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3 文言文文本
2024-05-24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9~13题。(2024年上海宝山区一模)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其①诏至京师,而复为柳州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②,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③,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④。
【注释】
①其:指柳宗元。②穷:处于困境。③疏:上书。④恨:遗憾。
9.【甲】文作者是 朝的柳宗元,【乙】文中提及的“ ”是他的“字”。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不可久居 居:
(2)愿以柳易播 易:
11.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况且绝没有让母子一起去柳州的道理。
B.并且也没有让母子一起来柳州的道理。
C.况且绝没有让母子一起去播州的道理。
D.并且也没有让母子一起来播州的道理。
12.(1)人物不同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心情:【甲】文中“伐竹取道”一句表现了柳宗元一行人的 之情; 【乙】文中“泣”字表现了柳宗元的 之情。(注:每空限填2字)
(2)对于引发人物行为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伐竹取道”是因为看见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B.【甲】文中“乃记之而去”是因为无法探寻小石潭源头。
C.【乙】文中“泣曰”是因为得知刘梦得被贬播州的消息。
D.【乙】文中“请于朝,将拜疏”是因为刘梦得不想赴任。
13.【甲】文中面对自身被贬,【乙】文中面对友人被贬,柳宗元应对的方式和行动的目的各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9.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不论是该题涉及的朝代还是字号,主要靠日常积累,没有技巧可言。值得说明的是,古人的名和字是互为表里的,所以,“字”也被称为“表字”。柳宗元的“元”同“元勋”中的“元”, 有“大”的意思, 而子厚的“厚”同“厚德载物”的“厚”,也有“大”的意思,二者属同义互训。
10.该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文词汇的积累。“居”作动词,在学生已接触到的义项里,有“居住”“坐”“停留”等意思,如一时无法判断其意,也可以通过限制词“久”以及前语境“以其境过清”和后语境“乃记之而去”大致推断出“居”有“停留”的意思。“易”也是一个多义词,因为前文提到了“柳州”和“播州”, 我们便可以判断出这里的“柳”和“播”应该是“柳州”和“播州”的简称,从而顺利推知“易”是“交换、更换”的意思。
11.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意的理解。首先,可以排除A项和B项,因为前文说得很清楚:“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刘禹锡被贬的地方是在播州,而不是柳宗元要去的柳州。然后,我们可以根据文中“且”“万无”的意思排除D项。这里的“且”应译作“况且”,因为是在前面所陈述理由的基础上补充新的理由; 这里的“万无”即“绝无”, 我们可以运用联想法,通过成语“万无一失”来判断其意义。
12.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因为限制了字数,所以要求作答时语言简洁、凝练。【甲】文中,“伐竹取道”的原因容易被理解为前面提及的“乐”。这样理解并不准确,无法与后面的行为构成必然的逻辑。柳宗元一行之所以“伐竹取道”,是因为“小潭”隔着“篁竹”,只闻其声,而未见其形。所以,真正促成他们“伐竹取道”的是想一探究竟的好奇。【乙】文中的“泣”是“低声哭”的意思,从字面上看,表现了“悲伤”“悲戚”的心情;结合柳宗元“泣曰”的具体内容来看,填写“担忧”也是合理的。第(2)题A项“‘伐竹取道’是因为看见了小石潭水的清澈”颠倒了因果;B项“‘乃记之而去’是因为无法探寻小石潭源头”显然忽略了原文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具体语境;而D项“‘请于朝,将拜疏’是因为刘梦得不想赴任”则误解了柳宗元上书的真正动因。
13.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情感的理解。【甲】文选自语文教材《小石潭记》,属山水游记;【乙】文选自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是追忆和赞颂死者的文辞。二者文体不同,叙写内容不同,对“被贬”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及其情感指向自然也各不相同。“面对自身被贬”,柳宗元主要是寄情山水,在自然美景中寻找精神出口; 而“面对友人被贬”,柳宗元则是据理力争,希望通过上书来为友人排忧解困。从他的不同态度中,我们不难领略到他高洁的品格与傲岸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