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堡梯田
2024-05-24冷杉
冷杉
汽车满载“绿水青山看崇义”作家采风团一行,驶离“君子谷野果世界”以后,来到上堡山脚下的梯田边。山坡上,“世界的上堡梯田”七个白色大字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沐浴在金色的晚霞中,那么震撼,那么干净,那么温馨。
汽车拐过山头,向今天的宿营地木子排民宿爬去。盘山公路的两边,不时闪过橙黄色的梯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稻农在田里忙碌,鹭鸟纷飞在稻田、水塘、沟渠旁边。梯田一路向上,随山就势,伸曲弯转,丰收的景象布满山角、山坡、山谷、山巅,这就是崇义人心中的“田园老家,醉美天梯”吧。
汽车到达木子排民宿,安顿下来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了。大山里的夜晚,夜色朦胧,万籁俱寂,微风阵阵,空气清新。走近院中围栏,望山下,晚霞的余晖仿佛还没有散尽,微光中,青山如黛,大致可以看出山的轮廓,黄色的梯田层层,围绕着大山转圈,偶有几处灯火,莫非是勤劳的稻农还在忙碌,或者是为了保护未来得及收获的果实免遭鸟兽的禍害而特设的灯火也未可知。
微风渐凉,我转身走回民宿楼上,房间宽敞、明亮、舒适,拉开窗帘,开小门步入观景露台,无遮无拦,比在院中望还要惬意。木子排民宿夜晚的山下,空的美景,在我眼前一览无余,尤其此时此刻,身处灯火辉煌之中,与青山梯田为邻,与蛙声鸟语作伴,天幕低垂,星光闪烁,稻香阵阵,夜上阑珊,充满一种静谧的美感。要是再有月牙高悬,那上堡梯田的夜色,就更漂亮了。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就匆匆上了路。可是,车到八卦田时,由于时间不够没有停留,关于八卦田,字面上似乎很好理解,我的理解就是,这里的梯田呈八卦的形状,暗含着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寓意。但不知对错。那天晚上,我特意找了个当地人,仔细了解一番,才知道八卦田确乎如此,从上往下看,梯田的低洼平坦处,有一片梯田,同八卦中的阴阳鱼图形一模一样。
长久以来,人们在惊叹这片土地神奇的同时,更惊叹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据说,很早以前,在这片土地的东、南两端,分别居住着汤姓和李姓族人。平日里,两姓族人的相处模式,就像八卦的黑白两色,互不相容,各自为阵,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甚至还会因一些小事,产生摩擦,甚至大动干戈。但奇怪的是,一旦有外敌入侵,两姓族人便会联合起来,不计前嫌,共同御敌。可是,事情一过,依旧回归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忽然有一天早上,李姓族长备了厚礼,带人找到汤姓族长,跟汤姓族长说,他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位长须飘飘的道士,对他说,此地生八卦,乃少见的风水宝地,若水火相济,则万物和谐,子孙后代,不出高官也得出贵人。如若水火不相容,老是二虎相斗,鹬蚌相争,必定后患无穷。
汤姓族长闻听此言大惊,忙问,可有解决的办法?李姓族长答道,道士明示,你我须在衍生八卦的同心圆低洼处,开挖一条通道,连接到两族住地,方可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说来奇怪,自从开通这条通道,汤李两大家族的关系便逐渐改善了,日子也越过越好,并且人才辈出。尤其是近几年,大搞旅游开发,实行农旅融合,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以知青文化为主题,打造了别具一格的“耕心民宿”,在方便游客住宿的同时,还热情洋溢地为游客提供农家特色美食。
转过一段弯路,汽车一直向上爬,爬到山顶的一个平坦处停下,这就是大排子梯田的观景平台了。
大排子梯田,是上堡梯田的精华。沿着上体环线一带看去,都是窄窄的梯田,田埂都像是画了等高线,一条条、一根根、一线线,或平行或交叉或切割,将梯田画成一穈穈、一块块、一片片,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田垄各别,有的像弯弓,有的像悬月,有的像圆镜,有的像蓑衣。
高高低低的梯田,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接天连地,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有着“醉美梯田之最”的美誉。
大排子观景平台,为五万亩上堡梯田的核心区域,设在上堡山山谷顶端的尽头。这里风景优美,视野开阔,脚下梯田层层叠叠。居高临下,梯田有近千米的落差,如一条条架在山间岭谷的长梯,从平台脚下,不断向远处延伸,一直涌向天际,令人叹为观止。难怪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上堡归来不看田”,我其实也有同样的感觉。
从大排子观景平台向山下望去,在连绵不断的梯田上部,也就是离平台很近的地方,有一块心形的稻田出现在一座叫墩子山的山顶端,上堡人称其为“同心墩”。
这块稻田非常独特,它比周边稻田的位置都高,没有水管、水渠为它送水,但是每年,这块田里的水稻,长得都比周边稻田里的水稻要丰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这块稻田的中间,有一眼山泉,历久弥新,水流充沛,经年不断。
于是,稻农们就在它的旁边修了个巨大的水池。水池像一面镜子,清净澄澈,水中矿物质丰富。水池在保障供应稻田用水的同时,还可以供游客健身游泳。风平浪静的天气里,游客可以走到水池边,神圣的上堡梯田和蓝天,似乎时刻在与天庭对话,祈求上堡梯田的稻谷丰产连年,客家稻农健康平安。
此时此刻,水池里的碧水,在倒映着白云蓝天的同时,也倒映着每一个走近它的身影,把周边的一切,全都沐浴在它的微波里,让近它者直呼过瘾,大饱眼福。
实际上,在山地开田,由于地势受限,往往一亩田的田块面积要分布很广,甚至要延伸到几“窝”几“埂”。窝和埂是客家人的叫法,在山区,客家人把山与山之间的低洼凹陷处叫山窝,把地势高起的长条地方叫山埂,上堡梯田里耕作的所有稻农,几乎都是客家人,所以,这也体现了客家先民当初开荒,在这荒山野岭付出的巨大艰辛,不能不令人产生敬意。
上堡梯田依山势开建,最高处海拔一千二百六十米,最低处海拔二百八十米。大排子这里,光梯田梯层就有六十二个之多。耕作期间,泉水自“同心墩”上流出,向下层逐渐灌溉,一年四季,景象万千,生机无限。
站在大排子观景平台之上,幻想着这里春来,水满田畴,如串串银链,挂在山间;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绿浪从天而泻;所以才有了今秋,这满目的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满山岗。
慨叹之余,惊回首,矗立在平台右侧的“忆丰收摄影艺术”展板,又让我惊喜连连。这里展出的是上堡梯田一年四季,摄影家们拍摄的最精彩的画面:
上堡梯田的春天,稻农们把春耕作为乡村梯田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节日,穿上节日的盛装,在云雾缥缈、阡陌纵横、春水淋漓中忙上忙下;梯田间,耕作的稻农,驱使着拖拉稻具的耕牛,明亮的春水映着他们的笑脸,身边鹭鸟纷飞,形成一幅幅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画卷。
上堡梯田的盛夏,白日里,蝉鸣鸟语,青山含黛,竹林吐翠,天空辽阔而蔚蓝,云海低沉而雪白;夜深沉,星空璀璨,鸣虫低语,梯田静谧,禾苗正处于拔节生长的鼎盛时期。稻田内外,如精心设计,层层澄碧,排排逶迤,片片生机,宛如通往天际的绿色阶梯。
上堡梯田的金秋,水稻成熟期间,稻浪翻滚,丰收在望,是稻田的最佳观赏期。金色的稻田,漫过山岗,一望无际,万亩争荣,稻香百里。稻田和村庄里的稻农,正忙着收割、打稻、晒稻、碾稻,一行游客走来,亲身体验农活,感受劳作的辛苦。更有农趣活动,田间下手抓鱼,推独轮车运送稻谷,心怀悦意,乐此不疲。
上堡梯田的冬季,更像是儿时故乡古村情怀的回归。遇上霜雪,梯田上下,一片素裹银妆,肃穆圣洁。还有老屋红柿,民宿晒秋;更有地道的暖冬,美食美酒。一群儿童,无忧无虑,在稻田里外,嬉戏追逐;农趣农活体验项目,烤红薯、舞龙狮、办婚事、赶春牛,客家民俗,轮番上演,如火如荼。
照片和影像,真是好东西,它能留存住真实的现场、时光的记忆、过往的瞬间、片刻的辉煌,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虽是在观看画面,却能引起共鸣。
看罢摄影展板,沿大排子观景平台左侧的栈道拾阶而下,便踏上去往稻田的观光体验游览区域。这一路走下去,你会亲密接触到:满田间的稻穗,给稻田供水的塘坝,进水出水的水缺口和沟渠,还有割稻的稻农,脱粒的稻农,以及运输的稻农等。
上堡梯田,其实也是湿地,是人工湿地的一种,虽其人为造就而成,但仍具有湿地的特性,周期性水淹现象明显,水生动植物繁盛,水成土的典型性特征极其鲜明。
行走在水稻田边,你会发现,稻田里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玄机。水稻田里,当然是水稻最多了,但还有一些金鱼藻、水浮萍等水生植物,它们充当了稻田里面最主要的能量转化者和有机物生产者的角色。
稻田还为寄生在水里面的鱼虾、水生昆虫等,提供了躲避天敌、获取食物和产卵繁殖的场地;稻田里面的昆虫,能够吸引大量蜻蜓、两栖动物等的到来;喜欢以蛙为食的蛇,也常常来此觅食;当然,更少不了鹭鸟、鹳、鹤等水禽、水鸟来分一杯羹,因为鱼虾、两栖动物和蛇等都是它们最喜欢吃的食物。届时,稻田内外,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你来我往、奋力拼杀的状态,一时间竟也变得热闹非凡。
说起来,上堡梯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大量的北人南迁,客家人进入崇义,开垦山区梯田。一开始,他们开垦的是低缓的山麓,形成低山板块梯田。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修建山坡池塘,拦截雨水,将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水,通过竹笕、沟渠引入梯田。
明末达到开垦建设的高潮。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都御史王守仁率兵鎮压叛乱后,建县安府。最早迁入的客家先民从此成为上堡梯田的主体开垦建设者,面积规模不断扩大,小梯田变成大梯田,后又使整座山体坡面梯田连成一片。
清代以后,就基本不再开垦建设了。清代初期,上堡梯田的开垦建设基本完成,梯田从此具有了双重特性,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大米,更是与治山治水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了梯田保持水土的作用。
近现代,发展变化非常大,改善了四个系统,即森林、村庄、梯田湿地和溪流河流的保护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涵养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强化了梯田本身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体验,成为利用自然,又遵循自然规律的典范。
可以这样讲,上堡梯田乃是客家人世世代代隐居深山,在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一处十分珍贵的中国稻作文化遗产。
关于上堡梯田,当地民间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早以前,有天傍晚,南安府西北的茅棚野店里,来了两个疯癫的客人,即田水二仙。店主妇人哪里知道此二位为仙人所扮,特意到访她的茅店,便像平时招待普通客人一样,招待两人吃喝住宿。
田水二仙先喝了一百碗茶,将茶碗叠在一起;又吃了一百碗饭,也将饭碗叠在一起。然后,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回头望着店主妇人。
店主妇人心情平静,不但不嫌弃他俩喝多了、吃多了,而且脸上还挂着善意的笑容。
田水二仙很感动,便问店主妇人:“请问店主,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
店主妇人长叹说:“叫上堡,是石山、荒岭、无田、无土的穷地方啊!”
不料,田水二仙忽然把茶碗、饭碗拢在一起,捂着肚子说:“不妨,管叫它一层山上一层田,吃得你上堡人都成神仙。”
店主妇人觉得这两人好像很有些来历,但确实不知道他们是神仙。于是忙又说:“光有山有田没有水,也活不了命呀!”
田水二仙试探着说道:“要是有一碗酒糟就好了。”
店主妇人想,这还不是现成的,便端出满满一大碗甜酒糟来。
田水二仙二话不说,提起水壶就往酒糟上筛去,一边筛还一边说道:“上堡,上堡,高山岽上水淼淼。”说完便各自睡去。
第二天清早,店主妇人去请两位客人起来吃饭,哪知两位客人不见了踪影。店主妇人走出门外一看,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全是一层一叠的水田,像楼梯一样,一直通向天边。从此以后,人们就叫它上堡梯田了。
传说固然美好,终难考证。然而,史书中关于上堡梯田的记载,也仅见于前文所说。但不管怎样,它现在已经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实实在在地存在在那里。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上堡梯田就逐渐闻名全国。每年,摄影家、作家、画家们的到来无以计数,上堡梯田,从此以照片、彩画、诗文的形式,走向外面的世界,也走进游客心中。
而我在领略上堡梯田壮丽风光的同时,对它的灌溉系统,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水稻是因水而生的,水就是稻田的命脉所在。平地还好,高山怎么办呢?上堡梯田的稻农有智慧,他们的灌溉,采用的是“之”字形流灌的方式,很轻松地解决了输水的问题。
稻农将山泉水源引入梯田顶部的水头梯田以后,任其自上而下地流,到达每一块梯田,达到需要的水量为止。当然,这期间,需要人工将每一块梯田,都精准地设置好进水口和出水口。进出水口的设置,必须是错位设置,平行进出,目的是使水流路线呈“之”字进出以后,梯田的水面,达到相对平稳、均匀,再由上方的出水口,流入下一块梯田。
这样做,既科学有效地调解了稻田的需水量、山泉水的水温,又增加了田土和秧苗的湿度,还能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可谓一举三得,实为特例。
正行间,停下来,看看身边梯田里面的进出水口,再看看梯田外面的输水沟渠,便心有所悟,不禁敬佩客家先民的聪明智慧。他们逐水而居,依山为伴,以无尽的智慧和心血,领会了与山水共生的道理,构建了一个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使梯田稻作文化千年有了保障,作物年年丰收,子孙丰衣足食,其乐融融,健康文明。
上堡大山,虽莽岭连绵,沃野千里,梯田满山,但客家稻农们,对土地的利用程度仍令人惊叹。我发现,他们居然把田边、地头、沟帮、渠旁的土地都利用了起来,种上一些瓜果蔬菜,比如红薯、角瓜、茄子、辣椒、大葱、大蒜、西红柿等,遍地都是。
秋日草木凋零,蔓生斗大的南瓜,光头带把的葫芦,方顽皮地从蒿草丛中现出真身,成为客家稻农们的意外收获。
转田的路上,碰到一个骑摩托车的稻农老乡。他的车旁,放着几袋刚刚收获的稻子。
我问他往哪里运,他说运回家去,并说是刚刚从田里脱的粒,他的家人还在田里脱,他负责运送回家。
我又问他,今年的收成怎么样,他说不是太好,春天遇到了低温,秋天又起了病虫,七八成的收获吧。说完,苦笑了一下。
我再问他,每天要脱多少袋粒,他说平均五十袋上下,已经脱了一个星期了,再有两三天就脱完了。
我还想问点其它的事情,但见他的稻袋已经上了车,并且绑好,将要启程。于是,我就没有再问,道了几声辛苦。
告别稻农老乡,继续往前走,前面全是上坡的路。拐过一片杉树林,跨过一片水塘湿地,上到山腰平坦处,汽车早早就等在了那里。为了赶时间,来不及喘口气,迅速上车,赶往下一站———四季农耕文化园。
四季农耕文化园是上堡梯田的一部分,地处半山腰,室内外结合,巧妙地将时代业态,与自然节气、农耕生活融合在一起,分为序曲、春晓、夏鸣、秋韵、冬藏五大区域,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夏秋冬为主题,让游客全方位沉浸式地体验农耕知识科普、创意农耕参与、农耕文明教育、农耕文化传播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你可以直接参与插秧、割稻、耕田、抓鱼;还可以推着石磨做豆腐,踩着摇炉爆米花,跟着稻草人随风舞蹈,骑着老牛漫步黄昏;更可以走进梯田,在稻香蛙鸣中,感受隐居世外、回归于乡野的乐趣。
在这里,每逢秋冬来临,你可以尽情地帮助稻农晒东西,薯片、瓜条、豆角、辣椒、柿子、香腸、腊肉、鱼干儿等,色彩缤纷,场面宏大,味道浓烈,应有尽有,恬静惬意。
在这里,你可以饱览民俗演艺精髓。其实,上堡之美,不但美在梯田,而且还美在劳作中的稻农,美在客家人千年耕作文化的传承。赶春牛、打黄元米果、舞三节龙等系列民俗表演,会让你云里雾里、如梦如幻、如醉如痴,它既反映了客家人对牛的崇拜和对图腾的感恩,也表达了客家人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心愿。
这里的上堡古稻大米,被誉为“没菜可啖三碗饭”的好东西。它富含多种矿物质,产自上堡梯田,用没有任何污染的山泉水灌溉,呼吸的是高山密林产生的洁净空气,享用的是无公害的有机肥,米质晶莹,大小均匀,圆润饱满,甘甜软糯,自然清香。
这里的“九层皮”,是以上堡梯田的高山大米为主要原料,经过磨浆、生态植物着色等工艺,一层层添加蒸制而成。
九层皮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色泽鲜嫩、香韧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群众欢迎。其绿、红、黄、白四色,寓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代表火红幸福、丰收喜庆和善良纯朴;米浆皮层层相叠,寓意来自客家梯田,饱含步步高升、层楼更上的祝福。
这里的黄姜豆腐,是以上堡梯田边的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遵循思顺乡李姓家族的传统手艺,经清洗、去壳、浸泡、磨浆、去渣、烧制豆浆、熬好酸浆水,然后加开水,连续浇开三次,边浇边游,用酸浆水代替传统石膏的制发,将形成的豆腐脑用勺舀出,用小方布块代替模具,单独打包,形成一块块小四方形的豆腐,经紧压后再一块块拆开,然后用被誉为“姜中上品”“药中黄金”的黄姜,熬水下锅煮十分钟制成。
黄姜豆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它色泽金黄,口感独特,质地细腻,蛋白质含量较高,没有任何添加剂,还具有补血、清热、消毒、止咳的功效。
这里的黄元米果,是一帮人手持捣杆,在石臼窝里打出来的。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明代盛名,正德年间被选为贡品。它选用的是上堡梯田的“大禾”晚稻作主要原料,再辅以黄栀子配料,打制成膏状,戗面揉醒,上锅蒸制而成。
黄元米果口感香甜,韧劲十足,内含植物碱,可保持人体酸碱性平衡;其配料黄栀子,可促进人体胆汁分泌,并可降低血中胆红素,促进其迅速排泄;还具有镇痛、镇静、降压、止血等作用,承载着客家人感恩自然、祈盼丰稔的悠悠乡愁。
这里的米酒,被称为“液体蛋糕”,选用的是上堡梯田的大米、糯米为原料,加酒母边糖化边发酵,精制而成。米酒香味浓郁,酒味甘醇,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酒精含量不高。保留了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葡萄糖、糊精、甘油、醋酸、矿物质和少量的醛、酯等物质。其营养物质,多以低分子糖类和肽、氨基酸的浸出物状态存在,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酒体色泽微黄,晶亮透明,酸甜适度,不含任何色素、香料和添加剂,具有补气养血、助消化、健脾益胃、舒筋活血、祛风除湿等功效,是烹饪中的调味佳品,完美地体现了梯田大米的精华。
园内的沟谷之上,一架吊桥,拉近了两边活动区域的距离。
桥南的稻农们,割谷、打稻、翻场、晒秋,秋收正忙;桥北的稻农们,作坊里小吃制作、酿造米酒、编制竹制工艺品,副业正酣;桥下沟谷边,农妇身着围裙,忙着摘菜,头也不抬;桥头村舍、稻田边上,牧童端坐牛背,横笛一曲,牧牛晚归,逍遥自在;更有竹海山林间,特色土鸡出没,伴着炊烟晚霞,声声犬吠,鹭鸟归田。
往前走,步入稻花鱼嘻嘻田园。人形标牌指处,平展展稻田一片。田边地头,一排鱼篓放在那里,想必已经用过。田间稻谷早已收完,只有少量溪水,晶晶莹莹,灌满横七竖八的脚印。一群鸭子在此觅食,想必这里肯定经历过了一场摸鱼大战。
到来的时间过晚,没有赶上那场趣味横生的摸鱼体验。但稻鱼鸭的生产模式,我是熟悉的,因为我小的时候,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就在我们村西北洼子的稻田里,从事过这种当时非常先进的稻作试验。
每年春天,父老乡亲们,在把秧苗插进稻田的时候,鱼苗也跟着放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长时,再把鸭苗放入稻田。稻田和稻田里的微生物、寄生虫、稻花,以及水草的嫩芽,在为鱼和鸭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环境和食料的同时,鱼和鸭也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
另外,它们的活动,还帮助稻田松了土,它们排泄的粪便和吃剩的食物残渣,又给稻田提供了上好的有机肥料,再无需使用化肥。稻、鱼、鸭三者,和谐共处,互惠互利,最后共同步入各自理想的归期。
走出稻花鱼嘻嘻田园,顺着山坡一路向下,山脚处的停车场旁边,一个长方形的棚亭里,仿花岗岩碑牌林立,切成各种形状,宛如众多书箱摞起,每只书箱正面边框内,均有红色大字刻在上面,书写着传统的春天农谚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草书、楷书、柳书、隶书不等,恣意潇洒,刚毅虬劲,变换着各种角度,展示在你的面前,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应该自勉,对我国传统的春耕文化,产生敬畏之心,永久地记住它们:
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冬尽寒穷入春以后,气候阴晴冷暖无常。
春前十日暖,春后十日寒。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春打五九尾,累得耕牛张开嘴。
最好立春晴一天,风调雨顺好种田。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雨水逢晴日,春雨发得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清明晴,挑秧莳草坪;
清明落,蓑衣沤壁角。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禾子中了举。
清明風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十有收。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不知不觉间,金色的梯田,顷刻间又被洒上一层落日的余晖。微风骤起处,送来丝丝凉意,毕竟是在山区十月的天气里,昼夜温差较大,一天的余温正在收敛,该是回去的时候了,就此别过吧。
责任编辑: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