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初探

2024-05-27田琳杨力苈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

田琳 杨力苈

DOI: 10.16750/j.adge.2024.05.004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研究生教育政策,在总结各类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围绕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涉及全球性人才、知识生产与转化、经济贡献、文化传创、软实力等多个维度,兼具国际可比和中国特色两重特征,特别强调研究生教育对公共福祉的贡献。构建该评价体系旨在以评促建,引导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方面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社会服务;公共福祉;以评促建

作者简介:田琳,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长沙 410082;杨力苈(通讯作者),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香港 518118。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主题,集中体现为发展导向的政治性、发展目标的全面性、发展结构的合理性、发展方式的创新性、发展动力的内源性及发展评价的科学性[2]。

研究生教育的评价工作,特别是围绕研究生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服务支撑能力评价,需遵循科学原则且不断创新[2]。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容易被评价的”教育活动与成效,涉及指标包括学位点数、导师数、各类课题数、科研经费、论文发表数等[3],而那些难以被评价与衡量的教育活动与成效则逐渐被忽视。同时,前述评价指标多涉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维度,极少关注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维度。作为高等教育的尖端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包括项目成果转化、社会与政策咨询服务、社会横向合作、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4]。研究生教育既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贡献人力与智力成果[5]。由此可见,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6]。

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评价工作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部分问题[7-8]。在此背景下,关注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方面协调发展,应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国外研究生教育评价中的社会服务维度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批判性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成为构建我国本土评价体系的重要资源。本研究主要关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在研究生教育评价工作中开展的有关社会服务维度的评价实践。

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价以高校自评和社会评价为主、政府评价为辅,主要围绕研究生教育的各培养环节、支持性资源、教师质量等展开,相对忽视对社会服务的评价。以高校自评为例,其评价体系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三大环节,即输入、培养、输出。输入环节包括针对招生及教师招聘而实施的准入资质评价;培养环节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效、教师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过程评价;输出环节则主要涉及学位授予及学生毕业后的相关事务,以总结性评价为主。除对研究生教育各环节实施的评价,高校定期也对本校研究生教育实施整体性评价,这类评价常在院校背景和教育成效两个层面进行。院校背景评价通常包括院校使命与目标,规划、资源配置与更新,院校资源,领导与治理,行政管理,学术自由,院校总绩效。教育成效评价包括:招生及学生保持率、学生支持性服务、教师、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相关教育活动以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9]。可以发现,高校自评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提高和改进,其中與社会服务相关的内容仅体现在审视既定目标是否因学科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而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凸显了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发展衔接的关注,部分原因是为了吸引社会经费和获得社会支持[10]。

英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由五大主体参与构建的内部和外部评价体系构成,内部评价体系主要涉及高校自评,外部评价体系包括政府政策导向、非官方的独立机构、第三方治理机构及专业与法定团体实施或推动的评价和专业认可、新闻媒体通过各类型排行榜向公众提供高等教育的信息。其中,英国的高校自评与美国类似,同样关注学生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结果,以衡量所授课程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而英国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REF)则首次将研究的影响力(impact)、特别是社会影响力引入科研评价当中,对研究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这反映出英国对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对社会服务功能的关注。

澳大利亚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联邦政府、州和领地政府、高校、专业团体和第三方评价组织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重点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和财务、国际化等维度,涉及教师表现、学生体验、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薪酬、研究生科研经历等指标。其中,澳大利亚政府组织开发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GDS)和研究生科研经历调查(PREQ),主要关注毕业生工作任职情况、就业率、在校学习成绩及科研产出、科研资源、论文要求与学术标准等[11-12],强调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总的来说,与美国和英国类似,澳大利亚虽然也试图通过评价激励研究生教育顺应外部社会变化,但其评价体系中暂未有直接与社会服务相关的内容。

上述三国的研究生教育评价大都聚焦于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教师水平和科学研究等维度,社会服务维度相对而言受到忽视,仅有的关注体现在三个国家对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契合度以及英国REF中对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力的评价。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实践及其社会服务维度

从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的现状来看,外部评价是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外部评价主要由国家行政部门主导,且外部评价对内部评价具有强大的引导和约束作用[13]。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基本形成了常态监测、动态调整、多元综合的外部评价体系。其中,学位授权审核、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价、学科评估、专业学位水平评价、学位论文抽检、“双一流”建设及其成效评价等评价项目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具有较强引导和约束作用,在展现研究生教育外部评价体系的现状与特征时有着一定的代表性[14]。例如,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自2002年起依据学科目录,按一级学科口径定期开展整体水平评估(以下简称“学科评估”),目前已进行了五轮。2020年开展的第五轮学科评估采用的指标体系涉及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与艺术/设计实践)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四个一级指标[15]。其中,在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一级指标中设置了“社会服务贡献”二级指标,请专家综合考察本学科社会服务贡献的总体情况和“代表性案例”,引导学科建设更加关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16]。通过开放性的案例评价,充分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性发展成果,彰显学科建设成果对国家、地区、行业发展做出的特色贡献,引导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7]。学科评估虽不是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的,但其评价目的和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中均有提及相关内容,如“贯彻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针……服务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内涵发展的大局;深入贯彻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按照‘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价值导向……”[16]。

总的来说,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由政府主导、发起并实施。在评价过程中,高校需要进行自评,主要体现为提供自评报告。就社会评价而言,我国虽暂未有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第三方评价,但存在多种类型的大学评价,仍可作为研究生教育评价的参考。例如,软科自2015年起每年发布“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其前身是“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该排名设置办学层次、学科水平、办学资源、师资规模与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端人才、重大项目与成果、国际竞争力等共10个评价模块,细分36个评价维度,内嵌100项评价指标。其中,服务社会模块涉及服务平台、专利成果、成果转化三个指标[18]。

此外,近年来,诸多国内学者针对研究生教育评价进行了新的探索。例如,盛明科和唐检云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与维度出发,提出一套由物质条件投入、导师队伍建设、培养管理情况和外部评价四个维度组成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9]。刘春惠和王战军将研究生学位进行分类后构建起针对不同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涉及师资、教学、论文、社会评价、实践等多项一级指标[20]。李圣等学者也试图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生源质量、培養质量、学位质量以及发展质量四个一级指标[21]。王传毅等学者在总结各类质量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出包含条件支撑力、国际竞争力、社会贡献力和大师培养力四个分指数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其中,社会贡献力指数关注研究生教育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通过研究生的相对收入(即研究生平均收入相对于本科平均收入的倍数)和研究生的就业率进行衡量[22]。张东明等学者设计出涵盖学生发展、师资队伍、学校条件以及利益相关方满意度等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旨在为面向一流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23]。黄宝印等学者构建了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从充分度、贡献度、保障度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贡献度指标指的是知识贡献、经济贡献、社会贡献三个方面;其中,因研究生教育的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相对难以测量或是依据统一测量标准,所以秉承简约性原则,采用专利合作条约数(简称“PCT专利数”)来进行衡量[24]。

目前国外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对社会服务维度的关注度较少,对师资、学生、教学保障条件、学生就业等关注较多,暂无指标涉及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或是社会贡献;相比之下,国内近年来对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社会贡献关注渐增,主要包括智库、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研究生就业率和研究生收入等。以上指标为我们从社会服务视角探索研究生教育的功能与贡献提供了启示。但目前看来,这些指标还难以囊括研究生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部内容并体现其社会贡献。

可以发现,国内外仍未出现基于社会服务功能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或是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出发,基于公共福祉视角去衡量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贡献。研究生教育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基础,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构成[14];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评价体系。因此,研究生教育理应树立“贡献”的价值取向,通过培养高端人才、产出重量级科技成果等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社会作出显著贡献[25]。

三、公共福祉视角下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20世纪后期,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直接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之后,研究生教育不仅发挥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生力军的作用,而且成为科技发展和科技产业创新的温床,从而受到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当今时代,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价值,研究生教育也对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6]。总的来说,从定位与价值功能上讲,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人才或管理类人才,形成尖端的研究成果,并通过高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社会服务价值。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将学术资本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彰显文化资本在社会资本中的重要地位,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27]。

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多项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中也反复强调研究生教育为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能,涉及以上社会服务维度中的多项内容(见表1)。

然而,以上政策虽在宏观层面触及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但未能细化其具体的实践路径,也未涉及相关的评价标准。这也反映出,虽然宏观层面上,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社会服务功能不容忽视,但在微观层面上,研究生教育仍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是产生正外部性的私人物品(private good)[28]。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具备竞争性(博士生教育更突出);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具备排他性,教育提供者可基于潜力或经济能力排除一部分人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可能性[28]。并且,与其他阶段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的直接成本更高[29],就读门槛更高,资源更为稀缺,其竞争性和排他性更强,因此其私人物品的性质更强。也就是说,接受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个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最大受益者是研究生自身。不计回报地惠及他人和社会并非就读研究生的直接动机,而那些直接面向个人专业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国内外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中,人们更多关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效果、学生满意度等内容,较少关注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贡献。若继续强调研究生教育的私人物品性质或者将其视为“公共提供的私人产品”(publicly provided private goods)[30],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贡献是否更易被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最大化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贡献?如何让研究生教育更多关注自身对外部社会的贡献?如何使公众、外部社会最大程度上共享研究生教育所带来的公共利益?这需要我们从公共福祉的视角出发,再度审视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公共福祉(public good)广义上被定义为任何不仅限于个人的益处[31]。与普遍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一样,研究生教育也汇聚了大量资源,有能力也有责任为社会的公共维度做出贡献。然而,研究生教育的公共价值在实际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如应用于评价体系之中)和资金支持;与私有价值(如研究生就业、雇主评价)相比,研究生教育的公共价值(如对社会公平、创新、包容和稳定等的贡献)相对抽象且不易量化。但是,仍有学者在教育、经济和政治领域对公共福祉进行了诠释与衡量,可为本研究提供启示。

在教育领域,马金森(Marginson)和杨力苈总结了高等教育贡献于公共福祉的具体表现形式,表现在国家层面的合作生产力、共同社会素养、更广泛的社会流动、国家/地区软实力提升等,国际层面的全球化科研系统及多样化知识、自由批判探索的共有空间、交流/沟通/写作/流动系统,并指出高等教育有助于推动团结、包容、宽容、平等、普遍自由、人权和/或能力的广泛进步[32-33]。博雅杰娃(Boyadjieva)和艾列娃(Ilieva-Trichkova)构建了衡量高等教育贡献于公共福祉的评价体系,涉及高等教育的可及性、可用性和可负担性,该评价体系主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34]。进一步,博雅杰娃和艾列娃使用这一框架来衡量成人教育对公共福祉的贡献,其核心关注点在于参与度,即公众获得成人教育的机会[35]。在经济领域,费尔伯(Felber)、桑切斯(Sanchis)等学者采用“经济促进公共福祉”模式,试图根据组织创造不同类型价值的能力来衡量某个组织对公共福祉的贡献,涉及人类尊严、社会团结和正义、环境可持续性、社会透明与共同决策[36-37]。梅因哈特(Meynhardt)的研究引入了第三公共价值地图集(third Public Value Atlas),该地图集确定了组织在四个方面对公共福祉的贡献程度,包括任务完成(在其核心业务中表现良好)、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社会凝聚力(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道德(表现在行为得体之上)[38]。在政治领域,贝达德(Bedard)创建了共同利益指数(Common Good Index,CGI),基于人类功能/能力(human functioning capabilities)来衡量公共福祉(人类繁荣),该指数旨在评价公共政策的实际用途,涉及以下指标:生活质量指标,身体健康指标,生命指标,感官、想象力和思维指标,情绪指标,实践理性指标,环境指标,工作指标,养育指标,娱乐指标[39]。

同时,在高等教育语境中,田琳与刘念才借鉴公共福祉等概念指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主要涵盖依托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功能、高等教育机构参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活动。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服务主要涉及以下七个维度[40]:①公共利益服务(serving public goods),高等教育机构通过与外部社会的互动为社会带来益处,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和互利性等特征;②公共政策服务(public policy service),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智囊团为城市和国家的政府建言献策,提供政策咨询服务;③经济服务(economic engine),高等教育机构与经济领域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通过技术转移,提高生产力、促進当地就业等;主要形式包括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科技园、校办企业等;④公民教育(sites of citizenship),高等教育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道德感,培养关心社会发展的公民;⑤构建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高等教育机构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发挥根本性作用并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⑥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高等教育机构为学校教育之后的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的教育活动;⑦校友服务(alumni service),高等教育机构为已毕业的校友提供工作、实习、教育、培训机会,以及体育场馆和图书馆等校园设施。通过与校友的密切联系,高等教育机构建立起由校友组成的全球学术和职业网络并有机会获得校友捐赠等帮助和支持。

由此可见,公共福祉广泛存在于教育、经济和政治等多个领域,是超越了个体层面私有价值的公共利益。因此,基于公共福祉视角解读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强调研究生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及其使公众和外部社会最大程度受益的潜力,将使研究生教育更具公共价值与包容性,也将一些原本不易被量化、因而被广泛忽视的社会服务功能(如公共政策服务等)重新引入评价视野当中。

四、基于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

基于上文公共福祉视角下对研究生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探索,本文尝试构建基于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以凸显其对公共福祉的贡献。

评价体系采用三层递阶树状结构,将公共福祉视角下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设为总目标层,下设准则层和指标层(见表2)。准则层基于具体任务要素建立,包括但不限于全球性人才、知识生产与转化、科研合作、人员流动、经济贡献、国家治理水平、人民生活提升、文化传创、软实力等。指标层中具体指标的选择结合了研究生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对公共福祉的贡献等内容。

指标选取的原则有:①代表性,即指标能体现社会服务功能视角下研究生教育的共性;②共识性,即指标能被广泛接受和引用,便于公众理解;③可行性,即指标在公共统计数据中存在、数据相对较易访问获取;④简洁性,即指标体系尽可能精简,选取关键核心指标,不使用指标众多的复杂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共包含准则层内的9个一级指标和指标层内的24个二级指标(见表2)。该指标体系含有量化指标和质性指标,量化指标通常来源于公开可获取的第三方数据库等,质性指标通过开展实地调研(访谈或问卷)或院校案例资料获取;指标体系兼具国际可比与中国特色两重特征,既可应用于国际比较,也适用于国内比较。国际可比指标突出普适性,适用于评价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如国际专利转让比例、国际合作论文情况、外籍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国际流动、新型高端智库等;中国特色指标突出中国文化和元素,可细化为前沿性资政研究成果、知名文创教育产品等。

1.全球性人才

全球性人才维度关注研究生的全球性意识、全球社会参与度等,通过全球公民和全球领先两个指标进行衡量。全球公民指的是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具有国际、跨文化经历的研究生,就职于国际性组织、参与全球事务的毕业生等;全球领袖指的是在重要国际组织或是各国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的已毕业研究生。

2.知识生产与转化

知识生产与转化维度关注研究生教育应对社会公共问题(如环境变化、疫情防控等)的能力、研究成果的质量、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研究成果的转化情况等,通过研究生对顶尖期刊论文、高被引论文、国际专利转让比例的贡献等指标进行衡量。

有关研究生对这类论文的贡献度的测算可以参考袁本涛等已发表的较为成熟的测算方法[41-42]。顶尖期刊论文指的是发表在各学科领域国际顶尖期刊上的论文;高被引论文指的是在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中,按字段和出版年份引用排名前1%的论文,即ESI前1%论文;国际专利转让比例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特定学科国际专利转让数与国际专利授权数之比。

3.科研合作

科研合作维度关注研究生教育对国内、国际科研合作(回应国内问题、国际问题等)的贡献,通过研究生参与发表国内合作论文、国际合作论文、校企合作论文等指标进行衡量。国内合作论文指的是在国内外权威数据库中(如,知网和科睿唯安)中国学者合作发表的论文;国际合作论文指的是在国外权威数据库中(如,科睿唯安)中外学者合作发表的论文;校企合作论文指的是在国内外数据库中(如,知网和科睿唯安)中校企合作发表的论文。

4.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维度关注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的国际流动,外籍师资,国际研究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内的研究生实践导师流动等,通过研究生导师国际流动、研究生国际流动、外籍研究生导师、国际研究生、跨领域流动研究生导师等指标进行衡量。研究生导师国际流动指的是导师在海外获得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研究生国际流动包含中国研究生向外流动及来华研究生向内流动;外籍研究生导师指的是非中国籍研究生导师;跨领域流动研究生导师指的是来自非高校的其他机构(如,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实践导师。

5.经济贡献

经济贡献维度旨在衡量研究生教育对区域、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通过研究生就业率和研究生创业项目等指标进行衡量。研究生就业率指的是特定时期内毕业的研究生中已就业学生占总毕业生的比例;研究生创业项目指的是由研究生主持的、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影响的创业项目。

6.国家治理水平

国家治理水平维度关注研究生教育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支持、对社会稳定的贡献,通过新型高端智库和前沿性资政研究成果等指标进行衡量。新型高端智库指的高校内部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具备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前沿性资政研究成果指的是由研究生参与的、被国家和省市级相关部门采纳的、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资政研究成果。

7.人民生活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维度关注研究生教育对社会公平的促进(如研究生教育入学、就业情况),研究人员的科普工作对人民科学、人文素养的提升等,研究生教育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对提升知识素养的作用等,通过研究生入学人数、研究生毕业去向、面向公众的科普项目、继续教育项目等指标进行衡量。研究生入学人数指的是特定时期内研究生的入学人数;面向公众的科普项目指的是研究生培養单位组织或开展的向公众开放的科普项目;继续教育项目指的是研究生培养单位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一系列持续性的继续教育项目。

8.文化传创

文化传创维度关注研究生教育在促进文化繁荣上的作用,包括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为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支持,推动社会、校园内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学生跨文化适应性提升,促进国际文化沟通交流、进而推动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提出对社会有创新、引领性的新思想等,通过知名文创教育产品、文化交流项目/会议、研究生跨文化能力等指标进行衡量。知名文创教育产品指的是研究生及其所在培养单位开发、设计的一系列文化创新创意类教育产品;文化交流项目/会议指的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或开展的有益于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项目和会议等;研究生跨文化能力指的是研究生具备的多语言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文化整合能力以及开放包容的精神与合作的态度。

9.软实力

软实力维度关注高等教育机构提升本区域、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通过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国际影响力等指标进行衡量。人才高地建设工程指的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打造人才创新生态环境、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上的一系列实践、举措和政策;国际影响力指的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在主流国际排名中的表现。

五、结语

本研究在检视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国内外对公共福祉的衡量框架、国内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基础上,首次构建了基于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涉及全球性人才、知识生产与转化、科研合作、人员流动、经济贡献、文化传创、软实力等多个维度,从而凸显研究生教育对公共福祉的贡献,以期达到以评促建,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仍需进一步检验与应用,在未来的研究中,需确定各指标评价方式和权重,也要通过积累更多国家研究生教育相关数据,加入更多能够反映研究生教育社会贡献的指标,以期进一步优化当前基于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20-07-29) [2023-02-20]. https://www.gov.cn/xinwen/2020 -07/29/content_5531011.htm.

[2]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時代、新主题、新担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9): 1-9.

[3] 王超, 郑虹, 丁义浩, 等. 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研究: 回顾与展望[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6): 82-89.

[4] 李济琛. 研究生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9): 60-64.

[5] 王战军, 蔺跟荣, 张泽慧. 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8): 27-30.

[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高等教育与区域: 立足本地 制胜全球[M].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2.

[7] 孙健, 褚艾晶. 基于AGIL模型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10): 34-36.

[8] 洪煜, 钟秉林, 赵应生, 等.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7): 41-46.

[9] 美国中部州高等教育委员会.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估[M]. 谢笑珍, 译. 北京: 北京?学出版社, 2013: 14-72.

[10] 刘继安, 杨楚翘. 美国研究生学位项目自我评估体系的特征及其启示[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7): 60-63.

[11] 俞婷婕, 肖甦. 澳大利亚高校本科教学绩效评估之管窥[J]. ?较教育研究, 2008(3): 31-35.

[12] Graduate Careers Australia. 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overview[EB/OL]. (2012-02-01) [2023-09-16]. http://www.graduatecareers.com.au/files/research/start/agsoverview/ctags/preqo/.

[13] 黄福涛.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趋势与中国的选择[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1): 114-124,191.

[14] 周文辉, 赵金敏. 中国研究生教育外部评估体系: 政策检视、问题剖析与完善路径[J]. 大学教育科学, 2022(6): 52-61.

[15] 教育部.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EB/OL]. (2020-11-03) [2023-08-2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 _2020/202011/t20201102_497819.html?eqid=a199d25d0000efcd00000003642e7e4b.

[16]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概览[EB/OL]. [2023-05-23]. https://www.cdgdc.edu.cn/ dslxkpgjggb/dslxkpggzgl.htm.

[17] 黄宝印, 林梦泉, 任超, 等.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估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 13-18.

[18] 软科.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方法[EB/OL]. (2023-07-11) [2023-08-23]. https://www.shanghairanking.cn/methodology/ bcur/2023.

[19] 盛明科, 唐检云.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框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7): 13-17.

[20] 刘春惠, 王战军. 基于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2): 9-13.

[21] 李圣, 李勇, 王海燕.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与研究——基于PSO-AHP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实证[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5): 53-59.

[22] 王传毅, 徐冶琼, 程哲. 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 构建与应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12): 56-62.

[23] 张东明, 李亚东, 黄宏伟. 面向一流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初探——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2): 60-67.

[24] 黄宝印, 黄海军, 乔文君, 等. 世界主要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數: 内涵、框架与测度[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1): 21-26.

[25] 王战军, 李明磊. 中国高水平研究生院评价: 特性、指标和方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 42(2): 33-40,68.

[26] 别敦荣.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要求和战略重点[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2): 15-27.

[27] 林莉萍.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价值博弈与优化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 2018(6): 124-128.

[28] 彭湃, 黄海军, 张玉丹.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经济属性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1): 29-36.

[29] 李锋亮. 研究生教育经济学是门“富矿”[N]. 中国科学报, 2020-08-04(5).

[30] 斯蒂格利茨.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116.

[31] 杨力苈, 范丽珺. 高等教育的贡献与价值: 中西话语体系下的概念辨析与本土建构[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3, 44(6): 21-30.

[32] MARGINSON S. Global cooperation and nat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y sector[M]//WU Y, WANG Q, LIU N C.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 and seeking n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ributions. Rotterdam: Brill Sense Publishers, 2019: 13-53.

[33] MARGINSON S, YANG L.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outcomes of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ison of Anglo-American and Chinese approaches[J]. Globalisation, societies and education, 2022, 20(1): 1-31.

[34] BOYADJIEVA P, ILIEVA-TRICHKOVA P. From conceptualisation to measur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common good: challenges and possibilities[J]. Higher education, 2019, 77: 1047-1063.

[35] BOYADJIEVA P, ILIEVA-TRICHKOVA P. Adult education as a common good: conceptualisation and measur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018, 37(3): 345-358.

[36] FELBER C, CAMPOS V, SANCHIS J R. The common good balance sheet, an adequate tool to capture non-financials?[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4): 3791.

[37] SANCHIS J R, CAMPOS V, EJARQUE A. Analysing the economy for the common good model. Statistical validation of its metrics and impacts in the business sphere[EB/OL]. (2020-09-13) [2022-10-23]. https://web.ecogood.org/media/ filer_public/1c/5c/1c5c60d0-efb3-4daa-a6ed-e445b0c2db1f/report_ecg_english_20.pdf.

[38] MEYNHARDT T. The public value atlas: measuring the common good? in the common good in the 21st century. UK: Convoco[EB/OL]. (2018-05-30) [2022-10-23]. https://www. alexandria.unisg.ch/entities/publication/f7314752-5f00-463d-9fbf-628b386c0c88/details.

[39] BEDARD A T. Introducing the common good index and a common good immigration ethic (doctoral dissertation) [EB/OL]. (2011-05-01) [2022-10-23]. https://search.proquest. com/openview/cb7b71058e6203714cf3727d22220484/1?pq-origsite=gscholar&cbl=18750&diss=y.

[40] 田琳, 刘念才. 世界一流大学: 基本功能与特殊使命[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2.

[41] 袁本涛, 王传毅, 吴青. 我国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有多大?[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 154-160.

[42] 袁本涛, 王传毅, 胡轩, 等. 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贡献有多大?——基于ESI热点论文的实证分析(2011—2012)[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2): 57-61.

(责任编辑  黄欢)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浅析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