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内涵探析

2024-05-24宁乐锋王一豪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

宁乐锋 王一豪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看法、总观点,更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之间关系的中国式解答。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世界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历史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以及“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这五方面的基本内涵对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优劣与人类文明兴衰之间的关系以及优美生态环境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具有启发性思考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2-0019-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学界目前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大多从如下几个角度展开:基于大历史观理论,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置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历史之中,对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加以把握;基于现代化视角,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作为超越西方现代化发展局限的新理念来回答和破解西方生态危机,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来验证“生态化”与“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可能;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分析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的具体实践,如生态共富、生态目标、生态协调等。基于此,笔者从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历史观、生态文明观以及生态民生观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一、“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世界观

面对时代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世界观,坚持在追求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不忘致力于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先,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作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基准点。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自然生态系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性治理,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理念,坚持对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从整体上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保护和治理。在深刻认识到“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2〕173的基础上,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为生命共同体开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实践。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引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人作为拥有自我意识的高智商生命体,在主体意识的影响下形成了“小我”,进而从自然界分离开形成了人类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将“小我”的意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促使“小我”对自然存在物产生一种“类”的认同感,使得“小我”能站在自然环境的立场去感受自然的存在,进而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大我”。“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将“人—自然—社会”紧紧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人对于自然、社会对于自然的归属感。

其次,将各国之间互惠互赢的发展关系作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秉持生态问题没有国界、清洁美丽世界人人有责的理念,坚持按照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本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始终坚持国家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中国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针对《巴黎协定》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焦点问题与世界各国代表团广泛交流、密切协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然而,仅在签订《巴黎协定》一年后,美国就单方面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迎来巨大挑战。中国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积极履行《巴黎协定》,通过开展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推动低碳示范区共建、绿色能源合作开展等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为世界气候环境治理不断作出中国贡献。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始终坚持全球生态整体性治理与合作的原则,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贡献着力量。

再次,将坚持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联动的发展模式作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以来,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合作。绿色“一带一路”也成为串联起沿线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金丝带”。截至目前,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在绿色产业项目示范合作、绿色能源使用推广等方面取得历史性进展,在中非共和国援助建设萨卡伊光伏电站、埃塞俄比亚建设阿达玛风电、赞比亚太阳能磨坊厂等项目中都展现出大国担当与作为。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为指引,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以绿色项目、生态基建以及清洁能源等合作项目为抓手,“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3〕438,“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4〕275。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内在统一而非对立矛盾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明了“绿水青山”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自然生产力,是自然财富的源泉。“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倡导将自然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相统一,通过生态农业、绿色旅游等途径,不仅实现“唱山歌”“念海经”,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有效协同联动,而且实现靠山吃山不破坏山,靠海吃海不污染海的理想状态,进而促使“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产生“金山银山”,使“金山银山”不断反哺并保护好“绿水青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只要发展路径正确,就能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激活自然资源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对人的生存而言,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当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后,生态环境质量必定会成为实现高质量生活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23。生态环境不仅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某一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石和走向未来的“本钱”。因此,当经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绝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短期发展,而是要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4〕141。实践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牢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5〕13的深刻道理,只有“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4〕63,才是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内在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的正确选择。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深刻揭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联动和良性互动的重要条件,即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谋发展、促经济。

三、“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历史进程是密不可分的,每个历史时期所存在的人与自然关系,都是该历史阶段的产物。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不发达,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在物资匮乏和严峻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人类对自然不得不产生敬畏崇拜。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快速跃升,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大幅提升。在资本主义主客二分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类试图征服自然去谋取巨大的物质财富,最终导致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发展。与西方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倡导独特的生态历史观,坚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观与历史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考量,从人类与自然、长远与当下、整体和局部的利益出发,在历史进程中去正确看待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坚持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针对空气、土地、水资源污染以及森林草场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倡导推进绿色化发展,立足我国基本国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华传统农业技术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农业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始终秉承“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2〕170-171的观点,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4〕294。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始终坚持生态正义,注重代际公平问题。公平正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生态正义是关乎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正义问题,是生态权益和责任分配的正义期待。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代内公平。代内公平是同代之间在享受生态权益和承担生态责任方面应实现的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坚持代内公平,通过建立普遍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价值取向以保证代内公平的实现。一方面,重点关注并妥善解决因地区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个人发展的差异而在生态权益上出现的受损或超负荷承担生态风险的情况。比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坚持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在水质向好的情况下,下流省份作为生态利益的受益方向上流省份支付一定金额的生态补偿金,以补偿上流省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超负荷承担的风险和责任。目前,我国已经推动21个省份在20个流域(河段)建立起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推动流域水质改善和绿色低碳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生态权责问题也是重点关注的对象。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和大型工厂向农村地区转移,不可避免地对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造成巨大压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坚持构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明确生态责任划分、落实生态保护权责,通过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激发出城乡融合发展动能。

二是代际公平。代际公平强调的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谋求生存和发展层面的机会均等。“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倡导坚持生态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强调要把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好,为子孙留下良好稳固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根基,以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利。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通过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扭转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现状。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强调要合理统筹好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态需要,处理好历时性维度的公平正义问题,在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为后代人预留出足够的生存发展的资源及空间。“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坚持生态修复的共同责任原则。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修复。由此可见,树立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应有的生态责任感和生态自觉,坚持对当代和后代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保障和尊重,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中生态历史观的重要体现。

四、“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

文明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通常与生态环境的优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四大文明古国都源于拥有肥沃土地、充足水源、适宜气候等良好生态环境和优渥自然资源的地区。中华文明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智慧的滋养下历时5000多年经久不衰且更加熠熠生辉。“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在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的生态思想和智慧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度剖析,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4〕230的生态文明观,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深刻展现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文明的生成和持续繁荣这一重要认知。根据史料记载,曾经盛极一时的古丝绸之路的自然环境并非是现如今的荒漠戈壁、寸草不生,而是拥有高山、大漠、草原、森林等众多自然风光。但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自然生态的脆弱性,加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致使这一地區的自然条件发生巨大变迁。再如,古时候楼兰文化地区因为盲目开垦、肆意改道灌溉,致使孔雀河改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楼兰文化这个罗布泊地区最具特色的古西域历史文化典型代表的消亡。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消亡的历史深刻昭示着“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5〕53。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是相得益彰的。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依靠的主体是人,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生态基础。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人们能够从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力,进而不断激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从人类文明延续的维度,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优劣与国家、民族、文明兴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6〕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生态文明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之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是重中之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3〕360总而言之,良好生态是文明发展延续的重要依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五、“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

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的重要保障,而民生也是生态环境的价值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彰显出其理论的价值旨归,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行动目标,坚持“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7〕,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从关心“米袋子”“菜篮子”满不满的盼温饱变成了关注“蓝天、碧水、净土”的盼环保。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更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美好生活的标准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是精神层面的富足和生存环境的优美。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能得到有序且稳定的发展,从而不断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生活品质的提高。只有以优美生态环境为根本前提,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才能得以实现。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旨在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共同维护生态资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具有非竞争性的特点,绝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利益冲突且能够共同享有生态资源。但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等不可抗力的因素,乡村与城市之间、生态脆弱地区与生态良好地区之间也会存在一定差异。能否对这一差异性作出有效调试和平衡,是事关生态资源分配公平性、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关键。为实现人民群众公平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倡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这一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环境、生态产品以及生态服务,从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生态权益。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倡导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4〕66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全体人民、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内生动力,才能切实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一方面,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由于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出现了远超人本身需求的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形式,浪费掉大量的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持续影响并形成代际成本过高等突出问题。因此,以绿色消费这个生产的起点和经济活动的终点为突破口去倒逼绿色生产,促进企业生产的绿色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所内含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要坚持公共治理。“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还体现在人作为主体的作用发挥上,即依靠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中国。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要由个体参与走向集体参与、由国家主导走向全民自觉,从而促进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等不同主体形成系统合力,共同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看法、总观点,作为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之间关系的中国式解答,其具有的丰富内涵可概括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世界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历史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以及“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厘清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优劣与人类文明兴衰之间的关系以及优美生态环境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可以预见,“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必将在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伟大的实践中逐渐形塑自身,不断引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2〕習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0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

〔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3.

责任编辑 郎明远

〔收稿日期〕 2024-02-1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3BZX012);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4Y567)。

〔作者简介〕 宁乐锋(1977-),男,山东菏泽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

王一豪(1999-),男,辽宁抚顺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