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财融合背景下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研究

2024-05-24朱萍萍

关键词:制造企业业财融合管理措施

【作者简介】朱萍萍(1986-),女,浙江温州人,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  要】近年来,我國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这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新环境,制造企业若想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创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还要优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业财融合为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途径,将业务与财务深度融合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成本的有效控制,对提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大有裨益。因此,论文针对业财融合的意义、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合理的优化措施,以期加速业财融合进程,使企业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关键词】业财融合;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3-0179-03

1 引言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市场对产品的个性化、品质、功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要求其必须更加灵活、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推行业财融合可以使业务与财务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提高企业运营的灵活性、管理决策的时效性,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然而,一些制造企业在业财融合的过程中业务与财务目标不统一、工作协调难度大,甚至缺少必要的工作联动机制,融合效果并不理想,难以真正发挥融合优势。制造企业应正确认识业财融合的必要性,积极针对融合问题,采取相应优化措施,促进业务与财务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2 业财融合对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业务与财务工作协同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往往是对过往的财务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核算,忽视财务与业务的联系,缺少对业务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这导致财务活动与业务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常被淡化,财务管理难以有效辅助决策制定、指导业务运营[1]。而业财融合将业务与财务紧密相连,实现了对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高效整合,财务人员可以全面了解业务情况,从而更直接地服务于业务运营。同时,业务部门能够准确了解财务目标和绩效要求,确保在业务决策中充分考虑财务因素,这有助于实现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协同发展。

2.2 有助于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在市场竞争中,成本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只有将各项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形成低价优势,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2]。但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成本核算往往只关注直接成本和显性成本,而忽视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成本情况,成本控制具有局限性。在推行业财融合后,财务部门得以深度渗透到业务运营的核心环节,能够全面了解业务成本结构,实时监测成本发生与演进的过程,成本控制从被动管理转变为动态追踪,有利于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

2.3 有助于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制造企业实行业财融合管理机制,可以使财务部门参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从业务和财务两个角度进行风险评估,找出财务管理与业务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强化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风险对企业运营的负面影响。例如,企业对某供应商的原材料有较强的依赖性,若供应商无法按时、按量、按质提供所需原材料,就会引发供应链中断风险,引起非计划性停产。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发生此类风险问题时,财务部门可以与生产部门紧密合作,协助其评估供应链中断对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影响,并基于评估结果制定应急采购计划,紧急调配资源来支持应急采购,帮助生产部门应对供应链中断的挑战。

2.4 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源配置在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合理配置企业的各项财务与非财务资源,不仅能够提高运营效率,还可以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与业务各自为政,资源配置通常依靠主观臆断,容易发生资源错配问题,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效利用。在业财融合模式下,财、物、供、产、销都被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资源配置,在避免资源浪费和利益冲突的同时,能够大幅度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益和效率,使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业财融合背景下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3.1 业务未深度融入财务管理

业财融合是现代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探索和实践业财融合,不断将财务管理向各个业务领域延伸,构建协同工作模式[3]。例如,利用财务管理方法对生产流程进行评估,找出各环节的成本动因,从而为流程优化提供专业财务建议,减少低效、无效环节,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然而,一些制造企业对业财融合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财务分析仅是算账的工具,与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联,既没有制定完善的融合计划,也没有建立配套的工作联动机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仍然保持以往的工作模式,这导致二者融合程度偏低,业财融合停留在喊口号阶段。

3.2 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脱节

预算管理是实现业财融合的关键,对企业未来业务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精准预测,并编制配套预算計划,使资源合理配置到不同业务领域,以确保业务与财务目标能够相辅相成、共同达成,从而取得预期的业财融合效果。但是一些制造企业的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相互脱节,预算编制过程中业务部门参与度低,财务部门也未能充分理解业务需求,仅基于历史数据或简单线性预测制定预算,缺乏对业务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使得业务部门对预算的认可度较低。这种情况下,预算执行阶段相关预算指标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可能会引发预算松弛问题,进而影响跨部门协作的效率,对业财融合造成阻碍。

3.3 缺乏企业全员的深入参与

企业实施业财融合,涉及管理理念、思维、方式、流程的全面变革,仅凭借财务部门难以独立完成,需要企业内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4]。然而,部分制造企业认为业财融合只是财务与业务部门间的合作,未将其上升到全面参与层面。这种误解导致许多员工认为业财融合与自身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对业财融合的配合度较低,使得融合过程容易受到其他部门掣肘。例如,财务部门协助业务部门通过数据分析预测产品未来一段时间的销量,但没有将预测结果与生产部门共享,而生产部门由于没有拿到预测信息,仍然按照常规计划进行生产,导致产品供应不足,使得企业失去了潜在销售机会,为销售收入带来了负面影响。

3.4 缺少完善的财务监管机制

在制造企业中推行业财融合,虽然能够为生产运营创造更多便利条件,但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增加财务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这无疑对财务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实施业财融合之前,企业的业务流程已经形成固定模式,而业财融合要求重新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可能会因此发生利益冲突,必须做好协调和监督。然而,一些制造企业忽视财务监督在业财融合中的作用,未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和死角。财务监督的缺位可能会造成业财融合脱离掌控,导致业务部门在追求业绩的过程中忽视财务风险,财务部门为迎合业务部门的业绩需求,在审批和核算过程中放松标准,进而引发风险事件。

4 业财融合背景下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措施

4.1 提高业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程度

只有提高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融合程度,二者共同参与企业的管理、经营等活动,才能形成工作合力,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具体来讲,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厘清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主线,基于“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分领域”的理念,制定融合计划,有序推动二者的深度协同,规避一次性大规模变革带来的风险。而且在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及时总结,不仅可以掌握实际的改进效果,还能够提高整个团队对业财融合的信心,产生更大的融合动力。另外,为了使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利益相一致,朝同一目标努力,制造企业应针对业财融合目标,革新绩效评价制度,优化绩效评价方法,设置相关绩效指标,使之能够兼顾业务目标与财务目标。例如,引入平衡计分卡,针对业财融合的关键领域,从多个维度(如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制定评价指标,基于指标达成率评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效果。此外,要想使业务与财务紧密配合,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联动机制,破除双方协同运作的屏障,确保双方能够无缝对接。例如,设置财务BP岗位,由其作为业务与财务协作的纽带,向财务部门及时反馈业务进展和需求情况,向业务部门提供专业的财务建议和支持,从而提高财务策略与业务实际的匹配度,使双方能够更好地配合与支持彼此的工作,促使业务与财务深度协同,实现业财融合的目标。

4.2 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纳入预算范围,可以有效提高预算的准确性,控制预算偏差的形成,对于业财融合的推行和实现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制造企业应从预算编制与执行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创新,全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以满足业财融合对预算管理的需求。具体来讲,在预算编制前,应积极收集相关的财务、业务数据,深入了解业务部门的运营状况、市场需求、竞争态势,从而基于这些数据预测业务发展趋势和未来需求,为预算编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企业制定出更加切近实际、具有前瞻性的预算方案。在预算编制时,要结合业务特征,针对不同的业务项目,选择适合的编制方法,并实施“先总后分、总分结合”的编制流程,促使预算目标与总体业财目标良好衔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例如,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新业务项目,可以采用弹性预算法进行编制,并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弥补传统预算编制方法中“一刀切”的弊端,提高预算的灵活性,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业务需求;对于收入和成本稳定的核心业务项目,可以采用固定预算法进行编制,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来预测预算,适当减少复杂的计算和分析工作,从而降低预算编制的难度和成本。在预算执行阶段,要持续关注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将其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预算差异形成的根源。倘若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有较大差距,制造企业则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预算差异扩大影响业财融合的效果。

4.3 将业财融合上升到全员参与层面

业财融合的核心在于将财务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嵌入业务流程,将业务活动中的信息实时反馈给财务部门,以实现二者之间的信息共享、流程协同。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财务与业务部门的合作,更对整个企业的管理环境、工作流程和要求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味着企业全体成员需要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和要求。因此,应将业财融合上升到全员参与层面。首先,应组织生产、采购、销售、财务等部门主管领导,定期召开业财融合工作会议,让各部门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流程,共同寻找业务与财务的最佳融合点,商讨具体融合措施(如改进业务流程、优化财务分析),明确各自在融合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塑造自上而下的融合推力。其次,应根据业财融合对员工职业技能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其进行针对性培训,确保相关员工对业财融合有清晰认识,真正成为业财融合的推动者、执行者。最后,为了向各部门的合作、协同提供数据支持,应基于“一账式”理念,统一数据标准和路径,对数据格式、编码作出详细规定,将业财数据汇总到同一数据库中。如此一来,所有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同一个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查询、更新,不仅可以缩短信息传递的滞后时间,还能够显著降低信息误差的风险,从而防止信息孤岛现象阻碍业财融合的进程。

4.4 加大财务监督力度

在业财融合的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而是前置到了日常运营、战略规划、业务决策等多个层面[5]。这种改变不仅涉及业务流程的重构,还可能带来一系列新的风险。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业财融合优势,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制造企业应完善财务监督制度,采取针对性监督措施,对财务和业务行为进行严格约束,确保融合工作的合规进行。具体来讲,一方面,应根据业财融合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流程图和流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权责制度,规定相关岗位责任与具体任务,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执行标准,使相关员工能够准确理解职责边界、协作方式,切实贯彻执行业财融合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应将业财融合纳入内部审计范围,将审计重点从财务为主转向业财融合,对融合关键点(如生产控制、资金管理、投资决策、采购销售、成本控制、库存管理等)进行重点审查,评估融合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便找出融合中的潛在问题和风险,帮助企业持续改进业财融合的机制,不断提升融合效果,构建一种“评估—反馈—完善”的融合模式,避免业财融合的风险在全局范围内的扩散和放大。

5 结语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与业务大多各自为政,二者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交流,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容易造成决策滞后,影响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进而使企业错失发展良机。而实行业财融合,可以使财务与业务之间共享资源、互通信息,能够促进跨部门的合作,有效弥补传统财务管理的不足,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因此,制造企业应基于业财融合理念,进一步提高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的程度,并根据二者融合的需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大财务监督力度,为业财融合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宁.业财融合视域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转型路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23(31):145-148.

【2】杨伍寿.业财融合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财会学习,2023(31):53-55.

【3】祝彪.业财融合对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作用与实践策略[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22):79-81.

【4】肖卫权.“财务+”思维推进企业业财融合——以机械制造企业Z公司为例[J].商业观察,2023,9(23):96-99.

【5】于澜,林思丽.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路径研究[J].可持续发展,2023,13(6):1795-1800.

猜你喜欢

制造企业业财融合管理措施
基于营改增背景下的制造企业纳税筹划方法分析
浅析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信运营企业基于客户效益的业财融合研究及应用
业财融合助力企业发展探究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论实施业财融合推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措施
通信企业基于价值的业财融合分析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