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族群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路径研究

2024-05-24董晓晨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义乌市

董晓晨

摘要:[目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出现多元族群聚居的各类社区,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多元族群社会治理成为基层治理难题。本文通过探寻多元族群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路径和方法,为其他国际化商贸城市多元族群社会治理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本文基于系统组织理论,运用半结构访谈法,按照赋能型治理的研究视角,以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这一典型多元族群聚居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法进行回溯性追踪。[结果/结论]本文提出了党建引领的组织赋能、创新变革的机制赋能和情感嵌入的心理赋能,构建了以政府负责为主导、以社会自主为核心、以情感培育为保障的赋能型共治模式,为深入推进多元族群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

关键词:多元族群    社会治理共同体    赋能型治理    义乌市

分类号:C916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4.02.09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为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联通、资源共享,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浙江省义乌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商品出口到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住外国人口1.5万人,每年吸引境外客商超56万人次。在义乌,各国外籍人士长期定居形成了多元族群社区。多元族群社区是指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聚居或工作所组成的社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社区治理是指相关组织与机构为保证社区良性秩序的建构与维护;要持续完善相应的社区管理制度体系,推动社区内部结构功能实现和优化,并在这个过程中贯彻国家的发展与治理理念,将社区治理纳入整体社会治理体系的过程。多元族群社区治理是社区治理的一个子类,除了社区治理的共性挑战外,还有诸多特性挑战,例如,外籍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参与不足、缺乏双向互动、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区工作者、多元文化融合的社区活动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族群流动带来的陌生化导致的不稳定社会关系;二是不健全的利益再分配机制与社会保障机制产生的“发展型相对剥夺感”;三是多元族群的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导致的沟通鸿沟[1]。多元族群的社会治理,已成为政府和社区共同面临的一道难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应该采取多主体共建共享的模式,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指由政府、社会组织和各级群众组成,以解决社会问题、响应治理需求为目标,通过相互协商、相互促进、权责对等的方式组建的关系稳定的社会群体[2]。各城市、街道、社区和乡村的社会治理效果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3]。多元族群社区既有一般城市社区的共性特征,也因族群成分复杂而具有个性特征,这就决定了社区管理者不能随意照搬或复制其他社区治理模式。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一套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系统组织理论,运用系统观点多角度研究组织问题。系统组织理论主要包括组织平衡论、权威接受论及组织决策论等,任一级别的组织都包含了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并且考虑了非正式组织的力量[4]。该理论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相吻合,可以为我国多元族群社会治理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此外,新时期的多元族群社区也可运用赋能治理模式,通过深入挖掘治理资源、灵活运用治理方法、充分激活治理要素,激发各治理主体的内在能动性,构建有机统一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最终实现治理效能的提升[5]。

义乌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多元族群社区治理方法。然而,现有研究并没有从理论上对这些新的社会治理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提炼。本文通过文献和资料分析、访谈调查等方式,基于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深入探究了多元族群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赋能型治理模式,既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也是对中国特色社区治理典型样态的梳理。

2  文献分析

将系统组织理论应用于社会管理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徐萍[6]基于系统组织理论分析了风险社会的治理困境,从制度结构、治理能力、基层服务和社会心理4个方面探索了社会治理优化路径,为社会治理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聚焦内涵分析、重大意义和治理模式等方面。社会治理共同体出现时间不长、形态较新,不同于以往政府单一主体管理社会事务的方式,而是通过政府、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是一种“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目标共同体”的融合[7]。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对社会治理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识,迈向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我国从“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过渡的需要。在治理模式方面,有聚焦乡村治理的广东省德庆县“三信融合”模式,即以信仰建设为根本、以信用建设为关键、以信息建设为支撑[8];有聚焦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政治嵌入和社会嵌入的双重嵌入模式[9];有聚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党委领导、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模式[10];有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赋能型治理模式[5]。从治理模式来看,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体现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因地制宜、多元实践的特点[2]。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研究偶有涉及多元族群,多元族群呈现族群类别多、族群差异大、族群依存度高等特点,国外族群或少数民族族群往往会选择“抱团取暖”,与主流社会往来不多,与本地社会情感联结较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11]。此外,多元族群社区治理存在职能部门联动不强、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有限、族际空间互嵌程度不深等问题,亟待理论研究的关注和指导。

综观既有研究,由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研究历史不长,当前研究更多从历史溯源、内涵剖析和价值意义等方面着墨,较少涉及案例研究及实践形态。因此,当前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与内涵较为明晰、重要意义阐释翔实,但实现路径和模式探索仍有较大研究空间。

3  案例选择及研究过程

3.1  案例选择

案例研究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有较高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周密而系统的调查,借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12]。2000年以来,义乌签发外国人居留证和签证数量常年位居浙江省前3名,义乌是享誉全球的世界级贸易平台。坐落于义乌市区东北部的江东街道设有东苑、商博、流赐和鸡鸣山等16个社区委员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34.85万人,域内散居外籍人士6,000多人,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义乌市激发内陆开放枢纽活力的重要承载地。从职业类型来看,外籍人士主要从事商贸服务业和生产业,还有部分以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的身份留在义乌。因此,选取义乌市江东街道为多元族群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研究案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2  研究过程

为深入调查多元族群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团队于2023年1月至4月,多次前往江东街道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首先,团队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了解义乌多元族群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情况,如义乌市统计局、民政局、图书馆、江东街道等提供的书籍、视频、工作报告和新闻报道等。其次,团队通过非参与式观察并记录江东街道的社区氛围、文化营造、空间设置等环境因素,观察多元族群的工作生活场景,为半结构化访谈进行心理和资料准备。第三,团队对江东街道各社区多元族群、工作人员等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共计访谈18人,访谈对象情况如表1所示。访谈问题主要包括社区参与的原因、内容、方式和感受等。通过3种调研方式所获得的研究资料能够相互佐证,符合案例研究所需的详实性要求。

3.3  分析框架

根据系统组织理论,多元族群社区作为一个系统,要注重多元主体间的协作。要破解多元族群社会治理困境,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激发多元族群自主自治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愿的合作行为解决治理问题,赋能型治理是一种多元主体自治的适配路径。赋能是通过相互信任、信息共享、目标互通等实现“决策权力的去中心化”,促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看到整体,能主动思考,组织个体都能自行视情况进行决策、采取行动,促使组织做正确的事[5]。赋能型治理是把重要的治理要素赋能到相应的治理主体中去,凝聚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合力,促进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协同构建,提升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整体效能,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高效运转,从而有效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1]。

赋能型治理的运行逻辑和实现过程涉及赋能主体、赋能机理、赋能结果3个核心要素,即谁来赋能、怎样赋能、结果如何[5]。通过调研发现,义乌市江东街道通过党建引领下的组织赋能为“人人有责”提供了价值引领,解决了“谁来赋能”的问题;创新变革中的机制赋能为“人人尽责”提供施展平台,解决了“如何赋能”的问题;情感嵌入下的心理赋能为“人人享有”提升了治理效能,展现了“结果如何”。三者关系见图1。

4  赋能型治理视角下多元族群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路径

在开放型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以往建立在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联结因素基础上的共同体逐步消解,转而以城市街道社区的空间共同体来呈现,而多元族群社会治理的法制化规则尚未完全建立,新型社会共同体的治理逻辑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结合义乌市江东街道的实践考察,依据“组织赋能—机制赋能—心理赋能”的特色治理思路提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建议。

4.1  党建引领下的组织赋能,凝聚社区组织共同体

随着国家对各级党建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发挥党组织的统领作用是形成社会治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为核心,引导多元族群、企业、组织等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补齐主体治理能力短板。

首先,在组织赋能的基础上,通过“全域党建”等行动,将公众自发参与转变为组织化参与,实现政府、社会、市场的良性互动。利用机构嵌入优势,灵活整合基层社区,形成“时时为百姓利益着想,处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天罗地网”。例如,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党员同志的率先垂范下,将外籍人士吸纳进社区服务小组,实现“以外治外”,避免了很多文化冲突。

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工作人员(FT017)已从事社区管理工作6年,他分析了鸡鸣山社区外籍人士能够较为深入地参与社区治理的原因:

“我们社区的很多党员同志都有很强的责任感,新冠疫情整整三年,一大批有责任感、党性强、有威望的党员主动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他们的行动也影响到了很多外国居民。”

(2023年3月访谈于社区黨群服务中心)

来自也门的老板巴基(FT001)已经在中国做生意将近20年,他讲述了为何自己会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

“疫情期间,大家都很害怕,不敢出去。鸡鸣山的工作人员帮助我们买食物,送到我们家里,非常好。有时候,我和朋友也会去做志愿者,维持排队,相互帮助。”

(2023年4月访谈于外贸大厦)

其次,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号召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其他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中来。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成立了全国首家社区涉外人员服务中心。在党领导下,政府、社区、外籍人士、志愿服务人员等多群体协同共治,针对外来客商普遍反映的热点问题,高效配合外事、税务、商务、出入境管理等部门,精准推送税费减免、市场动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信息,及时化解各类纠纷、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义乌市外办科长(FT015)分析了用党建引领多元族群社区治理的路径和相关的成效:

“从2019年以来,我们就已经常态化开展       ‘We are family党建活动达650余场次,用党建工作来引领‘联合国社区治理工作。”

(2023年3月访谈于义乌市外办办公室)

来自埃及的穆罕默德(FT012)分享了义乌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和感受:

“我来义乌十五年了,以前办理出入境业务要取很多号,还要跑很多个窗口,现在只要‘跑一次,办理的时间也很短,效率很高。”

(2023年4月访谈于某咖啡馆)

最后,通过党员引领和网格化管理(“党建+网格”)实现基层治理的纵深贯穿。把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每个网格。江东街道通过选聘1,193名信息员,触达社区的各个网格,收集民情民意,并将政策落实到基层。通过“书记下午茶”“议事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多元族群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工作人员(FT017)分享了社区积极响应外籍人士需求采取的措施,包括举辦“汉语班”、开展政策宣讲等:

“从2003年鸡鸣山社区成立起,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每年都会走访居民、收集民意。当时就发现,学中文是‘洋居民呼声最高的需求,所以就开始开设社区汉语班,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将近一万名外籍学生‘毕业。外国人白天跑市场、做生意,晚上回到社区就来学中文,还是很勤奋的。”

(2023年3月访谈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4.2  创新变革中的机制赋能,凝聚社区机制共同体

系统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稳定的关键是内部的利益平衡[4],多元族群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利益平衡需通过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社会管理来实现,成果共享才能推动组织的稳定持续发展。义乌多元族群社区的机制创新正是充分考虑了系统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并提供了充分的参与分享机制。机制创新直接影响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正常运转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发挥,其核心行动逻辑可以通过社区治理模式的具体实践得以呈现。义乌结合其发展阶段、人口构成、资源配置等特质,参与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江东街道下辖的鸡鸣山社区走出了一条特色治理的新路(图2)。

首先,社区在全省率先成立“中外居民之家自治委员会”,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主任,吸纳11名外籍人员担任调解员,共同做好涉外纠纷调解、政策宣传、服务指导等工作。在“以外调外”的过程中,社区并不是把政治、生活和社会空间场域的协同共治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写在规范契约中,而是基于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形成的强关系嵌入,从而释放多元族群的自治活力和共同参与。

江东街道商博社区工作人员(FT018)介绍了街道的创新做法,主要包括“国际老娘舅”、老乡组团上门调解等方式:

“来自伊朗、埃及和毛里塔尼亚的三位调解员,都是阿拉伯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和影响力,以‘老乡组团上门化解纠纷,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治理格局。”

(2023年3月访谈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工作人员(FT017)认为当地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一方面是因为热心和爱心,另一方面也因为有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如积分、评奖评优等,所以也可以将相应的制度应用于外籍人士志愿服务管理。他说:

“为了激发外籍人士的志愿服务热情,我们实行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每次参与志愿服务,外籍人士都能获得社区志愿服务积分,他们可以‘服务换服务,例如,可以换我们社区的汉语课程,鼓励他们融入社区治理工作。”

(2023年3月访谈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其次,通过社会公共服务购买的方式,引进专业社工组织。江东街道在社区建立“同悦”社工服务中心,为多元族群提供语言沟通、商务交流、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积极培育“洋打更志愿服务队”“红石榴少数民族志愿服务队”“新乡贤志愿服务队”等多支多元族群社区社会组织,定期参与社区的治安、消防巡查、邻里纠纷调解等。社区党委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形式逐步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社会组织,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再优化。

义乌市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一家非营利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同悦社工中心工作人员(FT016)介绍了针对外籍人士的专业社工服务:

“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经入驻了鸡鸣山、四季、复兴、金城、北站等5个社区,每年政府服务购买经费有280余万元,我们聘用了全职社工30名,通过这种方式为外籍人士提供专业的语言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

(2023年4月访谈于鸡鸣山社区三楼同悦办公室)

4.3  情感嵌入下的心理赋能,提高社区共同体意识

根据系统组织理论,组织要给予成员一定的物质或情感激励来保持和提升成员的协作意愿,情感激励包括成员的满足感和归属感[4]。因此,在多元族群社区治理中,为了激发多元主体的协作意愿,需要除了组织赋能、机制赋能之外的心理赋能。心理赋能注重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效能,唤醒其自我意识,培养其主人翁意识,从而弱化公众对权力中心的疏离感,增强对公共社区问题的关注。

首先,以文化为媒介,注入情感要素。情感的培育往往需要在持续的治理互动中产生,江东街道多年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媒介,开展婺剧表演、书画比赛,还利用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特色佳节,举办赏花灯、包粽子、做糕点大赛等民俗活动,营造多元文化氛围。

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工作人员(FT017)认为,文化融合需要桥梁,一方面是积极向外籍人士宣传中国思想和文化,另一方面也要让义乌本地人了解外国文化和风俗,这样“双向奔赴”才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增进理解。他说:

“逢年过节,我们会组织外籍居民参与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一开始是比较简单的贴对联、看春晚。后来越搞越好,越搞越丰富,现在已经变成有各国美食的‘国际年夜饭、中秋‘下午茶了。”

“我们把小吃街改造成世界美食集市,外国人可以在这里品尝到自己家乡的很多美食,例如阿拉伯烤肉、土耳其冰激凌、韩国紫菜包饭等。”

(2023年3月访谈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其次,街道多个社区成立“民情议事会”,以外国客商为主体,探索大小事务由“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商量着办,赋予外国居民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空间。江东街道采取“一单一图”工作法,深入收集梳理外籍人士集中反映的需求,归纳整理成一张“涉外服务清单”,亮晒“整改落实回音壁”对比图,推动精准化社区治理。

江东街道商博社区工作人员(FT018)对增进中外人士之间情感交流的方法和制度进行了介绍:

“江东街道出台的‘议事会系列活动,一般每个月举行一次,大家都对这些活动很热情。既是‘吐槽会,也是‘诸葛会,社区居民的意见在会上相互碰撞、融合,最后给出建议。通过这种非正式交流的场合也增进了社区工作人员和外国人的情感交流。”

(2023年3月訪谈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最后,义乌市人大每年都会邀请外籍人士代表旁听人代会或参加座谈会,为义乌的发展出谋划策。旁听的外籍人士可与市人大代表同场听取报告,直接就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外籍人士的需求正式反馈给各个相关部门,为外籍人士表达群体诉求提供了重要平台,提升了外籍人士政治生活的参与度,减轻了政府的管理压力。

来自巴基斯坦的萨姆埃(FT006)和来自苏丹的穆德(FT005)都在义乌生活了多年,他们都曾参与外籍人士座谈会,也在会上表达了本族群对社区和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诉求。

“我已经在义乌生活了20年,在2019年的时候我参加了外籍人士旁听座谈会,当时我就向政府提出,在签证、教育等方面,要给我们这些长期居住在义乌的外国人延长居留许可的年限,我还建议义乌应该建更多的国际学校,方便我们的孩子上学。”

“义乌很好,很国际化,开会的时候,我就建议政府要多向我们外国人宣传税收的新政策,对于怎么扣税要有人帮助我们,向我们解答疑问、帮助我们申请。”

(2023年4月访谈于某土耳其餐厅)

5  结语

社会治理的研究存在两种研究方向:一种是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向,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另一种是社会治理方向,即“社会”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对应这两种方向,社会治理存在政府社会治理、参与式社会治理和社会自我治理3种类型,其中,参与式社会治理是“协同治理”的一种形态,政府不仅是社会治理的主导者,也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13]。在多元族群社会治理领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参与式社会治理形式。中外人士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传统、认知习惯等方面均有不同,多元族群社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涉外政策、国家治理、社区管理等方方面面,亟待社区管理方面的政策优化、管理提升和科学决策,应重点关注如何激发社区共同治理的效能和活力。

本文研究发现,党建引领的组织赋能、创新变革的机制赋能和情感嵌入的心理赋能三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是确保社区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进而助推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义乌市江东街道通过“以外调外”的赋能型治理方式,坚定不移以党建引领凝聚多元族群建设合力;以机制创新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以情感嵌入构建多元族群身份认同。这已然成为打造中国方案的鲜活样本,能为其他国际化商贸城市多元族群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与复合共治、多中心治理等社会治理模式相比,本文基于系统组织理论得出的“赋能型治理模式”具有如下3个特征。一是组织赋能,提升多元族群社区治理的黏性。以党组织政治势能带动多元族群社区治理,深入挖掘多元族群社区的治理资源,将零散的治理资源凝结为多元治理要素,将多元治理主体联结成密不可分、协同联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机制赋能,提升多元族群社区治理的能力。赋能型治理不是简单的摆平、理顺和“灭火式”治理行为,而是以载体创新、技术运用、治理革新等来构建多元族群治理常态化机制,提高多元治理主体的能力,实现多元族群社区治理的“标本兼治”。三是情感赋能,提升多元族群社区治理的活力。通过多元文化互融互通形成情感赋能,加强多元族群社区服务的普惠化和均等化建设,推动居民融合、文化交融及成果共享,提升中外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使社区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多元族群社区赋能型治理模式要发挥作用,还需注意以下3点。一是明确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中外居民等各治理主体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一方面要防止出现真空地带或治理盲区,另一方面要防止多元主体权利义务交叉,出现重叠治理、多头管理和久拖不决等情况。二是要建立一套有效协商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及时将多元族群社区治理中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制度规范化和程序化。三是要建立平等合作、共商共治的利益协调理念。参与治理的各方族群要尊重各方诉求、适度妥协,以争取达成利益平衡。

由义乌辐射全国,在多元族群社会治理方面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多元族群社区部门联动协作。现代社会的特征使社会决策向多目标决策和团体决策方向发展[12]。建议成立各部门协同的外籍人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涉外信息搜集与研判机制、涉外事件预警与处置机制。二是完善多元族群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外籍人士的底数排查,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加强对外籍人士生活、学习和就业重点场所的治安管理,推进涉外治安跨区域协作。建议将外籍人员与中国居民一视同仁进行治安管理。三是规范多元族群社区外籍人士社群活动。对外籍人士形成的各类社团组织,要摸清情况、统计数量,主动掌握其活动性质与内容。对于依法进行正常交流和支持社区工作的社团组织予以支持引导和日常监管,引导这些团体参与多元族群社区管理。通过促进多元族群民心相通、增信释疑,深度探索中国特色多元族群社区的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孟燕, 方雷. 价值驱动、结构优化与主体赋能: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J]. 江苏社会科学, 2023(2): 1-10.

MENG Y, FANG L. Value driving,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subject empowerment: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community[J].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2023(2):1-10.

[2] 郁建興. 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J]. 公共管理评论, 2019, 1(3): 59-65.

YU J X.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and its construction path[J].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9, 1(3):59-65.

[3] 宋锐辉, 张平. 中国城乡社区政策的演进图景与深层反思: 基于1987—2020年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混合分析[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 7(4): 1-15.

SONG R H, ZHANG P. Evolution and deep reflection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y policies: Based on a mixed analysis of national policy texts from 1987 to 2020[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2, 7(4): 1-15.

[4] 切斯特·巴纳德. 经理的职能[M]. 杜子建, 译.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92-102.

BARNARD C. The function of manager[M]. DU Z J Translate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2014: 92-102.

[5] 何得桂, 武雪雁. 赋能型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有效实现方式——以陕西省石泉县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 2022, 43(6): 134-144.

HE D G, WU X Y. Enabling governance: An effective way to build a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Take Shiquan Countys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practice as an example[J]. Issue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2022, 43(6): 134-144.

[6] 徐萍. 风险社会中的社会治理逻辑与优化路径: 基于系统组织理论的视角[J]. 东岳论丛, 2022, 43(8): 161-168.

XU P. Social governance logic and optimization path in risk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organiz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Dongyue, 2022, 43(8): 161-168.

[7] 高晓波.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理论与构建[J]. 甘肃社会科学, 2021(2): 40-48.

GAO X B. Connotation,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21(2): 40-48.

[8] 代凯.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路径研究: 以德庆县“三信融合” 为例[J]. 岭南学刊, 2020(5): 25-31.

DAI K.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 faiths” in Deqing County[J]. Lingnan Academic Journal, 2020(5): 25-31.

[9] 王佃利, 孙妍.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与城市街道的“嵌入式” 改革: 以青岛市街道办改革为例[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0, 9(5): 47-57.

WANG D L, SUN Y.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and the “embedded” reform of urban streets: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Street Office reform[J].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2020, 9(5): 47-57.

[10] 祖力亚提·司马义, 张雅茜. 论社会治理共同体对推进边疆社会治理的意义、本质和实践路径: 以新疆多民族地区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20, 41(11): 69-76.

SIMAYI Z ZHANG Y Q. On the significance, essence and practical path of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for promoting social governance in border areas: A case study of multi-ethnic areas in Xinjiang[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20, 41(11): 69-76.

[11] 陳宇鹏. 多元族群社会与互嵌型社会的构建: 以义乌的实证研究为例[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6): 113-118.

CHEN Y P. Construction of multi-ethnic society and interlocking society: A case study of Yiwu[J]. 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6): 113-118.

[12] 李忠尚. 现代软科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42, 386.

LI Z S. Modern soft science[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1: 142, 386.

[13] 高建华, 陆昌兴. 参与式社会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 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兼论社会主体视域下社会管理体制的构建[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6, 17(2): 13-22.

GAO J H, LU C X. Participatory Social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lf-management—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ubject[J]. 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2016, 17(2): 13-2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Multi-ethnic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abling Governance

Dong Xiaochen

Jinhua Polytechnic, Jinhua 321007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various communities with diverse ethnic groups have emerged in China.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language barriers,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other reasons, social governance of diverse ethnic groups has become a problem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ath and method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ocial governance of diverse ethnic groups,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social governance of diverse ethnic groups in other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ities. [Method/Process] Drawing on  the systemic organization theory, this paper employs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and focuses on an empowering governance approach. It uses Jiangdong Street in Yiw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 representative multi-ethnic area, as a case study for retrospective tracking. [Result/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poses a governance model featuring organizational empowerment guided by Party leadership, mechanism empowerment through innovative reforms,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via emotional integration. This model, leading with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centered on social autonomy, and underpinned by emotional support, offer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pathways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a cohesive multi-ethnic social governance framework.

Keywords:  diverse ethnic groups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empowering governance    Yiwu City

收稿日期:2023-12-24      修回日期:2024-03-08

猜你喜欢

义乌市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培训掠影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
义乌市大陈镇东塘小学鹅卵石作品选登
一道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教师作品选登
What a dream!
My bedroom
Lucky
义乌市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现代商贸集聚区与先进制造业联动效应分析——以义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