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的挑战与路径研究

2024-05-24王盼盼

村委主任 2024年4期
关键词:多元主体新时代

王盼盼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课题分析了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并从夯实乡村数字化转型基础、加强科研攻关和人才培育、推动乡村数字化产业做大做强、完善数字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机制设四个方面,阐述了数字乡村建设可采取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乡村实现数字化、现代化的转型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多元主体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4-018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F49  文献标识码:A

数字乡村是伴随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发展和转型进程。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建设数字乡村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五年对数字乡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安排和部署。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将数字技术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激发乡村活力,将数字乡村建设优势转化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数字乡村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能级和效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作物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效率。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农民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精确灌溉、施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例如,全国72万个“畜牧业生产经营单位信息代码”登记备案赋码实现了18万余個规模养猪场和4 300多个生鲜乳收购站生产情况的全覆盖精准监测[1];山东、广东、江苏、黑龙江等地集中打造了一批无人农场、植物工厂、无人牧场和无人渔场,实现农场作业全过程的智能化、无人化。此外,数字乡村建设还可以推动农村金融、电商、物流等服务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通过数字化技术,农民可以更便捷地获取金融服务、开展电商经营、进行农产品物流等,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截至2021年9月底,全国农村网商(店)已达1 640万家。

1.2 有利于深度构建乡村治理体系

数字乡村可以为深度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很多有利条件。通过建设数字化的社会服务平台,可以促进村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实现基层治理的民主化和规范化。截至2022年,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实现县级行政区域100%覆盖、乡镇覆盖率达96.1%[2]。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和信息共享,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的精准性和效率。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管理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乡村各类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特别是在农村水域安装水位临界报警监控和全景监控,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防范溺水意外事故等方面成效明显。

1.3 有利于弥合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

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为乡村地区提供数字技术培训,包括互联网使用、电子商务、数字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农民了解并利用数字工具,提升村民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收入。此外,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提供数字化的公共服务。在教育方面,海量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从城市传送到广袤乡村,进入农村中小学,同时,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发布基础教育资源3.4万条,职业教育在线课程 2.2万门,给广大农村地区送去了免费优质教育资源。在医疗卫生方面,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截至2022年9月,全国85%的地市、69%的区县已建立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积极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法律服务方面,“互联网+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持续推进,全国近53万个行政村实现了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法律顾问微信群20多万个,乡村法律顾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线为农村群众和村“两委”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治宣传、法律顾问等服务[3]。这些数字化的服务可以让农村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服务,减少城乡差距。

2 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1 数字乡村建设基础条件不够成熟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起步晚,基础条件不够成熟,农业生产基地4G信号盲点仍然较多,例如,网络带宽不够、使用资费高、网络信号不稳定等,乡村5G基站、光纤宽带、物联网设施等新基建数量和布局也不完善,极大影响着数字技术在乡村的推广和运用[4]。相较于工业数字化,农业在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比较落后。此外,数据整合共享不充分,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分散,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利用不够。

2.2 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化人才短缺

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化人才短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在乡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才流失等因素影响,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留住成为一个挑战。一是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缺乏与时俱进的数字化教育体系,使得乡村学生在数字化技能方面的培养存在困难。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也限制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二是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引人才的机会和条件。许多年轻人选择去城市就业,导致乡村地区数字化人才的流失。同时,乡村地区缺乏与数字化相关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也限制了数字化人才在乡村地区的发展空间。

2.3 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较低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乡村的产业最主要的就是农业产业,通过数字化的发展,让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是数字经济带给乡村的最大改变。但是农业对数字化的运用大多停留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其它环节对数字技术的利用较少,特别在农产品物流和市场推广方面,数字技术尚未发挥作用,产业的脱节性和封闭性较强,没有利用数字技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除农业产业外,数字技术也更多的尝试与乡村新兴产业,如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进行融合,但是整体而言进度较为缓慢。例如,新兴的农村电商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就其目前发展发展状态而言,乡村电商发展依然薄弱,由于农户缺乏网络营销策略和品牌意识,存在线上线下服务脱节,营销同质化、售后服务通道不畅等问题,难以获得长期的高效益。

2.4 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不够完善

多元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农民、社会组织等,他们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职责。然而,由于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协同机制不够完善。一是政府部门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应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但在实际过程中,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二是企业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着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当前数字乡村的建设对政府的依赖较大,企业的参与度不足。此外,农民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企业往往更加注重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与农民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导致数字乡村建设中缺乏真正的合作共赢。三是农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但目前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技术能力的不足,农民与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农民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难以主动参与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3 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数字乡村建设有明确的相关要素和建设领域,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的支撑,此外,还要有产业引领以及配套的评价体系等,数字乡村的实践进路可从这些相关要素和必要的建设领域着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3.1 夯实乡村数字化转型基础

一是提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农村地区光纤宽带的全面升级,构建覆盖农村的高速光纤宽带网,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百兆以上宽带网络接入和4G网络全覆盖。加快窄带物联网建设,推动5G在农村地区应用,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二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标准体系、应用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自然资源、重要农业种质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宅基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大数据。同时,制定农业农村大数据共享管理辦法,实施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工程[5]。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整合实现与各省、市、县区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时对接,打造具有及时、有效的农业农村互联网平台。三是拓宽数字建设资金渠道。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扩大财政资金投入和引导力度,统筹利用好现有涉农政策与资金渠道,支持数字乡村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畅通融资渠道,可考虑采用创新的金融模式,如众筹、债券发行、信贷支持等来筹集资金。这些新兴的金融方式可以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为数字乡村建设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此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参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制定详细的数字乡村建设计划和商业模式,吸引投资者参与项目。可以与私人投资者、风险投资基金或者合作伙伴进行洽谈,争取他们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3.2 加强科研攻关和人才培育

一是加大关键信息技术攻关力度。建立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和战略联盟,支持重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各大科研机构、高校进行合作,提高科研攻关能力,开展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通过数据共享、技术交流等方式,让产业界、学界和研究机构之间能够及时了解彼此的研究成果、技术进展和需求。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际效果。二是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加大对青年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返乡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重点人群的数字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生产、会应用的数字乡村人才。通过招引农业农村数字化领域高端团队进行创新创业,建立各省市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专家库、数字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联盟,鼓励开展智慧农业青年科学家大赛等活动,强化乡村数字化的人才培养。

3.3 推动乡村数字化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融合。实施数字农业建设工程,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进设施农业智能化,构建林果业智能化生产管理模式,完善现代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特色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推广普及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农业,把更多农产品搬上“云端”,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3.4 完善数字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要充分认识建设数字乡村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可设置数字“三农”改革专班领导小组,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发展改革、财政、网信、经济和信息化、科技、商务、自然资源、乡村振兴、数据资源、供销、金融、通信、气象等部门参加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设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工作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表格化、清单式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二是加强各主体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应加强内部协同,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形成统一的政策和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企业应加强与农民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探索数字技术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实现合作共赢。农民需要加强数字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提高自身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能力和意识。社会组织应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监督和参与能力,推动各方合作。三是建立健全数字乡村标准体系。着力构建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探索开展基础通用标准研制,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实际和试点地区优秀实践,结合数字乡村的系统性特征,探索开展数字乡村参考架构、建设与运营管理、安全保障等基础通用标准研制,解决数字乡村基础共性关键问题,为各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指导。此外,还应建立数字乡村建设评价体系,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服务能力、农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活品质、社会参与和自治能力等方面着手,及时调度各地建设进展和突出亮点,将建设成效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挂钩,推动工作落实、落细。

4 结束语

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撑、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可以克服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隽.加快数字乡村建设[N].人民日报,2022-04-29(18).

[2]第一财经.社论:政务大数据体系完善需要建设、运用、安全的统一[EB/OL].(2022-10-30)[2022-10-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114386661344810&wfr=spider&for=pc.

[3]中国政府网.《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EB/OL].(2023-03-01)[2023-03-01].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01/content_5743969.htm.

[4]全尤.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机理和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3(07):7-10+41.

[5]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20-04-10)[2020-04-16].https://www.henan.gov.cn/2020/04-16/1318713.html.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新时代
农村学校善治模式路径探析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试论大数据下的现代科技馆科普服务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论法治建设中的政府治理文化
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舆情治理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