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企合作“三赢”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2024-05-29汪鹏飞
汪鹏飞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a.党委组织部;b.党委统战部,江苏 南京 211168)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组织等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校企合作对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目前,校企合作大多为浅层次的合作,如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机会、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等,而共同研发、共同生产等深度的合作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加速和技术不断创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这给校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解决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有些学校已经开始构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模式(以下简称“三赢”模式)。这种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一、构建“三赢”模式的意义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经营环境。为了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偏重于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弱化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践教学等,师生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较少,继而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毕业生面临较大的求职压力。构建“三赢”模式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与学校的合作,企业可以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有助于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同时进一步发挥企业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二、构建“三赢”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责权利,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企业的主要责任是提供实践场所和实习机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企业有权对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决定是否录用等。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与企业进行沟通协调,确保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学生则应积极参与实习实训和其他教学活动,努力提高职业技能。
长效合作机制包括定期召开沟通会议、实习评估和反馈机制,以及合作协议的修订机制等。通过定期召开沟通会议,各方可以全面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习评估和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实习表现,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合作协议的修订机制则可以确保合作能满足双方的需求、保障双方的权益。
(二)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
在“三赢”模式下,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设置课程时要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如场地、人力资源、仪器设备、项目案例等,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等,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加强交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频繁交流和深度合作,不仅有助于教师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及行业状况,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参观企业、参与研发或生产项目、获得相关技能证书等方式,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技术需求、人才需求等,继而及时调整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研发情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研水平。
(四)强化产学研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指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产、学、研活动往往涉及多个主体,需要多种资源。只有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基础上签订各方认可的合理合法的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才能确保产学研合作顺利推进,最终通过加强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课程建设等措施,将企业的研发攻关项目和人才需求等融入教育教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最终实现“三方共赢”。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利益诉求不一致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往往更关注能否通过合作获得所需的人才以及这些人才是否能够满足其业务需求等。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经常发生变化。学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往往更关注能否通过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能否通过合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和学校自身发展策略的调整,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和投入等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导致企业和学校利益诉求不一致。
(二)责任界定不清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责任界定不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划分不清,二是学生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清。企业与学校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划分不够明确,导致企业与学校往往存在“越位”或“缺位”的现象。例如,一些企业过于关注自身的利益,忽视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社会责任,对学校的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支持和配合,相关投入不到位;而有的学校过于依赖企业,忽视了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对企业的需求和期望过高,同时自身又无法给企业的科技创新等提供足够的支持,无法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完成了学校的课程学习任务、服从学校的管理即可,而忽视了到企业实习、实践的重要性。由于企业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责任划分不清,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完善的约束机制,给那些不愿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留下“可乘之机”,最终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
(三)合作机制不完善
第一,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双方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障碍,不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率,也限制了双方深度合作的空间。第二,校企合作的决策机制不健全。在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的决策权往往被削弱,而学校则处于主导地位,再加上决策过程缺乏公正性和公平性,必然影响企业的积极性。第三,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校企合作主要由高校评价,缺乏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导致校企合作的效果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影响了双方的合作积极性。第四,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当前校企合作项目主要靠学校的政策支持,而缺乏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
四、反 思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模式。与其他模式一样,“三赢”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是短期内单靠学校或者企业、行业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只有学校、企业等根据形势变化和具体问题,基于“三方共赢”的原则,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合作模式。
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合作质量,今后需要着重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1)明确各方的责权利,构建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完善合作机制,切实保障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企业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和培训服务应当获得适当的利益;学校通过提供教育服务应当获得相应的利益;学生要通过到企业实习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维护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另外,针对学校与企业的决策权、话语权等之争,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视而不见”,应在各项政策和法规制度允许的框架内通过双方友好协商来解决。(2)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企业的评价话语权。一方面,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重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效果评估。通过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效果进行评估,各方可以了解合作的真实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合作提供参考。在效果评估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满意度,还要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以及合作项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3)从多个层面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三赢”模式下,教师不仅要与企业进行交流,还要与学生、学校等进行积极沟通。因此,教师需要着重提高沟通和协调能力。另外,学校与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科研人员、指导教师、学生等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有利于校企合作项目顺利运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