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主流宣传的话语分析及时代意义
——以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宣言”署名文章为例
2024-05-25朱欣欣
朱欣欣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广州 510000)
一、“宣言”文章的基本特点与内容关切
人民日报上“宣言”署名文章一经刊发,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论是从文章内容还是叙事上来说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并总是刊发在重大事件时间点前后,这是“宣言”一系列文章的基本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宣言”是《人民日报》重要社论的一个响亮的笔名。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显示,“宣言”最早的一篇文章出现在2010 年1 月25 日。“宣言”至今共刊发51 篇文章。“宣言”在2010 年至2017 年间发表的44 篇文章,基本都在要闻板块。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日报刊发“宣言”署名的文章总共19 篇。根据统计,十九大召开后的2017 年刊发了2 篇,2018 年刊发了5 篇,2019 年刊发了3 篇,2020 年刊发了4 篇,2021 年刊发了4 篇,2022 年至今刊发了1 篇。除去十九大召开后的2017 年两篇文章以外,其余17 篇十九大以来的“宣言”署名文章都是刊发在人民日报版面的第1 版,都处在要闻板块。“宣言”文章一经发表就在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日报网、央广网、中华网等各大网站被转载。
十九大召开后的2018 年1 月15 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名为《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的“宣言”署名文章,切中了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从这篇文章之后的“宣言”署名文章一直保持相对统一的写作风格,刊发的文章字数大多在4000 至6000 字,文章篇幅也较稳定,基本在4 至6 段。
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每逢重大时间节点,“宣言”总是为时而著。
2017 年11 月17 日和21 日刊发了《严谨生动宣传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领导干部要带头上讲台走基层》以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2018 年1 月15 日,《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刊发在进入改革开放40 周年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1],我们党应在改革开放40 周年之际牢牢把握住历史的机遇,不断奋进开拓新局面,将改革进行到底。2 月23 日,《艰苦奋斗再创业》刊发在年初八,是新年结束后人们复工的第一天。4 月2 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刊发贴合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公布。8 月8 日,《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的刊发背景直指中美贸易战这一重大挑战。8 月13 日,《改革开放天地宽》的刊发是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
2019 年9 月26 日至28 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三篇文章连续刊发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展示了要继承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交汇点回首过往,予以未来人们启示,一以贯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0 年1 月2 日,《决胜脱贫在今朝》刊发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的是鼓励大家以更好的状态去冲刺,去迎接新的胜利。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时,9 月16 日至18 日三日连续刊发了《大战大考炼真金》《丹心从来系家国》和《光荣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三篇文章,可以看作是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发言的后续总结。
2021 年6 月7 日和8 日分别刊发的《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和《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预热。9 月27 日和28 日刊发的《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和《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两篇文章的主题恰是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并且发表的时间是在新中国成立72 周年的前夕。
2022 年6 月30 日,在七一来临之际,同时也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 周年,人民日报刊发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干什么》,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
“宣言”署名文章的内容聚焦了十九大以来的热点,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十九大以来的19 篇“宣言”署名文章的内容聚焦点根据刊发的时间顺序依次聚焦在:学习十九大精神、艰苦奋斗、《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美好生活、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脱贫攻坚、抗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能”、党的领导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尤其是2018 年后的“宣言”署名文章,内容既聚焦了十九大以来这五年的成就、机遇以及挑战,同时也展现出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发姿态。
二、“宣言”文章的内在逻辑
十九大以来的“宣言”署名文章用许多生动且形象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的一个个成就,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复兴逻辑、人民逻辑和以党兴国逻辑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复兴逻辑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主题,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宣言”署名文章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了复兴逻辑,其中关于复兴逻辑内容占篇幅最多的有《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艰苦奋斗再创业》《雄关漫道真如铁》《决胜脱贫在今朝》《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干什么》等文章,这些文章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一个又一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事业,一滴又一滴中国共产党人抛洒出去的汗水、泪水与血水,无一不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现如今我们党正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我们更加应该清晰地明白和深刻的体会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3]中国一直以来都有着独特的国情,毛泽东同志也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由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4]这一重要思想,我们应该首先立足于结合实际国情这一点,结合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人民逻辑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5]。
“宣言”文章中关于人民逻辑的内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阐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和《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干什么》这几篇文章中都阐述了此内容。此外,在《改革开放天地宽》《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和《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干什么》等文章也都阐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都是“宣言”文章中反复出现多次的人民逻辑。
人民,这二字在“宣言”署名文章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在这17 篇文章当中出现500 余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相关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人民生命至上是前提,人民利益至上是内核,人民权力至上是保证,人民地位至上是本质,人民标准至上是根本,这五个维度相互联系。”[6]正是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因此,在无数次的民族斗争中,中国人民才会全身心地信任中国共产党,一切听党指挥、一切跟党走。
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在面临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从最初就鲜明地提出全党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7]生命权是我们所享有最基本的人权,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人民,只有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才能正常地进行社会活动。《雄关漫道真如铁》《大战大考炼真金》《丹心从来系家国》和《光荣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中许多鲜活的例子都体现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8]这一重要思想。武汉方舱医院、火神山医院的快速建立、湖北保卫战的胜利,都是由一个个的人民英雄付出他们的汗水而取得的成果。这些足以称之为奇迹的成果,也恰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体现。
(三)以党兴国逻辑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9]在“宣言”署名文章中,有许多文章内容都包含了党的领导逻辑中坚持和加强党的统一领导的思想。例如《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干什么》和《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对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统一领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外,《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改革开放天地宽》《为有源头活水来》等文章也都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思想。关于坚持党的领导理论逻辑和党领导人民群众的思想在《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大战大考炼真金》等文章中也作了反复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0]。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11],“因为有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千难万苦的奋斗,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凝结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的智慧,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完善,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智慧来领导着全党和各族人民进行伟大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得以建立,才得以一步步实现我们不同时期下的不同任务,过去、当下、未来都是如此。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3]最深刻的体现是必须坚持“两个确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14]“两个确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条件下的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培根铸魂、凝心聚力,同时也是夺取新征程、新胜利的根本保证,“宣言”叙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故事,深刻地体现了“两个确立”。
三、“宣言”文章在主流宣传中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15]在2023 年10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6]“宣言”文章的刊发在叙事、话语和价值层面都在宣传领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思想上始终向党组织靠拢。
(一)叙事层面: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7]”。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8]在宣传领域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尤为重要,这事关国际社会能否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9]在这个前提下,要想宣传阐释好中国特色、中国历史,就要全面、客观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故事。从“宣言”2018 年的第一篇文章《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开篇就指明了在历史的发展中,总会有一些关键节点和关键时期。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是在2017 年10 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也展开了谱写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绚丽华章。文章叙述了中国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让世界都看到我国在新的阶段仍然斗志昂扬,仍然会继续奋斗和拼搏,延续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从这里能看出,“宣言”文章为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提供了良好的叙事角度。
除此之外,从文章的叙事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20]“宣言”文章在叙事层面通过重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故事,尤其是《大战大考炼真金》《丹心从来系家国》和《光荣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这三篇聚焦抗疫的文章,给如今的我们带来的感触最为深刻,三年抗疫之路仍历历在目,真正做到让群众与文章产生共鸣,同时还让世界都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展示出中国共产党无穷的智慧和带领中国人民前行的强大力量。
(二)话语层面: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1]“宣言”署名文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因为文章在话语层面所运用的语言大部分都是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因此,文章在话语层面的运用是否得当就变得尤为关键,只有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才能让老百姓“听得进”,并且能够读懂文章想表达的内涵,老百姓就更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党的创新理论。
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一文中描述道,如今的中国用事实为我们证明,她用自己上下五千年文明中的自信与包容,用社会主义大家庭所展现出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最终实现各民族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各民族真正“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22]“宣言”将我们中国这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比作石榴籽一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进取精神。此外,《大战大考炼真金》一文中提到党的领导是引领“中国号”这艘巨轮在航海前行中劈波斩浪的“舵”与“锚”,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我们全党全国人民在面对艰难险阻时,能够使我们战胜一切挑战的主心骨、定盘星。[23]“宣言”将中国比作一艘巨轮,将党的领导比作引领这个巨轮的“舵”与“锚”,掌握着全局方向,起着稳定作用。“宣言”署名文章把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切实地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传达给了老百姓,在话语层面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价值层面: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4]“宣言”文章的刊发在价值层面很好地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宣言”中的许多文章高扬着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25]“宣言”多次在文章中阐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到:“百年峥嵘岁月,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处于高潮还是遭遇挫折,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26]这段话很好地告诉了人们,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始终坚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更好地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难题,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
又如,《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一文还提到:“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英雄气概、‘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不懈奋斗,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27]。这体现了我们党的革命斗争品质以及坚决意志和视死如归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理是“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将这一基本原理进一步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结合,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8]这一重要论断。在《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一文中还说到:中国共产党人打江山、守江山,这个不懈奋斗的过程守的是人民的心,而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们都过上好日子[29],这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宣言”署名文章在价值层面为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供了良好的视角,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基础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