导学生“预学”方法。通常阅读教学的“预学”方法有:“一读、二画、三问”(即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或做批注,初读课文提问题),也可以具体列为“读”“标”“圈”“注”“组”“查”“写”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情以及教材等因素,在设计“预学”任务单时就可以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践。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刷子李》一课,“预学”任务单设计见图1。
学生把任务单完成后拍照上传给教师,教师在整理了学生的问题清单后,选出“出镜率”最高的三个问题“他为什么叫刷子李?”“刷子李有规矩吗?如果有,那是什么?”“为什么刷子李刷墙时要穿一身黑?”,备共学时讲解。
二、“共学”:“私人定制”与“学习共享”相融合
“共学”环节的主体部分就是学生“相聚云端”观看录播或直播课,如果这一环节与教师批改作业之间没有其他环节的衔接,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就会出现“跳水”现象。远程教学本就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联和面对面的温度,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教师和学生集体的育人功能得以体现,让“私人定制”与“学习共享”相融合?如何架起学生远程学习的桥梁,让各种教学方法能在网络环境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呢?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领导学教授道格拉斯·费希尔和南希·弗雷提出的“扶放有度”的结构化教学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课堂上通过教师示证、辅导、伙伴合作和个人表现等方式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是一个认知负荷逐渐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的过程,最终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独立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的四个必要元素:教师示证、辅导、伙伴合作和个人表现不可或缺,标志着学习的真正发生。
以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课教学为例,在“共学”环节中让学生做“小小播报员”,播放学生在家里录制的小视频,让学生讲述田忌是运用什么计策取得赛马成功的,实现了自主表达与交流分享相结合,即“私人定制”与“学习共享”相融合的学习方式。
回到上述例子中《刷子李》那课,不难发现学生所提问题的共性:目光都聚焦在文章的主人公刷子李身上(每个问题都指向刷子李),对于文中的次要人物曹小三关注不多。此时,老师示证并辅导:从文中找出描写曹小三的句子,读读有什么发现。再动手摆摆学具,看看曹小三的心理有什么变化,感受曹小三心情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通过伙伴合作和个人表现,学生掌握了新的写作方法:写曹小三是为了烘托刷子李,原来也可以通过侧面烘托把人物写得更立体,更有说服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从第13课《人物描寫一组》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到《刷子李》这一课的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原来写人的基本方法很多,写作时不用面面俱到,要写得恰到好处。这样的学习过程,成功破解了学生的困惑,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这样有目的地通过教师示证、辅导、伙伴合作和个人表现来实施“云课堂”教学,达成了网络环境下的“共学”环节。
三、“延学”:具身认知理论的落地
“共学”环节解决了远程学习中空间分离的问题,但是对远程教学来说,还有时间未必同步的问题,通过“延学”才能真正把时空分离变成优势,真正体现个性化学习的不可替代。所谓“延学”,是拓展学习、延伸学习。
从广义上说,第一步的“预学”也是一种前置性的“延学”,设计的理念是“先学后教”,解决了学生家庭的学习媒体、网络和时间等无法整齐划一的问题。例如,在网络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学生可以先学习课本和任务单,根据课本自主学习,然后预约教师答疑或留言,或观看“共学”的录播课。与同步教学相比,学生有更多的独立空间。
狭义的“延学”是指“共学”之后的学习设计,是一种具身学习。“共学”时间基本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一是小学生用眼要求,二是体现“教简学丰”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习之后需要实践,这也是具身认知理论的落地。具身认知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强调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和活动方式带来的体验,是在个人的体验和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独特感受。类比到“具身学习”,对于远程教学中“见屏如面”所缺失的“身临其境”,“延学”中的个体自主的“具身学习”及其带来的独特体验就尤为重要了。所以,一篇课文教完后,当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延学”指导,使学生以一种“身体在场”的方式向课外、课后延伸学习,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这样的“延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开阔语文学习的视野,实现“大语文观”下的“具身学习”。
还以《刷子李》一课为例,在“共学”结束时就提出了这样的“延学”要求:走进《俗世奇人》这本书,从《泥人张》《苏七块》等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寻找下一个“曹小三”,看看其他故事里有没有一些推动着情节发展又突出了主要人物特点的侧面描写。这既是对本课新学习的写作方法“侧面描写”的巩固拓展,也是对习作单元中读写运用的深化学习。
在教学《表里的生物》一课中,“延学”时就留下了一个仿写练习,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和理解,模仿文中的表达方式补充内容。例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清晨,公鸡的鸣叫很好听,深夜,草丛中的虫子唱着动听的歌曲。路上,车铃发出清脆的响声,那是小朋友在按,教室中,铅笔在纸上发出唰唰的声音,那是同学们在写字。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这样看来,“延学”应该是“行云流水”般的,是“恰如其分”的,或许还有一种“互文性”的关联。而“延学”所指向的是发展的学习、开放的学习、具身的学习。
如此,将先学后教、同步授课、具身学习这三种看似不同的教学方式,在“预学—共学—延学”中很好地融合,形成结构化的整体,称之为“三学一体”。也可以理解为将“学生为主体”贯彻于“三学”过程始终的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