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特征与全球价值

2024-05-27王小露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王小露,李 峻

(1.南京邮电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2.南京邮电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奠基立业的百年历史经验总结,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向标”。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艰难曲折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不但可以展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前瞻性思维,以丰富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模式,还能够彰显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在全球高等教育现代化知识体系之中的特殊价值,提升我国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中的话语权。

一、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独特性。从普遍性来看,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办学模式、职能功能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度等方面。从独特性来看,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使命,而高等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智力支撑,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与守正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历史特征。

(一)发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初探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与民族水深火热的特殊时期,党的创始人深刻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起步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新大学的创建。因宣传革命理论与培养干部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陆续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上海大学、苏维埃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机构[2]。1931年,我国首部红色宪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提出要“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成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最早的政治宣言。我党始终遵循这一政治理念,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来发展高等教育。尽管在特定的革命环境下,我党创办的教育机构的稳定性与高等教育属性并不强,但这些机构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对旧式高等教育进行革命性改造的开始,为我党发展高等教育积累了经验。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培养更多的革命干部与发展战时生产,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吸纳干部、军人、革命工人、先进农民与进步青年等参加学习。这些大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形成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坚决执行我党“以抗日救国为目标”[3]356的教育方针政策,并根据抗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需要,构建了“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善的政治理论课程和教学体系”[4]。这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端,也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轫。

(二)奠基:改革开放前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年的民族压迫、长期的战乱及腐朽政治制度的多重影响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加上当时国际形势紧张,中国共产党愈加感受到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此,党和国家从三个方面采取了多重政策全方位地调整和改造旧式高等教育,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是调整学校类型与专业结构。教育部从1952年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地调整高等学校的布局,有针对性地培养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教育部对旧社会的私立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它们变更为公办院校,对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教育部对高校进行了类型重置与专业调整,只保留部分综合性大学,并组建了很多专门性院校,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赶超战略”的人才需求[5]。此外,考虑到大学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在中西部地区增设了高等院校,从数量上缓解了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高等教育结构得到优化。其次是服务国家发展需求,扩大高等教育的类型与规模。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通过规模扩张来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在“二五”期间将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一倍[6]236,发展包括函大、夜大与职大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最后是创新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确立了党对高等教育的直接领导地位并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建党初期,共产党人就在高校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小组,使高校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站,并开启了“在高校中建党”的传统[7]。20世纪30年代,绝大多数苏区高校建立了党组织,实行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0世纪40年代,全面建立了党对高等教育领导的体制机制;1950年,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形塑下,中央政府出台《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标志着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以确立。

(三)起步:改革开放后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序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或“先行地”。一是党和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政策,通过“简政放权”“体制机制改革”“布局调整”与编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方式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等,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科教强国”战略的能力。二是恢复、规范和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着手恢复一些停办的院校,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不但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还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8]。此外,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通过设立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东部高校对口帮扶制度等方式提升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化。

(四)成熟:新时代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模式的不断完善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对知识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发明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与新的历史起点,全力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擘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方位与总体目标,成为新时代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此阶段,我国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来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是实施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质量提升工程,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2012年,教育部提出“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9],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同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次是中国特色得以彰显。2015年,党和国家根据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总结重点大学政策、“211工程”“985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双一流’建设”方案,以进一步探索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道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建立了开放、包容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最后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创新的能力。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与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早在1995年,江泽民同志便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此基础上,我国启动了“2011计划”,旨在消除高等教育传统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多元创新要素的聚合与融通渠道,实现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建设创新基地与新型智库,通过增加科技创新成果提升高校服务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的能力。

二、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0]816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基础上实现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模式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它带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并彰显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本质特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等教育现代化

方向决定成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我党推进政治社会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顶层设计和重要机制。”[11]“一所学校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12]92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等教育必然具有阶级特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发展逻辑与实践指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通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来提升政治觉悟与革命斗争能力。1949年,教育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正式确定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作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得以确定,厘清了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和国家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提出高等教育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13]32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提出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4]。“四个服务”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眼光与棋局思维,还进一步凸显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和重构人们的思想。一方面,以“立德”为根本,深入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将培育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融入高等教育过程之中,培养人们领悟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坚持以“树人”为核心,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标准,引导人们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理论特征: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高等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代共生协变的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根据中国国情办教育,坚持服务国家现代化,并在这一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凸显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科学性、创造性和时代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

话语体系是主体思想状态、价值取向与形象建构的综合反映,话语体系建构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15]376经过百年的赓续奋斗,我国在总结历史经验、现实发展和未来方向的基础上,形成了彰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保障。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打碎了旧中国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将“延安模式”与“苏联模式”结合起来,构建了“政治的、阶级的和群众的”[16]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构建了融合政治性与群众性的复合型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了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共生协变,且能彰显包容性智慧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源、风向标和思想库。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与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中,规划了新的发展方位、发展路径与使命,构建了坚持人民立场、以“四个服务”为取向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可见,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学术化与理论化表达,凝结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理念建构与制度安排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实践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服务国家需要”的高等教育现代化

鸦片战争以后,以魏源、张之洞、康有为、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但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翻开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新篇章,不但推翻了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还找到了实现现代化的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调整的。尽管过程曲折,但我党始终将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优先事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基于高等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发展定位,在战火烽烟中根据时势变化与需要,创办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如在大城市创办工人夜校或自修大学,引领工人运动;在红色根据地创办农民运动讲习学校、军事学校、兵工学校等,服务战争需要;在延安等根据地开办军政大学、工农业学校,实行亦战亦读的办学策略;在解放区开办实科性大学与干部学校,为新中国培养政治干部与技术型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了高等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习苏联模式,提升了高等教育对工业化的贡献度。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汲取了一系列的经验教训,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重回正轨。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走上快车道,先后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驱动”战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具有时代性意义的政策文件,启动了“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高等教育提质培优工程,有效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再次凸显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对国家现代化的引领作用。

高等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贡献了大量具有战略性与实用性的科研成果,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加速,其必将担负更多的使命与责任。一方面,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始终以国家现代化需求为指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求高等教育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层次化、特色化发展,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用先进文化与超越精神来引领国家现代化建设。

(四)价值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现代化

教育的核心是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特殊的实践活动来促进人的完善与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旨归。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17],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作为引领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纲领与指南,《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教育现代化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都是以“人”为基点展开的。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价值理念、办学模式、组织结构、体制机制、规模效益等多维度的现代化,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其最本源的诉求。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将“为国育才”“为党育才”作为核心诉求与实践指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只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18]392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利益为重,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巨大挑战,党和国家迎难而上,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逐一解决了高等教育领域人民关切的规模与质量不协调、平等发展与重点建设之间存在矛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失调、体系结构不完善等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满足了人民对现代高等教育的期待与诉求。

三、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全球价值

我国遵循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道路,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长期以来,中国立足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持续开拓与创新,在实践中摆脱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后发型”国家的发展困境,探索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新模式。党的全面统一领导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政治保证、最大特征与制度优势。党和国家始终将高等教育现代化放在重要位置,并作为国家意志来统筹规划与整体推进,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行动都紧紧围绕着高等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而展开。“协调处理重点建设与普遍提高的关系,统筹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和民生需求的能力”[19],依照国情与国际发展趋势不断地丰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经过百余年的现代化历程,我国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型国家,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开始向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已经形成,这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

(二)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

经济全球化有效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而导致“原来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教学组织范式,以及治理模式被解构、分化与重塑”[20]。这就需要变革传统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一个主权国家平等参与的,既可以维护所有国家的利益,又能保持各自高等教育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机构与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从中国视角来看,变革高等教育全球治理体系本质上是构建一个全球高等教育共同体,并且它“是良性竞争、共享共赢的国际协作体”[21]。因此,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核心就是要摈弃传统的“对抗零和思维”,用“合作共赢思维”构建“开放包容、和谐共生、文明互鉴”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础上的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模式不但能够引领全球高等教育价值观,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形成甚至人类文明的进步,还能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国际输出,为优化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三)为推进全球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中国力量”

高等教育之所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主要得益于其“通过与社会互动而成功地融入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生命历程之中,并成为人类文明生命本身的核心构件”[22]。历史表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世界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影随形。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全球高等教育必将面临价值选择与秩序重构。

党和国家深刻洞察国际动荡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探索出一条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创生性力量;始终如一地坚持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不断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与“‘双一流’建设”计划,实现重点突破;强化高等学校的文化理论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成就,还体现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在社会发展和世界变革中的内在张力与韧性,以及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自信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可见,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问题做出了时代性的回答,为全球高等教育现代化贡献了自身的力量。

(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担当”

文明是人类通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而积累下来的,且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与发明创造的总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源自对文明的追求与向往。高等教育是人类高级文明的载体与传播者,也是人类未来文明的重要建构者。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自己为标准的“唯我独尊”式的现代化,而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包容尊重”式的现代化。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建立了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高等教育合作新模式,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共享与交流。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开创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全球气候异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种族歧视屡见不鲜,这些都对全球经济、金融、政治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中国在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为构建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共同体”提供了现代智慧与交流平台。我国在遵循高等教育现代化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在长期实践中寻找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世界方案的契合点,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合作交流,为共同解决影响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联合培养具有未来视野与高素质专业素质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思路,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体现了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