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篇末映彩,意蕴悠长

2024-05-24侯雪涛

现代阅读 2024年11期

语文讲师,青年作家,具有10年教学和15年写作经验,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多篇阅读量达10W+的文章,在《读者》《青年文摘》《做人与处世》等杂志发表作品累计十余万字,部分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材料。

教育宣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导 语

结尾,是文章的灵魂归宿,是情感与思想交汇的终点。一个好的结尾,能够使文章的主题深入人心,给读者留下长久的思考和深刻的印象。然而,一些学生在写作作文结尾时往往力不从心,或草草了事,或雷声大雨点小,未能有效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如何打破这一局面?不妨学习名家们在文章结尾处运用的高超技巧。无论是从情感的回响、思想的深化,还是从图景的回味、首尾的呼应来看,这些名家的写作技巧,都能使我们的文章篇末映彩,意蕴悠长。

名篇结尾赏读

结尾锦囊一 : 情感回响式

我后悔跟这么多人说过,我所知道的,差不多就是我有点儿想念我提到过的每一个人,例如甚至斯特拉雷德和阿克利这两个家伙。我觉得我甚至想念那个莫里斯呢,有意思。千万别跟人说事儿,说了你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

—[美]J. 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通过主人公深切怀念遇见的每个人,展示了其内心情感的复杂与成长,引发读者对人际情感的共鸣。而朱自清《背影》的结尾通过细腻独特的笔触,描绘泪光中父亲的背影,深化了“我”对亲情无言却深沉的表达,激发读者对家庭情感的共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所谓“情感回响式”结尾,就是通过深入挖掘文章主题情感,触动读者内心并引发强烈共鸣。这种方法更能够深化主题,丰富情感层次,使读者在情感上与作者形成共识。

学生仿写

那一刻,我明白了父亲眼中的世界。那世界,是他用一生去守护和付出的世界,是他用无尽的爱去浇灌和滋养的世界。我将带着这份理解与感悟,继续前行,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回报父亲深沉而伟大的爱。

—张灿《读懂父亲》

夜,静谧深沉,我站在窗前凝望星空,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无限眷恋。那片土地,那些欢笑与泪水,虽已远去,却化作我心中最宝贵的财富。无论身在何方,乡情永存,它如星辰照亮我前行的路,给予我力量与勇气。

—李晨阳《乡情》

结尾锦囊二 : 思想深化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我们仨》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老舍《骆驼祥子》

杨绛《我们仨》的结尾段深化思想,令人动容。她以“世间好物不坚牢”感叹生命的无常,将家从物理空间升华为情感的寄寓。曾经的家园如今只是旅途中的客栈,真正的家,是心灵的归宿。面对失去,杨绛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勇敢寻觅归途,展现出坚韧的生命态度。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全书情感的总结,更是对人生、家庭和归宿的深度思考。它提醒我们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每一刻,积极面对生活的波折,寻找生命的意义,让心灵找到真正的归宿。老舍《骆驼祥子》的结尾也运用类似的方法,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祥子的悲剧命运。通过对祥子性格的多面剖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个人主义的末路,深刻反思了当时社会病态与个人沉沦的根源。这个结尾对人生悲剧与社会现实提出了尖锐的质问,引人深思。

所谓“思想深化式”结尾,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和升华文本的主题思想,将作品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在名家范例中,无论是杨绛在《我们仨》中对家庭、归宿的深度思考,还是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对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尖锐批判,都体现了“思想深化式”结尾的运用。这种手法不仅使作品更具思想深度和内涵,也能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学生仿写

慢下来是一种生活态度。不争不抢、不急功近利,不是止步不前,而是在心中积攒涌动的力量,于无人处孕育澎湃的精彩。

—赵艺博《慢下来也挺好》

艺术需要延续,每一个人都是艺术的传承者,甚至是创新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筝深具艺术审美与历史内涵,我们应让它在固有的韵律中,绽放最璀璨的光彩,奏出跨越时代的激昂乐章!

—刘雅怡《传承》

结尾锦囊三 : 图景回味式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支)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汪曾祺《受戒》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汪曾祺在《受戒》中,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水乡世界。结尾的图景描写回味悠长,不仅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也传递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这种结尾方式既符合小说的整体风格,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故乡》的结尾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以海边沙地、圆月之景,寄寓了对故乡的深情回忆。此图景既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希望如圆月,虽时而朦胧,却终会明亮;道路如沙地,起初无迹,但经人行走,终会成路。鲁迅以景寄情,让人回味。

可见,“图景回味式”结尾,即通过对某一特定场景或自然景象的描述,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让读者在充满意境的图景中回味文章的主题和深意,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学生仿写

阳光在林间舞蹈,穿梭于茂密的枝叶之间,让斑驳的光影在地面上跳跃。我沿着那条曲折的小径一路向前,突然,几声鸣笛传入耳中,我才惊觉已走出山谷,重返喧嚣。

—张悦《行走在竹林之间》

漫天的雪花轻轻飘落,覆盖了整个村庄,将世界变成了纯白色。我站在窗前,看着这一片宁静,心中涌起一股温暖。虽然外面寒冷刺骨,但家里的火炉散发出的温暖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赵奕然《温暖》

结尾锦囊四 : 首尾呼应式

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结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开头: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结尾: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像想起老朋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茅盾的《白杨礼赞》在文章开头直接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结尾则通过对比楠木和白杨,深化了白杨的精神,进一步强调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首尾呼应,突出文章的主题。吴伯箫在《记一辆纺车》中,开头通过提及留在延安蓝家坪的纺车和书,引出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而结尾再次提到纺车,强化了怀念之情,形成了情感的闭环。纺车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作者与延安时光的一条情感纽带,承载着对过去斗争生活的记忆和情感。

“首尾呼应式”旨在通过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处设置相呼应的内容,构建闭环式的结构,使文章更加紧凑连贯,从而增强文章的整体性和深刻性。这种方法在考场作文中也更适用。

学生仿写

开头:八百米的跑道,犹如一座巍峨的大山,矗立在我的面前。

结尾:八百米的跑道,犹如一座巍峨的大山,依然矗立着,但这次,我站在了山顶。

—魏一诺《翻过那座山》

开头:奶奶总说,老榆树见证了我们家的历史。

结尾:如今,站在老榆树下,我终于理解了奶奶的话,这不仅是一棵树,而且是家的象征,是生命的延续。

—章毅《记忆中的老榆树》

仿写目标

参考本期赏析的名篇经典结尾,从四种“结尾锦囊”中任选一种创作方法,写一篇作文。

仿写要求:

❶ 借鉴参考名家名篇的结尾结构,灵活仿写。

❷ 结尾要服务于文章主题,营造悠长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