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2024-05-24陆凡一
陆凡一
摘要:文章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数字金融服务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为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以及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等优化路径,旨在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普及和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服务水平,为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河南省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4-002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49;F832;F3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字金融服务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如法律法规与监管政策的滞后、基础设施薄弱、金融素养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数字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河南省为例,深入探讨当地数字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优化路径,以期为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数字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1.1 数字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数字金融服务也被称为电子金融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和其它数字渠道提供的金融服务。其包括一系列广泛的业务,如在线支付、转账、投资、保险和贷款等。数字金融服务的广泛应用不仅简化了传统金融业务流程,还使得金融服务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那些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触及的群体。当前,数字金融服务已经逐步应用于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新动力。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如天猫金融、京东金融等在数字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进程[1]。
1.2 数字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一是数字金融服务能够为农民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传统金融服务往往要求农民提供繁琐的资料和手续,而数字金融服务则通过线上操作,简化了流程,让农民更加便捷地获取金融服务,并且通过对农民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分析,提供更加贴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数字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评估农民的信用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农民提供更加合理、低成本的融资方案。二是数字金融服务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数字金融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市场信息,帮助农民与农业经营者实时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动态,进而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传统的农业生产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数字金融服务可以通过线上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支持,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此外,在数字金融支持下,农民可以更好地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促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带动乡村旅游、电商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2]。
2 河南省数字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数字金融服务覆盖广度不足
河南省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尽管近年来河南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信号质量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网络信号不稳定、网络速度慢等问题较为突出,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对数字金融服务的获取和使用。一是数字金融服务终端设备普及率不高。数字金融服务需要依赖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操作,然而在河南省的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对这类设备的拥有率相对较低。部分农民即便有设备,也可能由于操作不熟练或缺乏必要的维护,导致设备性能下降,无法有效支持数字金融服务的开展。二是数字金融服务在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由于农民对数字金融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加之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数字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面临较大困难。同时,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布局和服务网络也相对有限,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及时、便捷的数字金融服务[3]。
2.2 数字金融服务与乡村产业融合度不高
一是乡村产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数字金融服务的定制化设计变得尤为困难。河南省的乡村产业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资金需求。然而,当前该地区的数字金融产品往往过于标准化,难以满足乡村产业的多元化需求。这导致农民在使用数字金融服务时,面临产品不匹配、服务不适应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数字金融服务的推广效果。二是河南省数字金融服务的推广模式与当地乡村产业的经营模式存在脱节。乡村产业往往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等特点,而数字金融服务的推广确更注重线上渠道和标准化操作。这种推广模式与乡村产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农民对数字金融服务的接受度不高。此外,河南省部分乡村地区缺乏足够的金融知识的普及,农民对数字金融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也较低,这进一步加大了数字金融服务与乡村产业融合的难度。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导致数字金融服务与乡村产业融合度不高的重要原因。虽然河南省在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策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仍存在不足。同时,金融机构与乡村产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尚未健全,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这也制约了数字金融服务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
2.3 监管与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
一是数字金融服务监管政策滞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金融服务的形态和业务模式日新月异,但河南省在监管政策制定上却并未跟上这种变化的速度。监管政策往往滞后于市场实践,这也导致一些新兴的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缺乏明确监管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发展,增加了市场风险。二是监管手段单一,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数字金融环境。目前,河南省对数字金融服务的监管主要依赖传统的现场检查和事后处罚,而缺乏实时、动态的监管手段。这种单一的监管方式难以适应数字金融服务跨地域、跨行业的特性,也无法有效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三是风险防控机制不夠完善。数字金融服务涉及的风险类型复杂多样,包括技术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然而,目前河南省的风险防控机制尚未形成体系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有限。此外,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也不健全,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往往难以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4]。四是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有待加强。数字金融服务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信息共享。然而,目前河南省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存在信息壁垒和沟通不畅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管的效力。
3 河南省优化数字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3.1 提升数字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率
一是加快农村地区通信网络设施的布局,提高互联网覆盖率,鼓励村民多使用智能手机、计算机等设备,推动网点智能化转型,为数字金融服务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支持。二是完善金融机构基础设施,采取互联网技术布局农村地区。引导金融资源服务于“三农”领域,拓宽农业产业融资渠道,增加农村地区对数字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此外,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跨部门跨区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激发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三是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金融需求,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和实际情况,开发符合农户需求的数字金融产品,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2 加强数字金融服务的宣传与教育
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向农民普及数字金融知识,介绍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广泛宣传数字金融的便利性等优点。二是开展针对农民的数字金融培训和指导。组织专业的数字金融讲师团队,深入农村地区,从数字金融基础知识、操作流程、风险防范等方面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培训和指导,让农民掌握数字金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利用农村地区现有的金融机构和网点,开展数字金融宣传和推广活动。通过在网点设置数字金融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提供咨询和演示服务等方式,让农民了解数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并且鼓励农民使用数字金融服务,推出针对农民的数字金融服务优惠政策和活动,如提供利率优惠、服务费用减免等,降低农民使用数字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三是建立数字金融知识普及长效机制。将数字金融知识纳入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农民对数字金融的认知和接受度;定期开展数字金融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保持农民对数字金融服务的关注度。
3.3 创新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乡村产业多元化需求
一是深入了解乡村产业特点与需求。河南省乡村产业种类繁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的发展阶段、资金需求、风险特点都有所不同。因此,金融机构应深入乡村,与农户、农业企业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为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精准的市场定位。二是定制化开发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针对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企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对于初创期的农业企业,可以提供低息贷款、担保等支持,降低其融资门槛;对于成熟期的农业企业,可以推出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满足其多元化融资需求。此外,推广数字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应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数字化金融服务推广力度,如移动支付、在线贷款等,方便农户和企业随时随地进行金融交易和管理。同时,加强数字化金融服务的安全保障措施,提高农户和企业的信任度和使用意愿。三是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水平。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便捷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等[5]。
3.4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金融机构应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政策,明确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的流程和责任人,定期对数字金融服务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二是加强技术安全防范措施。金融机构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加密技术、防火墙等,确保数据和资金的安全,并建立完善的信息保密制度,防止用户信息泄露和滥用。此外,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信用评估,降低坏账风险,定期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风险。三是加强监管和合作。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数字金融服务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同时,通过建立行业协会、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共同防范和控制风险。
3.5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
一是明确数字金融服务的法律地位,将其纳入金融监管体系。通过制定专门的数字金融法律法规,规范数字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风险管理等措施,确保数字金融服务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开展,并且明确监管部门对数字金融服务的监管职责和监管标准,建立适应数字金融发展的监管体系。二是加强对数字金融创新的监管引导。监管部门应关注新兴业务模式的风险特征,及时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措施,防止出现监管空白和风险集聚。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数字金融创新,满足农村地区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三是加大对农村地区数字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政府设立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专项资金,为农村地区提供低成本的資金支持。此外,政府应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为数字金融服务提供更好的信用环境。
4 结束语
数字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正视并解决现实困境。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以及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可以为数字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中开辟一条优化路径。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服务水平,更有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展望未来,数字金融服务将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期待更多的创新实践和研究成果能够涌现,共同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卫国.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及对策建议[J].商展经济,2023(22):83-86.
[2]巩维.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经验分析——基于吉林省调研实践情况[J].吉林金融研究,2023(07):59-62.
[3]赵亮,郭俊宏.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金融赋能县域与农村经济发展[J].河南农业,2023(14):4-6.
[4]薄海民,魏震.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金融助力乡村饲料产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饲料,2022(20):136-139.
[5]邵智宝.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 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J].金融电子化,2021(05):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