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创新成果

2024-05-25郭帅

南方论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卡夫峡谷俄国

郭帅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19 世纪50 年代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资本主义的残酷镇压下陷入低潮,马克思将研究目光投向东方社会,形成了东方社会跨越论,为东方落后国家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道路及其前景,是马克思东方社会跨越论研究的典型案例。马克思认为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实现共产主义或者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百余年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以其成功实践,验证了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走上非西方化的现代化道路的可行性,将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变为了现实。“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验证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可行性并拓展了其内涵。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必然归宿。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主要内容

(一)制度前提:俄国农村公社的存在及公有性质的保持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但是俄国农民的生活没有实质改善,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俄国公社受到来自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和社内斗争的三重压迫,发展几乎陷入停滞阶段,亟待摆脱困境。俄国学者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向他请教在俄国农村公社的特殊情况下,该如何度过危机,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马克思十分重视并立即着手回复,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指出俄国农村公社具有双重性质,如果公有因素占上风会对跨越资本主义制度产生重要的意义。[1]俄国农村公社的公有性质与共产主义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俄国能够放弃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农村公社的现存的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这将成为革命后进行共产主义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马克思认为俄国必须进行暴力革命以夺取政权的诸多原因,并且强调俄国公社可以充分利用好土地公有制这一先进的经济基础和自然基础,充分利用好现成的组织大规模劳动的物质条件和土地条件,充分利用好历史文化的先进资源,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卡夫丁峡谷”。

(二)物质基础: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

俄国农村公社与西欧资本主义是同时存在的,这为它不经过资本主义而吸收其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马克思认为,当时的俄国与资本主义所统治的世界市场有着密切联系,能够享受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条件,受到资本主义较为先进文化的影响。[2]19 世纪末,在产业革命的作用下,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俄国可以从西方引进最新的机器和铁路等物质成果,那么就可以引进更多的制度上的积极成果,来提高农村公社的文明程度。在农村公社不受压迫的正常发展条件下,俄国想要避免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则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如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市场经济等。

(三)革命力量:俄国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互为补充

马克思认为,想要挽救面临困境的俄国公社,必须用革命的方式,集中一切力量以形成俄国公社自由发展的条件。俄国公社中存在着大量受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无产阶级,他们有着强烈的革命意愿,是革命的主力军。但是俄国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自身的革命力量不强,需要接受西方无产阶级的帮助。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其自身的否定性将会推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这些国家将会成为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榜样和示范,并且为俄国的社会革命提供物质帮助。恩格斯也强调,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与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是紧密联系的,西欧无产阶级应在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瓦解之前取得革命胜利,并且为俄国公社向高级形式发展提供支持。站在世界革命的立场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主张两者是相互补充的,俄国尽快发动暴力革命将会对西方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发生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生动案例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并不是为中国设计的社会变革方案,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实践验证。中国共产党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中汲取智慧,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结合中国实际,建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向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前进,在实践中检验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可行性。

(一)独立探索适合本国现代化道路的典范

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明确批评了米海洛夫斯基关于任何国家都适用于《资本论》中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进程的观点,同时反对将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为所有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3]在俄国农村公社问题上,马克思也持同样的态度:基于西欧经验的普遍史观不适用于俄国,俄国等其他国家不需要经过西欧当时经历的生产资料与生产者分离的运动过程,在俄国当时的国情下,可以直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免受资本主义对俄国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马克思的观点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从具体国情出发,结合本国实际,独立探索具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也陷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反华浪潮和国际社会唱衰中国的言论泥潭中。邓小平强调要始终坚持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党的十二大到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独创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并紧紧围绕此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牢牢把握中国的发展脉搏,坚持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打造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品牌。[5]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着我党独立探索非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智慧,也为其他落后国家独立探索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经验借鉴。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迈向现代化的典范

马克思认为,俄国公社的一个优势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广泛的集体主义生产因素,如果公社能够摆脱原始特征,那么将会直接成为共产主义生产的重要基础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俄国公社兼具公有和私有两种性质,这种二重性加速着公社的解体。如果能够实现公有战胜私有,俄国将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避免陷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苦难而缩短现代化进程,“一切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1]。马克思强调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结果必将是进入以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坚持公有制,那么最终会回到资本主义,跨越也就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坚实的制度基础。邓小平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即是社会主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4]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最主要标志之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以“时空压缩”的方式加速现代化的步伐,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物质文明的充分发展推动着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典范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强调,各个民族和国家都无法独立于世界历史而迈向现代化。因此,世界历史作为时代背景,成为了讨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认为,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时空共存性为其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提供了条件,俄国的现代化离不开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摇篮。这揭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实质: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优秀文明成果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我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虚心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必须利用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从而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3]新时代,中国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利用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成果,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国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6]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破解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难题,并以其内在的创新性拓宽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场域,为落后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叙事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实践目的在于帮助落后国家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具有深刻的普世价值。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联系: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具有系统性、协调性的科学整体,从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这五个方面,对人类文明进行了中国式的解读与向往,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综合成果,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的有机结合,也汇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能量;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具有世界性、前瞻性的现代化典范,超越了“文明冲突论”,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新希望。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种制度、两种文明的共存模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又该何去何从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文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但是其内在矛盾是无法消除的,因此资本主义文明会自行灭亡。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21 世纪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短时间内还不会得到激化,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条件和革命条件至今尚未出现。那么,如何实现两种文明和两种制度共存,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提出,解决“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8]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和“胸怀天下”的大同理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博鳌亚洲论坛2022 年年会和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分别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 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远见卓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对于天下“大同”的期待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追求,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的责任担当和心怀天下的远见卓识,凝聚了全球发展的普遍共识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体制保证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并没有给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尤其是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的问题,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方向、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充分发挥公有制的制度优势,但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广泛考察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1992 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回答了当时人们对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困惑,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373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活力的双重优势,是解决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的良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坚实的制度基础,不断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社会主义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后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提供了中国方案,是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伟大创造。

(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让俄国免受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和阶级矛盾问题。为了避免社会两极分化,规范引导资本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于现代化的本质规定,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旨归,推动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落在实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了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9]

“共同富裕”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劳苦大众对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观的现代表达。共同富裕虽非共产主义者的原创,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其视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倡“共同富裕”,引领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4]习近平总书记将精准扶贫与共同富裕相联系,强调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就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0]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追求。百余年来,我们党总是重视并主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将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努力实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和2050 年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

中国共产党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经验,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任务,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根本归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在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概念,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

百余年来,在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一直破冰前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成功推进和拓展,充分证明了这条路走得通、行得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新时代新征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和归宿,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将越走越有底气和希望。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的一条迈向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勇气和能力,验证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可行性,凝聚了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创新智慧,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生动案例。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心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必将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卡夫峡谷俄国
太行峡谷之冠——八泉峡
峡谷里的悄悄话
峡谷阴谋
马岭河峡谷
卡夫收购联合利华告吹
木炭鱼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卡夫:在环境信息公开的问题上与绿色和平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