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世家中母教的重要意义
2024-05-24范瑞懿
范瑞懿
一
清代文人注重宣扬母教,有一类图画专门绘制了母亲深夜纺织课子的情形,被称为“课读图”。清代文人多有绘“课读图”来旌表贤母之教,蒋士铨请人作《鸣机夜读图》,并题写《鸣机夜读图记》感念慈母之德;洪亮吉的《机声灯影图》绘寡母深夜纺织、督学场景,被名家“题咏殆遍”;钱陈群的《夜纺授经图》在乾嘉年间影响颇大,曾得皇帝题诗。“课读图”揭示了寡母抚孤的艰辛,在父教缺失的情况下母亲承担起启蒙、教书的职责,母教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钱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提出一个文学世家需“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方能延续,但除此之外,家族中女性的母教也是至关重要的。
常州阳湖张氏家族涌现出数代贤母,母教代代传承,具有典范意义。张氏家族在张惠言发迹之前的五代人均是未中科名的寒儒,家境艰难。张惠言所作《先妣事略》一文追忆了其祖母白氏、母亲姜氏的母教。祖母白氏适张金第,夫丧,38岁而寡,守节课子读书:
孺人率二女纺织为食,课三子读书,口授四书、《毛诗》,为之讲解……或谓孺人家至贫,令儿习他业,可以糊口,今使之读,读未成,餓死矣。孺人曰:“自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至吾子而泽斩,吾不可以见吾翁。”卒命之学,三子皆以文行有声。
白氏断然拒绝旁人让儿子辍学的建议,坚持要让儿子走读书上进之路。《张氏宗谱》中《显妣白孺人行述》载白氏“立节尽孝于患难之中,一身系三世之存亡,十指供六口之衣食。鞠育训诲历历难忘,妇道母仪可垂型内”。白氏是高瞻远瞩的妇人,她宁可自己艰苦地支撑家庭生计也要让孩子读书求学,如此日后方有振兴家族之望。
张惠言之父张蟾宾38岁卒,当时张惠言之姐8岁,张惠言4岁,张琦还遗腹未生,母亲姜氏独立拉扯三个孩子长大,《先妣事略》载:
一日,暮归,无以为夕飧,各不食而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而姊而弟,时时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先妣与姐课针黹,常数线为节,每晨起尽三十线,然后作炊。夜则燃一灯,先妣与姐相对坐,惠言兄弟持书倚其侧,针声与读声相和也。漏四下,惠言姊弟各寝,先妣乃就寝。
先妣逮事白太孺人五年,尝得白太孺人欢,于先后委宛备至,于人无所忤。又善教诲人,与之居者,皆悦而化。
姜氏继承了婆母白氏守节课子的精神,她们均是在家庭条件极其困窘的境况下勉力支持孩子读书,深夜纺织,一如“课读图”所绘的情形。张惠言用“三十年困苦惨酷”来形容母亲的艰辛生活。口授诗书,张惠言兄弟二人的苦学精神就得之于母教。张琦“好学不辍,暑夜无帐,蚊蚋群集,稍卧辄醒,醒则复读”,其苦读若此。张家两代孀妇在最困顿之时亦没有让孩子放弃读书去从事其他工作维持生计,白氏、姜氏苦节抚孤,为家族接续了读书薪火,张氏家族能够中兴她们功不可没。
张惠言之妻吴氏乃国子监生吴承绂之女。张惠言25岁中举、38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是常州词派和阳湖文派的领袖,在文学和经学上有极高的造诣,这使张氏家族声望倍增。但张惠言42岁壮年而卒,张氏家族顿失中流砥柱,吴氏独自抚养儿子张成孙成长,成为继白氏、姜氏之后又一代贤母。根据《皇敕封孺人故翰林院编修张君妻吴氏墓志铭》载,张惠言成为翰林院编修不足两年而卒,张家“贫困如昔”,张成孙才14岁,有人劝吴氏让儿子行商谋生,吴氏说出了与张惠言祖母白氏同样的话语:“吾家十数世食贫矣,然皆业儒,隳祖业不可自吾子始。”张成孙在母亲的培育下学业有成,通小学,工历算,于经精研礼学,可谓承父之志。墓志铭文曰:“人皆谓编修宜有贤子,不知其实成于贤母也。”这充分肯定了吴氏的母教。张惠言的成功深化了张氏子弟业儒学文的传统,白氏、姜氏苦节抚孤的母教已然成为张氏家族女性恪守的准则。
父亲过早地离世使孩子的父教处于缺失的状态,这时候母亲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阳湖张氏家族的三代主妇,她们在艰苦处境下督促儿子发愤读书,使子孙能够不坠儒业,接续文学世家。张氏家族三代贤母的教子事迹可作为母教的典型范本。
二
张琦之妻汤瑶卿,翰林院编修汤修业之女,自幼从父学《毛诗》、“四书”、《女诫》等。张琦未有科名,长期外出游幕,家中生计完全靠汤瑶卿一人支撑。张琦所撰《亡室汤孺人行略》载:
余橐笔出游,馆谷所入,先后支出或岁一归,或三五岁一归,黾勉有无,皆孺人任之……孺人冬无棉衣,朝夕不给,率四女刺绣以易米,恒不得饱……孺人育二子四女,皆自乳,慈爱特甚,然教必以礼,少有失,则呵责不少姑息。
张琦几年才归家一次,子女的父教也是缺失的。张琦常年外出,教馆所得根本无力供给家庭生计,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在汤瑶卿一人肩上。张曜孙言其母“生平所处多艰苦困厄之境,而独以诗抒其和平自适之怀”。汤瑶卿嫁入寒士之家,备尝辛苦,纺织刺绣以易米,常食不果腹。她继承了张氏家族前代贤母的母教,勉力支撑生计并教子读书接续张氏家族业儒的传统,以期科举名家,光耀门楣。
汤瑶卿颇有诗才,有《蓬室偶吟》附于张琦《宛邻诗》卷末,张琦言:“孺人诗不多作,存《蓬室偶吟》一卷,清婉可诵。”汤瑶卿作诗“多口吟,不假纸笔,务取宣意,意尽即止”。汤瑶卿教习女儿作诗,四女皆因母之教而喜爱艺文,张琦言:“四女晓文艺能诗,皆孺人所教也。”张氏四女皆能诗文,各有诗集,后被张曜孙结集为《阳湖张氏四女集》收入张氏家集中。
汤瑶卿的母教潜移默化地传给了自己的女儿们,当她们成为母亲之时,也这样培育着她们的子女。其中张纨英对所生四女的文学教育就非常成功。张纨英适太仓王曦,所生四女王采、王采蘩、王采蓝、王采藻,在她的教育下工于诗文,成长为著名的才女。张英是张氏四女中诗才最出色的,张英适吴赞,子早亡,只有继子吴宗汉,故张英教授两位孙女吴兰畹和吴兰泽作诗。
三
文学世家的交际网络除了本族成员,还有姻亲。联姻是两个家族力量的整合,两家家学家风也会互相渗透,可以实现文教资源的共享。母亲的亲属被称为“外家”,婚姻作为一种文化衍生机制带来了“外家文化”,这与本族文化相交融可生发出新的文化内涵。外家成员中外祖父母、舅舅、姨母等亲属是子弟可以获得教育的来源,外家的教育可视为母教的延伸。洪亮吉《外家纪闻》就记述了外家的教养之恩,他幼年丧父随母亲移居外家,得到外祖母龚氏悉心鞠养,舅氏蒋和宁对他的教育令洪亮吉终生感佩。蒋和宁传授给他古文写作之法,并在诸弟兄中将洪亮吉的文章评为第一,这使他备受激励。洪亮吉22岁才离开外家别居,他的少年时代一直在外家度过,从外家获得了完整的学业教育。
舅甥关系是家庭亲属关系中重要的一环,舅氏对于姐妹的家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男性亲属中舅权仅次于父权,舅舅对外甥的成长、婚配都负有一定责任。舅甥之间也会有学术上的师承关系,舅舅常是外甥学业上的引路人。在阳湖张氏家族中亦可见舅氏对外甥的帮扶,如张惠言之姐张氏嫁董达章,其子董士锡跟随张惠言学习,是阳湖文派的重要传人。张惠言是易学名家,董士锡师从张惠言治经学,精通“虞氏易”。在词学上董士锡亦受张惠言指点,为常州词派第二代名家。董士锡获得外家的学术资源,在文学和易学上继承了舅舅张惠言的衣钵。董士锡娶张惠言之女为妻,舅甥之间既有着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又因為结亲而成为翁婿。
清代常州地区是才媛文学的兴盛之地,书香门第不用“女子无才便是德”来束缚女性的文学创作,反而鼓励女子写诗作文。张氏家族女学发达,才女辈出,张纨英四女王采等是继张氏四女之后又一代才女,她们在张纨英的母教之外还得到舅舅和姨母、姨父在学业上的指点,从外家获得有益的文教资源。张琦有二子四女,长子早夭,故家庭的重担落在了次子张曜孙身上。由于三姐张纶英和四姐张纨英的家境都很拮据,两位姐夫孙和王曦也未有功名,以教书为生,所以在自己的家庭之外张曜孙还要供养两位姐姐的家庭。张曜孙将张家在常州的宅子割宅与两位姐姐的家庭同居。张纨英回忆起三家比屋而居,共同课子女习文的生活:“每得余暇,辄相与之作诗文,课子女读书为乐。侄晋礼、女侄祥珍并端谨娴雅。余三女采、采蘩、采藻,叔姊女嗣徽(即采蓝,过继给张纶英后改名为嗣徽),皆教之为诗词,习篆隶、写花鸟。手自评说,虽至忙迫,不以为烦。”这体现了书香门第诗书传家的传统,长辈皆为文士才女,他们给子女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浸润熏陶了下一代。
张曜孙《棣华馆诗课序》言:“余自道光癸巳承先大夫命割宅与姊婿同居,余与季旭常出游,叔献家居课诸子读,并女子亦课之。时女甥采、采蘩年十二三,读书最慧。”王氏四女在外家获得了悉心的学习指导,她们显露出诗书画方面的才能,王采“实承母教,多挺艺能”,“工古近体诗,兼精篆隶楷书,逼近北魏。画翎毛花卉尤擅长”,王采蓝“善书翰,尤工诗画,尽得张氏之学”,王采蘩“师事从母张纶英,能诗文,工隶书,尽得其传。又善丹青,藉以养姑”。王采是诸女中才华最突出的,有“同光闺媛中一大作手”的美誉。王采诗集中有一些与远在京城的姨母张英的唱和诗,如《闺中杂事诗和孟缇从母》。在与姨母的诗歌唱和中她获得了文学水平的提升和长辈有益的评点。张曜孙也时常指点外甥女们作诗,张曜孙在王采的诗集中还留下了批点和评语,指点晚辈写诗的技巧。王采在出嫁后依然和舅舅保持着诗文的交流,将他视为自己的师长和读者。张曜孙之子张晋礼《棣华馆诗课后序》言:“姑母婉若绮夫人抚教之如子,兄弟姊妹皆亲如同胞……每自塾归,辄见家君课诸姊妹为诗文书画,相论说于棣华馆中,凡五年,积诗数千首,家君甚乐之。”张氏家族家学渊源,王氏四女在外家成长,获得了舅舅和诸姨母在艺文方面的指点,故能够继承张门才女诗书画兼擅的家学。
家集收录的是家族中人的艺文作品,阳湖张氏家集中收录有女性作品二种,一为《阳湖张氏四女集》,一为《棣华馆诗课》,反映了不同时期张门女性的文学创作。此二种女性别集皆为张曜孙所刊刻,为了保存其家庭中的女性成员的文学作品,《棣华馆诗课》收录王采、王采蘩、王采蓝、王采藻四姐妹以及张曜孙之女张祥珍、侍妾李娈的诗歌,集名取义“棠棣之华”彰显家族亲情的珍贵。为了纪念这比屋而居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张曜孙特意请表妹汤嘉名绘制了《比屋联吟图》,图中所绘乃张曜孙与包孟仪、张纶英与孙、张纨英与王曦三对夫妻于常州张宅同住,吟诗联句的欢乐场景。
——————————————————————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猜你喜欢
——以白氏家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