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智库对台湾问题的研究:动因与启示
2024-05-24邵珠航
邵珠航
摘要:[目的/意义]研究印度智库对台湾问题的认知,对把握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推动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参考价值。[方法/过程]本研究选取8家印度智库发布的26篇代表性文献作为研究样本,梳理分析印度主流智库对印台关系的认知及其背后的动因与产生的影响。[结果/结论] 研究显示,印度智库主要从地缘政治、经济合作、民主价值观,以及所谓“国际社会利益”等视角看待印台关系,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网络安全、教育等领域加强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合作。对此,我国应进一步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不断增进中印两国在各层面的交流互动,持续强化一个中国原则在国际上的认可度。
关键词:智库研究 中印关系 国家安全 印度 中国台湾
分类号:D8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4.02.17
1 引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然而,台湾问题的实际解决却面临着若干外部因素的干扰。其中,美国是最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日本[1]。而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印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不断软化其之前坚守的原则立场,开始更加“弹性”地处理同中国台湾地区的关系,谋求开展更广泛的政治交往[2]。印度与台湾关系的发展既可能为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带来新的变数,也关乎中印关系能否稳定健康发展。既有文献关于印度对台政策取向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忽视了对印度主流智库的考察。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印度智库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期望在弥补相关研究不足的同时,也能够为处理两岸关系和中印关系提供参考。
2 智库样本选择及文献概览
2.1 智库样本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智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组”(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TTCSP)2021年1月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印度共有612家智库,排名世界第3,仅次于美国(2,203家)和中国(1,413家)[3]。在这些智库中,本文选取8家智库作为信息获取对象,分别是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ORF)、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icy Research,CPR)、国防分析研究所(Manohar Parrikar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IDSA)、梵门阁(Gateway House: Indian Council on Global Relations,GH)、金奈中国研究中心(Chennai Centre for China Studies,C3S)、布鲁金斯学会印度中心(Brookings India)、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Indian Council of World Affairs,ICWA)、中国研究所(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ICS)。
选择这8家智库作为分析样本,主要出于以下3点考虑。第一,这些智库的影响力较大。在这8家智库中,前7家智库均位列印度国内顶尖智库的前20名。第8家智库(中国研究所)虽不在上述排名之列,但它是印度国内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术机构,代表着印度智库研究中国的领先水平[4]。第二,这些智库包括了官方智库、社会智库及外来智库(即国外智库在印度国内创办的研究中心,文中主要指布鲁金斯学会印度中心),如此就使不同价值倾向的智库的观点得到充分反映,从而保证了分析样本的全面性。第三,这些智库对台湾问题拥有长期且深入的研究。在印度智库中,这8家智库对台湾问题的关注较多,其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胜过其他智库。总之,这8家智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研究成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印度智库关于台湾问题的整体认知情况。
笔者在上述8家智库的官网输入关键词“Taiwan”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23年1月10日),共甄选出26份关于台湾问题的代表性文献:观察家研究基金会7份、政策研究中心3份、国防分析研究所3份、梵门阁4份、金奈中国研究中心2份、布鲁金斯学会印度中心2份、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2份、中国研究所3份。需要说明的是,个别文献作者的隶属单位在过去几年间发生了变化,本文统一将文献发布时的单位作为作者单位。例如,萨米尔·帕蒂尔(Sameer Patil)的文章发表于其在梵门阁任职期间,尽管2021年他转到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任职,但本文仍认定其单位为梵门阁。
2.2 文献概览
从形式上看,这26份研究文献涵盖了与台湾问题相关的简报、专栏投稿、评论文章及研究报告等①。在研究内容上,这些研究文献关注的主题有“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印度对台政策”“台湾对外交往”“印台政治合作”“印台经济合作”“印台军事合作”“印台教育合作”“印台网络安全合作”等,具体见表1。从文献题目即可窥见印度智库的“零和”博弈思维和沉重的历史包袱。例如,“台湾是中美冷战中的‘柏林”“中国‘兼并台湾对日本、美国和印度的影响”,以及“台湾改变印太平衡”等。
从文献作者来看,这些智库学者具有以下3个特征。第一,一些学者毕业于印度或世界著名高校,且专注于研究中印关系。例如,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特舒·辛格在德里大学东亚研究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对外政策、印中关系、中国与印太、“一带一路”、两岸关系等。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安塔拉·戈萨尔·辛格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其研究领域包括中印关系、中印美三边关系、中国对外政策以及中国国内发展等。第二,部分学者为政府退休官员,实务经验丰富,既熟悉印度国情,也深谙印度对华政策。例如,梵门阁的萨米尔·帕蒂尔曾担任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处助理主任;政策研究中心的高·帕塔萨拉蒂曾担任印度驻缅甸、澳大利亚及巴基斯坦等国的大使或高级专员;布鲁金斯学会印度中心的希夫尚卡尔·梅农曾担任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外交秘书,以及印度驻华大使等职务。第三,一些学者还经常在印度国内外主流媒体上发表评论,具有一定的舆论影响力。例如,政策研究中心的布拉马·切拉尼经常在《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華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铸币报》(Mint)等报纸上参与有关国际安全的讨论;布鲁金斯学会印度中心的坦维·马丹也时常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彭博社(Bloomberg)、今日印度电视台(India Today TV)等媒体机构的节目中出镜。
3 印度智库关于台湾问题的主要认知
3.1 发展印台关系的出发点
首先,在地缘政治方面,印度智库强调台湾的地缘战略价值。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约翰·胡斯曼指出,如果将中国比作一个瓶子,那么其两端各有一个狭窄的瓶颈:南方是马六甲海峡,控制着进入印太地区的通道;北方则是台湾,锚定着第一岛链。因而,台湾是遏制中国的关键。梵门阁的斯瓦加托·甘古利认为台湾关系到整个印太地区的战略平衡。如果“台湾垮台”,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将落入中国的“霸权”之下,印度的利益将与美国一样受到威胁,甚至可能更大。届时,东南亚国家将无力抵抗中国的示好,沦为中国的经济附庸,印度也将受到来自“中巴轴心”(China-Pakistan axis)的严峻压力。在政策研究中心的布拉马·切拉尼看来,中国对台湾的“接管”不仅将损害印太地区的航行自由,还将颠覆这一地区的力量平衡,尤其是使中国能够突破第一岛链。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卡尔蒂克·博玛坎蒂等也认为,台湾“倒向”中国将使第一岛链和贯穿该地区的海上交通线受到中国的直接威胁,并鼓励中国海军更多地进入印度洋。
其次,在经济方面,印度智库强调印台经济合作的广阔前景。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哈什·潘特等认为,印度和台湾加强伙伴关系的经济利益显而易见。印度的庞大市场为台湾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遇。2018年,双方签署双边贸易协定;2019年,双方的贸易额增长18%,有大约200家台湾科技制造公司在印度经营。布鲁金斯学会印度中心的坦维·马丹指出,印度需要投资而台湾寻求其传统投资目的地的多元化。在过去几年间,台湾对印度的投资有明显增加,并且有更多的台湾公司到印度经营。这些公司将帮助印度发展制造业,并将部分印度公司带入全球价值链。另外,台湾还能利用其在信息通信、医疗保健、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的技术为印度的重点行业增值。
再次,在民主价值观方面,印度智库强调台湾的民主政体身份。中国研究所的坎南·奈尔认为印度和台湾具有许多共同点,特别是对民主价值观的信仰。金奈中国研究中心的阿拉古·佩鲁马尔·拉马萨米指出,支持台湾在世界卫生组织内的观察员身份是世界民主政体对一个“民主国家”的同胞所能做的最起码的事情。台湾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国家”,其公共治理值得称赞;台湾的公共医疗体系和覆盖近99%人口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榜样;台湾的犯罪率低,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台湾的社会腐败较少,是外国人的好去处。总之,在他看来,一个这样的社会应该得到广泛支持。
最后,在所谓的“国际社会利益”方面,印度智库强调台湾参与全球治理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的福祉。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西塔拉·斯里尼瓦斯等认为,台湾被排除在国际治理之外会损害国际社会的健康和安全。例如,台湾继续被国际民航组织排除在外,这可能使其无法接收到最新的航空安全协议和标准,进而影响到该岛每年近6,000万乘客的发送。在新冠疫情期间,台湾被排除在外的代价变得更加明显,特别是其被剥夺了参加世界卫生大会2021年年会的观察员身份。
3.2 印台关系的提升路径
第一,加强政治交流。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哈什·潘特等指出,印度和台湾应恢复定期政治互动。2016年成立的“印台议会友好论坛”还不够活跃,而且议会访问大多是临时性的。同属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西塔拉·斯里尼瓦斯等就发展“印台政治关系”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双方的政党应签署关于开展定期交流和对话的谅解备忘录,同时,双方还应恢复“印台合作委员会”,从而促进政治家、退休官员、工业界以及学术界之间的对话;其次,深化非正式外交,如台湾和印度智库的学术交流,建立包括前外交官、军事人员以及学者参与的“二轨”对话,帮助打开沟通渠道;最后,印度还应加入台湾发起的全球合作与培训框架论坛,从而扩大与台湾的机制化联系。
第二,加强经贸合作,特别是半导体产业合作。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特舒·辛格指出,建立半导体制造中心是印度过去几年的优先事项,而台湾是半导体制造的领导者之一。印度一直渴望引进更多全球企业,从而提升国内的制造设施,成为“全球电子制造和设计中心”。半导体制造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具有高资金投入、高风险、长周期、回报慢,以及更新迭代快等特点,需要持续大量的投资。另外,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哈什·潘特等还指出,印度在继续迈向5万亿美元经济体的过程中,面临着失业增加的风险。台湾对印度电子制造产业的投资可以带来数千就业机会,并满足快速增长的国内需求。
第三,加强军事合作。中国研究所的萨曼维亚·胡达提出,印度可以与台湾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同时,考虑到中国装备的俄制武器如苏式战斗机和S-400防空系统未来有可能被用于攻击台军,恰好这些武器印度也有装备,因此印度可以为台湾提供研究这些武器的机会。此外,印度还可以和台湾开展海上合作,如海岸警备队和潜艇项目。更重要的是,他还提议印度、台湾和日本建立类似于“五眼联盟”的机制,从而增强彼此的情报能力。台湾可以减轻印度情报网络的压力,而印度的高级卫星侦查也能够提升台湾在中国大陆的情报网络。
第四,加强科技合作,特别是在软件和航天领域的合作。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西塔拉·斯里尼瓦斯等指出,台湾的硬件密集型创新经济迫切需要转向基于软件的创新经济,而印度在这方面的强大能力可以为台湾提供转型支持。此外,台湾曾经强大的人才基础现已受到严重侵蚀,而印度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领域拥有大量人才。双方还应扩大研究型大学和机构之间的伙伴关系,从而促进科学合作。空间领域的合作也受到印度智库的关注。中国研究所的萨曼维亚·胡达指出,通过与印度空間研究组织合作,台湾可以推进其空间项目。梵门阁的柴塔尼亚·吉里认为,印度和台湾在将各自的空间部门商业化方面具有相似立场。印度和台湾的航天初创企业在投融资机会、技术和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此外,印度航天发射公司还可为台湾提供价格合理、可靠的卫星发射服务。
第五,加强网络安全合作。国防分析研究所的克鲁提卡·帕蒂尔指出,台湾有一个强有力的防御策略来应对中国的“恶意网络行动”。他认为中国长期对印度的政府组织、关键基础设施、私营部门和人权活动人士发动网络攻击。因此,印度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策略来发现和揭露中国的“网络间谍活动”。梵门阁的萨米尔·帕蒂尔建议印度和台湾围绕以下4个方面开展网络安全合作:一是建立“归因框架”(framework for attribution),包括对威胁媒介的技术分析、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以及适用的法律框架;二是鼓励双方执法机构和技术机构之间的非正式合作;三是分享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的最佳做法;四是增强民众对网络威胁、网络犯罪、宣传和虚假信息行动的抵御能力。
第六,加强教育合作。中国研究所的坎南·奈尔指出,加勒万河谷冲突后,普通话被印度政府从外语名单中撤下。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中国,有必要在国内增设普通话学习中心。然而,“中国的孔子学院存在透明度不足、从事间谍活动和滥用政治影响力等问题”。在此情况下,他建议印度决策者用台湾教育中心取代孔子学院,来促进汉语培训、中国文化和学术交流。同时,印度政府还应提供奖学金,欢迎台湾学生来印度著名高校学习。
4 对印度智库认知的评析
4.1 认知特点
第一,印度智库大多对一个中国原则缺乏正确认知,不认同甚至是质疑一个中国原则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许多学者在文献中将中国大陆称为“大陆中国”(Mainland China),将台湾称作“国家”(country)或“岛国”(island nation),暗含制造“两个中国”的险恶用心。政策研究中心的布拉马·切拉尼更是质疑“台湾一直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说法,认为台湾在过去的120多年里一直处于中国的合法控制之外。
第二,印度智库对中国大陆抱持意识形态偏见,对同属民主政体的台湾充满好感。印度自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对其民主制度无比自豪。这导致印度智库難以客观看待中国大陆不同于西方民主制度的政治制度,也使其在看待台湾问题时刻意突出两岸的制度差异,并且倾向于支持台湾。例如,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冈扬·辛格认为,尽管中国一直欢迎台湾在“一国两制”下回归祖国,但今天的中国和台湾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实体。自1996年起台湾就是一个繁荣的“民主国家”,而中国一直是“专制的一党体制”。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约翰·胡斯曼强调台湾民主的示范效应。在他看来,中国部分共产主义者相信,汉族的民族主义难以与西方的民主观念相匹配。然而,台湾也有95%的汉族人口,却可以拥有世界一流的经济和稳固的民主制度。
第三,印度智库将台湾包装成“受害者”形象,否认中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正当性。事实上,中国政府允许台湾在国际上有与其地位相适应的活动空间,但坚决反对任何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坚决反对台湾以主权国家名义开展的对外活动。然而,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西塔拉·斯里尼瓦斯等指责“中国大陆试图限制台湾的外交空间,包括使用经贸关系等一系列工具破坏台湾的外交关系,利用对一些欠发达国家的援助外交使它们转向北京,限制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等”。金奈中国研究中心的阿努帕马还考察了所谓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影响力行动”(influence operation),包括外部胁迫、内部穿透,以及侵蚀政治边界等3种模式。
4.2 认知动因
第一,在历史包袱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作用下,印度存在严重的对华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中,印度遭遇巨大失败,导致其国际声望一落千丈。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使印度战略界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对华疑虑和恐惧心理,并一直延续至今。印度政府倾向于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和威胁来源,将应对来自中国的潜在威胁作为其对外政策和国防建设的重点方向。同时,印度教民族主义在近年来逐渐超越世俗主义,成为印度的主流政治思想[5]。受二者影响,2014年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上台后,奉行对华强硬政策,将排斥中国在南亚的地区影响力、平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冲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作为对华政策的主要目标[6]。印度先是在2017年6月挑起长达72天的洞朗对峙危机,后又在2020年6月挑起加勒万河谷冲突,使中印关系降至1962年边界战争以来的最低谷。在此背景下,印度智库也多是从制衡中国的视角看待台湾问题。例如,梵门阁的斯瓦加托·甘古利就指出,加强对台湾的外交支持将有助于印度成为在亚洲具有影响力的“领导力量”(leading power),并削弱中国的主导地位。
第二,印度希望摆脱对华经济依赖,实现供应链多样化。多年来,印度和中国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且印度的众多产业严重依赖来自中国的原材料。这本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然形成的国际分工,但莫迪政府上台后试图以行政手段改变这一状况,并为此推出了一系列产业政策。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进一步暴露出印度供应链的脆弱性,促使印度政府积极寻求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以降低对华依赖。加之印度国内保守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持续攀升,在印度市场占据较大份额的中国大陆企业成为印度社会的排斥对象[7]。印度智库也对中国大陆企业充满不信任,认为其可能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例如,政策研究中心的高·帕塔萨拉蒂指出,印度的智能手机产业基本上被中国四大手机品牌即OPPO、小米、vivo和华为主导。在她看来,华为毫不掩饰其日益“渗透”印度电子通信行业的决心,甚至寻求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目标是通过在印度建立和控制5G电信系统来确保对印度电信和互联网的控制”。
第三,美国“印太”战略的外部牵引。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中国被界定为需要加以遏制的战略竞争对手,而印度被视为需要争取的合作伙伴、“印太”战略资源中的增量。这使印度认为自身处于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之中,可以同时向美国和中国进行战略投机[8]。因此,一些印度智库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误判,试图利用台湾问题谋求对华外交利益。例如,迫使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做出让步,或是在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上给予支持等。另外,迫于美国的“站队”要求,印度也需要迎合美国的遏华政策,包括在对台政策上。近两届美国政府在对台政策上出现了明显倒退,使“一个中国”政策面临空心化的风险。具体而言,在特朗普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打“台湾牌”的力度加大,提升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并加强军事联系。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进行了部分回调,但在发展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上仍然没有节制[9]。在此情况下,为了跟进美国的对台政策,有印度学者建议印度加入全球合作与培训框架论坛,因为在美、日、印、澳四国组成的“四边安全对话”机制中只有印度还未加入这一论坛。
4.3 认知影响
鉴于印度智库的上述认知,未来印台关系或将在政治、经贸、军事、科技、网络安全、教育等领域进一步强化。正如布鲁金斯学会印度中心的希夫尚卡尔·梅农所指出的,未来印度在台湾海峡维持和平和现状上的利益将会增加,尽管地区环境令人忧心忡忡,但印度的“东进”政策与台湾的“新南向政策”表达了双方推动外交、贸易、经济、学术和其他形式交往的决心。当然,印度和台湾发展正常的经贸关系并无不可,但印度借经贸领域的相互依赖发展与台湾的所谓“非正式外交关系”则是需要警惕的[10]。
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一些印度智库学者试图在国际上淡化一个中国原则,并且支持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助力其拓展所谓的“国际空间”。例如,梵门阁的斯瓦加托·甘古利指出,印度应支持在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情况下将台湾重新纳入联合国,并动员其他国家一起支持台湾。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西塔拉·斯里尼瓦斯等认为印度应支持台湾在国际刑警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际民航组织中的观察员身份,从而表达对国际秩序的支持。同一智库的哈什·潘特等认为印度应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多边机构,即使中国的反对声音日益增大。在他们看来,印度的对外政策已变为议题结盟(issue-based alignments),与台湾的关系也应随之发展。
不过,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印度智库学者的态度较为谨慎,这有助于印度政府在发展印台关系时充分考虑中方关切。例如,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安塔拉·戈萨尔·辛格认识到,印台关系的发展已经使中国恼怒。中国担忧印度和台湾建立情报或信息共享机制,尤其是在海军领域。双方的武官交流和军官培训也被中方视为危险信号。国防分析研究所的辛柏山强调,如果说台湾是印度“东进”政策不得不面對的现实,那么中国则是印度几十年来一直面临的更大现实。中国不仅是一个更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机会,还与印度存在有待解决的边界争端。另外,印度正在谋求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中国在这些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对印度的破坏性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一个中国政策上冒犯中国并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
5 结论和启示
通过以上考察可以发现,印度智库主要从地缘政治、经济合作、民主价值观,以及所谓的“国际社会利益”等视角看待台湾问题。具体而言,在地缘政治方面,印度智库将台湾视为保护海上交通线、遏制中国进入印度洋的关键;在经济合作方面,印度智库认为台湾能够提供印度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在民主价值观方面,印度智库强调印度和台湾具有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在所谓的“国际社会利益”方面,印度智库认为台湾参与全球治理有益于国际社会。在此情况下,印度学者主张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网络安全及教育等领域加强合作。总体来看,印度智库普遍对一个中国原则缺乏正确认知,对中国大陆持有意识形态偏见,否认中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正当性。究其根源,一是历史包袱和印度教民族主义使印度存在对华安全困境;二是印度希望摆脱对华经济依赖,实现供应链的多样化;三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外部牵引。这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潜在挑战,有必要密切关注印台关系的最新进展,警惕印度和台湾发展所谓的“非正式外交关系”。
我国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两岸关系方面,应进一步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的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支持台胞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1]。其次,在中印关系方面,应不断增进双方在各层面、各领域的交流互动,既要发挥高层交往的引领作用,也要加强智库交流等民间交往。最后,在国际社会层面,应持续强化一个中国原则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向国际社会阐述好一个中国原则的准确内涵,特别是一个中国的事实和法理基础,争取国际社会的更多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修春萍. 多视角下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解析[J]. 台湾研究, 2018(2): 15-23.
XIU C P. Japanese factor in the Taiwan issue from a multi-perspective summary[J]. Taiwan Studies, 2018(2): 15-23.
[2] 亢升, 蒋雨旺, 郝荣. 新世纪以来印度与中国台湾地区关系进展略考[J].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4(6): 59-73.
KANG S, JIANG Y W, HAO R. Research on progress of India-Taiwan relations since the 21st century[J]. Indian Oce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view, 2014(6): 59-73.
[3] MCGANN J G. 2020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report [EB/OL]. (2021-01-28) [2023-01-09]. https://repository.upenn.edu/think_tanks/18/.
[4] 申钟秀. 印度智库对“数字丝绸之路”的认知评析[J]. 情报杂志, 2021, 40(6): 111-118.
SHEN Z X. Some comments on Indian think tanks perception of the “Digital Silk Road”[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21, 40(6): 111-118.
[5] 周帅, 张耀军. 印度政治生态变化对外交的影响[J]. 现代国际关系, 2022(2): 46-53.
ZHOU S, ZHANG Y J. The impact of Indias political changes on diplomacy[J].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22(2): 46-53.
[6] 葉海林. 中国崛起与次要战略方向挑战的应对:以洞朗事件后的中印关系为例[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8(4): 106-128.
YE H L. How should a rising China address the challenge from the secondary strategic direction? A case study on Sino-India relation in post-Doklam accident period[J].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018(4): 106-128.
[7] 王海霞. 解析印度“自力更生”计划[J]. 世界知识, 2020(13): 32-33.
WANG H X. An analysis of Indias Atmanirbhar Bharat Abhiyaan[J].World Affairs, 2020(13): 32-33.
[8] 冯传禄. 近期中印边境局势及双边关系走向探析[J].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0(6): 1-17.
FENG C L. Recent border situ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and the trend of bilateral relations[J]. Indian Oce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view, 2020(6): 1-17.
[9] 邵育群. 特朗普时期以来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变化及其危害性[J]. 台湾研究集刊, 2022(6): 34-47.
SHAO Y Q. Changes in the U.S. One-China Policy from the Trump era and their dangerous implications[J].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2022(6): 34-47.
[10] 邱昌情. “新南向政策” 背景下的台湾地区与印度关系发展探析[J].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9(2): 82-98.
QIU C Q.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iwan region and India under the “New Southbound Policy”[J]. Indian Oce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view, 2019(2): 82-9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文)[EB/OL]. (2022-08-10)[2023-02-05]. 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22n/202304/t20230407_710481.html.
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ull Text: The Taiwan question and Chinas reunification in the new era[EB/OL]. (2022-08-10)[2023-02-05]. 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22n/202304/t20230407_710481.html.
Indian Think Tanks Research on Taiwan Question: Motivation and Inspiration
Shao Zhuha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Studying the perception of Indian think tanks on the Taiwan question is of significant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comprehending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our nation. Additionally, it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promotion of a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in Sino-Indian relations. [Method/Process] This study selects 26 representative documents from 8 Indian think tanks as research samples, and then combs and analyzes the prevailing perception of Indian mainstream think tanks regarding the India-Taiwan relations, including their motivation and the impacts. [Result/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ndian think tanks primarily examine the India-Taiwan relation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geopolitics, economic cooperation, democratic values and the so-called “the interes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advocate bolstering cooperation with Taiwan in various sectors,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 security and education. In response, China should further strive to advanc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bilateral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with India at all levels, and reinforce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One-China Principle.
Keywords: think tank research Sino-Indian relations national security India Chinese Taiwan
收稿日期:2023-02-09 修回日期: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