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田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2024-05-25刘雅朦

广东蚕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蓝田县农家乐民宿

刘雅朦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5)

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空间差异感和生活体验性,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基础不断壮大,人居环境持续美化,社会治理不断优化,生产要素不断提升,这些都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和“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以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的亮点和帮助乡村全面振兴的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将会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变革,乡村旅游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大引擎。2020 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26亿人次,营收约6 000亿元[1]。进入补短板与提质升级的快车道,迫使乡村旅游要更加注重产业融合[2]。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于2022 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依托西安都市圈,蓝田县发挥文化厚重、绿色生态优势,在文旅深度融合中打造“高品质”“高颜值”“高价值”旅游经济。该县2022 年发展民宿559 家,实现收入6.76 亿元,16 个镇村荣获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名镇(村),全年接待游客2 54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 亿元[3]。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蓝田县乡村旅游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都产生了极大的带动作用。

1 蓝田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 蓝田县乡村旅游资源

蓝田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自古以来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口之一。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如风光优美的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玉山蓝河风景区,历史悠久的蓝田猿人遗址、蓝关古道,还有蓝田汤峪温泉、特色民宿等可供休闲娱乐的旅游项目。蓝田县秦岭保护区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3.09%,流域面积在4 km2以上的河流有114 条,森林覆盖率57.43%,是“中国天然氧吧”[4]。2022年,蓝田县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2 d,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综合指数排名稳居全市第一[5]。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蓝田县实施“旅游+”战略和全域旅游引领工程,通过政策导向、新技术应用、协调各方资源等措施大力推进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蓝田县还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借助大数据技术,启动蓝田县互联网+智慧旅游信息平台项目,推动乡村旅游经济智慧化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通西蓝旅游公交,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

由此可见,蓝田县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资源丰富。本身文化底蕴丰厚、生态环境优美,再借助利好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蓝田县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1.2 蓝田县乡村旅游现有模式

目前,蓝田县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5 种模式:

第一,“农家乐”模式。以农户自营为主的“农家乐”模式是蓝田县乡村旅游早期探索模式。农户自营,借助垂钓等休闲方式吸引游客。蓝田县的农家乐数量众多,仅进入《陕西省秦岭区域农家乐名录》的就共计554 家[6],这些农家乐的发展,为蓝田县乡村旅游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生态旅游模式。蓝田县北依秦岭,南临灞河,生态环境优越,植被总覆盖率89.18%,素有“中国天然氧吧”之称。辖区内有4A 级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众多适合旅游的峪口,其中蓝峪是著名的秦楚古道的西端。因此,蓝田县开发了康养、徒步等旅游项目,生态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

第三,休闲民宿模式。休闲民宿是近年来蓝田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新突破。近年来,蓝田县把民宿经济作为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推出了“蓝田民宿”品牌,通过招募专业团队参与建设运营,推动乡村民宿发展由点及面,建设形成了小寨、九间房、普化、葛牌、汤峪等区域的一批高品质民宿集群。

第四,产业协同模式。“乡村振兴+产业园区+集体经济”思路在蓝田县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通过“农业+休闲”“农业+美食”“农业+体验”等模式,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如花椒、高端果蔬等产业在蓝田县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农业采摘等旅游项目也得到了深化。

第五,民俗体验模式。蓝田县拥有社火、木偶戏、规约习俗等民俗项目,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入文创发展的新思路,为传统民俗添加新色彩,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参与的项目,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感。

1.3 蓝田县乡村旅游发展成效

蓝田县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游客数量不断增加。2022 年,蓝田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 168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88 亿元[7]。乡村旅游已成为蓝田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支柱产业。如蓝田县灞源镇按照“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旅游+劳务输出”的思路,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成立农家乐产业发展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推进标准化经营,实施评星定级活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仅2022 年,灞源镇接待游客22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 300 余万元[8]。

发展乡村旅游除了增加地方收入外,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当地居民增收成效显著。目前,蓝田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人员超过14 万人,其中农民就业占比约90%,实现人均增收2.66 万元[9]。如普化镇楸树庙村,以圣女果为主导产业,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带动周边5 个村集体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2020 年建设60 栋产业大棚,年产值近300 万元,集体经济收入60 万元[10],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致富增收。

2 蓝田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产品同质性较高

乡村旅游文化主题同质性较高,乡村旅游开发存在搭便车现象。大部分乡村打出的都是“某某古镇”的招牌,各地旅游产品区别不大。比如白鹿原民俗村的建设,使得越来越多的“白鹿原”村加入竞争,后来者多选择重复已有的设计和经验。众多模仿“白鹿原”的旅游产品并未再造神话,却失去了其本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人们对多样性旅游体验的需求。

2.2 旅游资源整合度低

区域资源整合度较低,资源联动较差。目前,除了农家乐、民俗村、农业体验园等项目外,还缺少能够实现产业链升级、借助乡村资源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乡村旅游产品。比如蓝田县作为革命老区,拥有大量的“红色记忆”旅游资源,如中共蓝田特别支部纪念馆、葛牌镇红军魂广场、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等。但这些景点之间缺乏联动,缺乏红色专线教育、旅游的设计。

2.3 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旅游业先进人才缺乏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得不到专业化的管理。目前蓝田县大多数乡村旅游从业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另外,由于经济条件和发展机会等原因,一些高素质的人才流向城市,以致农村地区的人才缺口加大。而且农村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能用于乡村旅游等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3 促进蓝田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建议

3.1 深挖文化内涵

城市旅游多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商业模式打造城市品牌;而乡村旅游应尽可能在保护具有乡村特色的建筑及文化的前提下,依托本身的乡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乡村旅游品牌[11]。国内外的乡村旅游产业都纷纷寻求黏性更高的新模式,通过给乡村旅游赋予文化内涵而成功的案例数量众多。蓝田县的乡村旅游项目也要积极探索文化内涵,增加文化IP,发展“文化+”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3.2 区域联动发展

提高乡村旅游在蓝田县发展中的定位,提升乡村旅游的价值与功能,除了需要从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外,蓝田县应通过区域联动为乡村旅游提供支持。如与蓝田相邻的灞桥区打造的白鹿仓景区建设了全国首个活态传承沉浸式非遗研学街区——“白鹿仓·滋水非遗大集”,同样采用了“白鹿原”文化IP,蓝田县可以与其深度合作,推出相关旅游线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白鹿原”文化。又如蓝田县区域内的多个“红色纪念馆”,可以推出研学、主题党日等活动,将红色文化与当地民宿相融合。

3.3 引进专业人才,提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软治理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一是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实施“灵活引才”。蓝田县应加强与院校对接,与院校合作培养旅游业人才,这样既能满足蓝田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又能促进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二是进行乡土人才培育。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指导,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实现“精准育才”,造就一批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的本土“专家”,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12]。如蓝田县是我国著名的厨师之乡之一,通过兴办厨师学校,举办美食鉴赏、美食展等活动,培养人才,挖掘人才,为乡村旅游提供技能人才的同时,又可以作为宣传点,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4 结语

蓝田县从发展农家乐开始,到如今将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之一,已有二十余年。乡村旅游成为蓝田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蓝田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导向,通过挖掘文化内涵,与各区域协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有望助力蓝田县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蓝田县农家乐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督查与考核如何“双剑合璧”——蓝田县“督考合一”机制的焦点与效应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关于我县渔业产业扶贫的几点建议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核桃丰产栽培技术初探
你是民宿达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