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

2024-05-29仲伟合

当代外语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语言

仲伟合 李 汐

(中西创新学院,澳门,999078;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服务产业蓬勃发展,各种语言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国际化水平领先,创新要素集聚,文化多元性显著,语言服务需求旺盛,语言服务产业在促进区域内的文化交流,增强跨地区的商业贸易和推动大湾区国际化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尽管其发展空前,影响力显著,对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研究却相对有限。此外,由于粤港澳三地统计口径一致性和数据可得性等问题,现有的数据或未能准确刻画其发展全貌。本文希望通过剖析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切实的政策建议。

1. 现代语言服务产业的概念与界定

语言服务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之一。据语言服务咨询公司CSA Research统计,2022年全球语言服务产值突破50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产值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公布的数据,国内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产值从2015年的282.2亿元(约44.97亿美元)稳步上升到2022年的650亿元(约91亿美元),涨幅达130.3%。截至2022年12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企业注册信息数据显示,国内企业经营范围包含翻译及语言服务业务的有581,913家,相较2021年底增长158,366家;以翻译及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为10,592家,相较2021年底增加936家。以翻译及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全年总产值为650.05亿元,相较2021年底增长95.57亿元,年增长率为17.2%。①

在国际上,语言服务(Language Service)一词通常与“语言服务提供商”(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一同使用,强调的是语言服务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作为学术理论概念来探讨则不多见。在中国,语言服务作为术语概念最早见于2005年9月举办的“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语言服务”一词在中国翻译界和跨语言的服务工作领域被广泛使用(袁军 2014)。国内学者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语言服务”进行了定义。袁军等学者提供了以翻译服务为核心的微观视角,倾向于认为语言服务是一种语际信息转换服务。袁军(2014)认为语言服务是通过语言信息转换产品、服务和技术等帮助人们解决语际信息、交流中出现的语言障碍的服务活动。在宏观层面,语言服务则被定义为使用语言及其衍生品(如文字、语言知识、技术等)来满足政府、社会以及家庭和个人需求的行为和活动。赵世举(2012)认为语言服务是行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内容或手段为他人或社会提供帮助的行为和活动。李宇明(2014)认为语言服务就是利用语言(包括文字) 、语言知识、语言艺术、语言技术、语言标准、语言数据、语言产品等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政府、社会及家庭、个人的需求。屈哨兵(2018)则将其定义为国家或者其他团体与个人以语言文字作为资源手段为社会团体各种单元及个体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各种活动。

中国翻译协会在2010年召开的中国国际语言服务研讨会上,首次使用“语言服务业”一词,把语言服务业分为语言服务内容产业、翻译技术产业和语言服务能力产业。黄少安等(2012:25)提出了“语言产业”的概念,将其定义为“语言产业主要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生产语言类产品或者语言服务,满足国家或者个人对各种语言类产品或者语言服务的多层次需求”。陈鹏(2012:17)将“语言产业”定义为“以语言为内容、材料或是以语言为加工、处理对象,生产出各种语言产品以满足各种语言需求的产业形态”。屈哨兵(2012:46)将语言产业定义为“以语言服务作为生产和经营手段的事业”。王立非等(2020)认为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语言服务以获取服务利润为目的,是一种商品化的劳动。语言服务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可以分为语言服务产品、语言服务技术和语言服务活动三大类。

根据既有文献,语言产业、语言服务业、语言服务产业三个术语在实际应用中多有交织和重叠,但是三者之间仍然有所差别。其中,语言产业的定义最为宽泛,涵盖了所有与语言相关的经济活动。这个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其应用跨越了多个领域和行业,并不局限于单一的产品或者服务形式。语言服务业通常用于指代提供语言相关的具体服务和行业,例如口译、笔译、语言教育、本地化服务、语言测试和评估等。语言服务产业侧重于语言服务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不仅包括语言产品和服务本身,更涉及语言服务产业链的各环节和语言服务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角色。随着语言服务的进一步商品化,语言服务产业也将经历快速的发展和扩张,成为具有显著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产业之一。语言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叠加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更是为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采用“语言服务产业”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通过语言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语言需求,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服务业。语言服务产业链条完整,人员结构多样,技术应用广泛,具备跨行业、跨学科和国际化的特征。现代语言服务产业的产业链涵盖语言产品与服务的生产、销售或交付和消费等环节,具体包括语言资料获取、语言资料初步加工、语言资料深加工、语言产品与服务销售、售后服务与支持、语言技术研发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等部分。语言服务从业人员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包括翻译与本地化公司、语言培训机构和语言咨询公司等语言服务供应商;语言专家、内容创作者、内容编辑、审校人员、项目经理、销售人员、技术支持、研发人员等语言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现代语言服务产业涵盖口译、笔译、口译、本地化、语言培训、语言咨询、跨文化服务等领域,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语言学、翻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跨学科融合为语言服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现代语言服务业的技术应用广泛,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机器翻译(MT)、自然语言处理(NLP)等先进技术提高语言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现代语言服务业逐渐具备国际化特征,语言服务的对象更加多样,语言服务供应商跨国运营能力有所提升,国际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完善与推广。

2.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21年大湾区GDP总量约15万亿元,平均增长率为 10.8%,以不到全国1%的土地面积以及5%的人口总量,创造了全国12%的经济总量(吴涛 2023)。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关三货币的特点,既赋予了大湾区独特的竞争优势,也给其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往来交流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自然也离不开语言服务。及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进行梳理、规划、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香港的主流语言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其中,粤语为大多数本地居民交流的首选方言,英语由于历史原因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一直保持其官方语言的地位,并在政府、立法机构、司法机构以及教育和商业领域中广泛使用。随着1997年香港的回归,普通话也被纳入官方语言体系,在两文三语的政策下,普通话在口语交流中的使用日益增加。随着葡萄牙语使用人口的减少,粤语逐渐成为澳门官方场合和日常交流的主流语言。目前,葡萄牙语在政府和司法机关中仍在使用,但是使用场景相对较少。随着澳门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加深,普通话的使用也逐渐增加(Tae-Hee &Kane 2021)。澳门作为多语言和多元化的社会,目前以汉语、英语、葡萄牙语作为社会主流语言,其中汉语和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英语则在商业和旅游场景中广泛应用(Lam &Ieong 2022)。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东省的其他地级市主要使用的语言是普通话、粤语和英语。其中,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在政府机关、教育系统、媒体以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人们交流的主要语言。粤语是广东省的地方语言,尤其在珠三角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广泛的使用群体。在广州、深圳等城市,粤语不仅是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语言,也在地方电视台、广播站等媒体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英语在广东省的商务、教育以及旅游等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加,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

粤港澳大湾区九市的语言资源丰富,呈现多语言、多文字的语言特征,涵盖了汉语(普通话、粤方言)、英语、葡萄牙语、印地语、泰语、马来西亚语等语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湾区,在开展国内外的经济、商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大湾区的语言服务可能会涉及200种语言(含方言)(李宇明、李艳 2019)。

根据2023年4月发布的《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语言服务竞争力报告:粤港澳大湾区评价》,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22年大湾区的语言服务总产值为124.5983亿元,占大湾区GDP总产值的0.09%。广东省九市语言服务总产值占大湾区GDP总产值的0.08%。由于数据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等原因,香港和澳门的语言服务产值尚且难以确定,但是根据大湾区的发展趋势和两地的经济特点,可以大致推断香港和澳门的语言服务产值对整个大湾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从需求侧角度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语言服务需求主要来自金融、法律、会展等高端服务行业,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其语言服务需求则主要集中在旅游、酒店、娱乐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国际化程度高,对语言服务的需求较大。而广东省的几个地级市则在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发展促进了对语言服务的需求,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语言服务需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一体化的推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区域内的语言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不仅包括传统的翻译和口译服务,还扩展到了本地化、多语种信息处理及跨文化交流咨询等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从供给侧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企业众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集聚于广州和深圳两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海外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人才储备相对充足。大湾区开设外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院校达到70所,其中广东共有56所高校开办相关专业,占大湾区开办院校总数的80%,香港10所高校开办了外语或者翻译专业,占14%,澳门4所高校开办相关专业,占6%(王立非 2023)②。

粤港澳三地语言服务学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学术交流与人才交流频繁。三地都设立了语言事务管理的职能部门,例如,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语文教育处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语言推广中心,负责监管和协调粤港澳三地的语言文字工作。香港和澳门设立了语言学会,负责研究和推广当地的语言学和语言文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技术发展迅猛。深圳市的语言科技研发和创新名列前茅,集聚了华为、腾讯等信息科技龙头企业和诸多语言科技企业,语言智能技术和机器翻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领先于大湾区其他城市,语言智能产品丰富多样。香港和澳门对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语言服务领域的应用则显示出不同的特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科技创新中心,对语言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法律科技、会展服务等领域。澳门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休闲中心,其语言服务技术的发展主要聚焦于旅游、娱乐和酒店行业的需求。这些行业对语言服务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提升游客体验和满足多语种服务的需求上,因此,澳门在多语种,尤其是中葡英三语的即时翻译技术、导游语音解说技术以及多语种客户服务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投入和创新。整体上,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和技术发展呈现出区域内合作与专业化并进的特点。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三地在语言服务技术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增强,共同推动了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

3.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面临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值占比逐年上升,企业数量增长迅速,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提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语言服务产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面临着以下问题:

3.1 产业顶层设计缺乏

3.1.1 对于语言服务的价值缺乏广泛共识和统计口径

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语言服务产业的概念定义和范畴界定方面仍存在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语言服务的产值和规模难以准确估算。由于粤港澳三地的统计口径一致性和数据可得性问题,目前的统计数据难以准确刻画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对该产业的发展和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3.1.2 缺乏统一的语言服务规划和标准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缺乏统一的语言服务规划和标准,不同地区和供应商的语言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言服务市场的混乱和低效,影响了语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部分中小型机构难以生存,恶性价格战可能使得服务质量进一步下降,影响行业声誉。

3.1.3 缺乏长效的人才培养和交流计划

随着大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语言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语言服务行业对于高质量的多语言人才的需求增长迅猛。由于大湾区在语言和文化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人才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具备极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目前,粤港澳三地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以高等教育阶段培养为主,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人才培养存在断层,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协同。缺乏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目前,粤港澳三地在语言服务人才交流方面虽有合作,却尚未建立长效的交流合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质资源的共享。

3.2 高端语言服务资源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外语院校和外语专业,语言服务机构,特别是翻译机构的数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语言服务市场尚不成熟,语言服务供应商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现存语言服务供应商的规模和能力难以满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对高质量语言服务的需求。

3.2.1 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不足

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指的是在语言服务领域具有极高的语言技能、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通晓法律、医学或科技等专业知识,可在不同领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解决方案。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政府和国际组织等都对高端复合型语言人才具有相当高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ChatGPT等大模型在大量数据的帮助下,在自然语言处理、翻译和写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能够理解和处理复杂模糊语境、不同文化的微妙差别和深入了解不同专业术语、规则和背景知识的高端复合型语言人才仍具有较高的价值和需求。

由于目前的语言教育和培训多侧重于语言技能培训,语言服务实践教学和专业知识教育相对缺乏,导致多数语言专业的毕业生难以达到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的标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部分简单的语言服务任务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难免对语言服务人才的发展前景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语言服务人才进入该领域的意愿。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也有可能被其他提供更高薪资和更好发展前景的行业吸引,造成语言服务行业的人才流失。

3.2.2 专业领域语言服务相对不足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大湾区对专业领域的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现有的人才储备却难以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上大部分语言服务人员缺乏专业领域背景,专业领域服务人员也存在着语言能力欠缺的现象,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领域服务人才相对稀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和多元化的国际大都市,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两文三语的语言环境,对于从业者的语言能力非常重视。以每年吸纳数十万就业人口的金融业为例,王海兰等(2021)对香港十家银行在官方网站上发布的招聘信息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语言能力已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是进入香港金融领域劳动市场的基本能力之一。香港对于中文和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多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澳门的产业以旅游和博彩业为主,这两个领域对多语种的需求极大,其劳动人口语言呈现多种语言交融的特征。广东省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产业以贸易、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其语言需求主要为普通话和英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其他语种,特别是东南亚和中亚语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对于专业语言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湾区现有的专业领域语言服务人才供给却未能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3.2.3 非通用语言服务相对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枢纽。在对接英联邦国家和葡语国家的交流中,香港和澳门的独特地位和语言优势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香港与英联邦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较强,而澳门因其历史背景与葡语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可以在中葡语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桥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多语服务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可以预见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沿线的交流将会呈爆发式增长,对于小语种服务的需求也会大幅增长。然而,现阶段大湾区非通用语服务人才缺口较大,未能满足高质量的语言服务需求。

3.3 语言服务数字化进程缓慢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与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飞速发展,给语言服务带来了很多新机遇和突破,颠覆性技术创新将会重塑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格局,可以预见未来语言服务产业将会进一步数字化和智能化。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国内具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达588家,相较于2021年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增长率达113%;从地域分布来看,采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的企业主要位于广东省,占比达19.2%。大部分的语言服务供应商认可机器辅助翻译模式,表达了加大投资机器辅助翻译技术的意愿。目前除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头部语言服务供应商,创新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部分语言服务供应商当中普及率较低。部分语言服务供应商,尤其是中小型的供应商,仍然依赖传统的翻译方式,数字化转型的速度相对滞后。

3.4 语言服务缺乏国际化视野

在全球语言服务市场竞争中,拥有国际化视野的语言服务供应商能够更好地把握全球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根据客户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提供定制化服务,学习国际先进的语言服务行业标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和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缺乏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已经成为制约语言服务供应商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大部分企业局限于本地市场,缺乏面向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服务质量和水平无法与国际接轨,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有效的竞争。

在美国语言服务咨询公司CSA Research发布2022年“全球百强语言服务商榜单”(The Top 100 LSPs: 2022)中,中国有12家语言服务商上榜,粤港澳大湾区有两家语言服务供应商上榜,均位于深圳市。在CSA“亚太地区TOP 30语言服务商”(Top 30 LSPs in Asia-Pacific:2022)榜单中,中国有16家语言服务供应商上榜,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供应商有三家供应商上榜,均位于深圳市。

4.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未来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虽然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将围绕着国际化、数字化和专业化三个方向发展。

4.1 加强大湾区语言服务顶层设计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强对语言服务产业的顶层设计,明确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和路径,制定语言服务行业的大湾区标准、规划与政策,完善语言服务行业的准入和认证机制。引导语言服务供应商建立健全语言服务管理体系,鼓励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严控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增强政产学研的合作与互动,由相关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牵头,定期进行市场需求调研,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增强与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为高校在专业领域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提供现实依据,鼓励高校加强对金融、法律、医疗、科技等专业领域语言服务的研发与人才培养,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4.2 培养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

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加强对语言服务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鼓励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设多元化的语言服务专业和培训项目,培养“X+智能”型,具备专业技能和跨领域知识,有较强文化理解能力和包容度,能熟练使用先进智能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鼓励高校针对语言服务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创新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语言人才培养规划,确保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调整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实践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实际所需技能。鼓励高校与业界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磨炼专业技能。企业可以向高校提供实时的人才需求信息,帮助高校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

通过制定税收和人才等优惠政策,鼓励大湾区语言服务人才的流动。增强粤港澳三地的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育合作框架,鼓励三地高校开展交换生项目,定期开展三地师资培训和交流访问。积极开展粤港澳地区联合培养项目,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提升语言服务人才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建立粤港澳地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包括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举办粤港澳学术研讨会,邀请三地的教育专家和语言服务人才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和挑战。鼓励三地的教育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共同推进语言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

4.3 推动大湾区语言服务数字化转型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大对数字化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业界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培养数字科技和语言服务的跨领域人才,为语言服务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提供足够的人才服务。鼓励传统语言服务供应商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鼓励有科技创新优势的语言服务企业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投入,推动数字化技术在语言服务产业的应用和推广。位于深圳等城市的语言服务供应商应充分利用自身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和应用智能翻译工具和平台,满足多样化的语言交流需求,积极推动语言服务产业的升级与创新。

4.4 拓展大湾区语言服务国际化视野

鼓励语言服务供应商加强与国际语言服务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和完善大湾区语言服务企业的国际营销渠道,积极参与国际语言服务项目竞标和合作,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积极与国际翻译组织、认证机构等开展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进的翻译服务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争取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行业认证与国际认证之间的互认,便利从业人员在国际市场的流动和交流。积极参加和组织国际语言服务相关活动,与国际翻译组织、认证机构共同开展翻译人才培训项目,提高翻译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5. 结语

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该区域的语言服务产业存在顶层设计缺乏、高端语言服务资源不足、人才培养和交流计划不完善、数字化进程缓慢、国际化视野不足等问题。为了推动语言服务产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并加强对高端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和交流,提升语言服务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推动数字化转型,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拓展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市场交流合作,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通过这些努力,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将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附注

①数据来源:《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3)》。

②数据来源:王立非教授于2023年5月4日在粤港澳大湾区智能语言服务产业论坛上的报告。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语言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语言是刀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