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学思想 贯彻核心素养
2024-05-27宋方宁李硕
宋方宁 李硕
摘要:本文所探究的教学设计从整体出发,由特殊到一般,继而归纳出偶函数的定义,再将其符号化,然后让学生类比研究奇函数,深刻贯彻核心素养,强调学习过程.
关键词:函数;奇偶性;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4)12-0002-03
函数的奇偶性是在学习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后又学到的一函数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学习,是经历大量函数的具体事例,从中分化、类比、抽象概括而得到的[1].本文从教学内容解析、教学目标设置、学生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解析
函数的奇偶性属于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这是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后的一个重要的函数性质,也是后面学习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基础.
“函数的奇偶性”作为一节概念课,是在上节课学习完函数单调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通过对两个熟悉函数特征的继续研究,发现其具有对称性的特征,由此在函数的性质与函数的对称性之间构起一座桥梁,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教学思路,进而利用函数解析式描述函数图象的这个特征.要经历对不同函数实例进行研究的过程,从中推理、概括得到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数学抽象等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奇偶函数的判断.
2 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函数的奇偶性,感悟数形结合的内涵.
(2)经历奇偶性概念的探究历程,由特殊到一般,由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理解函数的图象特征与形式化定义.
(3)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掌握用奇偶性的概念判断奇偶性的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发展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3 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轴对称、中心对称等知识,并且已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点,能够画出其图象,因此学生能够通过画图来观察其特征.
对学生来说发现函数奇偶性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用数学符号语言描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存在困难,也就是说灵活转换图象与语言的能力较弱,并且存在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较弱的现象.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能够将函数的图象特征转化为符号语言.
4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设计: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道出了“数”和“形”不可分割的特点.
4.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得非常广泛,上一节课我们就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函数f(x)=x2,f(x)=x为例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从形的角度以函数的图象入手,来研究图象的特征;再从数的角度将其特征符号化,最终抽象出函数的性质,同时也发现了函数的单调性是局部性质.那么这两个函数的图象除了单调性外,还具有哪些其他的特征呢?
生:对称性.
师:其实,对称性就是函数的一种性质“奇偶性”.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研究“函数的奇偶性”.(板书课题)
4.2 运用方法,研究性质
师:首先从函数的图象入手进行思考.
问题1:我们知道函数f(x)=x2,f(x)=x的图象是对称的,那么它们的图象有何具体的特征呢?
追问1:你如何判断这个函数的图象就是对称的呢?
追问2:如何判断函数f(x)=x4-5x2+7图象的对称性呢?
预案:(沉默)
师:看来对于解析式较为复杂、难以画出图象的函数,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函数图象的对称性,那么究竟应该根据什么来判断呢?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师:以f(x)=x2的圖象为例,从“形”的角度看,这个图象关于y轴对称,折叠后完全重合.我们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来具体观察(动态图).
师:我们知道函数的图象是由点构成的,那么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呢?
预案:意味着折叠后函数图象上的每一个点与其对应点是完全重合的.
师:接下来我们类比研究“单调性”时数形结合的方法,从“数”的角度来研究函数f(x)=x2的图象中的点与其对应点有何特征.
问题2:我们先在图象上取一点A(1,1),过点A作y轴的垂线,与图象交于另一点A′(-1,1),可知这两点是关于y轴对称的,你能发现它们的横坐标、纵坐标有何特征吗?
追问1:同样的,再取一个点B(2,4),过其作y轴的垂线,与图象交于它的对称点B′(-2,4),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追问2: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问题3:我们通过三个实例得到这个规律,是否函数图象上任意一个点都满足这个规律呢?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在f(x)=x2的图象上任取点P,P′是P的对称点,拖动点P,P′的横坐标总与P相反,纵坐标相等,从而验证刚才得出的规律是正确的.
追问1:那么如何将得到的规律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预案:对于任意一个x,都有f(-x)=f(x).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图象进行分析得到的,其实从数的角度也可以进行证明(语言解释):f(-x)=(-x)2=x2;也就是说对于任意一个x,都有f(-x)=f(x).
追问2:那么对任意一个x还有什么要求?(定义域R).
追问3:那么你能概括出f(x)=x2是偶函数的定义了吗?
预案:对于定义域内R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这时我们称此函数为偶函数.
问题5:函数f(x)=|x|的图象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类比上面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
师生活动: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在图象上任取点P,P′是P的对称点,拖动点P,发现P′的横坐标总与P相反,纵坐标相等.
追问1:那么如何将得到的规律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师:可以符号化为对于任意一个x,都有f(-x)=f(x),同样可进行证明:f(-x)=|-x|=|x|.
追问2:那么对任意一个x还有什么要求呢?
追问3:你能给出它是偶函数的定义了吗?
预案:对于定义域R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这时我们称此函数为偶函数.
问题6:你能根据这两个具体的偶函数,概括出一般的偶函数定义吗?
预案: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例函数的研究,都是由特殊点到一般点,由特殊函数到一般函数,最后概括归纳其定义,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7: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函数f(x)=x和
f(x)=1x的图象.你能发现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小组讨论)
预案:这两个函数,总是有当横坐标互为相反数时,纵坐标也互为相反数;符号化为对于任意一个x,都有f(-x)=-f(x);任意一个x要满足在定义域内.
问题8:你能归纳出奇函数的定义吗?
预案: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借助研究偶函数的方法类比研究奇函数,自主归纳出奇函数的定义,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符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巩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加強记忆.
4.3 巩固练习,加强记忆
题形一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2x2+2xx+1;
(2) f(x)=x3-2x;
(3)f(x)=|x|x2+1.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函数类型的判断与类比,强化学生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与方法.
题型二函数奇偶性的应用.
(1)若函数f(x)=2x-a2x+1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常数a=.
(2)已知函数f(x)是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f(x)=2x+2x-a,则f(1)=.
【设计意图】通过对函数奇偶性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感悟其内涵与本质,促进学生对其性质的内化与理解.
4.4 课堂小结,提高升华
(1)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对函数奇偶性进行研究的?
(2)偶函数和奇函数有什么不同?如何用符号来表示?
(3)本节课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所运用的思想方法,体现的数学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记忆.
5 教学反思
函数奇偶性是一个形式化概念,具有抽象性,因此本节课采用整体教学策略.让学生完整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究问题,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沿用该数学思想,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邦杰.直观想象·类比提高·提升素养:对“函数的奇偶性”一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21(08):7-8.
[责任编辑: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