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2024-05-24张洪毓
文/张洪毓
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自贸港”)是在省域层面试行的一个开放性的经济政策。自贸港建设与运营涵盖海关、自由贸易、外国企业投资、产权保护、人口流动、金融、税收等多个方面,这要求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管理知识,还需对国际贸易规则、跨国投资政策、金融市场运作等有深入的了解。伴随《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的通过,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具备法律思维和税务规划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指导。自贸港的建设对于地区与国际市场的紧密对接具有积极意义,这意味着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全球视野和国际商务交流能力,还需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协调能力,以适应日益国际化的工作环境。
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困境
课程体系偏重理论,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当前,海南一些高等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讲授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足。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和原则,但难以满足自贸港复杂多变的实际工作需求。由于缺乏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缺少足够的实习和实训机会,不仅会影响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也会影响其对行业现状和趋势的了解。在自贸港这个高度依赖实际操作与创新能力的环境中,现有教育体系的短板暴露出来。自贸港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升级,许多课程内容却没有及时调整,这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必要深入思考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灵活机制,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使人才培养能够适应自贸港建设需要。
师资力量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在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趋势方面的知识更新不够及时。伴随自贸港的迅速发展,工商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变化,但教师队伍在持续学习和知识更新方面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国际视野的缺乏也是当前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工商管理教育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但目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对工商管理人才国际化素养的要求。部分教师对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方式转型缺乏深入研究,未能及时将前沿理论和实践案例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导致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脱节;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主动性不足,未能通过访学、联合研究等方式持续拓展国际化视野,方法和经验难以实现本地化转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完善,评价体系过于强调论文量化指标,忽视教学质量、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方面的评价,影响教师主动性。这些问题制约了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也使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自贸港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必须从根本上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开放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变革。
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为适应自贸港建设的需要,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当前教育过分强调理论和标准考核,忽视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无法满足自贸港建设中对工商管理人才强调的创新驱动和风险承担能力的需求。高等院校必须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生开展跨领域探索,提供更加开放和灵活的课程设置,营造支持创新的校园氛围。还需大力提升创新创业的资源供给能力,增加孵化器、产学研平台等支持创业实践的载体建设,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参与项目实践的机会。这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应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持续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只有这样,高校毕业生才能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更好地满足自贸港建设对人才的新要求。
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应与自贸港的最新经济政策、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相关性。这包括将国际贸易规则、跨国投资政策、金融市场分析等方面的最新动态融入课程,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必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应成为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课程设计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高等院校可以设立创新实验室、孵化器等,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实践和创业项目的平台。高等院校应定期举办业内专家讲座,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的商业理论知识和成功案例。同时,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紧跟国际化脚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当前行业与企业对人才的考量与定位要求。这需要建立一个灵活的课程更新机制,以快速反映市场变化和新兴趋势。通过这些措施,海南的高等院校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出适应自贸港环境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确保他们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都能满足未来市场的复杂需求。
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适应自贸港建设对工商管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高等院校有必要引入具有丰富经验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建立符合自贸港发展方向的教学团队。通过与企业合作,吸纳业内精英进入课堂,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加贴近实际的商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也尤为重要。高校可以通过支持教师进行产学研合作、企业实习、行业技术研修等方式,帮助他们持续积累商业环境分析和实务指导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了解自贸港建设中最新的政策动向、行业发展趋势、企业运营模式等,并将这些前沿知识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设置的适用性。同时,还需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定期开展教学评估,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水平,保证教学团队与自贸港建设的高度同步,高校毕业生才能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敏锐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自贸港的建设与发展。
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人才成长体系。高等院校应与自贸港内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这可以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建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形式实现。通过这种紧密合作,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真实的商业环境和研究项目中,从而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同时设置面向特定行业需求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学习路径。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参与由企业提出的真实项目,通过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实践活动,培养其综合能力。建立校企共同指导的实习和实训体系。这意味着学生的实习和实训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作体验,而是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具有挑战性和实际价值的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学校通过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切实需求,据此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可以直接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习岗位,承接校企合作项目,实现双向选择。高校还应扩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教师与行业专家团队联合研发项目。完善产教融合的法规政策体系,加大税收、资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激发校企的合作内生动力。
自贸港建设对工商管理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应抓住机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适应自贸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未来,伴随自贸港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将持续提高。高等院校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构建灵活机制,与产业紧密对接,以保证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