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的写作策略
2024-05-24谭嘉慧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语文教师,曾获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语文微课大赛特等奖,在全国首届“语参杯”统编教材高端名师示范课暨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老师选拔大赛等教学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曾获“湖南省教学能手”称号、“长沙市卓越教师”称号。
导 读
写作时,如果想要使文章富有感染力、人物性格特征真实可信,细节描写必不可少。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刻画,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以多样的细节描写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也由此彰显了人物别样的人格魅力。
让我们通过课文中的经典文本,具体分析运用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的写作策略。
技法精析
我们在写作中需要留意的细节,一般指细微、具体可感的内容,如人物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细节描写就是一味地记录所有微小的内容。描写人物时我们可以捕捉到很多细节,但应当注意筛选,考虑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是否能体现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征,是否能给予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本期“同步指导”结合课文内容给大家介绍以下几种细节描写方法。
一、聚焦局部,丰富联想
细节描写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集中描写某个方面,将这一方面写得恰到好处,就能塑造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因此我们可以先聚焦局部,选择某个人物在某个时间的语言、外貌或动作,对其进行细致的描写,也可以具体到人物外貌的某个部位、某句口头禅或者某种习惯动作,再基于人物特质进行一定的联想与想象,运用贴切、细微的描写使人物形象变得生动立体。
如杨绛的《老王》一文就应用了此种方法: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作者聚焦老王开门时的形态进行细节描写,并对老王的外貌和神态进行联想刻画。在看到老王“直僵僵”站立的动作时,作者联想到平时老王来“我”家时的姿态和动作,进而将其与此时的老王进行对比,突出老王生病后的消瘦与僵硬;在描绘老王“面如死灰”的神态时,作者又联想到了“我想象里的僵尸”。这两处在聚焦细节之余,还通过想象丰富了老王的人物状态,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形容枯槁、生命将逝的困苦之人。
由此可见,写作时可以先聚焦局部,再以联想或想象丰富细节,进而展现人物的特质。我们可以参考这一写作要点进行速写试练。
小鱼同学准备参加班级组织的“特别的普通人”主题征文活动,他打算在文章中应用细节描写,聚焦某个方面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请你根据小鱼同学的写作思路,为他列一个细节描写的大纲。
所选人物:
性格品质:
聚焦方面:
联想内容:
二、分解动作,画其神韵
分解动作往往是将某个动作过程拆解细化,具体写出这个过程每一环的细节。当我们对若干个连贯的小动作进行一定的修饰后,动作的呈现会更为具体可感,更能凸显人物的特质。
如李森祥在《台阶》一文中就应用了此种方法: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这段文字中,作者将父亲到家的行为进行分解,列出一连串动作:“靠”“坐”“脱”“垒”
“堆”,这一系列动词贴切地将父亲外出砍柴归来后的疲倦展现出来,凸显父亲不畏艰苦的精神和坚定的决心。
写作时,我们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最能展现人物形象的动作进行叙述,也可以加入其他细节描写,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我们可以参考这一写作要点进行速写试练。
小鱼同学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主题征文活动,他对一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记忆犹新,希望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寻找这个人。请你利用动作分解法,概述那个人帮助小鱼的事件,将动作细节描写清楚,写出人物的特质与神韵。
事件:
列举动词(达成事件所需的动作):
用细节描写扩充句子:
三、综合运用,凸显性格
恰当的细节描写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人物内心世界。我们将“聚焦局部”和“分解动作”两种方法综合应用,以凸显人物独特的性格为目的,筛选内容并组织行文。总的来说就是聚焦人物的局部,对人物描写的某一过程进行拆解,合理联想或交替使用不同细节描写方法,让人物形象完整立体、有血有肉。
《台阶》一文同样应用了此种方法:
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 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这段文字将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的一个个细节细腻地展现出来,如描写父亲“往台阶上磕烟灰”,却猛然想起水泥面的台阶不经磕,便“憋住了不磕”,体现出父亲对新台阶的珍惜。又如父亲“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便不断地坐低一级台阶,展现出父亲矛盾而复杂的心理,使得一位老实本分、淳朴憨厚、追求理想生活的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后文将父亲挑水的动作过程进行分解,如“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脚抬得很高”“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身子晃一晃”等一连串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父亲挑水时闪了腰的过程,展现了吃苦耐劳的父亲已经渐渐老去。
因而,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尝试综合应用以上两种方法,注意衔接的流畅性。我们可以参考这一写作要点进行速写试练。
小鱼同学在参加“特别的普通人”主题征文活动时,准备以“劳动者”为关键词,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活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请你根据小鱼同学的写作思路,为他完善内容。
人物性格特质:
细节描写:
动作分解:
技法小结
要运用好细节描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认真观察,筛选细节
写作时切忌流于表面,要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平时应认真观察,将人物细节积累起来,发现真实细节流露出的细腻情感,以此作为线索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细节真实,恰如其分
细节描写应当忠于生活,写作时应注意还原事物本来的面貌,尽可能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切忌浮夸,避免人物悬浮不真实。同时细节描写应当适度,有些同学认为细节描写就是越详细越好,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
微写作
生活中总是会有很多令我们难忘的人。之所以难忘,可能是觉得这个人有趣,也可能是对其抱有某种情感,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个人让你敬佩。请回忆令你难忘的某个人,记录下他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写作时注意突出人物特色。(200字左右)
教师示范
令我难忘的一个人
本来路上就拥堵,此时一个在公交车前慢慢悠悠走路的人令车速变得更为缓慢。司机铁青着脸,对着他大声催促,乘客们也不断地抱怨着。可他回头的那一刹那,本在不停催促的司机愣住了。那张满是沧桑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无神的眼眸—他是个盲人。
那双眼睛没有所谓的黑白分明,只有如同一潭死水的浑浊。可偏偏那双眼睛,却富含很多情感:有无声的哀求,也有无助的挣扎。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短短几秒钟,却像过了许久。他踉跄了一下,攥紧手中的拐杖,脚步开始变得匆忙,渐渐地从众人眼前离开。我坐在车上,看见他佝偻的背影逐渐远去,只余下一个模糊的黑影。
尽管这件事情已过去许久,但我仍忘不了那双眼中的哀求与无助。(谭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