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自然,共创美好家园

2024-05-24

现代阅读 2024年11期

本期题目

周末,父亲带着儿子来到圭塘河边散步,只见绿柳成荫、游人如织。

儿子不禁感叹:“几年前在长沙出了名的臭水沟竟变成了生机盎然的沿河风光带!”

父亲说:“是啊,这几年人们认识到污染的严重性,就从源头清洁圭塘河,还在河岸植树造林,并自觉清理垃圾,日复一日,让圭塘河焕发了绿意。”

儿子:“噢,我明白了,因为人们懂得了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自然就给予我们更丰厚的馈赠。”

结合材料内容,围绕“自然环境”构思,写下你的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所想,让人们读了你的文章后有所启发。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和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特约

名师

任 俊

名师简介: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现任初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教育宣言: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构思指引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正如材料中的儿子所说,因为人们懂得了尊重和爱护自然,自然才回赠人类一片绿意。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以自然环境为主题或素材的作文题目,往往考查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写这类作文,有些学生会大发议论,呼吁环保;也有学生会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用讲故事的口吻来表现环保主题。写作时,我们可以采用以小见大、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构思文章,这样既能提升写作质量,又能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一、以小见大,精准选材

自然环境类的主题乍一看很宽泛,但我们可以参考材料给出的情境,找到合适的写作切入点。材料是一对父子谈论周边河流的变化,从而悟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这样的情境启发我们:生活中的小事件、小人物、小场景等往往能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选材唯其“小”,才便于精雕细刻,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充分表现主题。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如散步、爬山、旅游、劳动等,通过具体的事件带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引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我们还可以关注身边的自然景物,如一片原野、一方天空,甚至一只雀、一棵树等。无论是事件还是景物,贯穿其中的一定是人的活动和自然生态的变化。应通过细心观察,捕捉、记录其发展,并在行文时聚焦事件或景物的微小平常之处,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主题。

二、鲜明对比,彰显主题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运用对比手法,能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面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本期材料通过圭塘河的前后变化,突出“保护自然环境”的主题。

课文中也有很多运用对比手法的典范,比如《故乡》,通过现实中萧索荒凉的故乡与回忆中美好富饶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农村生活凋敝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追求。再比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从能“排出九文大钱”,到后来“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通过动作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命运以及封建制度对底层人民的残害。

对比是常见的写作手法之一,能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写作时,我们可以参考题目给出的提示,在行文中灵活运用对比手法。如对比自然景物的前后变化,以前的自然环境是宁静怡人的,而现在却变得嘈杂破败;也可以对比人物情感态度的前后变化,从前的人们是怡然自乐的,而现在却愁眉紧锁。总之,从自然、人物、场景、情感等的前后变化来表现人的反思与自然对人类的回馈,从而引发读者对过去的回顾、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达到挖掘作文深度的效果。

三、细节描写,增色画面

以小见大和对比的手法都需要建立在细节描写之上。空洞地发表议论和抒情无法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没有对环境和人物的细致描绘,再好的选材也将沦为空谈,前后对比也无法立起来。

关于细节描写,能着眼于微小事物只是入门,而能把握事物特点,使文章具备恍若亲临的画面冲击力和文字美感,才能传情达意。要对能凸显主题的画面进行细致描绘,尤其要精选能表现事物特点或人物情感的形容词和动词,比如描绘景物时着重体现其色彩与姿态;或者灵活转换观察视角,从远近、高低、动静等不同角度描写事物。再如刻画人物时,注意精准地抓住人物的神态与动作,以达到寥寥几笔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的写作效果,为文章增加真实感和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