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理论意蕴、实践进路及当代启示
2024-05-24李东坡王心怡
李东坡 王心怡
〔摘要〕 改造主观世界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通过组织学习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开展思想斗争等具体路径对中国人民的情感、认知和信仰进行系统化、层次性改造,致力于实现主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为推进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强的思想基础。深研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新时代提升党员干部思想品格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不断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党员干部;目标指向;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2-0043-08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创造性提出改造“两个世界”的论断,即“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1〕296。改造主观世界既包括认识能力的提升,也包括情感世界的丰富和科学信仰的树立,使人们全面、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有效指导。毛泽东以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为根本目标,不仅以此为指导制定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阶段性目标,而且综合运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思想斗争和榜样示范等具体路径实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志励人,充分发挥思想对行为的先导作用,使中国人民由自发走向自觉、被动转为主动、自在转向自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开拓树立深厚情怀、坚定人民立场,具象化并拓展了马克思关于“改变世界”的哲学主张。实践中,毛泽东对于改造主观世界的系统化思考和相关精辟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思路指引和方案借鉴。
一、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目标指向
使主观世界符合客观规律,并以思想为先导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目标。这一根本目标在客观世界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具体性目标呈现。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通过“改造人心”,为推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事业注入精神力量,实现了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有机统一。
(一)根本目标: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实现“两个世界”的和谐统一,不仅“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1〕284,还要充分发挥主观世界的先导作用,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从西欧蓬勃发展的大工业生产中孕育并在工人运动与思想论戰的实践中日益丰盈,成为无产阶级开展革命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在于,其不仅强调客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决定作用,更强调客观世界的发展对主观世界发展的决定作用。毛泽东指出:“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1〕295-296而“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1〕295。封闭生产、封建专制和传统观念的深邃影响,使中国人民的主观世界充斥着折中主义、利己主义、麻木冷漠、愚昧懦弱等不利于革命、建设事业发展的愚昧思想和消极心态,亟需加以改造使之顺应近代以来快速变革的经济社会。毛泽东还强调经科学理论浸润的认知以及强烈的情感和信仰对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他指出,无产阶级在初期,即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的时期还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初步把握,还只是所谓“自在的阶级”,而经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方能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并与之展开科学斗争,成为“自为的阶级”〔1〕288-289。而情感的感染性、信仰的超越性,又能调节和激励人民克服经济落后的巨大阻力、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战胜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国内态势和重重包围的国际局势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接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具体目标: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注入精神力量
毛泽东指出:“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1〕294革命与建设时期,人们的主观世界须随风云变幻的形势迅速调整,形成了不同时期改造主观世界的具体目标。如何引导中国人民在思想上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以此为指导在敌强我弱、险象丛生的革命形势中探寻出路,是革命时期改造主观世界的现实指向。毛泽东指出:“中国从前的革命,是少数人包办的,及到革命潮流渐渐增涨,革命运动才跟着由少数人扩张到多数人,到现在已有多数的农工民众参加。”〔2〕队伍的壮大提升了革命的主体力量,但人口基数庞大、阶级成分复杂加剧统一战线队伍组织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亟需对各阶级的主观世界加以改造,使他们紧密团结在革命阵营中。特别是作为领导阶级的无产阶级,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武器”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不断提升党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3〕这构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造主观世界的总体目标。在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以科学知识指导建设、以高昂斗志开展建设、以坚定信仰投身建设,而且要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厚植集体主义情怀、深谙社会形势、具备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并接续以思想改造壮大和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凝聚力量。
二、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基本内容
“知识、情感、意志者,吾人之心。”〔4〕61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系统改造人的情感、认知和信仰。毛泽东通过培育人民的阶级亲近感、集体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充分发挥情感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推动作用;通过将科学理论与具体经验有机结合,引导人民形成对客观现实理性、全面的认知;通过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支持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千难万阻,不断开辟人民事业新境界。在上述三重维度的改造中,中国人民的主观世界在实现与时俱进发展的同时得到荡涤与升华。
(一)情感培育:主观世界的感性浸润
情感是经长期体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态度倾向,是主观世界的感性部分。毛泽东指出:“无以发其智,因无以动其情。夫能研究各种科学孜孜不倦者,以其关系于己者切也。”〔4〕62积极情感是理性认知和科学信仰的先导,而只有以积极情感“润心”,才能推动科学理论的内化和崇高信仰的树立。毛泽东通过培育阶级亲近感、集体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激活中国人民的共同情感,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开展提供感性准备。
培育阶级亲近感是情感改造的首要环节。“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在阶级社会里,也只有阶级的爱。”〔5〕852毛泽东首先指明情感的阶级性,并进一步通过系统分析中国的阶级情况,对中国人民的革命身份进行范畴重塑,帮助人民厘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1〕3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强调革命目标的一致性,将拥护革命的阶级凝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上,以“大阵营”的建立消解“小阶级”之间的冲突与隔阂。亲近感的提升在情感上初步将各阶级系缚在同一阵营,而要想促进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与稳定,还需激发各阶级对统一战线的认同感,为革命阵营的巩固提供内生动力。提升各阶级集体认同感的首要条件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阶级黏合作用。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员不能不自觉地担负起团结全国人民克服各种不良现象的重大的责任。”〔6〕521-522党员干部要在统一战线中担当“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6〕522。以“言必信,行必果,不傲慢,诚心诚意地和友党友军商量问题,协同工作”〔6〕522为行动准则,为清除党内的“歪风邪气”和其他阶级情感中的“枯茎朽骨”而努力。民族自信心的培育是情感改造的至高境界。毛泽东指出:“全民族的第一任务,在于高度发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克服一部分人的悲观情绪,坚决拥护政府继续抗战的方针。”〔7〕610为激发民族自信心,毛泽东首先对近代中华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进行剖析:“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8〕343-344毛泽东又进一步辩证地指出,近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造成了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6〕631,从而引导人民正视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毛泽东反复强调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其“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6〕623,以激发人民群众克服一切阻力,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伟大胜利的信心、勇气和决心。
(二)认知重塑:主观世界的理性建构
认知重塑的过程是科学化、全面化、彻底化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关键环节。毛泽东对认知重塑的过程作出阐释:“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1〕296通过引导人民在实践中实现经验理论化与理论本土化,达成经验与理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良性互动,使人的认知实现具体、鲜活的实践基础上的新飞跃。
毛泽东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1〕286局部感性经验的有效性离不开特定的条件和对象,若失去科学理论的串联和具体实践的检验,则会导致在革命中“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进而“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1〕291因此,将感性认识进一步转化为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把握,成为从事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要举措。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将感性经验进行反复检验并用科学理论加以统领。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对认知重塑的关注重在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娴熟把握、对革命形势的动态掌握和切实有效的实际调查,改造部分同志排斥科学理论、将自身狭隘和局部的感性经验奉为圭臬的经验主义思想,力求以科学清醒的头脑为革命掌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认知重塑的关注重在引导人民客观全面掌握基本国情、稳扎稳打探索建设规律,以“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9〕234为原则,科学认识建设现状、有序解决发展问题。认知的重塑作为主观世界的改造重点,同样需要与客观世界实现统一。对此,毛泽东强调科学理论的重要性以及科学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他指出:“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1〕288在间接经验中,符合“科學的抽象”,能够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的部分可为人们所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备科学性,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触及“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1〕287然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10〕。实践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人民的行动指南,在理论创新中彰显思想伟力。
(三)信仰锻造:主观世界的境界升华
人的知情意统一于信仰。信仰“是人对社会实践及其对象的最高价值的认定和确信,以及由此形成的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追求目标”〔11〕。马克思主义信仰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认可,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类解放目标的坚定信念,既是人类在精神层面超越性想象的结果,又是人类在实践层面发展性反思的成果。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4〕498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锻造是实现主观世界境界升华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强调,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深化及坚守,要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内在把握和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得以实现。
毛泽东指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内在把握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体现为其建立在对以往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之上;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将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12〕之上。中国人民“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5〕796。树立马克思主义伟大信仰的前提是强化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指出:“必须加紧认真地提高全党理论的水平,自上而下一致地努力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学会灵活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国际经验应用到中国每一个实际斗争中来。”〔7〕763提升理论修养不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更要学习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本本”,从理论层面使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提升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度。毛泽东还强调,深化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内在地把握其人民性。“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5〕1004毛泽东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并将“为人民服务”上升到党员干部世界观的高度。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5〕857深谙并贯彻其人民性,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具体实践中、在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和监督中、在深入人民群众内部的过程中强化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5〕1005的政治信念,充分发挥信仰对克服道路之艰、推进事业发展的超越性作用。
三、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进路
系统改造主观世界需要行之有效的具体路径。毛泽东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中,综合运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思想斗争和榜样示范等路径,推动改造向系统化、理性化和具象化方向发展。
(一)以学习教育夯实理论之基
学习教育是推进经验理论外化和科学理论内化的基本途径,也是进行认知改造的直接手段。针对学习的内容,毛泽东强调学习内容的体系化和拓展性,即既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通过广泛研究现实生活和革命检验所得出的一般规律,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又要深入学习我国辉煌的古代历史和近百年屈辱的近代史,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6〕533,还要充分吸收他国建设的有益经验,并加以分析性、创造性运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认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还要通过学习自然科学与专业技能延伸认知的广度。他指出:“党如果不注意恢复及发展工业,党的领导人员如果缺乏工业方面的知识,如果不用力去学会这一方面的知识,那就会要犯错误。”〔8〕95针对学习的态度,毛泽东主张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学习。“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6〕535毛泽东着重批判了党内主观主义作风,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周密的研究。“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5〕801这既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态度,也是党员干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认知改造的目标。针对开展学习教育的具体形式,毛泽东强调在党内开展学习教育应向组织化、制度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毛泽东提出,要通过开办干部学校、建立教育考评机制、开讨论会、成立学习组等举措提升党员干部教育的学习实效,并通过广泛印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创办报刊等途径提高科学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毛泽东对“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的系统阐述,为切实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夯实主观世界的理性基础提供方案借鉴。
(二)以调查研究破除思维局限
调查研究是毛泽东经过长期革命实践锤炼出的科学方法,也是帮助党员干部破除认知局限、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路径。针对党内开展调研浮于表面、收效甚微的现象,毛泽东强调要对客观现实作解剖式调查、现身式调查和重点式调查。解剖式调查要求对对象进行深层次剖析,在掌握其现状、历史和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完整、准确认识,以克服形式主义、获得准确数据。毛泽东以农民成分调查为例,指出开展解剖式调查就是“不但要知道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这些以租佃关系区别的各种农民的数目有多少,我们尤其要知道富农,中农,贫农,这些以阶级区别阶层区别的各种农民的数目有多少”〔1〕113。开展现身式调查,要求党员干部亲自下基层、亲身作调查、亲笔做记录。毛泽东强调,凡是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1〕117。毛泽东就此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他指出:“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9〕237毛泽东还亲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考察,为全党开展现身式调查做示范。重点式调查要求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合适方法开展调查。毛泽东指出:“很多同志做了几个月的调查,开过不少的大会小会,结果对于大量存在的事物,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原因是方法不对,找不到主要矛盾在什么地方。”〔9〕26开展调查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把握好国家发展的痛点问题和民生关切的焦点问题,并掌握调查的艺术,善于“解剖麻雀,抓准典型”。毛泽东指出:“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一个问题,往后调查别处地方或别个问题,你就容易找到门路。不然就不容易找到门路。”〔9〕260毛泽东通过反复强调并具体落实由形式到机理、由报告到实地、由特殊到普遍的科學调查方式,旨在破除主观主义对认知的禁锢,使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在实践锻炼中实现广度的延伸和深度的提高。
(三)以思想斗争凝聚精神力量
思想斗争是荡涤主观世界的有效手段。毛泽东指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6〕359党员干部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是阶级矛盾在党内的反映。针对党内存在的自由主义、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盲动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综合考虑对其进行严肃斗争的迫切性以及引导党员干部积极革除思想弊病的可行性。毛泽东提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基本方法,并指出这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1〕90。毛泽东强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既要遵循组织性原则,突出党的组织(会议等)的重要性,使党内批评在会议上充分、公开展现,又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对党内错误思想做到即时揭发、直击问题、不留情面,同时避免过分强调个人责任,进行简单粗暴的打击,做到“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1〕92;还要遵循集体性原则,明确斗争的目的在于团结,始终“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以思想斗争“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6〕361通过开展思想斗争,毛泽东旨在引导党内同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且到处宣传,对你前后左右的人宣传”〔13〕255,使经思想斗争改造的党员干部消解其负面情绪、纠正认知偏见,为科学信仰的树立创造积极思想条件,成为引导人民群众改造主观世界的先锋队和模范军。在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主观世界中的消极因素得到调整,进一步促进了党内团结,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以榜样示范具象化改造效果
榜样示范旨在通过树立群众化、具体化的榜样,以多种形式激发思想情感共鸣,激励人们向模范人物看齐,积极主动改造主观世界。“模范工作者的标准要在群众中讨论,现在要先在几个机关中进行选举,这样就使领导同群众联系起来了。”〔13〕97毛泽东对榜样遴选标准作出规定,指出榜样应兼具共产主义精神和为民情怀,来源于群众而无虚幻光环,同时检验榜样的标尺更要交予人民。只有这样,才能使树立的榜样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所拥护和效仿,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毛泽东针对开展榜样教育的具体形式指出:“我看最近开劳动英雄大会、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大会、劳动英雄与战斗英雄大会,就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13〕97一是通过劳动英雄大会的形式,对劳动英雄予以表彰奖励,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改进作风、推进工作。二是为牺牲英雄战士召开追悼会,将其制度化并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5〕1005。三是强化舆论引导。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即兴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公开对其崇高精神予以高度肯定;雷锋因公殉职,毛泽东第一时间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刊登。以雷锋等英雄为题材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涌现,推动榜样学习的立体化、大众化与长效化。毛泽东正是通过树立榜样,将主观世界的改造标准以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呈现在大众视野中,以多样化途径在党内、群众中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和广泛宣传,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生动教材和优化范式。
四、对新时代提升党员干部思想境界的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就是要推动全党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武器改造主观世界。”〔14〕改造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不仅是革命和建设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议题,更是新时代提升党员干部思想境界的着力点。新时代,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两个结合”的历史深度,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全面、系统改造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为新征程开创人民事业发展新局面筑牢思想之基。
(一)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明确新时代提升党员干部思想境界的目标指向
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目标始终是推动主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将人们的思想认知、态度情感、理想信念与当前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统一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21因此,改造党员干部主观世界在当下的具体目标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支持、精神动力和信仰支撑。
党员干部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航者和掌舵者,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一是要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培育历史耐心。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我国现代化须结合实际审慎探索而无旧例可循,意味着在我国实现现代化需要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红利”,意味着我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世所罕见。因此,党员干部要始终以党的思想路线检验和洗涤主观世界,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避免因循守旧或急躁冒进的不良倾向,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二是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指向,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守为民初心。党员干部应始终牢记并践行党的宗旨,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继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将对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融入阶段性目标的高度贯彻中,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悟性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朝锚定的奋斗目标行稳致远。三是要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5〕22-23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做精神富裕的典范,不断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优秀文化滋养内心,培育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为人民群众树立典范。党员干部还要做人民群众精神富裕的引导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其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传声筒、优秀文化的传唱者和新闻舆论的监督者。四是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和突出特征,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树立和谐理念、培养全局视野。党员干部要做推进低碳发展、推动绿色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行者,牢固树立和践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做和平发展道路的践行者,心怀“为天下谋大同”的使命,致力于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和开放包容的世界,以博大胸襟和担当精神将思想境界提升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与世界各国协调发展的高度。
(二)从“两个结合”的历史深度,系统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5〕63新时代,面对长期存在的党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党员干部亟需防范的精神懈怠风险、能力不足风险、脱离群众风险和消极腐败风险,应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提供的丰富资源系统改造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在情感上发扬斗争精神,做到敢于出击、敢战敢胜;在认知上强化理论修养,不断提升高度、开拓视野;在信仰上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魂脉,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涵养积极情感、提升理论素养、深化科学信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是我们党创造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代妥善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客观要求。党员干部一是要在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中提升认识高度,将整体把握其体系架构与系统掌握其丰富内涵融会贯通,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善于以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锐利眼光,以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管党治党的根本要求培育宽广视野,以理论清醒铸就政治坚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二是要在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中提高认识能力,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思想武器。党员干部既要树立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永葆斗争精神,克服歇脚松劲、疲劳厌战的消极情绪,又要实时把握形势之变、精准识别现象本质,不断淬炼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为迎接时代机遇、应对时代洪流保持积极心态、理性认知和坚定信仰。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提升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宝库,从中撷取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并作时代性思考和灵活性运用,为思想境界的锻造源源不断提供养分。党员干部一是要充分吸收、践行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将“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追求植入理想信念,将“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思想融入政治观念,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注入精神面貌,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丰富的时代内涵,进而用其系统改造主观世界。二是要不断提升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坚持正确的民族历史观和文化传统观,抵制盲从教条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以自信打造气质、塑造品格。
(三)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全面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
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科学路径在今天仍然焕发着时代光芒,为此,我们要以此为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有效解决少数党员干部担当意识缺乏、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等问题,并帮助其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等思想顽疾,进而使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葆生机和活力。
一是要不断深化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切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高度重视党内集中学习教育,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此外,要充分发挥党校思想锻造主阵地、锤炼党性大熔炉的作用,不断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教育内容系统化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理论研究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以高质量教育教学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党的初心使命、传承党的优良作风。二是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员干部要深入开展“解剖式”调研,善于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及时获取客观全面、真实可信的一手资料,努力做到调研内容实;要推进调查研究的制度化建设,使调查研究过程兼具活力和稳定性,努力做到调研流程实;要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避免割裂“调查”与“研究”的倾向,努力做到调研态度实。要开展现身式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做到重要情况心中有数”〔16〕,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和走基层的脚力。要开展重点式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民生领域真实存在的问题、善于发现人民群众高度关切的问题、乐于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出真正解决人民之问的新思路新办法。三是要接续以思想斗争推进自我革命。党员干部要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客观性原则、组织性原则和集体性原则,在自我监督、相互监督中解决党内矛盾、促进党内团结;要强化党内正风肃纪,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惩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特权思想,坚决纠治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要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四是要树立先进典型。树立先进典型要坚持紧扣时代与传承历史相结合,在充分挖掘新时代榜样的新特点新面貌新要求的同时,传承、发扬英雄人物的可贵精神;要坚持遴选的标准化和多样性相结合,始终以是否站在人民立场、是否满足人民需求、是否迎合人民期待为根本标准,在此基础上从各行各业、各年龄群体中广泛发掘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干部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榜样;要坚持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既要讲好“大人物”的故事,也要讲好身边“小人物“的故事,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体叙事完整、成熟稳定的优势,又要充分借助短视频、微课、VR等形式,以视听盛宴激活情感共振,增强榜样教育的影响力和穿透力;要将正面宣传与负面警戒相结合,强化警示教育,重视剖析违纪违法负面典型案例,引导党员干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总之,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强化榜样教育,使其在“见贤思齐”和“向内自省”中淬炼道德品质和党性修养。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4.
〔11〕李东坡.当代青年信仰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1.
〔1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4-285.
〔1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23(10):4-8.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6〕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19.
责任编辑 王桂芳
〔收稿日期〕 2024-02-2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2BKS102)。
〔作者简介〕 李东坡(1986-),男,江苏徐州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王心怡(2000-),女,辽宁大连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