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城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2024-05-29金立艳吕亚君
金立艳,吕亚君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a.轨道交通学院;b.科研处,江苏 南京 211188)
截至2023年3月,全国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2条,运营里程约9652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高职院校城轨交通类专业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因发展历程短、专业教师经验不足、思政资源积累少等问题,该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相对乏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探索城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促进城轨交通类专业高质量发展。
一、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是教师
(一)修正认知偏差,深化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作为高职院校的新兴专业,城轨交通类专业建设基础较薄弱,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相对年轻,缺乏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往往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教师的分内工作,忽视了自身肩负的育人责任。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引领下,城轨交通类专业课教师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强化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深化对课程思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把握“德先才后”的育人内涵,切实做到价值引领、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完美统一。
(二)加强品德修养,注重言传身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以及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1]。作为课程育人实施主体,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德修身、以德立身,保持勤奋、敬业、严谨、自律的工作作风和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三)提升技能水平,培育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潜心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敬业乐群、精益求精、专注执着、革新创造,厚植“技能报国、强国有我”的家国情怀。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勤学苦练,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努力成为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同时把工匠精神培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端正学习态度,点燃报国热情,具备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人物介绍的方式展示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如:35年来孜孜以求,为火箭焊“心脏”,成功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的高级技师高凤林;43年来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为“蛟龙号”组装最高难度密封性零部件的“两丝”钳工顾秋亮等。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灵魂是思政元素
(一)注重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城轨交通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通常是隐形的,需要教师找准切入点,运用科学方法努力挖掘。专业课教师应基于本专业的课程特点,深入分析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需求,特别是未来所从事岗位工作的社会价值取向,挖掘专业知识体系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如:在讲授AFC系统时,教师可以“闸机伤人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闸机挡板事故频发的原因,并从专业技术、安全生产、职业道德等角度进行反思、论证、总结,帮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升职业素养,秉持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敬畏之心;在讲授“列车定位技术”时,教师可引用《朱子语类》中“曾子一日三省,则随事用力”的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反思是否浪费了时间、预定计划是否已完成、距离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否又近了一步,从而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二)加强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转化应用
对同一专业而言,很多课程的思政元素虽然互通,但这些元素并非都适用于每门课程或每个章节,这就需要教师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从课程思政元素的文本价值、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学目标的吻合度等维度出发,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与个性特点、社会认知程度,对思政元素加以应用。如:“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课程通常在二年级以后开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已比较清晰,可以适时深化工匠精神培养,引导学生在运营和维护车辆的过程中坚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素养;在“轨道交通综述”课程中讲授我国高铁事业的发展时,可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高铁事业已走在世界前列,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三)强化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在“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发展的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趋势。当前,思政元素的融入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教师在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时,需要科学规划与分析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找准两者融合的切入点[2]。以城轨交通类专业为例,教师可将现阶段广泛应用的先进城轨交通技术及研究成果作为拓展性教学素材,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城轨交通专业技术的进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家认同感。此外,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入应用。城轨交通类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高铁、地铁的运营工作,在专业实习实训与顶岗实践中,专业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培养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树立耐心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的力量。
三、课程思政实施的主战场是课程建设
(一)挖掘公共课程的专业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城轨交通类专业的公共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普适能力为目标,在塑造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公共课程学习兴趣不浓。鉴于此,公共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充分挖掘专业特性,从入学教育特别是专业教育入手,让学生在接触专业之初就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程与自身所学专业具有高度关联,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可以阐明该课程对后续“工程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体会“高等数学”课程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意义。
(二)以专业教育课程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城轨交通类专业课程内容丰富,是实施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教师在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时,应纵向挖掘行业、专业发展史,增强学生对本行业、本专业的价值认同;横向挖掘世界科技前沿知识,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本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例如:在“城轨交通概论”教学中,可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月乘坐京张高铁赴张家口考察北京冬奥会时提出的“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作为切入点,充分展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建设“交通强国”的豪情壮志;在讲授“城轨通信技术”课程的数据通信章节内容时,可以深圳华为和中国5G技术发展为正向案例,以“7.23”甬温线事故为反向案例,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创新报国的使命担当。
(三)通过专业实践类课程实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实操能力。城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要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成长规律出发,注重“学做合一”,探索沉浸式、项目式教学模式。精湛的专业技能、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城轨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必备的职业素养,这些需要在专业实践或顶岗实践中培养。实践类课程应以项目促学,动员学生参加“双创”训练、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从跨专业团队组建、项目前期调研与论证、团队协作与分工、争取外部支持、撰写总结报告、项目路演汇报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深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课程思政实施的合力是联动机制的形成
(一)推动形成协作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不可能“单打独斗”,需要相关主体通力配合,推动形成协作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首先,要打破校内教学单位与部门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教师的优势,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打造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三方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实现主体间的优势叠加、职能互补。其次,三方通过“混成”式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等方式,共商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的城轨交通类专业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完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最后,组织承担城轨交通类专业思政课程教学的“马院”教师定期旁听专业课程,及时发现偏离课程思政目标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并提出建议。教研室督促专业课程教师开展课后研讨和教学反思,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持续改进教学模式。
(二)构建动态的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为有效利用课程思政元素,有必要构建动态的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共享机制;教学院(系)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注重横向联动和纵向激励,推动城轨交通类专业全体教师积极开发课程思政网络资源,促进专业群内思政元素的融合与创新,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形成示范效应。此外,还应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联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搭建城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定期举办线上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教学能力竞赛等,持续推进城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
(三)建立管控与激励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
绩效考核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抓手。高职院校要通过构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全体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3]。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的有效统一,邀请城轨交通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制订评价标准,着重关注课程思政目标的契合性、课程思政元素的充分性和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性。同时,学校和专业教学院(系)要制订激励措施,为考核优秀的教师对接地铁企业、开展理论研究、参加教育培训、实施资源开发等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其依托研究成果申报示范课程、示范专业、示范团队等高层次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