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2 文学类文本

2024-05-24

现代阅读 2024年11期

阅读下文,完成4~8题。(2023年中考重庆A卷)

战马魂

◎ 蒙福森

①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乱,途经龚州(古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其渡江之处名“将军古渡”,久负盛名。虽历经千年,至今古韵犹存。

②历代文人墨客在将军古渡留下了不少诗作,摘录一二佳句:

③“汉将征边地,威名重伏波。”

④“试看将军滩上水,犹留豪气击鸣鼓。”

⑤古渡不远,有一处空旷开阔的草坪,马援曾在此操练士兵。遥想当日,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声震四野。

⑥草坪中有一处泥潭,深可及腹,宽数丈,野草覆盖,人所不知。

⑦马援坐骑名火龙驹,皇帝亲赠,多年来,随他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立下赫赫战功。

⑧那日,早操练毕,马援下马,解鞍卸甲,任由火龙驹在草地上吃草。

⑨忽闻火龙驹陷入泥潭,马援大惊。

⑩火龙驹拼命挣扎,可泥潭像一个囚笼,牢牢地困住了火龙驹。

⑪到了中午,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很快,火龙驹耗去了力气,浑身汗津津的,疲惫不堪。

⑫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

⑬从黄昏到傍晚,从傍晚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马援一夜不眠,坐在泥潭边,默默地陪伴着火龙驹,眼看着心爱的坐骑慢慢耗尽了力气,却一筹莫展。

⑭燃烧的篝火,映红了马援的脸庞。他的脑海中,往事一幕幕地回放:大漠,风沙,古道,草原,砂砾……火龙驹驰骋沙场,迅疾如风;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染沙场:殷红的血,染红了火龙驹的躯体。那血迹,有马援的,有火龙驹的,有敌人的。

⑮天边露出了鱼肚白, 绿野平畴,疏林野树,江水苍茫,江中一叶轻舟,随波逐流,与往日并无二致。

⑯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

⑰马援老泪纵横。

⑱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

⑲马援心如刀割。

⑳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闻将军坐骑陷入泥潭,您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 懂马, 多年前随大军南下,今有一法,或可一用。”

㉑ “请问何法?”马援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心急如焚地说。

㉒老人说:“此法未必有用,但到了此刻,不妨一试。”

㉓马援依老人之法,将所有战马云集于草地上。老人头裹红布,腰系红绸,手执长鞭,牵住其中一匹,跨身一跃而上。嗷呜—一声高喊,手起鞭落,抽打坐骑。

㉔坐骑奔跑起来了。

㉕其他战马也跟着奔跑起来。

㉖老人挥舞长鞭,驱马绕着泥潭一圈儿一圈儿地奔跑。

㉗马群绕着圈儿奔跑,越跑越快。

㉘一时间,群马嘶鸣,响遏行云。马蹄翻飞,泥土飞溅,马蹄声急,声震四野。马群越跑越快,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

㉙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 被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㉚哪怕每次跃起,挪移只有一点点,但它依然顽强不屈,绝不放弃。

㉛马群依然在奔跑。

㉜火龙驹在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㉝像在战场上,它和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

㉞火龙驹一步一步地,终于,跃出了泥潭。蓦然,火龙驹鬃毛竖立,前蹄高扬,“咴—”一声长啸,穿云裂帛,声震荒野。

㉟此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彤彤的,远处的田野、山峦、树木、村落、河流,殷红一片。

㊱“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

㊲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

(来源:《百花园》2022年第9期,有改动)

4.读小说要读故事。故事叙述可以有不同的视角,请站在马援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来概述故事。

5.读小说要关注“虚构中的真实”。小说中的细节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本文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特点?请选择一例简要分析。

6. 读小说要体味有意味的形式。文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独立成段,如果将其合并为一段,其表达效果与原文相比有何差异?

7.读小说要领悟主题的丰富性。试归纳小说的三个主题。

8. 读小说要细品结尾。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4.该题考查学生转换叙述视角、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小说原来的视角是全知视角,这也是传统小说通常采用的叙事方式。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作者是洞悉一切、无所不能的。所谓“用第一人称来概述故事”, 即要求叙事者从“我”出发,变身为故事中的人物,站在故事内部参与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这样,全知视角便转换为有限视角。使用第一人称后,小说会显得真实而亲切,人物的情感抒发更加自如。梳理故事情节时, 需要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框架讲述“我”(马援)的故事。

5.小说固然是虚构的艺术,但它必须基于生活、源于生活、忠于生活。“虚构中的真实”便是对小说细节的一般要求。没有细节的真实性,也就没有小说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该题要求学生在小说中找出一例反映“生活的真实”的细节并作简要分析,可以从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和历史评价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战马的行为表现入手。总之,所举例子必须符合生活逻辑,具有亲切感和合理性,没有斧凿之痕,可以用人们的日常经验去感知和印证。

6.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独句成段的艺术效果,将常见的内容分析上升到形式品鉴,新颖别致且富有创意。“独立成段”与“合为一段”,在内容上并没有改变,但在结构上、节奏上和情感上却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这四句话分别写到了火龙驹和马援,并且是交错进行的,两两一组,第⑰段是对第⑯段的回应,第⑲段是对第⑱段的回应,就像一帧一帧的电影特写镜头,在频繁切换之中,不断给人以强烈的心灵撞击。从节奏上看,则是给读者预留了停驻的时间,增强了共情的效果。而从表达主题上看,人与马生死相依的关系和深厚的感情也因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7.该题考查学生提炼小说主题的能力。小说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炼小说主题的角度与欣赏者的立场、阅历、经验、识见等高度相关,与小说本身的多义性也密不可分。如何提炼小说的主题?不妨通过小说叙写对象的变换,探究作者情感表达的不同指向与落点。就《战马魂》这篇小说而言,我们既可以从马援的角度来提炼主题,也可以从火龙驹的角度来提炼主题,还可以从马援与火龙驹相互关系的角度来提炼主题;我们既可以从“须发皆白的老人”的角度来提炼主题,也可以从“群马”的角度来提炼主题,还可以从火龙驹与群马相互关系的角度来提炼主题。主体不同,我们对小说意蕴的认识自然也不尽相同。

8.该题要求学生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这既是对学生鉴赏力的考查,也是对学生思辨力的考查。本题具有开放性,答题的关键在于整体观照,言之成理。所谓“整体观照”,即从情节、结构、主题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着眼,而不是拘于一隅;所谓“言之成理”,即从不同层面给出充分的理据,提供有力的支撑,让人心悦诚服。比方说,如果选择“不赞成删去”,那么就必须讲明:结尾段作为一个补写,用非常凝练的语言介绍了马援和火龙驹的结局,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上来看,结尾段使得故事十分完整;从内容主题上看,突出了人与马不离不弃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从表达效果上看,则是强化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氛围,营造了人与动物之间至死不渝的脉脉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